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阅读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引导学生从课题着手,质疑问难,引出正文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感知课文的谋篇布局,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文教材 文本内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发生较大的革新。其中“语文教什么”涉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对文本的挖掘和把握,对语言的品读,朗读训练要落到实处;“如何教”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出现突发事件的处理,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这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正确把握语言训练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呢?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的内涵
一篇课文,首先要从课题入手,课题语言简洁明了,概括性较强,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高明的教师往往能善于抓住课题,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想象、猜测课文内容和中心,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言语理解运用能力。如在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齐读课题,接着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学生就会很容易提出以下问题:“庐山在哪里?”“庐山有哪些景色?”“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去写庐山云雾的?”“《庐山云雾》这一课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反馈,这样学生就会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及阅历等畅谈观点,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谋篇布局
初读感知课文阶段,课标要求学生能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各层次表述的内容,进而归纳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读过一篇文章以后学生将获得一定量的文本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零散与文本之中,无系统性。教学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理解概括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把这些零散的内容组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然,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我主要从课文的谋篇布局层面,谈谈理解概括内容的看法。
1.理清文本的层次,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时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一、二学段的课文结构大都非常简单明了,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层次结构,段落层次较少,课文内容表现为“显性化”,学生只要抓住段落中的主要句子,如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等,就能知道课文的内容。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文章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全文共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而第二、三自然段开头的两个中心句开门见山地表达这一内容。第三学段的阅读课文内容大都比较长,段落层次较多,文章的内容表现为“隐性化”。如不仔细斟酌,不能感知作者写作的逻辑思路,将很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这些类型的课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划分层次的平台。因为这一类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由诸多零散的分内容组合起来的,它分散于各个自然段之中,分散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寄予作者的情感之中,它需要读者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再创造。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一课,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二段由三自然段组成,分别介绍洞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具体描绘祖国西北的明珠莫高窟。每段都以第一句话简要描述的内容,接着围绕这个句子作具体的描述:先以一种整齐的句式作一般介绍,最后选择一个典型作较详细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写彩塑,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简要描述彩塑多,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最后细写一尊卧佛彩塑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写壁画也采用同样的笔法,先以“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描写,写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当学生朗读这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练读,启发学生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让学生熟读成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抓住段落的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材中有一类表达方式较复杂的课文,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散于中心句及主要段落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这些语言训练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轮椅上的霍金》一课,第八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几个自然段主要介绍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下面几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他是个生活的强者。在教学时如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一段,理解概括课文内容就不成问题。
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意思
对于如何理解词语的意思,课标对不同学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无论哪个学段,课标都特别强调,理解词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生活积累。只有让词语植根于具体语言环境的土壤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真正表情达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的例子俯拾皆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郑成功》一课,对于“负隅顽抗”一词的理解,就要放在“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这一语言环境中。“隅”的本意是“角落”,本课是指荷兰侵略者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跑;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这里的“龇牙咧嘴”在这样的语境中,已不再是贬义词,而是指命运对霍金的残酷,进一步说明霍金是生活的强者,具有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综上所述,语言训练应立足语文教材,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及班级学生的学情,全面挖掘教材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搭建训练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禄元.立足·超越·回归——有效阅读教学策略例谈.课程教育研究,2012(8).
[2]王伟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小学教学参考,2010(21).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文教材 文本内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发生较大的革新。其中“语文教什么”涉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对文本的挖掘和把握,对语言的品读,朗读训练要落到实处;“如何教”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出现突发事件的处理,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这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正确把握语言训练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呢?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的内涵
一篇课文,首先要从课题入手,课题语言简洁明了,概括性较强,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高明的教师往往能善于抓住课题,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想象、猜测课文内容和中心,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言语理解运用能力。如在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齐读课题,接着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学生就会很容易提出以下问题:“庐山在哪里?”“庐山有哪些景色?”“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去写庐山云雾的?”“《庐山云雾》这一课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反馈,这样学生就会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及阅历等畅谈观点,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谋篇布局
初读感知课文阶段,课标要求学生能理清文章的层次,知道各层次表述的内容,进而归纳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读过一篇文章以后学生将获得一定量的文本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零散与文本之中,无系统性。教学时,教师要教给学生理解概括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把这些零散的内容组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当然,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我主要从课文的谋篇布局层面,谈谈理解概括内容的看法。
1.理清文本的层次,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时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一、二学段的课文结构大都非常简单明了,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层次结构,段落层次较少,课文内容表现为“显性化”,学生只要抓住段落中的主要句子,如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等,就能知道课文的内容。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文章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全文共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而第二、三自然段开头的两个中心句开门见山地表达这一内容。第三学段的阅读课文内容大都比较长,段落层次较多,文章的内容表现为“隐性化”。如不仔细斟酌,不能感知作者写作的逻辑思路,将很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这些类型的课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划分层次的平台。因为这一类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由诸多零散的分内容组合起来的,它分散于各个自然段之中,分散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寄予作者的情感之中,它需要读者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再创造。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一课,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二段由三自然段组成,分别介绍洞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具体描绘祖国西北的明珠莫高窟。每段都以第一句话简要描述的内容,接着围绕这个句子作具体的描述:先以一种整齐的句式作一般介绍,最后选择一个典型作较详细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写彩塑,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简要描述彩塑多,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最后细写一尊卧佛彩塑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写壁画也采用同样的笔法,先以“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描写,写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当学生朗读这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练读,启发学生发现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让学生熟读成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抓住段落的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材中有一类表达方式较复杂的课文,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散于中心句及主要段落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这些语言训练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轮椅上的霍金》一课,第八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几个自然段主要介绍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下面几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他是个生活的强者。在教学时如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一段,理解概括课文内容就不成问题。
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意思
对于如何理解词语的意思,课标对不同学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无论哪个学段,课标都特别强调,理解词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生活积累。只有让词语植根于具体语言环境的土壤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真正表情达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的例子俯拾皆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郑成功》一课,对于“负隅顽抗”一词的理解,就要放在“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这一语言环境中。“隅”的本意是“角落”,本课是指荷兰侵略者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跑;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这里的“龇牙咧嘴”在这样的语境中,已不再是贬义词,而是指命运对霍金的残酷,进一步说明霍金是生活的强者,具有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综上所述,语言训练应立足语文教材,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及班级学生的学情,全面挖掘教材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搭建训练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禄元.立足·超越·回归——有效阅读教学策略例谈.课程教育研究,2012(8).
[2]王伟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小学教学参考,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