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医药类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现代学徒制”改革,是顺应医学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深化“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但是,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授课场所、授课主体等的变化,均影响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持续推进。对此,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依托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平台,全面贯彻新思想新战略,夯实课程思政专业基础及条件保障,组织实施课程思政,致力于培育出符合我国新时代要求的护理专业学生。
关键词: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现代学徒制;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C-0070-05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要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强调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将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是在以传统“思政课程”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所有课程中,构建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并进的课程思政体系。平静等人[1]认为,相较于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现代学徒制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于课程思政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在各类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对象身份双重化以及教学环境复杂化,使“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职业精神培育与医院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缝隙[2]。
一、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于2007年起与连云港市多家医院开展“221校院双元”办学,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近年来,为推进课程思政,学校积极开展相关调研,结果发现,在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体系待完善
以2018级护理二院班为例,该班学生入学后第1、2学年除在校内学习外增加周末临床见习,第3、4学年进入医院开展“上午病房、下午课堂”学习。在校期间,学生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存在“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由德育教师单方输入的现象。进入临床学习后,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课及临床实践课程的学习,存在“立德树人”任务由德育教师转至临床带教教师的现象。独立的课程设置、断层的思政衔接,使学生难以将思政精神与专业领域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难把控
“师带徒”模式有效帮助学生强化了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等理性能力,但因临床护理工作繁重、带教师资参差不齐、管理团队重视不够等因素,导致合作医院普遍存在“轻理论、重实践、淡德育”的现象。在对临床带教教师访谈及问卷调研中发现,72%的带教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课程无关;21%的教师对“课程思政”有所了解,但缺乏应用的能力;仅有7%的带教教师开展过“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初步研究。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难以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中[3]。
(三)教学评价难到位
由于学校和医院均有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考核机制,考核主体多元化使得两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无法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统一量化。同时,绝大多数课程考核均采用“平时 期中期末成绩”评价,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导致无法形成既全面又科学的课程思政考核体系。
(四)校院文化难融合
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社团实践等活动实现“尚德尚能、国粹育人”理念的熏陶;进入医院学习后,不同的文化及学习氛围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快速融入新环境,更难以将知识转化到应用中。另外,部分医院将学生看做免费劳动力,繁重的工作压力、复杂的工作环境、难以融入的医院文化以及淡薄的思政氛围,均易致学生归属感不强、认同感弱化[4]。对学校应届学徒班学生调研发现,49%的学生对医院育人效果非常满意并希望留院工作;27%的学生对医院认可度一般;24%的学生对医院育人过程不满意,而不满意原因绝大多数与职业认同感低、认为其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有关。
因此,在现代学徒制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思政融入教学”为主线,以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班为研究对象,围绕学校“尚德尚能、国粹育人”的教育理念,校院双主体协同合作,从健全思政机制、修订思政方案、建设思政团队、完善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实施、严格综合评价六个方面保障课程思政改革。
二、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
(一)建立校院統筹协调机制,构建“课程思政”管理体系
由学校及医院党委统一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责、互补共建。校院宣传部门共同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促进文化融合;教学相关部门共同拟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师资培训方案》《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方案》及《课程思政竞赛工作实施办法》等,加强资源融合;质控等部门共同完善思政课程相关绩效奖励、考核评价体系,做好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价,助力评价融合;医学护理系、基础教学部及护理部等教学实施单位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资源、落实师资培养,保障课程融合;学生管理部门共担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工作,力助活动融合。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校院双方高度重视,召开会议,以“尚德尚德、国粹育人”为教育理念,按照“一柱三阶五梯”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柱”,即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坚定“四个自信”、具备良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及新时代需要的品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5]为目标修订方案;“三阶”是依照“学校学习—医院学习—临床实习”三阶段特点;“五梯”以第一、二课堂双课堂为主渠道,通过垂直分布思政课程,打通专业课与思政课融通途径,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连接学校与医院路径,使学生在校内课堂学会、院内课堂领会、临床实践悟透,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呼应与强化。见表1。
关键词: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现代学徒制;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C-0070-05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要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强调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将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是在以传统“思政课程”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所有课程中,构建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并进的课程思政体系。平静等人[1]认为,相较于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现象,现代学徒制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于课程思政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在各类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过程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对象身份双重化以及教学环境复杂化,使“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职业精神培育与医院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缝隙[2]。
一、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于2007年起与连云港市多家医院开展“221校院双元”办学,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近年来,为推进课程思政,学校积极开展相关调研,结果发现,在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体系待完善
以2018级护理二院班为例,该班学生入学后第1、2学年除在校内学习外增加周末临床见习,第3、4学年进入医院开展“上午病房、下午课堂”学习。在校期间,学生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存在“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由德育教师单方输入的现象。进入临床学习后,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课及临床实践课程的学习,存在“立德树人”任务由德育教师转至临床带教教师的现象。独立的课程设置、断层的思政衔接,使学生难以将思政精神与专业领域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难把控
“师带徒”模式有效帮助学生强化了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等理性能力,但因临床护理工作繁重、带教师资参差不齐、管理团队重视不够等因素,导致合作医院普遍存在“轻理论、重实践、淡德育”的现象。在对临床带教教师访谈及问卷调研中发现,72%的带教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课程无关;21%的教师对“课程思政”有所了解,但缺乏应用的能力;仅有7%的带教教师开展过“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初步研究。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难以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中[3]。
(三)教学评价难到位
由于学校和医院均有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考核机制,考核主体多元化使得两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无法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统一量化。同时,绝大多数课程考核均采用“平时 期中期末成绩”评价,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导致无法形成既全面又科学的课程思政考核体系。
(四)校院文化难融合
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社团实践等活动实现“尚德尚能、国粹育人”理念的熏陶;进入医院学习后,不同的文化及学习氛围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快速融入新环境,更难以将知识转化到应用中。另外,部分医院将学生看做免费劳动力,繁重的工作压力、复杂的工作环境、难以融入的医院文化以及淡薄的思政氛围,均易致学生归属感不强、认同感弱化[4]。对学校应届学徒班学生调研发现,49%的学生对医院育人效果非常满意并希望留院工作;27%的学生对医院认可度一般;24%的学生对医院育人过程不满意,而不满意原因绝大多数与职业认同感低、认为其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有关。
因此,在现代学徒制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思政融入教学”为主线,以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班为研究对象,围绕学校“尚德尚能、国粹育人”的教育理念,校院双主体协同合作,从健全思政机制、修订思政方案、建设思政团队、完善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实施、严格综合评价六个方面保障课程思政改革。
二、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
(一)建立校院統筹协调机制,构建“课程思政”管理体系
由学校及医院党委统一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责、互补共建。校院宣传部门共同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促进文化融合;教学相关部门共同拟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课程思政师资培训方案》《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方案》及《课程思政竞赛工作实施办法》等,加强资源融合;质控等部门共同完善思政课程相关绩效奖励、考核评价体系,做好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价,助力评价融合;医学护理系、基础教学部及护理部等教学实施单位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资源、落实师资培养,保障课程融合;学生管理部门共担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工作,力助活动融合。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校院双方高度重视,召开会议,以“尚德尚德、国粹育人”为教育理念,按照“一柱三阶五梯”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柱”,即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坚定“四个自信”、具备良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及新时代需要的品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5]为目标修订方案;“三阶”是依照“学校学习—医院学习—临床实习”三阶段特点;“五梯”以第一、二课堂双课堂为主渠道,通过垂直分布思政课程,打通专业课与思政课融通途径,强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连接学校与医院路径,使学生在校内课堂学会、院内课堂领会、临床实践悟透,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呼应与强化。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