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核医学科的现场监测,对核医学科周围的辐射吸收空气剂量率和表面污染水平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规定的剂量限值进行比较,给出其辐射防护措施的可行性分析。确保在放射性同位素实践中保护环境和从业人员的安全,同时也为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吸收空气剂量率;表面污染;剂量限值;辐射防护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原子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中应用也越来越广范,许多医疗机构都设有专业核医学技术的“核医学科”,主要从事核医学临床诊断、治疗或者科研工作。然而,核医学技术在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好处或者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直接或者潜在的危害【1】。因此,在医院合理的利用核技术同时,需要考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二、国家标准
2002年10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标准中详细规定了医用电离辐射项目应用中的照射剂量限制、辐射工作场所分区、表面污染控制水平等【2】。
为了便于核医学科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的和职业照射的有效控制,按照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将核医学科辐射工作场划分所为监督区和控制区。为了进一步加强核医学科的管理,将核医学科细分为三区,即控制区、监督区和非限制区。按照非密封源的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分为甲、乙、丙级工作场所。
三、污染源分析
一般醫院核医学科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为碘-131、锝-99m、锶-90、氧-16、氮-13、碳-11、磷-32、碘-125粒子、锶-89、钐-153、氟-18、锗-67、铊-201、钯-103、锡-117m、铼-186等。主要的污染因子有α、β、γ,X射线。
3.1放射性废液(废水)
放射性废水主要来自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手部可能受到微量放射性核素标记液污染的洗手水,清洗室内地面、工作台的清洗水,病人排泄物;放射性废液来自洗脱出未用完的残留的核素。废液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将会产生α、β和X射线,若不妥善处理,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目前,最常见的处理方法为三级连续衰变法。
3.2放射性固体废弃物
放射性固体废物通常分为三类:(1)在制取放射性药物过程中更换的氧化铝、硅胶、滤膜、碳柱、树脂等具有放射性的残留物;(2)在常规操作和药物分装放射性同位素时产生的棉签、注射器、手套和试管等;(3)靶膜、剥离膜。
3.3 放射性废气
研究表明,医院核医学科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都是非挥发性核素(氙-133除外),不需要加热、震荡等步骤,操作十分简单,因此,放射性气体污染产生量很少。但是当空气受到达到或者超过产生(γ,n)反应阈能力的γ射线照射时,将产生氩-41、氧-15、氮-13、碳-11等放射性气体。
四、核医学科的污染防治措施
(1)医院从事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应参加相应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并取得证书。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减少操作时间,从而达到减少受照剂量。
(2)医院核医学科应根据药品的性质及用途,严格划分监督区、控制区和不限制区。应设置病人通道和工作人员通道,其中病人通道为单行道,可以有效的避免交叉性污染。在注射过程中,使用移动放射性容器,并配备移动放射性液体容器不易劈裂的套,手套应具有屏蔽射线的功能。要求墙壁、地面光滑易冲洗,所有房间装有通风设备。核医学科水笼头应设置感应式水笼头,防止放射性同位素对水笼头进行污染。
(3)医院核医学科应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放射性药物管理规定(放射性药物的购买、领用、保管和保存)、场所分区管理规定(应包含工作人员和病人人流、物流路线图,监督区和控制区划分)、使用和去污操作规程、患者管理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
(4)放射性固体废物集中在废源室内专门的容器分期、分批包装,张贴电离辐射警示标志,保证不遗失和随处堆放、散落;每批放射性废物贴上标签,做好记录,定期对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送贮,交厂家回收,不得与易燃、易爆等物品堆放在一起,废源室要双人双锁。
(5)医院建设3级以上的衰变池,衰变池能对放射性核素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衰变,最终要经过相关部门监测合格后方可排入其他污水管道,并做好监测和排放记录。设置病人专用卫生间,卫生间水排入衰变池。
(6)为了避免放射性药物在分装、取药过程中可能存在洒出放射性核素的危险,要求密闭通风柜内操作,通风橱应具备负压和过滤的功能。并设置放射性废气排放烟囱,排放烟囱高于周围房顶至少3米,排风口为伞型状,不会出现排风不顺畅和雨水倒灌的情况发生;通风厨虑盒中的活性炭根据分装使用的情况定期进行更换,做好更换记录,更换下来的活性碳按照放射性废物处置。
(7)医院配置相应的便携式监测仪器和活度计,医护人员定期使用监测仪器对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进行辐射剂量和表面污染监测,工作时佩带个人剂量仪,并建立个人和环境监测档案。在出口处设置一台辐射监测报警仪和活度计,确保用药病人服药后,直至辐射剂量值和活度值不高于国家标准后离开核医学科,避免给他人造成附加辐射剂量。
(8)医院对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进行了台账明细管理,确保每次使用记录在案,并在每次使用后的20天内完成放射性同位素备案手续。
(9)在分装过程中,工作台面铺设易去污的一次性防污染覆盖材料(如塑料薄膜),防止分装过程中放射性药物洒落粘污到台面上,一次性材料回收后按照放射性废物材料处理。
五、监测结果
当地某医院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根据非密封源的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该医院的工作场所属于乙级工作场所。本次监测使用HDS-101巡测仪和LB124表面污染沾污仪,仪器在检定有效期内。某医院后装室监测结果见表1。
按照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2000年报告附录A,X-γ射线产生的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HEr=Dr×t×1×10-6 (单位mSv)
其中: HEr: γ射线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 mSv;Dr: 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nGy/h;t: γ射线年照射时间,小时;1: 剂量换算系数, Sv/Gy。
按照核医学最高空气吸收剂量率最大值2.30μGy/h的保守计算,通过剂量估算,核医学科从业人员年最大有效剂量为0.29mSv/a(每天治疗10人,每人分装治疗时间2min,注射1分钟,年工作天数为250天,居留因子取1)满足根据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制定的管理目标限值: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不大于5mSv。
通过对单位的个人剂量监测报告(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检测)的结果分析可知,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不超过0.25mSv,可知该医院放射性同位素对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小于保守估算值,说明该单位辐射状况良好,核医学科防护措施能满足要求。
采取文中所述防护措施和管理办法后,可确保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符合“实践正当化、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剂量限制和潜在危险照射限制、剂量约束和潜在危险照射约束、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辐射防护基本原则的要求【3】,确保了公众人员和辐射环境的安全,避免了病人增加不必要的医疗照射,有效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从而也表明该单位辐射防护措施是切实有效的,并具有可以借鉴和推广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5号.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2007,6:第3-4章;
[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附录B;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S]. 2005,9,第4,7,36条。
关键词:吸收空气剂量率;表面污染;剂量限值;辐射防护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原子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中应用也越来越广范,许多医疗机构都设有专业核医学技术的“核医学科”,主要从事核医学临床诊断、治疗或者科研工作。然而,核医学技术在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好处或者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直接或者潜在的危害【1】。因此,在医院合理的利用核技术同时,需要考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二、国家标准
2002年10月8日,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标准中详细规定了医用电离辐射项目应用中的照射剂量限制、辐射工作场所分区、表面污染控制水平等【2】。
为了便于核医学科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的和职业照射的有效控制,按照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将核医学科辐射工作场划分所为监督区和控制区。为了进一步加强核医学科的管理,将核医学科细分为三区,即控制区、监督区和非限制区。按照非密封源的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分为甲、乙、丙级工作场所。
三、污染源分析
一般醫院核医学科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为碘-131、锝-99m、锶-90、氧-16、氮-13、碳-11、磷-32、碘-125粒子、锶-89、钐-153、氟-18、锗-67、铊-201、钯-103、锡-117m、铼-186等。主要的污染因子有α、β、γ,X射线。
3.1放射性废液(废水)
放射性废水主要来自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手部可能受到微量放射性核素标记液污染的洗手水,清洗室内地面、工作台的清洗水,病人排泄物;放射性废液来自洗脱出未用完的残留的核素。废液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将会产生α、β和X射线,若不妥善处理,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目前,最常见的处理方法为三级连续衰变法。
3.2放射性固体废弃物
放射性固体废物通常分为三类:(1)在制取放射性药物过程中更换的氧化铝、硅胶、滤膜、碳柱、树脂等具有放射性的残留物;(2)在常规操作和药物分装放射性同位素时产生的棉签、注射器、手套和试管等;(3)靶膜、剥离膜。
3.3 放射性废气
研究表明,医院核医学科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都是非挥发性核素(氙-133除外),不需要加热、震荡等步骤,操作十分简单,因此,放射性气体污染产生量很少。但是当空气受到达到或者超过产生(γ,n)反应阈能力的γ射线照射时,将产生氩-41、氧-15、氮-13、碳-11等放射性气体。
四、核医学科的污染防治措施
(1)医院从事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应参加相应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并取得证书。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减少操作时间,从而达到减少受照剂量。
(2)医院核医学科应根据药品的性质及用途,严格划分监督区、控制区和不限制区。应设置病人通道和工作人员通道,其中病人通道为单行道,可以有效的避免交叉性污染。在注射过程中,使用移动放射性容器,并配备移动放射性液体容器不易劈裂的套,手套应具有屏蔽射线的功能。要求墙壁、地面光滑易冲洗,所有房间装有通风设备。核医学科水笼头应设置感应式水笼头,防止放射性同位素对水笼头进行污染。
(3)医院核医学科应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放射性药物管理规定(放射性药物的购买、领用、保管和保存)、场所分区管理规定(应包含工作人员和病人人流、物流路线图,监督区和控制区划分)、使用和去污操作规程、患者管理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
(4)放射性固体废物集中在废源室内专门的容器分期、分批包装,张贴电离辐射警示标志,保证不遗失和随处堆放、散落;每批放射性废物贴上标签,做好记录,定期对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送贮,交厂家回收,不得与易燃、易爆等物品堆放在一起,废源室要双人双锁。
(5)医院建设3级以上的衰变池,衰变池能对放射性核素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衰变,最终要经过相关部门监测合格后方可排入其他污水管道,并做好监测和排放记录。设置病人专用卫生间,卫生间水排入衰变池。
(6)为了避免放射性药物在分装、取药过程中可能存在洒出放射性核素的危险,要求密闭通风柜内操作,通风橱应具备负压和过滤的功能。并设置放射性废气排放烟囱,排放烟囱高于周围房顶至少3米,排风口为伞型状,不会出现排风不顺畅和雨水倒灌的情况发生;通风厨虑盒中的活性炭根据分装使用的情况定期进行更换,做好更换记录,更换下来的活性碳按照放射性废物处置。
(7)医院配置相应的便携式监测仪器和活度计,医护人员定期使用监测仪器对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进行辐射剂量和表面污染监测,工作时佩带个人剂量仪,并建立个人和环境监测档案。在出口处设置一台辐射监测报警仪和活度计,确保用药病人服药后,直至辐射剂量值和活度值不高于国家标准后离开核医学科,避免给他人造成附加辐射剂量。
(8)医院对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进行了台账明细管理,确保每次使用记录在案,并在每次使用后的20天内完成放射性同位素备案手续。
(9)在分装过程中,工作台面铺设易去污的一次性防污染覆盖材料(如塑料薄膜),防止分装过程中放射性药物洒落粘污到台面上,一次性材料回收后按照放射性废物材料处理。
五、监测结果
当地某医院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根据非密封源的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该医院的工作场所属于乙级工作场所。本次监测使用HDS-101巡测仪和LB124表面污染沾污仪,仪器在检定有效期内。某医院后装室监测结果见表1。
按照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2000年报告附录A,X-γ射线产生的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HEr=Dr×t×1×10-6 (单位mSv)
其中: HEr: γ射线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 mSv;Dr: 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nGy/h;t: γ射线年照射时间,小时;1: 剂量换算系数, Sv/Gy。
按照核医学最高空气吸收剂量率最大值2.30μGy/h的保守计算,通过剂量估算,核医学科从业人员年最大有效剂量为0.29mSv/a(每天治疗10人,每人分装治疗时间2min,注射1分钟,年工作天数为250天,居留因子取1)满足根据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制定的管理目标限值: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不大于5mSv。
通过对单位的个人剂量监测报告(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检测)的结果分析可知,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不超过0.25mSv,可知该医院放射性同位素对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小于保守估算值,说明该单位辐射状况良好,核医学科防护措施能满足要求。
采取文中所述防护措施和管理办法后,可确保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符合“实践正当化、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剂量限制和潜在危险照射限制、剂量约束和潜在危险照射约束、医疗照射指导水平”的辐射防护基本原则的要求【3】,确保了公众人员和辐射环境的安全,避免了病人增加不必要的医疗照射,有效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从而也表明该单位辐射防护措施是切实有效的,并具有可以借鉴和推广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5号.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2007,6:第3-4章;
[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附录B;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S]. 2005,9,第4,7,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