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我国教育理念的深化,确定了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意味着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本文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入手,阐述了高校体育精神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学校体育文化分为的营造、体育教学过程于体育精神的融合以及体育课程评价的多元化的方式,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体育精神,更加有利于高校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培养出更高素质和品质的高水平人才。
关键词:体育精神 高校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1(c)-0003-02
体育精神是体育作用于个体而产生的理念、信念和情操等,属于文化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反映的是一种人类的价值追求,是体育的灵魂与核心。体育所带来的“规则效应、诚信意识”要求体育参与者本着实事求是、公平竞争的规则,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摒弃社会陋习等,有着规范的作用。
1 高校体育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1.1 大学生是受体育精神影响的特殊群体
我国正经历着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倾国的转变,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等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受到积极向上精神的感染,能够将这种感染和影响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到具体的行为表现中[1]。同时,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引领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大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科学的人生是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健康向上的心态,不懈奋斗的精神,体育精神就是这种精神。
1.2 体育精神在培养大学生意志力上的影响
体育运动作为一项益体益智的身体活动,在参与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将自身优良的意志品质加以运用。从而对于增强参与者健康意志品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的挑战自己,挑战极限。在大学生活中,理论知识的习得是一种枯燥性的事务,而就知识的获取而言,将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而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精神状态的保持,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为支撑和保证[2]。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否以自身优良的品质和精神战胜困难,能否在众多纷繁复杂的校园生活中坚持理想,实现梦想,是高校大学生需要不断面临的挑战。
1.3 体育精神对大学生集体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操的培养
众所周知,体育竞赛有单人项目和多人项目,但无论是哪一种,在培养高校大学生竞争意识上都是无可替代的[3]。要去的体育竞赛的优胜,就必然会产生竞争。正是由此,体育竞赛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无法企及的。因此,个人项目和多人项目都要合作精神作为保证。赛事的级别越高,运动员相应承受的压力越大,尤其是代表地区、国家参加的比赛,比赛的结果不再是个人在竞技场上的成败,参赛运动员承受的更多的是一种爱国情怀。从这一角度来看,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困境时多重的。
1.4 体育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遵守规则,遵守法律的品格
体育是一项合乎规则的、有组织的、规范的社会活动。体育中的每一项运动,每一项运动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着其合理的变现方式,比赛的规则对于参与体育竞赛的双方运动员来说都是近乎“戒律”的作用,体现的是体育竞赛规则的神圣性。在体育教学中,在遵循一定社会制度要求的情况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社会报酬,赢得同伴和社会的尊重。高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遵守规则上面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更多的是以自己的行为表现影响和感化身边的人。高校培养出的体育精神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高校体育精神提升路径
2.1 营造体育精神形成的文化氛围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理性存在,对于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产生重要影响。学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育精神在高校大学生思想中的渗透起着主要的作用。积极向上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完善。反之,良好的体育精神对于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人生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各高校均以开展体育文化节等形式的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使校园文化得到不断的升华同时受到了大学生们的喜爱[4]。体育活动的开展为体育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前提和基础,为学校构建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上面,养成了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而在大学期间养成的习惯势必会让高校的大学生们收益终身。
2.2 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与体育精神相互融合
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以体育精神的提升为目标之一。根据体育精神形成的规律,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体育精神发展的主要内容融合到体育教学的环节中,通过设置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让选择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学生们都能体验到体育精神的内涵。这就需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研究的力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方式的变化等,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情况,选择有别于其大部分身体姿势的活动,以磨练意志,以便于以更好的身体状态走上工作岗位。通过新媒体手段,利用好特殊天气下的体育教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的环境下都能感受到体育精神为社会带来的巨大动力,尤其是一些反时差的体育赛事,体会其他任何活动都无法企及的自我满足感。
2.3 将体育精神納入到体育评价体系中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外,还需要学习各种公共通识课程。在临近毕业的学期或者有重大考试的情况下,体育活动或许成为首先被放弃的活动。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首先,开设满足高校培养方案的体育课程是培养体育精神的基础[5]。另一方面,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参与体育竞赛也是培养其体育精神的重要方面,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是体育教学长远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的运动技能真正意义上的被大学生所掌握,带入到今后的生活中才能展现出体育精神原有的魅力。高校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刻苦程度,坚毅品质的表现程度可以在最终的评价中体现,或者在体育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走进统一社团,参与校内以及校外的体育运动竞赛,将“运动参与”的评价实现在结果的评价中。
3 结语
体育精神在当今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能否培养出强健体魄的高水平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终身发展密切相关。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方向指引下,体育精神成为优秀人才评判中重要内容的目标已经说明了其重要性。形成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精神的相互融合以及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黄喆.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0):81-82.
[2] 刘旭,杜冰,张帆,等.高校体育教育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5):13-14.
[3] 翟寅飞.体育精神的哲学审视与实践观照[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 喻坚.“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探[J].中国学校体育,2014,1(4):29-31.
[5] 徐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6] 汤万松.人本关怀下的体育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体育精神 高校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1(c)-0003-02
体育精神是体育作用于个体而产生的理念、信念和情操等,属于文化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反映的是一种人类的价值追求,是体育的灵魂与核心。体育所带来的“规则效应、诚信意识”要求体育参与者本着实事求是、公平竞争的规则,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摒弃社会陋习等,有着规范的作用。
1 高校体育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1.1 大学生是受体育精神影响的特殊群体
我国正经历着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倾国的转变,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等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受到积极向上精神的感染,能够将这种感染和影响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到具体的行为表现中[1]。同时,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引领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大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科学的人生是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健康向上的心态,不懈奋斗的精神,体育精神就是这种精神。
1.2 体育精神在培养大学生意志力上的影响
体育运动作为一项益体益智的身体活动,在参与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将自身优良的意志品质加以运用。从而对于增强参与者健康意志品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的挑战自己,挑战极限。在大学生活中,理论知识的习得是一种枯燥性的事务,而就知识的获取而言,将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而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精神状态的保持,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为支撑和保证[2]。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否以自身优良的品质和精神战胜困难,能否在众多纷繁复杂的校园生活中坚持理想,实现梦想,是高校大学生需要不断面临的挑战。
1.3 体育精神对大学生集体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操的培养
众所周知,体育竞赛有单人项目和多人项目,但无论是哪一种,在培养高校大学生竞争意识上都是无可替代的[3]。要去的体育竞赛的优胜,就必然会产生竞争。正是由此,体育竞赛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无法企及的。因此,个人项目和多人项目都要合作精神作为保证。赛事的级别越高,运动员相应承受的压力越大,尤其是代表地区、国家参加的比赛,比赛的结果不再是个人在竞技场上的成败,参赛运动员承受的更多的是一种爱国情怀。从这一角度来看,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困境时多重的。
1.4 体育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遵守规则,遵守法律的品格
体育是一项合乎规则的、有组织的、规范的社会活动。体育中的每一项运动,每一项运动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着其合理的变现方式,比赛的规则对于参与体育竞赛的双方运动员来说都是近乎“戒律”的作用,体现的是体育竞赛规则的神圣性。在体育教学中,在遵循一定社会制度要求的情况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社会报酬,赢得同伴和社会的尊重。高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遵守规则上面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更多的是以自己的行为表现影响和感化身边的人。高校培养出的体育精神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高校体育精神提升路径
2.1 营造体育精神形成的文化氛围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理性存在,对于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产生重要影响。学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育精神在高校大学生思想中的渗透起着主要的作用。积极向上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完善。反之,良好的体育精神对于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人生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各高校均以开展体育文化节等形式的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使校园文化得到不断的升华同时受到了大学生们的喜爱[4]。体育活动的开展为体育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前提和基础,为学校构建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上面,养成了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而在大学期间养成的习惯势必会让高校的大学生们收益终身。
2.2 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与体育精神相互融合
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以体育精神的提升为目标之一。根据体育精神形成的规律,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体育精神发展的主要内容融合到体育教学的环节中,通过设置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让选择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学生们都能体验到体育精神的内涵。这就需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研究的力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方式的变化等,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情况,选择有别于其大部分身体姿势的活动,以磨练意志,以便于以更好的身体状态走上工作岗位。通过新媒体手段,利用好特殊天气下的体育教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的环境下都能感受到体育精神为社会带来的巨大动力,尤其是一些反时差的体育赛事,体会其他任何活动都无法企及的自我满足感。
2.3 将体育精神納入到体育评价体系中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外,还需要学习各种公共通识课程。在临近毕业的学期或者有重大考试的情况下,体育活动或许成为首先被放弃的活动。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首先,开设满足高校培养方案的体育课程是培养体育精神的基础[5]。另一方面,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参与体育竞赛也是培养其体育精神的重要方面,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是体育教学长远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的运动技能真正意义上的被大学生所掌握,带入到今后的生活中才能展现出体育精神原有的魅力。高校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刻苦程度,坚毅品质的表现程度可以在最终的评价中体现,或者在体育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走进统一社团,参与校内以及校外的体育运动竞赛,将“运动参与”的评价实现在结果的评价中。
3 结语
体育精神在当今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能否培养出强健体魄的高水平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终身发展密切相关。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方向指引下,体育精神成为优秀人才评判中重要内容的目标已经说明了其重要性。形成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精神的相互融合以及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黄喆.大学生体育精神培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0):81-82.
[2] 刘旭,杜冰,张帆,等.高校体育教育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5):13-14.
[3] 翟寅飞.体育精神的哲学审视与实践观照[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 喻坚.“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探[J].中国学校体育,2014,1(4):29-31.
[5] 徐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6] 汤万松.人本关怀下的体育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