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各种信息正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或者发展,必须具备对信息的接受、分析、处理能力,进而为我们所用,反之将一无是处。
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担负着承载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任务,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是能否学好语文、甚至其他学科的关键,更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生存的基本本领。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读过的文学名著少之又少,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没有完整的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的匮乏、视野的狭小、经历的单调,想象力的干涸,成为许多学生难以短期弥补的缺陷。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很难想象一个读书很少,语言贫乏、思维狭窄的人,会成为21世纪需要的创造者。
我们所教的初中学生也都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阅读兴趣不浓、不喜欢背诵课文、注意力不太集中、没有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等现象。面对此现状,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中北京的程汉杰老师开展的“高效阅读法”研究在小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和培养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面对基础薄弱的初中生——他们基础差、底子薄——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研究还不够成熟和系统,尤其是在增加阅读兴趣、阅读量与提高应试能力方面的技巧方法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不同文体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题的界定
高效阅读就是学生能快速阅读文本、快速概括理解文本内容和高效完成相应阅读问题的能力。八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是指基于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阅读特点的学生阅读能力。它包括学生所应能达到的朗读、默读、略读能力,理解词语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复述和积累语言的能力、高效完成阅读试题等。
八年级语文高效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是指在了解八年级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课上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阅读能力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适合八年级学生现状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提高语文阅读成绩。
二、研究的依据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高效阅读方法理论:程汉杰先生提出运用课堂语文课的集中训练,通过眼脑机能训练、快速记忆方法,综合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辅之语文阅读程式的指导,达到快速获取文本信息,深度理解文本,高效作答的方法理论。
三、研究的原则
教者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方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科研目标:针对八年级学生现状,研究出通过提高兴趣、养成习惯等切实有效的活动形成高效阅读方法和技巧。
育人目标:对八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方法、技巧、阅读习惯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掌握阅读和答题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2.研究内容
⑴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研究。
⑵培养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
⑶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工作过程
研究的对象:陕西省定边县第五中学八年级四个班的学生。
研究选用的科研方法:
1.调查法:学习方法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
2.文献法:查阅并借鉴中学阅读方法和阅读试题的归纳和总结。
3.行动研究法: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组织阅读速度、效率测试。
六、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
1.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状况,申报课题
2.学习高效阅读理论、进一步提高认识
3.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5月)
1.高效阅读课堂语文教学实践,课题实验跟踪调研。
2.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5月——2011年9月)
1.整理各种实验材料。
2.撰写实验报告、工作报告。
3.申请验收。
4.成果形式:实验报告、论文。
七、研究的实施
在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四人开始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以下实践。
1.激求索兴致,览天下文章
⑴课堂内容迁移,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按照教材内容授课过程中,通过对课文文章的作者和文章涉及的内容进行拓展,刺激学生课下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当我们讲到八年级下《日出》节选时,谈到本课内容是全剧的一幕一场,主要人物陈白露并没有出现,我们为了让学生课下去读完整版本的《日出》,就把剧本的大体情节进行了描述,故意把结局留下不说,学生听得入了神,强烈要求讲出结局到底怎样,笔者就说:“大家想知道《日出》的结局到底怎样,就去图书馆看吧。”果然,课后好多同学借来这本书阅读,还有的同学阅读了曹禺更多如《雷雨》《北京人》等作品,对曹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视野。 ⑵开展阅读比赛,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内容的迁移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阅读兴趣,我们开展了阅读比赛,所谓的阅读比赛就是让学生在课前给大家讲出自己读的课外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故事梗概,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到台前来讲述,这样每名同学至少要读一篇或一部作品,在讲述过程中,同学们讲述的大多很精彩,无形中引起了在座同学对台上同学讲述作品的兴趣,如此一来,好文章大家读的局面出现了。一次某同学讲到“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本来以为大家一定会感到“小儿科”不会很喜欢,可是出乎意料,他讲过之后的几天,班级里竟掀起了一次成语故事阅读的热潮。
⑶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
当很多同学都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我们想到大家如果只看热闹,不去感受深藏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促进帮助不会很大。于是我们开展了“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把大家普遍阅读的名著内容,除了一定的人物情节问题,更多注重对文中思想内涵理解的考查。知识问答测试的第一轮,能够过关的学生很少,大部分丢分在思想感情内涵理解方面,在我们的鼓励和引导下,大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这次阅读很多同学除了看原著,还找出了很多文学评论方面的书籍阅读。当过了一段时间,进行第二轮测试后,很多的学生都有了相当的进步,这种以考促读的方法初见成效了。
⑷演讲比赛,以讲促读
八年级下教材上有一个单元是演讲稿的内容,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想到了让学生把自己前一段阅读的内容感受讲出来,形成自己的读书心得,大家也能从中受益。于是我们布置了这个任务,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要准备,每天一名同学进行2分钟演讲。布置一个星期之后,演讲开始了,同学们大部分能脱稿演讲,虽然有不少欠缺,但是都讲出了自己的心声,有很多同学都把自己读书的内容引用到自己的演讲稿中为中心论点服务。一名同学讲到“信念”,提到司马迁受李陵之祸作《史记》,爱迪生几千次试验发明电灯,张海迪身残志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史铁生轮椅不服命运安排成为著名作家等等,可见同学们的广泛阅读有了相当效果。
⑸作文比赛,以写促读
看了美文没有人不心动,读了好文章没有谁不跃跃欲试。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些同学把自己仿写的文章拿给我们看,也许是想让老师点拨点拨,也许是找个读者满足自己的写作成就感。不管怎样,我们都很高兴。何不组织一次校园原创作品展呢?海报张贴当天,就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关注,一周的出稿时间还没到,已经收到了好多参赛作品。可见大家的参与热情。经过认真阅读,发现不少好作品,说实话不好评出个孰优孰劣,作品各有千秋。终于,获奖作品展示出去了,激起了同学之间的热烈评议,看到获奖作品,激励了更多同学阅读的热情,只有读更多的书,才有精美的语言和令人羡慕的思路。
在以上培养阅读兴趣的活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兴趣从刚开始的充满激情投入去做,到逐渐减弱,再加上八年级课业负担的加重,时间上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实施中途进行了一些调整,把更多时间放在语文课堂上随同语文课本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最大程度的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尽可能避免挤占学生其他学科的时间。
2.养良好习惯,促高效读书
⑴固定时间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把每周三中午作为统一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一起阅读,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班内设图书角,大家共同阅读同学手中的书,使图书的作用更充分了。同时结合让“垃圾桶变空,把积攒下的钱买图书”的活动,鼓励和调动学生购书的热情,通过各种活动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比着读,看谁了解的知识丰富,在语文课上的语言内容更丰富,课下聊天中的内容更有意义,可见良好氛围的形成使学生从各方面收到了好的效果。
⑵摘抄名句名段,巧用积累本
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都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我们让每个学生建立一个阅读笔记本,将阅读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学生的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所以,班里定期进行展示,评比最佳的阅读笔记,给予奖励。
⑶限时阅读,高速、高效不是梦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生逐渐开始不再满足于自己的读书现状和读书方法,很多同学反映自己读书速度太慢,情节和人物记不清等等困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马上进行了关于快速阅读方法的大讨论——如何能高效率的读书?
结合“高效阅读”的读书理念,我们开始实验在课堂上进行有真实性的快速阅读训练。课堂上先进行3分钟的眼脑机能训练,调动感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达到高度集中。然后进行计时阅读训练,在一遍阅读之后进行计时阅读题测试,之后进行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计算。运用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读书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很强,信息点记忆不清等问题,为课外阅读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有很大帮助。
学生们开始锻炼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同学之间也开始比读文章的速度,一个小时读多少页数,每天读了多少书,和时间赛跑,学生的读书热情再次提高了。
高速阅读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生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了与文本的互动——即内容的理解、写法的领悟和情感的体味,及时调整为取消强制限时和淡化同学之间在速度上的比较,强化对内容、写法和情感的迁移思考,保证了后期学生阅读效率的快速提升。
⑷质疑习惯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一课标强调了阅读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达到自能读书。阅读的本质就是思考,思考源自疑问,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是引导学生会质疑。在实践中,我们这样引导学生质疑: ①从课题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对课题的质疑问难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期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例如教学《将相和》时,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有学生就问:“将是指谁?相又是指谁?他们二人是因为什么不和?后来是怎样和好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学生读一遍就能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从内容入手质疑。文章的作者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内容?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获得了什么?从内容入手质疑,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教学《匆匆》一文,学生就提出“作者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同学们,我们该怎样作出回答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交流,结合自己实践谈理解,由作者回答的内容想开去。模仿着写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感觉。学生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自己逻辑思维能力。
③从重点段落、关键词语入手质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抓住一些重点段落中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
质疑习惯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从课上的师生互动到生生互动,不断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发散思考,当然一段时间里,学生出现偏激的现象,甚至有无理取闹的问题出现,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引导,避免空谈和胡侃。后期引导学生从课堂迁移到课下,自己读文章也会常有质疑,直接旁批,事后自己解决。真正做到了会读书。
3.学读书方法,用阅读技巧
⑴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谈读书》培根)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我们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浏览,略读,精读,这些阅读方式经常交替运用,互为补充,恰当运用,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在语文课堂上,利用语文课本,讲读课文普遍采用精读法,阅读课文采用略读法,当然还要根据不同问题和篇幅长短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向课下转移,阅读理解问题时采用精读略读结合法,问题出现部分精读,其余部分略读,提高了阅读题的答题效率。自主阅读文章,休闲类的略读,经典类的精读,这些也要根据不同文体篇幅来适时改变。
⑵读思结合,想象力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结合旁批法、小组解疑法、师生互动法来解决产生的疑问,几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有效解决了各种场合读书思考产生质疑的问题,不同学生的性格因素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这里也有一种自然选择的因素,不用老师刻意区分。
⑶记好读书笔记
应充分理解和撑握并运用读记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读书笔记主要用在课下和节假日的学生自主阅读,开始进行相当长的跟踪检查,待逐渐形成习惯才开始放手。还对读书笔记的内容进行跟踪指导,一开始学生主要以摘抄为主,适当要求写一写体会,逐渐要求加强体会方面的字数和深度,读书笔记交流展示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八、成果和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和活动的开展,学生从为应试答题而阅读变成为主动欣赏而阅读,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班级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读书热潮。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带来了一丝清爽的空气,让枯燥无聊的语文学习变得兴味盎然。经过这四个过程的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阅读方法(即精度和略读相结合——读思结合——读书笔记——提升阅读效率),初步掌握了阅读的一般技巧(即培养阅读兴趣——改善阅读习惯——运用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阅读的兴致提高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更多关注了学生的个性阅读,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了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了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阅读情境;关注了学生的阅读状态,增加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
九、讨论
一年的科研实践即将接近尾声,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科研从最初的陌生和好奇到现在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感谢科研部的领导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接近科研,探索研究的机会。但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不是一个年段所能解决透彻的问题,加之自己的能力有限,研究实施的时间有限,所以研究想要达到细致深化难度较大。不过我们会继续在语文阅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718600陕西省定边县第五中学)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各种信息正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或者发展,必须具备对信息的接受、分析、处理能力,进而为我们所用,反之将一无是处。
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担负着承载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任务,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是能否学好语文、甚至其他学科的关键,更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生存的基本本领。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读过的文学名著少之又少,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没有完整的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的匮乏、视野的狭小、经历的单调,想象力的干涸,成为许多学生难以短期弥补的缺陷。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很难想象一个读书很少,语言贫乏、思维狭窄的人,会成为21世纪需要的创造者。
我们所教的初中学生也都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阅读兴趣不浓、不喜欢背诵课文、注意力不太集中、没有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等现象。面对此现状,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中北京的程汉杰老师开展的“高效阅读法”研究在小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和培养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面对基础薄弱的初中生——他们基础差、底子薄——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研究还不够成熟和系统,尤其是在增加阅读兴趣、阅读量与提高应试能力方面的技巧方法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不同文体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题的界定
高效阅读就是学生能快速阅读文本、快速概括理解文本内容和高效完成相应阅读问题的能力。八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是指基于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阅读特点的学生阅读能力。它包括学生所应能达到的朗读、默读、略读能力,理解词语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复述和积累语言的能力、高效完成阅读试题等。
八年级语文高效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是指在了解八年级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课上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阅读能力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适合八年级学生现状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提高语文阅读成绩。
二、研究的依据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高效阅读方法理论:程汉杰先生提出运用课堂语文课的集中训练,通过眼脑机能训练、快速记忆方法,综合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辅之语文阅读程式的指导,达到快速获取文本信息,深度理解文本,高效作答的方法理论。
三、研究的原则
教者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方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科研目标:针对八年级学生现状,研究出通过提高兴趣、养成习惯等切实有效的活动形成高效阅读方法和技巧。
育人目标:对八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方法、技巧、阅读习惯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掌握阅读和答题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2.研究内容
⑴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研究。
⑵培养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
⑶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工作过程
研究的对象:陕西省定边县第五中学八年级四个班的学生。
研究选用的科研方法:
1.调查法:学习方法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
2.文献法:查阅并借鉴中学阅读方法和阅读试题的归纳和总结。
3.行动研究法: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组织阅读速度、效率测试。
六、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
1.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状况,申报课题
2.学习高效阅读理论、进一步提高认识
3.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5月)
1.高效阅读课堂语文教学实践,课题实验跟踪调研。
2.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5月——2011年9月)
1.整理各种实验材料。
2.撰写实验报告、工作报告。
3.申请验收。
4.成果形式:实验报告、论文。
七、研究的实施
在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四人开始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以下实践。
1.激求索兴致,览天下文章
⑴课堂内容迁移,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按照教材内容授课过程中,通过对课文文章的作者和文章涉及的内容进行拓展,刺激学生课下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当我们讲到八年级下《日出》节选时,谈到本课内容是全剧的一幕一场,主要人物陈白露并没有出现,我们为了让学生课下去读完整版本的《日出》,就把剧本的大体情节进行了描述,故意把结局留下不说,学生听得入了神,强烈要求讲出结局到底怎样,笔者就说:“大家想知道《日出》的结局到底怎样,就去图书馆看吧。”果然,课后好多同学借来这本书阅读,还有的同学阅读了曹禺更多如《雷雨》《北京人》等作品,对曹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视野。 ⑵开展阅读比赛,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内容的迁移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阅读兴趣,我们开展了阅读比赛,所谓的阅读比赛就是让学生在课前给大家讲出自己读的课外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故事梗概,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到台前来讲述,这样每名同学至少要读一篇或一部作品,在讲述过程中,同学们讲述的大多很精彩,无形中引起了在座同学对台上同学讲述作品的兴趣,如此一来,好文章大家读的局面出现了。一次某同学讲到“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本来以为大家一定会感到“小儿科”不会很喜欢,可是出乎意料,他讲过之后的几天,班级里竟掀起了一次成语故事阅读的热潮。
⑶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
当很多同学都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我们想到大家如果只看热闹,不去感受深藏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促进帮助不会很大。于是我们开展了“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把大家普遍阅读的名著内容,除了一定的人物情节问题,更多注重对文中思想内涵理解的考查。知识问答测试的第一轮,能够过关的学生很少,大部分丢分在思想感情内涵理解方面,在我们的鼓励和引导下,大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这次阅读很多同学除了看原著,还找出了很多文学评论方面的书籍阅读。当过了一段时间,进行第二轮测试后,很多的学生都有了相当的进步,这种以考促读的方法初见成效了。
⑷演讲比赛,以讲促读
八年级下教材上有一个单元是演讲稿的内容,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想到了让学生把自己前一段阅读的内容感受讲出来,形成自己的读书心得,大家也能从中受益。于是我们布置了这个任务,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要准备,每天一名同学进行2分钟演讲。布置一个星期之后,演讲开始了,同学们大部分能脱稿演讲,虽然有不少欠缺,但是都讲出了自己的心声,有很多同学都把自己读书的内容引用到自己的演讲稿中为中心论点服务。一名同学讲到“信念”,提到司马迁受李陵之祸作《史记》,爱迪生几千次试验发明电灯,张海迪身残志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史铁生轮椅不服命运安排成为著名作家等等,可见同学们的广泛阅读有了相当效果。
⑸作文比赛,以写促读
看了美文没有人不心动,读了好文章没有谁不跃跃欲试。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些同学把自己仿写的文章拿给我们看,也许是想让老师点拨点拨,也许是找个读者满足自己的写作成就感。不管怎样,我们都很高兴。何不组织一次校园原创作品展呢?海报张贴当天,就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关注,一周的出稿时间还没到,已经收到了好多参赛作品。可见大家的参与热情。经过认真阅读,发现不少好作品,说实话不好评出个孰优孰劣,作品各有千秋。终于,获奖作品展示出去了,激起了同学之间的热烈评议,看到获奖作品,激励了更多同学阅读的热情,只有读更多的书,才有精美的语言和令人羡慕的思路。
在以上培养阅读兴趣的活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兴趣从刚开始的充满激情投入去做,到逐渐减弱,再加上八年级课业负担的加重,时间上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实施中途进行了一些调整,把更多时间放在语文课堂上随同语文课本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最大程度的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尽可能避免挤占学生其他学科的时间。
2.养良好习惯,促高效读书
⑴固定时间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把每周三中午作为统一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一起阅读,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班内设图书角,大家共同阅读同学手中的书,使图书的作用更充分了。同时结合让“垃圾桶变空,把积攒下的钱买图书”的活动,鼓励和调动学生购书的热情,通过各种活动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比着读,看谁了解的知识丰富,在语文课上的语言内容更丰富,课下聊天中的内容更有意义,可见良好氛围的形成使学生从各方面收到了好的效果。
⑵摘抄名句名段,巧用积累本
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都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我们让每个学生建立一个阅读笔记本,将阅读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学生的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所以,班里定期进行展示,评比最佳的阅读笔记,给予奖励。
⑶限时阅读,高速、高效不是梦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生逐渐开始不再满足于自己的读书现状和读书方法,很多同学反映自己读书速度太慢,情节和人物记不清等等困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马上进行了关于快速阅读方法的大讨论——如何能高效率的读书?
结合“高效阅读”的读书理念,我们开始实验在课堂上进行有真实性的快速阅读训练。课堂上先进行3分钟的眼脑机能训练,调动感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达到高度集中。然后进行计时阅读训练,在一遍阅读之后进行计时阅读题测试,之后进行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计算。运用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读书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很强,信息点记忆不清等问题,为课外阅读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有很大帮助。
学生们开始锻炼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同学之间也开始比读文章的速度,一个小时读多少页数,每天读了多少书,和时间赛跑,学生的读书热情再次提高了。
高速阅读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生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了与文本的互动——即内容的理解、写法的领悟和情感的体味,及时调整为取消强制限时和淡化同学之间在速度上的比较,强化对内容、写法和情感的迁移思考,保证了后期学生阅读效率的快速提升。
⑷质疑习惯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一课标强调了阅读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达到自能读书。阅读的本质就是思考,思考源自疑问,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是引导学生会质疑。在实践中,我们这样引导学生质疑: ①从课题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对课题的质疑问难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期待,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例如教学《将相和》时,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有学生就问:“将是指谁?相又是指谁?他们二人是因为什么不和?后来是怎样和好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学生读一遍就能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从内容入手质疑。文章的作者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内容?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获得了什么?从内容入手质疑,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教学《匆匆》一文,学生就提出“作者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同学们,我们该怎样作出回答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交流,结合自己实践谈理解,由作者回答的内容想开去。模仿着写自己对时光易逝的感觉。学生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自己逻辑思维能力。
③从重点段落、关键词语入手质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抓住一些重点段落中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
质疑习惯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从课上的师生互动到生生互动,不断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发散思考,当然一段时间里,学生出现偏激的现象,甚至有无理取闹的问题出现,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引导,避免空谈和胡侃。后期引导学生从课堂迁移到课下,自己读文章也会常有质疑,直接旁批,事后自己解决。真正做到了会读书。
3.学读书方法,用阅读技巧
⑴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谈读书》培根)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我们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浏览,略读,精读,这些阅读方式经常交替运用,互为补充,恰当运用,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在语文课堂上,利用语文课本,讲读课文普遍采用精读法,阅读课文采用略读法,当然还要根据不同问题和篇幅长短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向课下转移,阅读理解问题时采用精读略读结合法,问题出现部分精读,其余部分略读,提高了阅读题的答题效率。自主阅读文章,休闲类的略读,经典类的精读,这些也要根据不同文体篇幅来适时改变。
⑵读思结合,想象力培养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结合旁批法、小组解疑法、师生互动法来解决产生的疑问,几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有效解决了各种场合读书思考产生质疑的问题,不同学生的性格因素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这里也有一种自然选择的因素,不用老师刻意区分。
⑶记好读书笔记
应充分理解和撑握并运用读记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读书笔记主要用在课下和节假日的学生自主阅读,开始进行相当长的跟踪检查,待逐渐形成习惯才开始放手。还对读书笔记的内容进行跟踪指导,一开始学生主要以摘抄为主,适当要求写一写体会,逐渐要求加强体会方面的字数和深度,读书笔记交流展示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八、成果和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和活动的开展,学生从为应试答题而阅读变成为主动欣赏而阅读,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班级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读书热潮。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带来了一丝清爽的空气,让枯燥无聊的语文学习变得兴味盎然。经过这四个过程的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阅读方法(即精度和略读相结合——读思结合——读书笔记——提升阅读效率),初步掌握了阅读的一般技巧(即培养阅读兴趣——改善阅读习惯——运用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阅读的兴致提高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更多关注了学生的个性阅读,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了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了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阅读情境;关注了学生的阅读状态,增加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
九、讨论
一年的科研实践即将接近尾声,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科研从最初的陌生和好奇到现在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感谢科研部的领导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接近科研,探索研究的机会。但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不是一个年段所能解决透彻的问题,加之自己的能力有限,研究实施的时间有限,所以研究想要达到细致深化难度较大。不过我们会继续在语文阅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718600陕西省定边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