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哪些城市的居民更觉得幸福?“200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08年12月25日终于在昆明揭晓:杭州、宁波、昆明、天津、唐山、佛山、绍兴、长春、无锡、长沙10座城市入选,并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典礼。这项大型调查自2008年9月~12月进行,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联合中国市长协会主办。
据报道,这项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了5年,标准仍沿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幸福学评价体系,调查内容涉及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发展速度、文明程度、赚钱机会、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房价、人情味、治安状况、就业环境、生活便利共12个指标,采取专业公司调查与公共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近300家媒体参与,共计700万张调查问卷、7000万次网络投票。看起来是很权威的了。
记不清是在哪一年的春节晚会上,也不知什么人,大概也是为了渲染、烘托节日气氛,创作了一首歌儿,歌名好像就叫:咱们的老百姓啊,今儿呀真高兴!这首歌让那一群年轻人在灯光闪烁的现代化舞台上一吆喝起来,青春洋溢,热血沸腾,再加上身子扭动,且浑身乱颤乱抖,观众看着,就觉得那些人真是“高兴”得无以复加。为什么那么高兴呢?大约就是因为有“幸福感”。
其实,“幸福感”也像“鞋子”,每个人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即使是城市,也只有自己这个城市的人知道,别人来评,都只能“仅供参考”,认不得真。300家媒体也好,7000万次网络投票也罢,还有洋人的“幸福学评价体系”,都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测评方式。你说那个城市的人幸福不幸福,那个城市外的媒体会知道?那7000万网络投票者清楚?那个“幸福学评价体系”就能测出?用老百姓的话说,真是那样,还“神”了呢!
人这个东西,就是奇怪得很:饥寒交迫,一温饱,就是幸福;天天萝卜白菜,吃个豆腐就是过年。进城打了一年的工,没人付工钱,急得去跳楼,政府一下令,强制执行,可怜的一点工钱一到手,别说那“幸福感”了,简直就是感激涕零,甚至要给那政府工作人员下跪。中国的农民们知道企盼不到高起点的“幸福感”,也就只好如此“自娱”。
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有“幸福感”,当然是好事。我们也感觉得到,从前两年至今,大家都一个劲儿地谈自己对“幸福感”的感受和理解,这大概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市场经济,因为是改革开放是市场经济让绝大多数国民不仅吃得饱穿得暖,甚至天天有肉吃,还有了休闲时间追求“幸福感”。在难以生存或说还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大约极少有人还会去想到要追求“幸福感”。
所以说,“幸福感”往往是比较出来的。当然也不一定全是与别人比较,还有与自己比较。比如,自己开着私家车,在路上看着骑自行车的,就有一种幸福感;自己开的是高级轿车,而在路上看着那些低级轿车,也不免会生出幸福感。这是同别人比较。还有,比如涨了一点工资,就有幸福感;甚至像上面说的,昨天吃的是青菜豆腐,今天吃上了肉,也会有幸福感。这是与自己比较。自然,我不反对说有人吃生猛海鲜吃腻了,与普通人的幸福感相反,昨天吃的是大餐,腻得要死,今天吃上一顿精致的素菜,也会有一种很别致的“幸福感”。
除此之外,对“幸福感”的感受,也会随着个人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有所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今天,一成不变的“幸福感”是不可思议的。外国的咱说不了,只说咱自己。
有人即使早就吃上了“豆腐”,甚至天天有肉吃,那“幸福感”好像还是没有高起来。这也说明,一个人物质上获得一定“幸福感”之后,他还会有不满足,而一有了不满足,就不免会降低他的“幸福感”。那么,在物质上有了一定的“幸福感”之后,往往还会不满足什么呢?从媒体上看到的已经很多了,就容我抄几条现成的吧:“走在街上的人不必把背包护在胸前,时时刻刻戒备。睡在屋里的人可以酣睡,不担心自己一觉醒来发现屋子已经被拆,家具像破烂一样被扔在街上。到杂货店里买婴儿奶粉的妇人不必想奶粉是不是假的,婴儿吃了会不会死。买廉价烈酒的老头不必担心买到假酒,假酒里的化学品会不会让他瞎眼。小学生一个人走路上学,不必顾前顾后提防自己被骗子拐走……”(龙应台《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见2005年第23期《中外文摘》)
可见,一个人即使在物质上获得了一定的“幸福感”,若是在生活中遇到上面说的哪怕其中一条——自然远不止这几条——他的“幸福感”无疑也要大打折扣。当然,能降低人“幸福感”的还有很多很多,而上面提到的几条,也都实在是一个现代社会最不该还存在着的;换而言之,一个现代社会如果连上面几条也不能消除——国民即使顿顿有肉吃——那“幸福感”也会所剩无几。这样一说,有人或要问了,消除了上面几条,你能说“幸福感”就不会降低了吗?也不。有媒体报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峰教授2007年4月4日在做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论坛时就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感觉,……吃饱饭了要说话,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民主的渠道、有参政议政的渠道,这些问题如果跟不上的话,同样对他的幸福感也是有影响的。”(见2007年4月4日人民网)
看来,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确实不少。单是依这位教授的意思就可以說:吃饱了饭,会有“幸福感”;可吃饱饭之后往往还要说话。如果只是能吃饱饭,不能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民主的渠道,没有参政议政的渠道,那因能“吃饱饭”而所获得的“幸福感”就会受到影响,再说白点,就是这“幸福感”会因此下降。一个“幸福感”有如此麻烦,你说那城市“幸福感”能是评出来测出来的吗?
(作者单位:郑州晚报社)
据报道,这项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了5年,标准仍沿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幸福学评价体系,调查内容涉及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发展速度、文明程度、赚钱机会、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房价、人情味、治安状况、就业环境、生活便利共12个指标,采取专业公司调查与公共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近300家媒体参与,共计700万张调查问卷、7000万次网络投票。看起来是很权威的了。
记不清是在哪一年的春节晚会上,也不知什么人,大概也是为了渲染、烘托节日气氛,创作了一首歌儿,歌名好像就叫:咱们的老百姓啊,今儿呀真高兴!这首歌让那一群年轻人在灯光闪烁的现代化舞台上一吆喝起来,青春洋溢,热血沸腾,再加上身子扭动,且浑身乱颤乱抖,观众看着,就觉得那些人真是“高兴”得无以复加。为什么那么高兴呢?大约就是因为有“幸福感”。
其实,“幸福感”也像“鞋子”,每个人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即使是城市,也只有自己这个城市的人知道,别人来评,都只能“仅供参考”,认不得真。300家媒体也好,7000万次网络投票也罢,还有洋人的“幸福学评价体系”,都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测评方式。你说那个城市的人幸福不幸福,那个城市外的媒体会知道?那7000万网络投票者清楚?那个“幸福学评价体系”就能测出?用老百姓的话说,真是那样,还“神”了呢!
人这个东西,就是奇怪得很:饥寒交迫,一温饱,就是幸福;天天萝卜白菜,吃个豆腐就是过年。进城打了一年的工,没人付工钱,急得去跳楼,政府一下令,强制执行,可怜的一点工钱一到手,别说那“幸福感”了,简直就是感激涕零,甚至要给那政府工作人员下跪。中国的农民们知道企盼不到高起点的“幸福感”,也就只好如此“自娱”。
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有“幸福感”,当然是好事。我们也感觉得到,从前两年至今,大家都一个劲儿地谈自己对“幸福感”的感受和理解,这大概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市场经济,因为是改革开放是市场经济让绝大多数国民不仅吃得饱穿得暖,甚至天天有肉吃,还有了休闲时间追求“幸福感”。在难以生存或说还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大约极少有人还会去想到要追求“幸福感”。
所以说,“幸福感”往往是比较出来的。当然也不一定全是与别人比较,还有与自己比较。比如,自己开着私家车,在路上看着骑自行车的,就有一种幸福感;自己开的是高级轿车,而在路上看着那些低级轿车,也不免会生出幸福感。这是同别人比较。还有,比如涨了一点工资,就有幸福感;甚至像上面说的,昨天吃的是青菜豆腐,今天吃上了肉,也会有幸福感。这是与自己比较。自然,我不反对说有人吃生猛海鲜吃腻了,与普通人的幸福感相反,昨天吃的是大餐,腻得要死,今天吃上一顿精致的素菜,也会有一种很别致的“幸福感”。
除此之外,对“幸福感”的感受,也会随着个人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有所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今天,一成不变的“幸福感”是不可思议的。外国的咱说不了,只说咱自己。
有人即使早就吃上了“豆腐”,甚至天天有肉吃,那“幸福感”好像还是没有高起来。这也说明,一个人物质上获得一定“幸福感”之后,他还会有不满足,而一有了不满足,就不免会降低他的“幸福感”。那么,在物质上有了一定的“幸福感”之后,往往还会不满足什么呢?从媒体上看到的已经很多了,就容我抄几条现成的吧:“走在街上的人不必把背包护在胸前,时时刻刻戒备。睡在屋里的人可以酣睡,不担心自己一觉醒来发现屋子已经被拆,家具像破烂一样被扔在街上。到杂货店里买婴儿奶粉的妇人不必想奶粉是不是假的,婴儿吃了会不会死。买廉价烈酒的老头不必担心买到假酒,假酒里的化学品会不会让他瞎眼。小学生一个人走路上学,不必顾前顾后提防自己被骗子拐走……”(龙应台《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见2005年第23期《中外文摘》)
可见,一个人即使在物质上获得了一定的“幸福感”,若是在生活中遇到上面说的哪怕其中一条——自然远不止这几条——他的“幸福感”无疑也要大打折扣。当然,能降低人“幸福感”的还有很多很多,而上面提到的几条,也都实在是一个现代社会最不该还存在着的;换而言之,一个现代社会如果连上面几条也不能消除——国民即使顿顿有肉吃——那“幸福感”也会所剩无几。这样一说,有人或要问了,消除了上面几条,你能说“幸福感”就不会降低了吗?也不。有媒体报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峰教授2007年4月4日在做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论坛时就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感觉,……吃饱饭了要说话,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民主的渠道、有参政议政的渠道,这些问题如果跟不上的话,同样对他的幸福感也是有影响的。”(见2007年4月4日人民网)
看来,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确实不少。单是依这位教授的意思就可以說:吃饱了饭,会有“幸福感”;可吃饱饭之后往往还要说话。如果只是能吃饱饭,不能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民主的渠道,没有参政议政的渠道,那因能“吃饱饭”而所获得的“幸福感”就会受到影响,再说白点,就是这“幸福感”会因此下降。一个“幸福感”有如此麻烦,你说那城市“幸福感”能是评出来测出来的吗?
(作者单位:郑州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