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新媒体的朋友不断和我谈起“公共外交”近来已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词汇,关注度和点击率不断创下新高。微博上的公众关注度和参与热情更是超乎想象。因此,2010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元年”和“微博元年”。听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是微博相对较低的使用门槛,可以使普通百姓也参与到社会话题甚至外交话题的广泛讨论中,这确实是一场前所未见的革命。
重视培养国民的成熟心态
显然,微博对于我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众多的公众事件中,微博热点话题对形成社会舆论、促进事件的最终解决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围观文化”。这种现象具有很强的进步色彩和民主意义。微博的大量应用体现了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而在参与过程中,也增加了公众对于某些公众事件的话语权,人们的公民意识得到了加强,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于外交政策而言,进一步透明和公开的外交民主化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要求。
我们注意到,在微博和其他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某些涉及核心国家利益的重大外交事件,例如钓鱼岛争端和朝鲜核问题,更容易引发社会的关注和讨论。长期以来,国人一直对国际事务保持着一种浓厚的兴趣,但在中国日常的外交决策中,普通民众很难直接参与到相关的决策过程当中。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中国网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意识较强,而网络的相对开放性,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特别是通过博客、微博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看法,同时宣泄对政府某些主张的不满。而在这些事件的讨论中,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极端言论往往更容易引起网民的共鸣和支援,甚至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2005年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公众事件中,有超过上亿人次的网民在中国各主要门户网站上签名反对日本入常,这场声势浩大的公众运动对中国政府最终做出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决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更多时候,带有极端民族主义色彩的民意会对政府的对外政策起到阻碍作用,影响中国与他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
一国的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是为本国的利益服务的。应该说网民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向政府施加压力,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公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他们许多进攻色彩浓厚的言论,在更多时候成为其他国家鼓吹中国威胁的一个理由,反而阻碍了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和扩展。因此中国急需培养广大民众成熟的国民心态,使他们从更加理性、客观和包容的角度去看待那些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外交问题。而具体的办法除了适当增强网际网络的管理力度,以及公民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以外,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发挥公共外交在这当中的作用。
公共外交的四大功能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针对他国民众的外交方式。虽然公共外交的主要受众是外国民众,但同时也需要本国公众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援,才能够促进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例如,很多中国人很难理解的是,为什么中国在还有许多地区基础教育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还花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因此,政府需要向公众说明的是,大力推动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国文化影响的扩大和软实力的输出,也是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步骤。而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态度,常常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所以,公共外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必须要考虑到本国民众的感受。而公共外交具有教育、说服、引导和规范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不仅直接作用于外国民众,也影响着本国国民的思维方式。因此,公共外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成熟的国民心态,这同时也是中国的公共外交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
第一,公共外交的教育功能。从教育角度来看,在公共外交的执行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向民众说明相关的政策主张,让民众了解到外交的具体运作机制,普及外交知识,从而使他们了解到外交政策的制订过程,并且培养民众对于他国的客观和正确认识,让他们意识到一国外交更多的是需要理性和包容,而非情绪化的民族主义推动,让他们更好地支援政府的对外政策。例如,外交部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以及新近发起的“蓝厅论坛”就为普通民众了解中国外交提供了一扇窗户。
第二,公共外交的说服功能。从说服角度来看,公民的外交主张往往与政府的政策不一致,民众相对政府来说,更容易感情用事,也更容易用民族主义情绪去看待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争端问题。但历史已经证明,通过歇斯底里的黩武主义和强权政治,鼓动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来实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行不通的。而只有通过理性、和平的外交方式,才有可能推动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具有友善和非强制性特征,其政策主张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从而达到说服民众的目的。
第三,公共外交的引导功能。从引导角度来说,公共外交虽然也是由政府做出的决策,但是公共外交不同于传统的外交,并不集中于军事、政治等内容,其关注的重心比较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这些关注点符合普通民众的利益,因此可以通过引导民众,使他们所持的观点尽可能地与政府的对外立场一致。另外,媒体作为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帮手,也是公共外交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公众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获得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面的知识,所以传媒在公共外交的具体施行过程中对民众态度的引导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媒体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对政府外交政策的理性宣传,可以更好地发挥公共外交的引导作用,让公众认识到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才是真正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
第四,公共外交的规范功能。从规范角度来说,公共外交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规范机制,从而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是,这种约束又不是强制性的,因为公共外交的主体和受众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民众,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接受公共外交中的某些准则,友好、公正、善意的对待他国人民,使他们能够更客观、公正地看待国家间的争端问题。
增进国内外民众的亲切感
公共外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国家间的民间交流,培养双方之间的亲切感。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通过各种途径出国。一般而言,去过其他国家的中国人更容易对所到国家持一种更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因此,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可以通过推动各种人员和文化交流项目,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他国情况。同时,公共外交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外国民众,但是当外国民众对中国亲切感提高之后,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中国的普通民众,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将使普通民众更加深刻理解公共外交的含义,从而积极践行公共外交。这种方式,也将促进成熟国民心态的形成。
(摘自《公共外交季刊》)
重视培养国民的成熟心态
显然,微博对于我国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众多的公众事件中,微博热点话题对形成社会舆论、促进事件的最终解决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围观文化”。这种现象具有很强的进步色彩和民主意义。微博的大量应用体现了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而在参与过程中,也增加了公众对于某些公众事件的话语权,人们的公民意识得到了加强,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于外交政策而言,进一步透明和公开的外交民主化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要求。
我们注意到,在微博和其他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某些涉及核心国家利益的重大外交事件,例如钓鱼岛争端和朝鲜核问题,更容易引发社会的关注和讨论。长期以来,国人一直对国际事务保持着一种浓厚的兴趣,但在中国日常的外交决策中,普通民众很难直接参与到相关的决策过程当中。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中国网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意识较强,而网络的相对开放性,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特别是通过博客、微博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看法,同时宣泄对政府某些主张的不满。而在这些事件的讨论中,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极端言论往往更容易引起网民的共鸣和支援,甚至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2005年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公众事件中,有超过上亿人次的网民在中国各主要门户网站上签名反对日本入常,这场声势浩大的公众运动对中国政府最终做出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决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更多时候,带有极端民族主义色彩的民意会对政府的对外政策起到阻碍作用,影响中国与他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
一国的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是为本国的利益服务的。应该说网民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向政府施加压力,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公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他们许多进攻色彩浓厚的言论,在更多时候成为其他国家鼓吹中国威胁的一个理由,反而阻碍了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和扩展。因此中国急需培养广大民众成熟的国民心态,使他们从更加理性、客观和包容的角度去看待那些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外交问题。而具体的办法除了适当增强网际网络的管理力度,以及公民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以外,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发挥公共外交在这当中的作用。
公共外交的四大功能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针对他国民众的外交方式。虽然公共外交的主要受众是外国民众,但同时也需要本国公众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援,才能够促进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例如,很多中国人很难理解的是,为什么中国在还有许多地区基础教育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还花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因此,政府需要向公众说明的是,大力推动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国文化影响的扩大和软实力的输出,也是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步骤。而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态度,常常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所以,公共外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必须要考虑到本国民众的感受。而公共外交具有教育、说服、引导和规范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不仅直接作用于外国民众,也影响着本国国民的思维方式。因此,公共外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成熟的国民心态,这同时也是中国的公共外交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
第一,公共外交的教育功能。从教育角度来看,在公共外交的执行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向民众说明相关的政策主张,让民众了解到外交的具体运作机制,普及外交知识,从而使他们了解到外交政策的制订过程,并且培养民众对于他国的客观和正确认识,让他们意识到一国外交更多的是需要理性和包容,而非情绪化的民族主义推动,让他们更好地支援政府的对外政策。例如,外交部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以及新近发起的“蓝厅论坛”就为普通民众了解中国外交提供了一扇窗户。
第二,公共外交的说服功能。从说服角度来看,公民的外交主张往往与政府的政策不一致,民众相对政府来说,更容易感情用事,也更容易用民族主义情绪去看待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争端问题。但历史已经证明,通过歇斯底里的黩武主义和强权政治,鼓动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来实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行不通的。而只有通过理性、和平的外交方式,才有可能推动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具有友善和非强制性特征,其政策主张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从而达到说服民众的目的。
第三,公共外交的引导功能。从引导角度来说,公共外交虽然也是由政府做出的决策,但是公共外交不同于传统的外交,并不集中于军事、政治等内容,其关注的重心比较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这些关注点符合普通民众的利益,因此可以通过引导民众,使他们所持的观点尽可能地与政府的对外立场一致。另外,媒体作为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帮手,也是公共外交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公众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获得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面的知识,所以传媒在公共外交的具体施行过程中对民众态度的引导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媒体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对政府外交政策的理性宣传,可以更好地发挥公共外交的引导作用,让公众认识到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才是真正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
第四,公共外交的规范功能。从规范角度来说,公共外交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规范机制,从而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是,这种约束又不是强制性的,因为公共外交的主体和受众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民众,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接受公共外交中的某些准则,友好、公正、善意的对待他国人民,使他们能够更客观、公正地看待国家间的争端问题。
增进国内外民众的亲切感
公共外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国家间的民间交流,培养双方之间的亲切感。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通过各种途径出国。一般而言,去过其他国家的中国人更容易对所到国家持一种更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因此,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可以通过推动各种人员和文化交流项目,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他国情况。同时,公共外交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外国民众,但是当外国民众对中国亲切感提高之后,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中国的普通民众,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将使普通民众更加深刻理解公共外交的含义,从而积极践行公共外交。这种方式,也将促进成熟国民心态的形成。
(摘自《公共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