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稿是作者辛勤创作的结晶,从情理上说,应该是倍加珍惜的。但古今中外却有不少作家把自己的文稿付之一炬,确实值得深思。
焚毁文稿是出于爱惜自己的名誉。《左传》中提到的“三不朽”观——“立德”、“立功”、“立言”,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历代文人,在他们看来,作品关系着自己的声誉,是马虎不得的。西晋学者夏侯湛与陈寿不约而同地撰写《魏书》,后获悉陈寿写的比自己写的“棋高一着”,就赶紧找来认真拜读,看后果然如此,于是夏侯湛就将自己撰写的《魏书》丢入火炉之中。《唐才子传》载中唐诗人李贺临死前将自认为质量不高的诗文统统烧毁,使得后来想为他结集的人“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诗歌仅存“十之四五”。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在年近四十时,不满意自己早期作品的浅薄,“尽焚其所为诗文,一意从事于古学”,选择了新的创作方向。《死魂灵》第一部的问世,为作者果戈理乃至整个俄罗斯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果戈理又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作完成了《死魂灵》第二部书稿。晚年的果戈理内心世界充满了对农奴制认识上的种种矛盾,甚至由揭露转向维护,但是他的头脑是清醒的,觉得这第二部书稿有失真实,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为了不留下遗憾,断然烧毁了书稿。
文学作品中也有因爱惜名誉焚稿的描写。《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中,张松出使许都求见曹操,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欲展示曹操的天才。张松看一遍后就记了下来,故意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并当面从头到尾背诵一遍。杨修告知曹操后,曹操就认为自己的兵书没有新意,令人烧毁了。
焚毁文稿是出于情感的变化。在人类的各种情感中,爱情是永远的主题。有些人因失恋或爱人的死亡,不愿把往日的记忆长久保留,就把文稿付之一炬。《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黛玉焚稿那感天动地的一幕,就属于这种情况。“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林黛玉用烧帕焚稿的举动表达了与往事的决绝和对爱情的绝望,也向世人表明了自己对生命的放弃。
焚毁文稿是出于理想的破灭。明末诗人周亮工降清后,仕途屡屡受挫,建功立业的理想逐渐破灭。尤其是到了晚年,对自己早年没能坚守节操更是痛悔不已。《赖古堂集附录》载:“前岁一夕慨然曰:‘一生为虚名误,老期闻道,何尚留此耶?’命尽火之。”人生的理想已灰飞烟灭,寄情言志的文稿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周亮工的焚稿正是他人生追求最终幻灭的表现。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是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们为祖国而战》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战士和下级军官的战斗生活,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同时也流露出对法西斯敌人的刻骨仇恨。但作品发表后,却遭到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无情训斥,肖洛霍夫伤心至极,于是含恨焚毁了《他们为祖国而战》的全部手稿。
焚毁书稿是为了讽刺时弊。《司文郎》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小说写一个能从烧成灰的文章中嗅出好坏的瞎和尚,在嗅过王生的文章后说:“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再嗅余杭生的文章,则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不能下,强受之以鬲;再焚,则作恶矣。”可是发榜之后,余杭生高中,而王生落第。和尚闻讯叹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蒲松龄虚构了瞎和尚焚稿的故事情节,尖刻地讽刺了清朝科举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深切同情。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学者李贽,他在政治上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批判正统观念,后被诬告入狱并被迫害而死。李贽明知自己的思想学说不合时宜,付梓后可能会遭到排斥,所以干脆给自己的文集取名为《焚书》和《续焚书》,意思是“当焚的书”,确实令人敬佩。
[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三中]
焚毁文稿是出于爱惜自己的名誉。《左传》中提到的“三不朽”观——“立德”、“立功”、“立言”,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历代文人,在他们看来,作品关系着自己的声誉,是马虎不得的。西晋学者夏侯湛与陈寿不约而同地撰写《魏书》,后获悉陈寿写的比自己写的“棋高一着”,就赶紧找来认真拜读,看后果然如此,于是夏侯湛就将自己撰写的《魏书》丢入火炉之中。《唐才子传》载中唐诗人李贺临死前将自认为质量不高的诗文统统烧毁,使得后来想为他结集的人“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诗歌仅存“十之四五”。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在年近四十时,不满意自己早期作品的浅薄,“尽焚其所为诗文,一意从事于古学”,选择了新的创作方向。《死魂灵》第一部的问世,为作者果戈理乃至整个俄罗斯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果戈理又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作完成了《死魂灵》第二部书稿。晚年的果戈理内心世界充满了对农奴制认识上的种种矛盾,甚至由揭露转向维护,但是他的头脑是清醒的,觉得这第二部书稿有失真实,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为了不留下遗憾,断然烧毁了书稿。
文学作品中也有因爱惜名誉焚稿的描写。《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中,张松出使许都求见曹操,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的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欲展示曹操的天才。张松看一遍后就记了下来,故意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并当面从头到尾背诵一遍。杨修告知曹操后,曹操就认为自己的兵书没有新意,令人烧毁了。
焚毁文稿是出于情感的变化。在人类的各种情感中,爱情是永远的主题。有些人因失恋或爱人的死亡,不愿把往日的记忆长久保留,就把文稿付之一炬。《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黛玉焚稿那感天动地的一幕,就属于这种情况。“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林黛玉用烧帕焚稿的举动表达了与往事的决绝和对爱情的绝望,也向世人表明了自己对生命的放弃。
焚毁文稿是出于理想的破灭。明末诗人周亮工降清后,仕途屡屡受挫,建功立业的理想逐渐破灭。尤其是到了晚年,对自己早年没能坚守节操更是痛悔不已。《赖古堂集附录》载:“前岁一夕慨然曰:‘一生为虚名误,老期闻道,何尚留此耶?’命尽火之。”人生的理想已灰飞烟灭,寄情言志的文稿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周亮工的焚稿正是他人生追求最终幻灭的表现。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是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们为祖国而战》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战士和下级军官的战斗生活,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同时也流露出对法西斯敌人的刻骨仇恨。但作品发表后,却遭到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无情训斥,肖洛霍夫伤心至极,于是含恨焚毁了《他们为祖国而战》的全部手稿。
焚毁书稿是为了讽刺时弊。《司文郎》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小说写一个能从烧成灰的文章中嗅出好坏的瞎和尚,在嗅过王生的文章后说:“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再嗅余杭生的文章,则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不能下,强受之以鬲;再焚,则作恶矣。”可是发榜之后,余杭生高中,而王生落第。和尚闻讯叹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蒲松龄虚构了瞎和尚焚稿的故事情节,尖刻地讽刺了清朝科举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深切同情。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学者李贽,他在政治上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批判正统观念,后被诬告入狱并被迫害而死。李贽明知自己的思想学说不合时宜,付梓后可能会遭到排斥,所以干脆给自己的文集取名为《焚书》和《续焚书》,意思是“当焚的书”,确实令人敬佩。
[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