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最有力保障。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管理。下面就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抓好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一、对教师教的管理
(一)认真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提升工作
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思想是先导,思想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之间的差别即在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高度决定教师的教学高度。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摒弃“以分为本”,“以章为本”,“以权为本”的观念。建立一个完善而科学的教学系统,这个系统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二是靠什么途径来培养;三是靠谁来培养。
1.由于学生在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环境上的差异,必然造成学生在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因此,造成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按照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应着重学生差异,同时学校应制定现代学生标准,要采取一系列目标教育具体的措施,如三好生制度,特长生制度,特优生制度,学生各种奖励制度,明确相应的评选条件,评选办法。
2.这个系统应包括决策系统、指挥、实施、监督、反馈等系,并且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应加大按劳取酬的比重,努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3.应努力构建一系列突出人本观念,易于操作,鼓励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努力突出过程管理,过程管理中又应该注重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管理。例如,教师的教案,不必拘泥于形式,应注重于他的整个教学的设计有没有独创。学生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不只是看数量,是否合适,而更重要的是看设计是否新颖,评判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等等。
4.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形式,建立起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建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人共同组织的管理机制。
5.搞好教学考核工作,努力建立起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二)明确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
1.备课要求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要建立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学设计。备课应找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确定教学的深、广度和容量。要研究实施过程,选择教学流程、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艺术和整合教学手段。备课时应体现“三个痕迹”:书上有备课的痕迹,教案上有修改的痕迹,教完后有反思的痕迹(写教学后记),学会根据“学情”不断丰富、调整、优化自己的设计。
2.上课要求激趣导入,起点准确。讲授精准,探究有效。训练扎实,注重应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论教”,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的。因此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做到能让学生思考的教师不要多讲;能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不能取代;能让学生总结的教师不能包办,鼓励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目标达成率。
3.新课程实施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4.科学地进行学生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工作,凡是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体会每道题目的目的性和解答关键,精心选择并准确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不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难易要适度,设计要有梯度,有明确的目的。提倡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做的题目;选做题、提高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鼓励他们冒尖。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二、对学生学的管理
(一)学生是什么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首先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其次,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人,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并与他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是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位学生独立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他(她)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又是责权的主体。
(二)新课改理念下对学生学的管理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有理想、守纪律、有道德、有知识、有创造精神的合格人才。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学的管理应体现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1.主体性即我们对学生学的管理场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如分班,现在可以说都是由学校“统分”,而且是一分定终身,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选择上课呢?或者在分好的行政班不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走读上课?实际上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在这样做了。另外如班干的管理、课堂教学的管理都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旨在突出其主体性的管理措施。
2.而多样性主要是指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由学生本身存在多样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都应该体现所针对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应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成材的路不只一”这样的导向,并最终造就多样的人才。
3.所谓发展性即就是学校的管理应体现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着想,并不局限于眼前。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着重于过程,对事不对人,并尽最大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多样的发展空间。
4.是新课程倡导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出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现代学习方式包括: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总之,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管理,而只有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的、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新课程理念的全面落实。
一、对教师教的管理
(一)认真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提升工作
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思想是先导,思想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之间的差别即在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高度决定教师的教学高度。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摒弃“以分为本”,“以章为本”,“以权为本”的观念。建立一个完善而科学的教学系统,这个系统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二是靠什么途径来培养;三是靠谁来培养。
1.由于学生在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环境上的差异,必然造成学生在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因此,造成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按照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应着重学生差异,同时学校应制定现代学生标准,要采取一系列目标教育具体的措施,如三好生制度,特长生制度,特优生制度,学生各种奖励制度,明确相应的评选条件,评选办法。
2.这个系统应包括决策系统、指挥、实施、监督、反馈等系,并且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应加大按劳取酬的比重,努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3.应努力构建一系列突出人本观念,易于操作,鼓励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努力突出过程管理,过程管理中又应该注重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管理。例如,教师的教案,不必拘泥于形式,应注重于他的整个教学的设计有没有独创。学生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不只是看数量,是否合适,而更重要的是看设计是否新颖,评判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等等。
4.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形式,建立起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建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人共同组织的管理机制。
5.搞好教学考核工作,努力建立起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二)明确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
1.备课要求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要建立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学设计。备课应找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确定教学的深、广度和容量。要研究实施过程,选择教学流程、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艺术和整合教学手段。备课时应体现“三个痕迹”:书上有备课的痕迹,教案上有修改的痕迹,教完后有反思的痕迹(写教学后记),学会根据“学情”不断丰富、调整、优化自己的设计。
2.上课要求激趣导入,起点准确。讲授精准,探究有效。训练扎实,注重应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论教”,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的。因此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做到能让学生思考的教师不要多讲;能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不能取代;能让学生总结的教师不能包办,鼓励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目标达成率。
3.新课程实施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4.科学地进行学生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工作,凡是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体会每道题目的目的性和解答关键,精心选择并准确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不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难易要适度,设计要有梯度,有明确的目的。提倡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做的题目;选做题、提高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鼓励他们冒尖。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二、对学生学的管理
(一)学生是什么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首先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其次,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人,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并与他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是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一位学生独立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他(她)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又是责权的主体。
(二)新课改理念下对学生学的管理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有理想、守纪律、有道德、有知识、有创造精神的合格人才。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学的管理应体现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1.主体性即我们对学生学的管理场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如分班,现在可以说都是由学校“统分”,而且是一分定终身,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自由的选择上课呢?或者在分好的行政班不变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走读上课?实际上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在这样做了。另外如班干的管理、课堂教学的管理都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旨在突出其主体性的管理措施。
2.而多样性主要是指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多样性的特点。这是由学生本身存在多样性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都应该体现所针对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应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成材的路不只一”这样的导向,并最终造就多样的人才。
3.所谓发展性即就是学校的管理应体现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着想,并不局限于眼前。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着重于过程,对事不对人,并尽最大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多样的发展空间。
4.是新课程倡导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出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现代学习方式包括: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总之,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管理,而只有建立起相应的科学的、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新课程理念的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