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是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而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由于幼儿的思维呈直观和形象的特点,因此他们的审美学习要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才能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显然,要发展幼儿的审美表现力,就应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由此才能让他们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想象,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生活的领悟,拓展生活经验,体验生活乐趣,促进他们的审美表现力获得相应的发展。
然而,传统的幼儿美术活动往往脱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只注重幼儿的模仿性操作,片面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激发和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情趣,以致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中總能发现许多孩子的作品大同小异,缺乏了他们那种可贵的童趣和生命的灵气,究其原因还缘于教育远离了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要发展幼儿的审美表现力,就应充分利用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各种教育资源,以使幼儿的审美想象和创造更富有创意。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教育指导要点强调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显然,不经过美工活动的具体实践,幼儿是无法真正获得审美表现能力的。只有让幼儿在欣赏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使幼儿习得审美表现的基本技能,并不断积淀和发展审美经验。
一、开展生活化集体美术教学活动,夯实幼儿的审美基础
1.从教师课程把握能力出发,尝试构建美术集体教学活动审议模式
以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为切入点,一方面集体教学活动的效率较高,另一方面针对园所师资结构趋向年轻化的特点,将相对比较容易把握的集体教学作为研究的起点。为保证美术集体教学质量,我们探索出一条“专家架构”“课前辅导”“课后研讨”的研究模式。
从邀请专家对课程进行整体架构,到教师对于教学活动设计的课前审议,到公开教学前的精心准备和实施,再到活动开展后及时有效的研讨,形成更加适宜的活动,这一系列的动作力求保证美术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为幼儿的审美表现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从幼儿审美发展出发,设置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活动主题
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等出发,结合教育实践,确立班级美术小专题
的内容、研究目标等。在原有的课程框架体系下,各班立足幼儿的生活情趣,初步尝试多种表现手法、符合各年龄段特点的美术题材和内容。
二、利用自主性美术区域小组活动,丰富幼儿的创美经验
《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美术集体教学活动对于幼儿个性化的指导和展示不占优势,而发展幼儿审美表现力恰恰能促使幼儿个性化的表现和表达,自主性美术区域小组活动成了幼儿进一步丰富创美经验的重要“阵地”。围绕主题课程,在形式丰富多样的基础上,从表现形式入手,突出小专题的特点,教师挖掘资源,设计游戏材料、准备材料,实施制作。
三、借助各种绚丽多彩的其他活动,浓厚幼儿的审美氛围
各种节庆活动是优质的生活化教育资源,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美术教育元
素。如,立夏节我们呈现了色彩和线条的力量,幼儿用彩笔在蛋壳上作画,再将彩色纸条装进蛋壳中,呈现自然垂落的丰富线条,实现不同材质的综合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西方的圣诞节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节日,欣赏圣诞环境、制作圣诞树、装扮圣诞树让幼儿在节日的快乐中提升审美表现力。
幼儿园中丰富的艺术类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美和展现美的机会。如“亲子环保时装秀”活动中,幼儿和家长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时装,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设计、长短的组合,发展幼儿的审美表现力。在“环保收藏家”的活动中倡议孩子和家长一起将平日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分类收集,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这些废纸盒、旧牙刷、没用的卷纸芯、准备扔进垃圾桶的酒瓶子如何变成美术活动中的神奇宝贝。
园所和家庭都是影响幼儿审美表现力发展的重要场所,为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审美氛围,我们开展丰富有趣的家长社团活动,其中之一的“巧手妈妈”社团汇聚了多位妈妈家长,每月有主题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组织“水果变奏”的活动,妈妈们将水果拼盘进行艺术化的创作,运用水果的颜色、形状和特性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孩子在品尝水果的同时更有一种美的感受和熏陶。
然而,传统的幼儿美术活动往往脱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只注重幼儿的模仿性操作,片面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激发和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情趣,以致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中總能发现许多孩子的作品大同小异,缺乏了他们那种可贵的童趣和生命的灵气,究其原因还缘于教育远离了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要发展幼儿的审美表现力,就应充分利用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各种教育资源,以使幼儿的审美想象和创造更富有创意。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教育指导要点强调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显然,不经过美工活动的具体实践,幼儿是无法真正获得审美表现能力的。只有让幼儿在欣赏的基础上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使幼儿习得审美表现的基本技能,并不断积淀和发展审美经验。
一、开展生活化集体美术教学活动,夯实幼儿的审美基础
1.从教师课程把握能力出发,尝试构建美术集体教学活动审议模式
以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为切入点,一方面集体教学活动的效率较高,另一方面针对园所师资结构趋向年轻化的特点,将相对比较容易把握的集体教学作为研究的起点。为保证美术集体教学质量,我们探索出一条“专家架构”“课前辅导”“课后研讨”的研究模式。
从邀请专家对课程进行整体架构,到教师对于教学活动设计的课前审议,到公开教学前的精心准备和实施,再到活动开展后及时有效的研讨,形成更加适宜的活动,这一系列的动作力求保证美术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为幼儿的审美表现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从幼儿审美发展出发,设置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活动主题
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等出发,结合教育实践,确立班级美术小专题
的内容、研究目标等。在原有的课程框架体系下,各班立足幼儿的生活情趣,初步尝试多种表现手法、符合各年龄段特点的美术题材和内容。
二、利用自主性美术区域小组活动,丰富幼儿的创美经验
《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美术集体教学活动对于幼儿个性化的指导和展示不占优势,而发展幼儿审美表现力恰恰能促使幼儿个性化的表现和表达,自主性美术区域小组活动成了幼儿进一步丰富创美经验的重要“阵地”。围绕主题课程,在形式丰富多样的基础上,从表现形式入手,突出小专题的特点,教师挖掘资源,设计游戏材料、准备材料,实施制作。
三、借助各种绚丽多彩的其他活动,浓厚幼儿的审美氛围
各种节庆活动是优质的生活化教育资源,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美术教育元
素。如,立夏节我们呈现了色彩和线条的力量,幼儿用彩笔在蛋壳上作画,再将彩色纸条装进蛋壳中,呈现自然垂落的丰富线条,实现不同材质的综合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西方的圣诞节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节日,欣赏圣诞环境、制作圣诞树、装扮圣诞树让幼儿在节日的快乐中提升审美表现力。
幼儿园中丰富的艺术类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美和展现美的机会。如“亲子环保时装秀”活动中,幼儿和家长一起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时装,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设计、长短的组合,发展幼儿的审美表现力。在“环保收藏家”的活动中倡议孩子和家长一起将平日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分类收集,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这些废纸盒、旧牙刷、没用的卷纸芯、准备扔进垃圾桶的酒瓶子如何变成美术活动中的神奇宝贝。
园所和家庭都是影响幼儿审美表现力发展的重要场所,为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审美氛围,我们开展丰富有趣的家长社团活动,其中之一的“巧手妈妈”社团汇聚了多位妈妈家长,每月有主题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组织“水果变奏”的活动,妈妈们将水果拼盘进行艺术化的创作,运用水果的颜色、形状和特性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孩子在品尝水果的同时更有一种美的感受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