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发挥独特优势,支持和保护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容错纠错机制;促进改革创新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两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为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提供了行动指南,凝聚了民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深化改革开放新征程,新时代在呼唤更多敢于担责、敢于担难、敢于担险的党员干部,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开创党的各项事业新局面。然而,改革必有风险,创新需要土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容错纠错机制,以坚持“三个区分开”为原则,鼓励干部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基层改革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要正确区分在改革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的性质,强调要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的核心,肩负着实现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历来是改革创新的前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探索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不仅是树牢“四个意识”、推进“四个全面”、强化“四个自信”、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优、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
一、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重要意义
容错、纠错机制是给予改革者、创新者的鼓励和保障。目的是激发改革活力,实现创新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30多年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和创新史。以青海银行为例,作为金融改革的缩影,自1997年12月30日成立,注册资本只有1.1亿元,总资产10亿元,在20年时间里,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的创新发展道路,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行资产总额110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6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79亿元,净利润7.5亿元,各项监管指标全部达标。从单一的存貸款业务发展为集产业基金、债券投资、自主理财等创新业务为一体的互联网金融,成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同样,经济发展也倒逼金融业的改革。因此,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战略转型和改革创新,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力保障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低迷开出的药方。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实体经济是社会发展的血液,是金融发展的根基。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业必须面向实体经济,因为金融不仅来自实体经济,而且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会依托金融,促进金融发展,也可以说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从而实现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稳健经营为目标,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构建新的业务发展模式,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进而促进金融业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之成为实体经济发展更为强大的动力源泉。
(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新常态。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比实体领域更为强烈、更为复杂。在新常态下,国有商业银行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正面临三方面挑战。
一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从近年央行非对称降息对商业银行影响来看,对于长期处于利率保护的商业银行来说,银行利差迅速下降,利率市场化毫无疑问是一场重大挑战,是一场浴火重生的洗礼。
二是资本瓶颈化带来的挑战。自2007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化银行资本约束、提升资本监管有效性政策法规,使资本约束对银行业务经营发展的制约影响越来越突出,“以量补价”的粗放式发展路径受到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已跨入强资本约束时代。
三是金融科技化带来的挑战。近年来,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金融业,催生了互联网融资、电子商务等多种不同的金融模式,资金的融通等活动越来越多地通过银行外体系进行,融资脱媒、资产管理脱媒、支付脱媒正加速形成,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通过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以金融创新激发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原动力,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提升金融市场运作效率作为关键,从而主动变革、加快创新,适应时代要求,摆脱目前的困境,谋取新的竞争优势。
(三)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要要求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政治责任。现阶段来看,新常态带给商业银行最严峻的挑战就是资产质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银行业也无法独善其身。今后一段时间,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两高一剩”、房地产、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金融风险可能会持续发酵,银行业资产质量将承受较大压力,守住风险底线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随着国家深化金融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落实和银行业传统业务发展空间受到打压、利润空间缩小,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持续保持良好的利润水平,提升抗风险能力。因此,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能够以创新加快战略转型,着眼于未来金融市场竞争新格局,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全面提升盈利能力,从而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二、青海银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探索
青海银行党委基于以上认识,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新实践,科学、辩证地看待和把握容错纠错机制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积极实践、大胆探索,致力于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一)立足改革创新,明确四项原则
银行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创新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难免会出现失误或者错误,而能否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失误或者错误,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因此,青海银行在构建容错纠错机制时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立足点,从顶层设计,制度流程、情形条件,紧紧围绕改革创新,明确规定容错的对象是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和过错,积极进行纠错,本应给予问责追究,但因达到尽职要求,且符合容错纠错情形的,依纪依法对其从轻、减轻甚至免予责任追究。包括绩效考核扣减分、行政处分、经济处罚、责任追究一票否决。明确把鼓励担当、支持创新;包容改革,宽容失败;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客观公正,注重效果作为容错纠错的四项原则。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那些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敢于作为的干部排除后顾之忧,摒弃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错误心理,旗帜鲜明支持改革和鼓励创新,激发创业活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热情。
(二)突出主体责任,明确高线底线
容错纠错的责任主体是党委,容什么错,如何容错,纠哪些错,怎样纠错,实践当中我行把“惠及本行、集体决策、不违法规、不谋私利”作为容错纠错前提。按照《准则》《条例》,既明确了惠及本行这个高线,也明确了不违法规、不谋私利这个底线。同时强调了党委主体责任,对容错纠错事项,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强化流程设计,确定了5个环节,一级抓一级,层层有责任。
一是提出申请。容错对象认为符合容错纠错条件的,按业务条线和管理权限,向对口专业风险委员会提出容错免责书面申请。
二是调查核实。各对口专业风险委员会受理容错免责申请后,严格按照规章和有关政策,对照容错纠错的情形,全面收集证据,查明是否属实。
三是提出意见。各对口专业风险委员会按照管理权限,经过调查核实,出具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分尽职、需要改进、不尽职3类情况提出意见,经专业委员会会议研究评议,提出评议意见,尽职的可以免除责任,需要改进的可酌情减免责任追究并及时进行纠错,不尽职的不予免责。
四是公开公示。各对口专业风险委员会在启动容错纠错程序后,对拟容错免责的对象、事件、原因等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公示,让干部员工知情,广泛接受监督。
五是做出决定。各风险专业委员会向党委办公室提交评议意见,由党委办公室提交行党委会审议,经行党委研究審议后,做出免责认定决定,并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公布。
(三)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银行特色
容错纠错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的是破除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消极心态和不佳状态,为了找准银行容错纠错的内容和情形,科学的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行党委在梳理出53条容错纠错事项的基础上,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个别走访等方式,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对接,一个部室一个部室走访,反复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寻找最大公约数,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使研究和征求意见的过程成为形成共识的过程,为制度制定打下坚实基础。从最终的53条,集中到9条,涵盖科技建设、产品竞争、资本运营、渠道拓展、“三重一大”、互联网创新业务等,容错事项高度聚焦改革创新,使制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容错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纠错,是机制有效推进的本质要求。行党委容错纠错并举,摒弃一容了之、知错不改、放任错误的片面认知,为了防止出现纠偏,行党委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关口前移,对改革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制定防范预案,建立纠错机制,出现偏差和问题,及时启动纠错机制,有效应对进行修正,规避和减少损失,从制度上保证及时跟踪分析改革创新的质效,使容错纠错机制更加完善。
(四)树立系统思维,完善体制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容错纠错机制的作用,行党委多措并举,在综合施策上下功夫。
一是把改革创新、任事担当的行为和监管缺位、慵懒无为的行为区分开来,在全行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的调查。共发放286份调查问卷,切实找准我行工作人员慵懒散拖的问题,强化全行员工拼搏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为容错纠错机制发挥作用进行思想动员,通过大量调研,问卷调查,反复征求意见,把制度制定的过程作为统一认识,思想动员的过程,共找出明确不作为问题23条,慢作为问题20条,乱作为问题19条,建立了容错纠错机制负面清单。
二是制定了《青海银行党委关于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责办法》。确定了14种问责方式,建立问效问责机制,明确惩戒情形和方式,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工作人员惩戒力度,对违背企业文化不符合企业价值标准的行为进行严格问责,让不作为、不胜任的干部受惩戒。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全方位“矩阵式”监督体系。进一步强化行党委全面监督,行纪委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职能。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总行计划财务、会计审计、信贷授信、信息科技等行政和党外监督作用和渠道,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体系,把日常监督指导贯穿到鼓励改革创新的始终,抓早抓小,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四是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理念。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年”各项工作,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制度文化、合规文化、服务文化、学习文化、担当文化、廉洁文化,家园文化,不断提升全行员工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增强全行干部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优良的党风带动行风促进作风转变。
三、实践容错纠错机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容错纠错的边界和尺度难以把握
在实施的过程中定性和定量的难度大,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在资金、渠道、产品等方面,都涉及国有资金的安全,难以准确规定容错尺度和金额,看似具有较大弹性解释空间和极大的认定自由裁量空间,但在现实中尚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有的改革创新需要突破现行监管理念和制度,容错免责的边界和尺度难以把握。边界过窄、尺度过严,可能扼杀改革创新者的积极性,边界过宽、尺度过松,又有可能形成新的金融风险。
(二)容错纠错的作用还存在着局限性
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实际上是为了改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但目前容错纠错机制着眼于解决因“不敢为”而导致的不作为,对于更多带有“不想为”“不愿为”“不会为”作风的,如果激励约束机制、问效问责机制和监督管理体系不能整体发挥作用,容错纠错机制就极有可能产生棘轮效应。
四、推进容错纠错机制路径和方法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容错纠错机制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要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根和魂,党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对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领导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中国金融的中坚力量,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必须将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这一重大政治原则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紧密结合起来,行党委通过把方向、管全局、作决策,能够更好地将容错纠错机制作用的发挥体现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国计民生重点领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上;体现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定制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想方设法解决好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从而以深化改革增添新动能,加快向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智慧型和创新型银行转型发展,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公司治理优势、科学管理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主力军作用。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容错纠错机制科学运行的有效保障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是容错纠错机制实施的参照,而容错纠错机制又是推进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要求,既对党员干部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又明确要求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通过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严格執行,能够更好地形成依法合规的容错免责机制,为敢想敢干的干部“兜底”,严格把谋私与为公区分开来,形成规范的容错免责程序,健全科学的操作流程,细化申请、核查、认定、实施、答复等步骤和环节,做到问责与免责并行,惩治与保护齐下,防止容错免责成为违纪违法的“挡箭牌”。
(三)践行“四种形态”,是容错纠错机制发挥作用的方法手段
“四种形态”和容错纠错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方式方法,是“四种形态”管理方式的延伸,核心都是管住、管好党员干部。通过容错纠错机制,践行“四种形态”,能够更好地在第一种形态上做文章,在营造容错氛围上下功夫。
一是通过主动沟通交心。对于“试错”干部,及时进行面对面谈心谈话,了解个人思想情况,化解心理顾虑,指出存在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二是能够及时纠错追责。把向党的事业负责与向干部本人负责统一起来,既能保护好干部的干事热情,又能通过提醒反馈等方式,督促干部找准问题症结。
三是能够强化教育引导。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服从服务于改革创新大局。
四是能够及时澄清保护跟进。及时做到对干部实行容错、纠错并免于追责问责后,运用相关渠道给予公开和组织认定,切实做到为改革者撑腰鼓劲。
(四)厚植企业文化,是容错纠错机制落地生根的重要基石
容错纠错机制既是一个制度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容错纠错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容错纠错机制,能够更好地坚定“四个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弘扬“诚信包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务实奉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大力营造敢于担当的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进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营造一个宽容失败、保护干劲、激励担当的干事创业环境,真正使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作为蔚然成风,从而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持续构建“绿水青山”的政治生态。
总之,青海银行容错纠错机制的建设,推动了激励约束机制、问效问责机制和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为改革创新者提供了良好创业平台,为庸政懒政者明确了底线,解除了广大想干事干部的后顾之忧,提供了风向标,会聚了正能量,使全行上下更好地把责任和使命落实到改革创新上,推进青海银行改革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探索的力度,科学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做敢于担当者的坚强后盾,从而更好地实现、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做优、做强、做大的崇高使命。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容错纠错机制;促进改革创新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两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为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提供了行动指南,凝聚了民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深化改革开放新征程,新时代在呼唤更多敢于担责、敢于担难、敢于担险的党员干部,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开创党的各项事业新局面。然而,改革必有风险,创新需要土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容错纠错机制,以坚持“三个区分开”为原则,鼓励干部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基层改革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要正确区分在改革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的性质,强调要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的核心,肩负着实现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历来是改革创新的前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探索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不仅是树牢“四个意识”、推进“四个全面”、强化“四个自信”、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优、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
一、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重要意义
容错、纠错机制是给予改革者、创新者的鼓励和保障。目的是激发改革活力,实现创新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30多年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和创新史。以青海银行为例,作为金融改革的缩影,自1997年12月30日成立,注册资本只有1.1亿元,总资产10亿元,在20年时间里,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的创新发展道路,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行资产总额110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6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79亿元,净利润7.5亿元,各项监管指标全部达标。从单一的存貸款业务发展为集产业基金、债券投资、自主理财等创新业务为一体的互联网金融,成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同样,经济发展也倒逼金融业的改革。因此,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战略转型和改革创新,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力保障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低迷开出的药方。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实体经济是社会发展的血液,是金融发展的根基。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业必须面向实体经济,因为金融不仅来自实体经济,而且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会依托金融,促进金融发展,也可以说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从而实现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稳健经营为目标,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构建新的业务发展模式,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进而促进金融业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之成为实体经济发展更为强大的动力源泉。
(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新常态。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比实体领域更为强烈、更为复杂。在新常态下,国有商业银行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正面临三方面挑战。
一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从近年央行非对称降息对商业银行影响来看,对于长期处于利率保护的商业银行来说,银行利差迅速下降,利率市场化毫无疑问是一场重大挑战,是一场浴火重生的洗礼。
二是资本瓶颈化带来的挑战。自2007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化银行资本约束、提升资本监管有效性政策法规,使资本约束对银行业务经营发展的制约影响越来越突出,“以量补价”的粗放式发展路径受到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已跨入强资本约束时代。
三是金融科技化带来的挑战。近年来,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金融业,催生了互联网融资、电子商务等多种不同的金融模式,资金的融通等活动越来越多地通过银行外体系进行,融资脱媒、资产管理脱媒、支付脱媒正加速形成,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通过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以金融创新激发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原动力,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提升金融市场运作效率作为关键,从而主动变革、加快创新,适应时代要求,摆脱目前的困境,谋取新的竞争优势。
(三)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是国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要要求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政治责任。现阶段来看,新常态带给商业银行最严峻的挑战就是资产质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银行业也无法独善其身。今后一段时间,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两高一剩”、房地产、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金融风险可能会持续发酵,银行业资产质量将承受较大压力,守住风险底线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随着国家深化金融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落实和银行业传统业务发展空间受到打压、利润空间缩小,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持续保持良好的利润水平,提升抗风险能力。因此,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能够以创新加快战略转型,着眼于未来金融市场竞争新格局,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全面提升盈利能力,从而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二、青海银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探索
青海银行党委基于以上认识,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新实践,科学、辩证地看待和把握容错纠错机制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积极实践、大胆探索,致力于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一)立足改革创新,明确四项原则
银行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创新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难免会出现失误或者错误,而能否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中出现的失误或者错误,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因此,青海银行在构建容错纠错机制时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立足点,从顶层设计,制度流程、情形条件,紧紧围绕改革创新,明确规定容错的对象是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和过错,积极进行纠错,本应给予问责追究,但因达到尽职要求,且符合容错纠错情形的,依纪依法对其从轻、减轻甚至免予责任追究。包括绩效考核扣减分、行政处分、经济处罚、责任追究一票否决。明确把鼓励担当、支持创新;包容改革,宽容失败;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客观公正,注重效果作为容错纠错的四项原则。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那些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敢于作为的干部排除后顾之忧,摒弃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错误心理,旗帜鲜明支持改革和鼓励创新,激发创业活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热情。
(二)突出主体责任,明确高线底线
容错纠错的责任主体是党委,容什么错,如何容错,纠哪些错,怎样纠错,实践当中我行把“惠及本行、集体决策、不违法规、不谋私利”作为容错纠错前提。按照《准则》《条例》,既明确了惠及本行这个高线,也明确了不违法规、不谋私利这个底线。同时强调了党委主体责任,对容错纠错事项,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强化流程设计,确定了5个环节,一级抓一级,层层有责任。
一是提出申请。容错对象认为符合容错纠错条件的,按业务条线和管理权限,向对口专业风险委员会提出容错免责书面申请。
二是调查核实。各对口专业风险委员会受理容错免责申请后,严格按照规章和有关政策,对照容错纠错的情形,全面收集证据,查明是否属实。
三是提出意见。各对口专业风险委员会按照管理权限,经过调查核实,出具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分尽职、需要改进、不尽职3类情况提出意见,经专业委员会会议研究评议,提出评议意见,尽职的可以免除责任,需要改进的可酌情减免责任追究并及时进行纠错,不尽职的不予免责。
四是公开公示。各对口专业风险委员会在启动容错纠错程序后,对拟容错免责的对象、事件、原因等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公示,让干部员工知情,广泛接受监督。
五是做出决定。各风险专业委员会向党委办公室提交评议意见,由党委办公室提交行党委会审议,经行党委研究審议后,做出免责认定决定,并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公布。
(三)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银行特色
容错纠错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的是破除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消极心态和不佳状态,为了找准银行容错纠错的内容和情形,科学的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行党委在梳理出53条容错纠错事项的基础上,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个别走访等方式,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对接,一个部室一个部室走访,反复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寻找最大公约数,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使研究和征求意见的过程成为形成共识的过程,为制度制定打下坚实基础。从最终的53条,集中到9条,涵盖科技建设、产品竞争、资本运营、渠道拓展、“三重一大”、互联网创新业务等,容错事项高度聚焦改革创新,使制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容错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纠错,是机制有效推进的本质要求。行党委容错纠错并举,摒弃一容了之、知错不改、放任错误的片面认知,为了防止出现纠偏,行党委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关口前移,对改革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制定防范预案,建立纠错机制,出现偏差和问题,及时启动纠错机制,有效应对进行修正,规避和减少损失,从制度上保证及时跟踪分析改革创新的质效,使容错纠错机制更加完善。
(四)树立系统思维,完善体制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容错纠错机制的作用,行党委多措并举,在综合施策上下功夫。
一是把改革创新、任事担当的行为和监管缺位、慵懒无为的行为区分开来,在全行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的调查。共发放286份调查问卷,切实找准我行工作人员慵懒散拖的问题,强化全行员工拼搏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为容错纠错机制发挥作用进行思想动员,通过大量调研,问卷调查,反复征求意见,把制度制定的过程作为统一认识,思想动员的过程,共找出明确不作为问题23条,慢作为问题20条,乱作为问题19条,建立了容错纠错机制负面清单。
二是制定了《青海银行党委关于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责办法》。确定了14种问责方式,建立问效问责机制,明确惩戒情形和方式,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工作人员惩戒力度,对违背企业文化不符合企业价值标准的行为进行严格问责,让不作为、不胜任的干部受惩戒。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全方位“矩阵式”监督体系。进一步强化行党委全面监督,行纪委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职能。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总行计划财务、会计审计、信贷授信、信息科技等行政和党外监督作用和渠道,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体系,把日常监督指导贯穿到鼓励改革创新的始终,抓早抓小,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四是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理念。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年”各项工作,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制度文化、合规文化、服务文化、学习文化、担当文化、廉洁文化,家园文化,不断提升全行员工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增强全行干部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优良的党风带动行风促进作风转变。
三、实践容错纠错机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容错纠错的边界和尺度难以把握
在实施的过程中定性和定量的难度大,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在资金、渠道、产品等方面,都涉及国有资金的安全,难以准确规定容错尺度和金额,看似具有较大弹性解释空间和极大的认定自由裁量空间,但在现实中尚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有的改革创新需要突破现行监管理念和制度,容错免责的边界和尺度难以把握。边界过窄、尺度过严,可能扼杀改革创新者的积极性,边界过宽、尺度过松,又有可能形成新的金融风险。
(二)容错纠错的作用还存在着局限性
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实际上是为了改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但目前容错纠错机制着眼于解决因“不敢为”而导致的不作为,对于更多带有“不想为”“不愿为”“不会为”作风的,如果激励约束机制、问效问责机制和监督管理体系不能整体发挥作用,容错纠错机制就极有可能产生棘轮效应。
四、推进容错纠错机制路径和方法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容错纠错机制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要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根和魂,党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对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领导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中国金融的中坚力量,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必须将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这一重大政治原则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紧密结合起来,行党委通过把方向、管全局、作决策,能够更好地将容错纠错机制作用的发挥体现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国计民生重点领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上;体现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定制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想方设法解决好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从而以深化改革增添新动能,加快向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智慧型和创新型银行转型发展,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公司治理优势、科学管理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主力军作用。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容错纠错机制科学运行的有效保障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是容错纠错机制实施的参照,而容错纠错机制又是推进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要求,既对党员干部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又明确要求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通过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严格執行,能够更好地形成依法合规的容错免责机制,为敢想敢干的干部“兜底”,严格把谋私与为公区分开来,形成规范的容错免责程序,健全科学的操作流程,细化申请、核查、认定、实施、答复等步骤和环节,做到问责与免责并行,惩治与保护齐下,防止容错免责成为违纪违法的“挡箭牌”。
(三)践行“四种形态”,是容错纠错机制发挥作用的方法手段
“四种形态”和容错纠错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方式方法,是“四种形态”管理方式的延伸,核心都是管住、管好党员干部。通过容错纠错机制,践行“四种形态”,能够更好地在第一种形态上做文章,在营造容错氛围上下功夫。
一是通过主动沟通交心。对于“试错”干部,及时进行面对面谈心谈话,了解个人思想情况,化解心理顾虑,指出存在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二是能够及时纠错追责。把向党的事业负责与向干部本人负责统一起来,既能保护好干部的干事热情,又能通过提醒反馈等方式,督促干部找准问题症结。
三是能够强化教育引导。使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服从服务于改革创新大局。
四是能够及时澄清保护跟进。及时做到对干部实行容错、纠错并免于追责问责后,运用相关渠道给予公开和组织认定,切实做到为改革者撑腰鼓劲。
(四)厚植企业文化,是容错纠错机制落地生根的重要基石
容错纠错机制既是一个制度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容错纠错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容错纠错机制,能够更好地坚定“四个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弘扬“诚信包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务实奉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大力营造敢于担当的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进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营造一个宽容失败、保护干劲、激励担当的干事创业环境,真正使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作为蔚然成风,从而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持续构建“绿水青山”的政治生态。
总之,青海银行容错纠错机制的建设,推动了激励约束机制、问效问责机制和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为改革创新者提供了良好创业平台,为庸政懒政者明确了底线,解除了广大想干事干部的后顾之忧,提供了风向标,会聚了正能量,使全行上下更好地把责任和使命落实到改革创新上,推进青海银行改革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探索的力度,科学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做敢于担当者的坚强后盾,从而更好地实现、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做优、做强、做大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