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整体把握的方法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uangp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是阅读生成的立足点,如何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呢?笔者认为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由题入手,辐射全文
  
  文本的题目,往往就是文本灵魂的体现,是对课文内容与主旨的高度浓缩。由题入手,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知文本,能够找到文章的节点,常常具有提纲契领、辐射全篇的效果。
  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中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等距离学生生活遥远的事物,以四年级的孩子的实际阅读水平来说,整体把握是有难度的。因此,紧扣题眼,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揭题伊始,笔者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提问。学生会对“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这个试验是怎样做的”,“试验的结果如何”产生质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尝试着解答自己先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就能初步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产生了疑问,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想法,他在比萨斜塔做了公开试验。试验证实了他的想法,也让大家明白了不要迷信权威。
  以叙事、记人为主的课文就适合这种以课题为中心进行整体提升的方法,如三年级的《燕子专列》、《我不能失信》,四年级的《世界地图印出的发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等。精炼的课题,已经蕴含了文本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由此入手,辐射全文,就能成为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拐杖”。
  
  二.找准词语,搭建框架
  
  如果说课文主要内容是课文的框架,那么找准课文的重点词语往往就可以搭建起这个框架。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这些重点词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连词成句”,不失为一种方法。以三上册《第八册》为例: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这组词语谁会读?
  (出示词语:抵抗侵略 失败 失去信心 蜘蛛结网 终于 感动极了 四处奔走 招集 动员 成功,学生认读)
  师:再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注意课文内容,要做个有心人。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再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试着选用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孩子们借助这些词语,较好地说出了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再予以适当点拨:
  “是啊,王子受到了蜘蛛结网的启示,没有放弃终于成功了!在概括的时候,同学们还用上了“后来、于是”这样的词语,不但意思表达得完整,而且很有条理。大家都听得很清楚!请你也这样和你的的同桌说一遍!”
  在这个环节中,用来检查自学情况的词语并不只是单纯地读准、理解意思,更成为了建构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主材料。学生可以依据这些重点词语,迅速大致勾勒出文章的轮廓,帮助他们“摸着石头过河”。此外,教师在点评中还特别关注学生概括的条理性,引导学生用上表示顺序的连接词,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地概括,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加准确、清晰。
  
  三.归并段意,理顺脉络
  
  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直接要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难度较大。如果教师能够把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任务
  进行分解,转化为用词句概括自然段或逻辑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评议、梳理、提升,那么就促进学生思维与归纳,这是一条化难为易的捷径。一位老师在执教《女娲补天》一课时,是这样做的:
  环节一:概括段意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试着用一个词概括每个自然段意思,并填写在自然段的旁边。
  教师巡视,请学生把自己概括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会儿,黑板上便出现了好多答案。
  师:大家看,有好多同学把自己概括的词语写在了这里。这位同学将第一自然段归纳为天空出现窟窿,是用课文中的语言来概括的,真好!
  师:第三自然段的答案有好几条:寻找石头和终于找到石头。他们都抓住了这段话中的主要事件“找石头”。大家再读读第三自然段,女娲是怎样寻找石头啊?
  生1: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五彩石。
  生2:她忙了几天几夜。
  生3:应该说她冒险寻石。
  师:这个冒险寻石形象地概括了当时的情景!概括得真好!
  环节二:综合段意
  师:课文就是按这样的顺序写女娲补天的经过,让我们用上这些词语简要地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天空出现窟窿,女娲找雨神将火熄灭,冒险寻找五彩石,用神火冶炼,补好天空,拯救了人类。
  师:瞧,我们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就能很轻松地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下来,和你的同桌说一遍吧!
  这样先概括每段事情再到利用段式将整件事说完整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际的语言水平,而且对高段的“事件串联法”训练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杨海燕,教师,现居江苏宿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