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想离开(短篇小说)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睡到半夜,叶波去上厕所。厕所很远,需向西穿过整排单身宿舍,再过一座天桥。他从厕所回来,见一条狗站在他窗根底下。走廊上灯影浑浊,但还是能看出他不认识它,他说:“喂。”狗不仅没跑开,还跷了后腿,撒尿。他说:“喂!”狗不是留记号,是真的想尿,因而很难停下来,眼里满含愧疚,请求他的原谅。他想起自己刚才上厕所的情景,觉得不原谅说不过去,就耐心地等在那里。狗站的位置离门太近,他怕进门时被咬一口。毕竟不认识。狗尿完了,用后腿虚虚地刨土,把尿盖住。当然没有土,这是水泥地面。他心想,何必多此一举。每次见猫狗拉了屎尿,即使拉在石头上,也认真到庄严地刨一刨,就觉得它们真会做无用功。但你觉得是无用功,在它那里或许很重要,他理解这层意思,便只是那样想,并没嘲笑。可这条狗太过分了,刨几下就该离开的,它非但没离开,还身子一横,干脆挡了叶波的路。叶波正要呵斥,见狗头扬起来,目露凶光,獠牙毕现。
  心里一紧,叶波醒了。
  不是半夜,而是早晨。尽管看不见阳光,但他知道太阳已经升起。阳光在这排宿舍之外,把早晨的青涩抹白,白中带一点浅粉——这是成长的颜色。他起了床。第一个任务,当然是上厕所。这是个星期天,校园里没有学生,教职工也大多不住校,是住在矿区,学校离矿区有好几百米,至于这排单身宿舍,晌午之前几乎都不会有人起床的,叶波无须穿得太规矩,就将那身睡衣睡裤穿着,加件外套,往厕所去了。他回想着刚才的梦,好像大有深意,一时又理会不出。是不让我再回去了么?不让回去,不就只能离开么?这是梦境最显明的意向。这意向让他心情沉重。好在身体轻松下来,心情也就不再那样糟糕。许多时候,我们把心情的好坏,过于夸大了,其实心情不好,很可能只是需要撒尿。想到这里,他笑了一下。回到宿舍,刚跨进屋,他突然觉得应该去窗根下看看。那里果真有一摊水,黄不拉叽的,分明就是尿水。这着实让他惊异。出门时没看见狗,现在更没有狗。廊道东头,几步石梯底下,是个小操场,他走到那梯口上去,四处张望,操场上同样没有狗的身影。
  它不见身影,但是它来过,并且给了他那样一个梦。
  近些日子来,仿佛所有人都在谈论一个话题。
  ——离开。
  如果把矿区九千颗心捧出来,集中到灯光球场,会听见它们拨动出同样的旋律,为这旋律填上的词,就两个字:离开。也只有这两个字。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叶波就不是。他当然也想,但他想的“离开”,与别人说的不是一个意思。在别人那里,味道生冷,距离遥远,他要的是水到渠成,有着自然的方向、柔和的气息。只是这话不能讲出来。你和别人想的不同,很可能被孤立不说,还证明你心里没有远方,也不敢有远方。这差不多就相当于无能。昨天下午,教英语的孟达问他:“你啥时候走?”弄得他张口结舌,嗫嚅半天,才含糊地回答:“再看吧。”孟达说他后天就走,说得意气扬扬,可那眼睛深处,却含着怨。想离开的人,似乎都带着怨气,像待在这里,让他们受了天大的委屈,不是屈物,就是屈才。孟达的怨倒是实实在在的,前一阵,说有德国专家来矿上,德国专家说英语,就叫孟达去当翻译,此前半个月,矿办公室主任把孟达带进市里,为他挑选西装,花了一千多块钱;这样子打扮他,小而言之,是不让德国人小看了矿山人,大而言之,是不让外国人小看了中国人。西装买回来,孟达挂在寝室,叫女朋友缝了罩子,将西装笼住。可德国专家没能如期到来,而且说不会来了,矿上就把西装收了回去,还责怪孟达弄歪了垫肩。
  他们有怨,叶波没有。
  叶波觉得一切都蛮好的,不明白为什么非“走”不可。
  这是一座煤矿,名叫八台,卧于群山深处。今年七月,叶波大学毕业,分到东轩矿务局,不好,也不坏。好的是留在了大城市,坏的是哪里来哪里去,比如你来自某县,就回到那县里,县里再往下分,下到什么程度,就难说了。叶波这种叫直分,意思是免除了“下”的风险。结果当然不是。东轩矿务局是家省属企业,一幢高耸的灰色大楼,鹤立鸡群般,坐落在东轩市荷叶街上。叶波以为,自己往后的人生,就是那幢大楼里的人生了,不知道那只是總部,下辖九矿,都在远离城市的野山野河。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总部只能成为一种向往。这年分来四十人,大半是师范生,东轩矿务局不差矿工,也不差文书和官员,差的正是子弟校教师,叶波不是师范生,也派到八台煤矿教书。从总部出发,坐两小时汽车,进入石桥县,再从石桥坐四十分钟木船,就到了那地界。那里有座八台山,八台山上还有座八台寺,煤矿因而得名。载木船的河流,名叫金马河,流到矿区门口,就奇异地消失了,像它的全部使命,就是把人送进去,再把人接出来,至于你想不想进去,想不想出来,就不是它要考虑的了。公路不是没有,但只跑煤车。叶波教了一个多月书,路面加宽了,客车开通。
  在叶波看来,这是吉兆。最大的吉兆在于,对教书,他比那些专门读师范的更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这片水刚好适合他。他喜欢安静。安静的风景,安静的人世。做教师,能护住他的安静。他读《乱世佳人》,常常为那个卫希礼感叹,卫希礼也喜欢安静,要不是战争和动荡,他该是一个多么称职的男人,遗憾的是,时势把他没有奢望的人生毁掉了。
  和卫希礼比,叶波深感幸运,他只从书本和电影里见过兵荒马乱。那些并不遥远的岁月,却有着遥远的破败。当动荡不在眼前,就以为动荡永远不会来。
  八台煤矿只有小学和初中,叶波教初一的语文课。子弟校的孩子,退路无限宽阔:他们的退路就在大山里。矿区外除了八台山,还站着两座大山:南瓜山和板凳山。八台山更高而已。每座山的腹心,都密布着纵横交织的网,那是矿道。孩子们初中毕业,不想进城读高中,也考不起技校的话,就在桌球边混两年,把骨头长硬,便戴着藤帽,顶着矿灯,扛着镢头,钻入井口,沿祖辈父辈们开辟的路,朝更深处掘进。当知道太阳照不着自己,就壮着胆子说粗话,开开心心骂娘。又过几年,成男人了,找婆娘了,生小孩了。他们的一生,就这样过了。这算不得多么幸福的一生,但人是在比较中感觉幸福。几座山上的农民,没有他们好过,他们挣得多,想吃肉就吃肉,想喝酒就喝酒,肉是块头肉,酒是烈性酒。因为有退路,学生少焦虑,不拘谨,也不把老师太当回事。   他本以为,孟达他们会跟他一样想,结果,他们想的是遥远的南方。
  自从谈了女朋友,孟达这天第一次起了早床,叶波还躺着,就听见他在外面说话。叶波慌忙起身,为他送行。校长也来了。这学校并不留人。想留也留不住,不如不留,谁要走,校长都欢欢喜喜地送。说起来差教师,是差高文凭的教师,高文凭的教师走了,再从中师或高中生里面去挑选就是。许多年来,都是这样过的。
  孟达一走,这排单身宿舍,由冷清变成了冷。其实孟达除了走之前意气扬扬地说了些话,平时关在屋里,几乎听不见声音,可他离开后带来的冷,却穿胸透骨。
  这样一来,叶波更没有心思谈恋爱。他以前不谈,是因为不能,便迫使自己不去想。他是个实际的人,说是有责任心也行,袁小青再好,但她和媒人们介绍的所有姑娘一样,是工人编制,到时,他调进局一中,要把袁小青调进城,跟登天一样难。他觉得自己进了城,却把恋人或妻子留在野山野河,没法安心;如果因此跟恋人吹了,跟妻子离了(这样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他更不可想象。同时,叶波也害怕自己像杨春辉一样,和女朋友泡着,尽说些衣服被子柴米油盐;那些话,一辈子有的是时间说,实在不必急着说。
  以前是不想恋爱,现在是完全没有心思。
  可那些老鼠,仿佛故意跟他作对,隔三岔五,就咬断他的电线,逼他去请电工。矿上当然不止袁小青一个电工,但如果不请她去请别人,叶波觉得不地道。具体是哪里不地道,又说不出来。他还是叫张娅帮忙请她小姨。袁小青来之前,他都把哑铃收到书桌底下。书桌底下也能看见的,袁小青看见了吗?不知道。她和他都从不提起,像根本就没有那回事。有好几次,他都想对她说声感谢,但说不出口。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说不出口。
  好在明年夏秋,就能去局一中了。叶波有这信心。十月中旬,全局青年教师赛课,先在各校选拔,然后去局一中决赛,八台去了三个人,只叶波得了奖:初中组第二名。后来传出消息,说他本该第一,但局一中要面子,劝动评委,让他们学校的得了第一。局领导来八台视察时,到学校开了会,点名表扬了叶波,并再次说到局一中的大门向各位敞开,还说,尽管局一中面向全省招聘教师,但真正培养和长期依赖的,是本局教师。孟达走后二十天,东轩全市举行学生作文大赛,叶波的学生又得了一等奖。
  然而,当洪水来临,就会诞生一个新的词。这个词叫“席卷”。叶波的家乡在一片小岗上,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想起来,他真没见过洪水,连山洪也没见过。当他带着学生去市里领奖,才第一次见了。那是时代的洪流。他本以为,只有野山野河的人才向往离开,他甚至以为,孟达等人(那时候,除杨春辉,其余几个都走了)之所以朝南方跑,是觉得自己进不了局一中。这次到市里,才知道局一中的也在离开;不仅局一中,全市都在离开。
  他们奔赴的方向,都是南方。
  叶波成为洪流中的一粒草芥。
  作出这个决定,他没花上五秒钟。
  以前打定主意不走,尽管心里焦躁,却并不去想走不走的事。现在不能不想了。既然想了,就别太过犹豫。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自尊心强,便不允许自己犹豫太久。在卫希礼的时代,喜欢安静和没有奢望,差不多就是罪过。他现在更深地懂得了卫希礼的那种苦恼和挣扎。挣扎只在内心,不要让别人看出来。在作出那个决定之前,别人看不出叶波的挣扎。
  他的决定并无任何特别之处:离开。
  时间:本周六早上。
  方向:南方。
  这天,他拿着碗筷,朝食堂走。初升的太阳,从南瓜山顶无声无息地淌下来,使矿区明暗分割。运煤车已经发动,喇叭的喧嚣,从暗传到明处。一群鸽子在天空盘旋,随意变换的队形,高于楼房,低于云朵。这是一个冬日的好天气。整个冬天,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好天气,可叶波却觉得陌生。不是陌生,是遥远。将近半年,他已习惯了这里的太阳怎样升起,怎样在挣扎中簇聚古铜色的光芒。矿区略带金属质感的气味,他在梦中也能闻出来;他喜欢这气味,这是男人的气味,有种强硬却不强加于人的力。至于那群鸽子,他不仅见过它们在天上飞,还见过它们进食、饮水,吃饱喝足,就弯过小脑袋,梳理翠绿色的颈毛,然后抢占到养鸽人的手掌或光秃秃的脑门,一条腿站了,闭目养神。叶波认识那个养鸽人,那人名叫何三,住在老楼里,将整个阳台和半个家,都变成了鸽笼,养的数百只鸽,不杀,不卖,只用来放飞,鸽子病了,为它打针喂药,鸽子死了,就把它埋葬。八台山上,有个地方叫磨盆石,磨盆石旁的杂木林里,隐着何三垒出的鸽冢。叶波带学生游历时,每次走到那里,他都会注目于那一绺静谧的黄土和黄土上散淡的落叶,想象何三埋鸽子时的心情。
  然而现在,他自己都没心情了。
  他承认自己有些伤感。
  伤感是因为不再珍惜。
  他本来是多么珍惜这里的一切,他把自己种在这里,希望尽快长成一棵树,移植到局一中那个圣殿里。可而今,局一中在他眼里,也是粗服布衣,蛛网挂檐。
  周六很快到了,校长照例来送行。不止送叶波一个,他是跟杨春辉结伴走的。叶波作出走的决定,很大程度也是杨春辉的鼓動。“走吧,再不走,六个人就剩你一个了。你吭个气,要走的话,我陪你走!”杨春辉是这样说的。这时候,来送行的校长倒有些舍不得,毕竟,跟孟达他们比,彼此相处的时间更长了——快放寒假了。校长说,过了春节再走,不是更好么?杨春辉说不行,春节前最好找工作,过了春节,许多岗位就满了。杨春辉没像其他人一样带上女朋友,他对赵明明说,等他去找到工作,就回来结婚,然后一起出去。
  就这样,叶波和杨春辉交了钥匙,走了。
  金马河在公路底下,静静地后退,河水被风吹出密集的皱纹。
  “叶校长,有人找你。”
  叶波转过头,找他的人站在门口,第一眼他没认出来。他只听见眼睛里唰唰唰地翻着照片,一直翻到三十多年前。他噌地站起身,跑过去,在来人胸膛上擂了一拳。
  这是鲁平顺。   当年的六个大学生,鲁平顺是最瘦的,瘦得坐在那里,也给人飘的感觉。但现在挺着个大肚子,脸和脖子,都像吹胀了。“不好看,”叶波摇着头说,“一点儿也不好看!”鲁平顺一把抱住老朋友,嘬着嘴,吹叶波鬓角的头发。那头发早已花白。“我胖了,你老了,”鲁平顺不服气地说。“你以为你没老?”叶波戳戳他,“照照镜子,看看你的眼袋!”
  是的,都老了。再过两三年,叶波就该退休。
  在叶波的办公室坐下,鲁平顺第一句话就问:“我后来听说你也走了,跟杨春辉一起走的,为什么又回来了?”紧接着说:“不仅回来了,还在这鬼地方一待就三十多年!”
  叶波不想谈这个话题,忙着给鲁平顺泡茶。
  鲁平顺拦了:“你别泡。我确实渴,但不是嘴巴,是眼睛!”
  他要叶波立即带他去学校和矿区转转。
  他是自己开车过来的,想尽快见到老友,路上没停,直接开到了校门口。当年,鲁平顺跟女朋友走了没多久,女朋友的父母作为全局闻名的文艺骨干,调进了局机关,之后又双双去了东轩矿务局驻省城办事处,因此鲁平顺那一走,就走得再没消息。办调动手续也不需回矿上,当年分来的大学生,档案关系都保存在局里。除鲁平顺和杨春辉,孟达和另外两人还有消息,知道他们有的依然教书,有的进了公司;谁都以为孟达会进大公司的,那时候太需要英语人才,孟达不仅学的英语专业,还有很强的口语能力,可他偏偏去了一所中学,教高中,并很快成为一方名师。又过些年,他们把岳父岳母接到远方,消息也才断了。
  这时候,叶波故意说:“既然是鬼地方,有啥好转的。”
  鲁平顺拉着他就走。
  早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连学校的招牌也换了。以前叫东轩矿务局八台煤矿子弟校,现在叫石桥县八台镇中心校。企业改制,不再办学,学校都划规了当地教育局,局一中也划到了东轩市南城区,改名叫东轩市南城区第二中学。当年那排单身宿舍,又改回了教室。连结小学部和初中部的天桥还在的,只是由灰色漆成了红色。一路过去,墙外密布着电网、间距不足两尺的家属区,成了规整的瓷砖楼。到一幢楼前,叶波问:“记得这里不?”鲁平顺不记得。叶波又问:“还是李霞?”李霞是鲁平顺当年的女友。鲁平顺笑:“我倒是想换,可惜没换的。连你都嫌我不好看,有谁要我?”叶波说:“李霞以前就住这位置。”鲁平顺打了自己一巴掌,说幸好岳母没在,不然又要说他没良心,说自己为生李霞,差点命都丢了,你平白得个老婆,倒记不得她在哪里生养的了。这才又说到,李霞的父亲已去世,母亲还非常健康地活着,跟他们住在深圳,领着一群大叔大妈跳广场舞,比赛中经常得奖。鲁平顺自己,先教书,后来进了某家报业集团当记者,一直干到现在。说这些时,鲁平顺生怕把话说过了头。在老朋友面前,切忌炫耀。何况这老朋友还待在夹皮沟里。他既没说自己当记者时做得风生水起,也没说自己现在是集团副总。他这次到东轩,是全国新农村展演在东轩举行,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自从离开八台,除办调动回过东轩,再没来过,而对走上社会的第一站,无论时间长短,总是丢不下,让人莫名地怀念。在他的计划里,本来也要抽空到八台走走,没想到下榻的宾馆,就在荷叶街上。他洗了脸,就去矿务局瞎逛,随便见到个人,就觉得很亲切,就跟他们聊,这一聊,才知叶波还在八台,便立即租了辆车,跑过来了。
  两人走了一圈,既没看到灯光球场,也没看到电影院。原灯光球场上,立起来几幢商品房,不仅矿上职工,附近农民也可以购买。电影院变成了超市。食堂倒是在,但不叫食堂,叫餐馆,且分割成若干家,都是私人经营。鲁平顺露出一副很惆怅的样子。
  “那个龚妹儿呢?”他站住了问。
  叶波笑:“连自己老婆住哪里都记不得,却记得龚妹儿!”
  龚妹儿,就是当年在食堂外面卖烧腊的那个女子。换了叶波离开三十多年,也照样会记得她的。那是个美人儿,美得身上到处是阴影。当年她也没谈恋爱,却没一个媒人提她。一方面是她常把洗澡出来的矿工带回家;另一方面,她就是个个体户,连工人也不是。如果不是在矿区,定会把头一桩看得更严重,矿区不会的,你心甘情愿做的事,就是你自己的事,但没个正经职业,不能领国家工资,就不好给揣着大学文凭的人介绍了。六个大学生同样计较她的身份,但真正不敢去触碰的,是她暗角里的那些白天黑夜。可她实在太美了,六个人去食堂,不管想不想吃,都去她那里秤些烧腊,因为她的手摸过,那烧腊就不是烧腊了,成她的手了。从叶波他们分到八台算起,龚妹儿在这里待了一年零三个月,之后就不见了影儿。据说也是去了南方。一座矿山,似乎载不动她的美。
  两人正说着话,一个有些驼背的妇人,提着菜篮子走过来,给叶波打招呼。叶波应了,妇人也过去了,他才瞟了鲁平顺一眼。鲁平顺没任何反应,叶波便没言声。
  已过下午五点钟,照叶波的意思,两人去餐厅,随便吃点啥,因为鲁平顺刚才讲,他今天必须赶回城,明天日程紧。听说吃饭,鲁平顺说免了,要是他没开车,还可以喝两杯,开着车,不好喝酒的;既然不喝酒,饭吃不吃,就一点也不要紧。
  “我去你家里坐两分钟就走。”鲁平顺说。
  葉波的家在以前的电影院、现在的超市附近,也是十多年前修的商品房。他住在五楼。打开门,见屋子凌乱,沙发上既有书,也有袜子。有一种人,把客人领进家门,即使这客人是老朋友,也免不了拘谨,叶波就属于这种。他连忙去收拾沙发上的袜子,叫鲁平顺坐。鲁平顺没坐,只盯住电视柜看。那里放着一桢照片,他看的是那桢照片。“这不是……”叶波没等他问出来,就说是的。他竟然还有印象,叶波很高兴。“狗东西!”鲁平顺说,“当初我们五个,谁没去她家里相过亲?她一个都不给脸色,原来是在等你开口!”这事,叶波真不知道。鲁平顺说孟达去过两次,第一次去,她不见,再去,还是不见,她妈骂她,还当着孟达哭了,但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就是不出来。这事,叶波更不知道。他只知道媒人提过哪些姑娘,他们是怎样相亲的,最终又怎样跟一个姑娘好上的,他一概不知。   “你又跑回来,就是为她?”
  叶波的眼睛亮了一下,但不置可否。
  “就算她忙得起火,”鲁平顺说,“也叫她马上回来,你就说鲁某人来了,要见她!”
  “以后吧。”叶波说。
  “不行,今天必须见,见了,我话都不说一句就走!”
  “她死了。”
  鲁平顺不言声了。想说,也说不出什么来,便斜着屁股,在沙发上坐下。真的只坐了两分钟,可能还不到,就看一看表,说他得走了。叶波也不留,送他下楼。送到校门口,鲁平顺上了车,开过一道弯,叶波才回过身,去了办公室。他发现,跟鲁平顺初始的亲热过后,其实就没多少话说了。他相信鲁平顺也是同样的感觉,或许比他的感觉更强烈。有时候,怀念只是一种病,生病的人,锥心刺骨地想吃某种食物,但真让他吃,吃不了两口的。
  尽管没多少话说,毕竟还是说了那么多。在那么多话里,有一句最让叶波上心。
  就是鲁平顺问他为什么又回来了。
  叶波不想谈,是又勾起那些旧事,让他想起了自己当初的耻辱。
  耻辱不在于回来这件事本身,而在于他回来过后,虚构着自己的英勇和高尚。
  那年过完春节,还没到开学的日子,他就回到了学校。
  自然,引起了一阵骚动。出去的人,怎么还可能回来?
  来八台的路上——比这更早,在广东待了二十天,回到老家的时候,他眼前就不断窜出那条狗,狗横在他面前,目露凶光,獠牙毕现,拦阻他进屋。那狗是他自己。不出去就罢了,一旦出去,就该断了归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都会这样想的。他一直认为自己很有自尊心,可是他回来了。寒假结束前五天,他到了东轩,先去矿务局。那时候局机关已经上班。局里有个教培处,归局宣传部管,局里所有学校,都归宣传部管。他去教培处,办公室没人,又去了宣传部。部长姓彭,见到他,眼睛竖起来,像突然间遭遇了什么危险。对叶波,彭部长不仅认识,还很器重,那次去八台视察,点名表扬叶波的,就是他。对四十个大学生的动向,他一清二楚(包括叶波在内,已走了二十三个)。部长的眼神让叶波惭愧。一个离开的人,就是不存在的人了,却又出现在眼前。其实彭部长是以为他回来办手续的。当叶波说自己不走,而且以后也不会走,彭部长像是反应不过来,好一阵,那眼睛才慢慢变圆,“这就对了嘛!”他高声说,“是金子,哪里都闪光嘛!”接着像报喜一样,给八台打了电话。
  部长的电话让叶波放心,证明单位依然接收他。
  然而,在这个事实底下,他知道自己要走好长一段路——你为什么回来?
  公交车开到石桥,他下了。这是到八台的直达车,但他下了,去坐木船。自从公路客运开通,延续数百载的木船生意已十分萧条。太慢了。尽管现在木船上装了马达,变成了汽划子,还是慢。而叶波要的就是慢。越近八台,他越心慌。他有些后悔。后悔回来。他不知道怎样解释。部长的电话并没打给校长,是打给矿宣传科的,这更糟。这意味着更多人知道他回来了,他也要向更多的人解释。你有一万种解释,也敌不过你回来了的事实。回来的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看上去很能干,拉出去遛一圈,就打回了原形。孟达他们赛课没得奖,教的学生也没得奖,但人家是混大世界的,不屑于要那些奖。同时他觉得,彭部长的话也意味深长,既然金子哪里都闪光,一出夹皮沟你就闪不了光,证明你不是金子。
  金马河像他离开时一样蓝,也像他离开时一样被风吹皱。
  船行水上,像行在石头上,嘭嘭乱响。
  上岸后,他碰见的第一个人,是何三。何三的怀里搂着一只鸽子,来河流消失的地方放飞。这不知道是他个人的仪式,还是有什么特别的讲究,每当放飞将远行数千公里的鸽子,他都到这里来。见到叶波,他点点头。这已经是他看得上的人了。何三为人很冷,见到人一般是不招呼的,包括点点头的招呼。因醉心于养鸽,老婆早年就跟他离了,也没留下一男半女,而今五十多岁,头顶根毛不存,却有一部浓密的大胡子。叶波揣摩着何三是否知道他走了,又回来了,但何三的表情和往常没有任何异样。他大概不会关心这些事。叶波便站下来,想看他怎样放走那只鸽子。然而,没等何三把鸽子捧起来,他便转过身,走了。
  进入矿区,到处都在喊:“叶老师回来啦?”
  他觉得自己本没有这么多熟人的。
  前一秒钟,他也还不知道怎样解釋,此刻,那些话竟汩汩滔滔,随口而出。他说自己到东莞,怎样遇到“冬季台风”,人在那风里,就像一张纸;说自己在惠州,怎样进了黑店,又怎样急中生智,完好无损地逃出了魔掌;说自己去深圳,一家电台如何挽留他,可他觉得没意思。他完全没注意到去深圳是要边境证的,他并没去公安局办那东西。此外还说了很多。说着说着,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何三的鸽子,何三曾对他讲过一只远行的鸽子,要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才能返回,他就依照飞鸽的故事,编造自己的故事。一只飞鸽若不能回来,就是失败,他回来了,即使不算成功,至少也不是失败。他这样安慰着自己,可听的人却糊涂起来。遥远的、神秘的南方,真是你描述的样子吗?孟达他们不是都去了吗?既然电台挽留你,你为什么觉得没意思?难道去电台还比不上你教书吗?他看懂了人们的眼神,便停下不说了。
  在他周围,甚至整个矿区,静得只听见安静的声音。
  他觉得自己像是要哭出来。
  “我晓得叶老师为啥回来。”一个头上挽块葛巾的妇人终于说。
  人们等着她把话说完。
  “他舍不得学生。”
  仿佛一瓢热水淋在冰上,冰块嘶嘶融化。
  “我那个娃儿,”一个男人说,“叶老师走过后,就不想读书,连期末考试都没参加。”这个男人,就是请人为叶波做了个竹书架的。他的话立即引起响应。那些初一孩子的家长,七嘴八舌的,说叶老师走了,孩子变懒了,开小差了,动不动就跟爹妈吵架了,把叶老师到八台之前的坏毛病又捡起来了。说的都是实话。一个多月前,叶波离开八台那天,到学校送行的,不仅有校长和部分老师,还有家长和学生。以前任何人走,或许有学生送行,绝没有家长。学生也不会来那么多。初中部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初一全体学生,都来了。叶波是跟杨春辉一起走的,杨春辉教物理,也上初一的课,但那些家长和学生,都是冲着叶波来的。好些学生给叶波送了礼物,书签、纸飞机、明信片、微型象棋……   叶波背着一个大提包,这时候,他把提包拉开,那些礼物一样不少,全装在里面。
  他后来之所以觉得羞愧,对自己特别不满的时候,还觉得耻辱,是因为他自己先就编造了故事,而家长们看了他的提包,都像那个葛巾妇人一样,说他回来,是舍不得学生。他故意把提包拉开,就是为了给人造成那样的印象。但那并不是实情。
  实情是这样的:他和杨春辉坐火车到了广州,他不知道该往哪去,杨春辉却很老练的样子,说去佛山。便又坐汽车,去了佛山。让他吃惊的是,杨春辉熟门熟路,直接就到了一家工厂门前,对保安说,找陈秀枝。没到下班时间,天王老子也不能见,两人便等在那里,等到天黑,一个高壮女子跑出来,眉开眼笑的,去接杨春辉的包,杨春辉把包递过去,介绍了叶波。女子领着他们,朝宿舍走。楼道暗沉沉的,进了二楼的房间,打开灯,似乎更暗。待适应过来,才看清里面挤着三架上下铺床,门角放着锑锅和电炒锅。女子说,她去买菜。出门前,又特别对叶波交代,说她们不能留宿外人,要是有人来问,你就说是我弟弟。叶波那脸面儿,确实也比她小几岁的样子。女子出门后,杨春辉才告诉他,说陈秀枝是他订婚九年的女朋友。杨春辉生在乡村,还在念初中,就把婚订了。他上高中和大学,全靠女方资助。陈秀枝初中毕业就出门打工了。难怪杨春辉知道哪个时段好找工作。
  叶波没搭一句腔。从情形看,陈秀枝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赵明明。当然赵明明更不知道有个陈秀枝。他竟然忍得住,叶波想,忍到现在才告诉我。他在八台说陪我走,结果是让我陪他。很可能,我陪他到了广州,他就想把我甩掉,因为他说了去佛山后,加问了一句:“你呢?”叶波恨自己完全没明白他的意思,又跟着他过来了。
  但也只能如此了。黑灯瞎火的,又人生地不熟,他也不好再去找地方住。
  吃了饭就睡。不知道是不是陈秀枝把同室的姐妹都赶到了别处,这宿舍里就她一人。她和杨春辉睡傍窗的上铺,叶波睡傍门的下铺。睡到天麻麻亮,叶波就起床了。杨春辉听见响动,说你走啦?叶波说我走了。“那你慢走。”叶波说好的。
  他又去到昨天的车站,返回广州。
  挎着那个浅灰色大提包,他先在广州,然后去东莞、惠州、珠海,见到招聘启事,就去应聘,但并不等结果,填了表格,立即走人。直到春节逼到眼前,身上的钱也花得差不多。
  “你是为我才回来的吗?”她问。
  鲁平顺问叶波是不是为她回来的,叶波的眼睛亮了一下,就因为他想起这是她问过的。
  她是袁小青。袁小青问这话时,两人已进入热恋。就跟回答鲁平顺一样,叶波不置可否。他刚回来时已撒过谎了,不能再撒谎。那一路上,他没有想到过袁小青。
  然而,没想到,并不证明她不在他心里。他也没想到过学生,同样不证明学生不在他心里。他回来,是自己想回来。真要铁了心找工作,绝对能找到,但他就是想回来。在那边,他无时不陷入挣扎,责骂自己为什么出来。出来不是他的心愿,他违背了自己的心愿。别人是离开一个地方,他是离开自己的心。直到下定决心回转,他才觉得天宽地阔,也才感觉到了南方的温暖和可爱。想回来,是所有的原因。在这原因底下,埋藏着原因的原因,学生和袁小青,都包含其中。这样看来,说他舍不得他们,并没撒谎,也不必羞愧。回八台没几天,当学生又走进教室,他又站在熟悉的讲台上,他就不羞愧了。
  不仅他这个人回来了,一切都回来了。
  倒是赵明明让他羞愧。叶波回校的当天,赵明明就来问杨春辉,叶波说,他和杨春辉在广州就分了手,杨春辉在哪里落脚,他不知道。他本来可以说在佛山分的手,但他拒绝提“佛山”两个字。他觉得那两个字是一种伤害。他还担心把佛山说出来,赵明明会找过去,那不要当场气死——不仅是她,还有那个陈秀枝。光阴一天天流走,赵明明等不到杨春辉的信,又来问叶波,有段时间,上午来了下午又来。叶波照样是那些话,不敢说实情。直到大半年后,他才让袁小青去劝赵明明,叫她别等。赵明明却死心塌地,又等了两年多,袁小青都生孩子了,又去劝她,并极力撺掇调度室一个小伙子去追求她。那小伙子虽然也是工人,但很实诚,长得也有模有样。赵明明哭了一场,答应了。之后是结婚,是生女儿。她这一生,就这样走过来,不算好,但也不壞,是一种平平常常的人生。只是跟叶波他们一样,老了,而且她比同龄人老得快些,背都驼了。本来个子就不高,还驼背,显得更低了。叶波和鲁平顺在老食堂外面,提着菜篮子从他们面前走过的妇人,就是赵明明。那一刻,叶波又想起了数十年前见到的那个陈秀枝,又高又壮的,比杨春辉足足高一个头。
  赵明明让叶波羞愧的是,她来缠住他追问杨春辉那段时间,他有了新的苦恼,回答她时,就显得很不耐烦,甚至相当生硬,说你不要再来问我好不好?要说的我都对你说了。其实并没有说。多年以后,他也清晰地记得赵明明怎样噤了声,怎样落寞地离去。但当时他顾及不到。那已是五月下旬,局一中选人了。分来的四十个大学生,叶波回来后,又走了五个,还剩十二个,局一中在这十二个人里,选了三个,其中包括一个语文老师。但那个语文老师不是叶波。
  当时许多人传,说局一中不要叶波,就因为他走了,又回来了,就把他看白了。
  连续好些天,放学过后,叶波都独自走出校园,爬上八台山。每次都爬到那个磨盆石,站在何三埋的鸽冢前。他不是有意的,却每次都这样,也不知为什么。
  实际并不如人们的传说,而是因为叶波没读师范专业。快放暑假的时候,彭部长通知叶波去了局里,拿文件给他看,那是省里的文件,说包括企业附在内的所有中学,教师都必须毕业于师范院校。“过些日子吧,”彭部长说,“政策一松动,马上调你过来。”
  结果是,三十多年,叶波一直待在八台,从叶老师变成了叶校长。他二十八岁当教务主任,三十一岁当副校长,三十三岁当校长,当了二十多年校长。
  鲁平顺来看他这天,叶波在办公室坐到八点钟,回家煮了面吃,然后看书。晚饭后他都是看书,看到子夜时分才睡。但这天,他似乎理解不了文字背后的意思,便停下来,回想着自己在八台的几十年。和刚来时一样,他觉得一切都蛮好的。   他有一个好妻子。——那个残阳如血的傍晚,当他在鸽冢前转过身,看到了那张小脸儿。“你说个实心话,你是不是嫌弃我。如果不嫌棄,我想嫁给你。”这就是她说的。叶波没答言,把她带回了自己寝室,让她看那副哑铃。离开八台的头一天,他去矿上买了块绒布,把哑铃裹了,包扎在书箱里,送到校长家,请他帮忙保管,说以后来取。回八台后,他又去校长家,校长当然知道他不走了,欢天喜地拥抱他(校长很胖,叶波被顶得躬起来,才抱住了他的肩),然后把寝室钥匙给他,又帮他把书箱搬过去。他拿出哑铃,天天举。他的手臂既不苍白,也不是细细的肌肉了。那以后,他和袁小青成了恋人,成了夫妻。他们是一对恩爱夫妻。可惜她死得太早了,不满四十一岁就病死了。但她死得不痛苦,死之前还在笑。笑着死去,就像没有死。他真的觉得她没死,一直陪着他,跟他一起养育儿子。儿子也好。儿子考了个好大学,毕业后在省城上班,他的工作是人堆里的工作,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下班后想藏在车里独处一阵,叶波开始认为很不应该,后来觉得,那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没能去成局一中,叶波沮丧一阵,就过了。尽管那政策像是从来就没松动过,但叶波回来四年后,局一中想以借调的方式让他去,他却没那个心了。他发现,八台已经离不开他。他离不开的时候,是可以离开的;别人离不开他,他就真离不开了。八台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一个地方,要待多久才能算作故乡?这不是时间的事,你感觉到它是你的前世今生,它就是你的故乡。叶波见证了八台的兴盛,也见证了工人怎样下岗,并跟这里的所有人一起,经历了那段创痛;创痛之后,这片土地又慢慢恢复元气,又能看见春天的花开,秋日的红叶。学校划归地方后,拨款少了,但学校不仅没有萎缩,还在扩大。这已是一所名校,每年考上重点高中的,石桥县没一个中心校能和它比,不仅矿上的学生、八台镇的学生,还有邻近乡镇的学生,都希望到这里念书。它还是全市挂牌的德育示范学校。每年农忙时节,学生都会翻山越岭,去帮助留守老人播种和收割,这种活动,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
  学校有这么多变化,但鲁平顺都没有注意到。他忙于怀旧去了,对一切变化了的东西,都不习惯,即使做了多年记者,也不能免。他毕竟也年纪大了。
  叶波觉得,他不去大世界闯荡,证明他只有守住八台的能力,他在这里,满怀热爱,竭尽所能,做自己的事,一做就几十年。他真的没必要羞愧,真的一切都很美好。
  当然,他也庆幸自己当年出去走过一遭,要是从来没出去过,他会遗憾的。
  他想着这些,比往常晚了半个多钟头,才躺上床。
  他觉得自己会做个好梦。
  责任编辑:梁智强
  作者简介:
  罗伟章,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不必惊讶》等。曾获人民文学奖、蒲松龄文学奖等奖项。小说多次入选全国小说排行榜、中国文学年鉴、全球华语小说大系、全国精品图书出版工程。
其他文献
肚子里的小鱼儿一拨,肚皮一阵微颤,我醒了。  河水似的灰光从天窗挤下来,太阳老人应该还在东山背面喝酥油茶,婆婆去佛龛前供灯的脚音像踮在草垫上,我又在早晨醒过来了!唵啊吽!【注1】托上辈子福报,才让我身边拱着热乎乎的儿子,顶头睡着小羊似的女儿。我还有个五岁儿子跟爷爷睡在大屋,还有个孩子睡在肚子里。感谢三宝!我有三个丈夫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小叔子,听说山外不是这样的……孩子们有几个爸爸这件事——人家是怎么
期刊
那只相思鸟死得离奇。  多年前一个冬日清晨,父亲起床后像平日一样撤去笼布,将鸟笼提上阳台,挂好,端详片刻,返回屋内洗漱。仅仅十来分钟,父亲再返回阳台,推门的刹那,一抹鸟影从笼边倏忽飞走。父亲心里一咯噔,走近细看,相思鸟已耷拉脑袋死在笼中。与之相隔不远,一只稍大籠中的金丝雀,翅膀下的白羽毛也沾染了血迹。整幕惨剧,想必它亲见了,觳觫着身子木在那里。  这是父亲喂养的鸟中,离开的第四只。且以悲惨的死亡方
期刊
两年以后,黄小玲得到了打开房间门的钥匙。黄小玲的左手抓住那把沉闷的大铁锁,右手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把铜质钥匙,她的手臂颤抖着,有几次,把钥匙插不进锁孔里去,大铁锁似乎在摇摆着。她扭过头去看,楼道里空无一人。她能听见,庞大的寂静就在她的周围,这寂静,是由她的耳膜中传来的细密密的脚步声组成的,是由迟钝的钥匙和大铁锁接触时发出的陈旧的声响组成的,是由她按捺不住的心跳声组成的。打开铁门之后,黄小玲掏出第二把
期刊
迎新论语——给母亲  灰雪簌簌着,发现光阴形同扯淡,单刀游刃,  或者,干脆用斧头往下劈,裂了东南西北中。  此刻,母亲犹在南山长眠,梦里只见过几次,  撕光最后日历,我不知道该是幸福还是悲哀?  究竟胶着是个状态,这根筋两端各持个因果。  心不明,眼不亮,执个大象的黑暗奔波流年。  光是有过的,柏拉图洞穴的软禁中难舍难识,  天下哪有日日新?忽忽地死去,忽忽地活来,  下水道每天泛滥生活的残渣跑
期刊
市井小巷是描述东荡子生存的时代和他的生活环境,包括他在乡村时期进入诗歌写作的地理环境,以及在1990年代之后的城市时期,指他觉悟或者说打开一个新的精神境界的生存空间和思想背景。在中国无论是1980年代,还是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大城市里耸立了多少高楼大厦,无论在思想选择和文化建构上,整个中国都像一个城乡结合部或者说处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上。破旧立新的工程还在夜以继日地进行;现代都市与乡村生活的气息互
期刊
喜欢上广州,是一个渐行渐近的过程,没有一见钟情,没有电光石火,没有刹那间的芳华惊艳,而是在漫长而平凡的日子里,一点点地水乳交融,一点点地相濡以沫,一点点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应该说,爱上这座城,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菜市场开始的。  我是在广州生活了38年的新广州人。刚刚来到广州的时候,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至于后来,我常常会羡慕那些21世纪才来到广州工作的同事们,因为如今的广州,人人可以和你说
期刊
1  几十年来,我第一次睡了这么久。醒来,室内已大亮,意识却还停留在梦里,或许这就是我迟迟不醒的直接原因。更怪异的是,我已多年没做过梦,而刚刚过去的夜里我见到了许多人,他们在我年轻时与我关系甚为密切,或至少一度密切:母亲就不用說了,姜师傅、宏济、起、蓝希、芬达、许礼、门多萨、莱帕,以及许多我已不记得名字不记得五官面容的人。我已忘记自己俗家名字很多年了,可就在刚才的梦境里,我不止一次听见有人叫我的名
期刊
失 踪  总有一些东西  在体内走失  失踪的光阴  再也无法打捞  那团失踪的白云  被风卷走 不知流落  那一座山巅  失踪的爱情 不知  被谁捡拾 成了他们  稀世的珍宝  失踪的歌声 藏在  心灵深处 不知哪一天  蹦出胸膛 迸射  异样的光芒  失踪在泥土  或以草,花,乔木的形式  再度冒尖,美丽,秀茂  失踪在天庭  或变成一双眼睛  凝视人间冷暖阴晴  失踪的魂 一旦遇见火  便会
期刊
那天,我准备赶回济南。在北京高铁站的滚梯上,一个身影猝不及防地从我眼前经过,然后走进前面拥挤的人群之中,我所能见的,只是一个背影。  是他?  我愣了片刻,脑子一片空白,缓过神来时那个背影已走远,走在了更多的背影中。我迈大步子,甚至一度试图发出呼喊——我能喊什么呢?他的名字?或者就叫他“哎”?或者,叫——爸爸?  安检人员拦下我。接受检查。我伸长了脖子,但那个背影消失在不断拥挤和被遮挡的一个个背影
期刊
1  这天上午,许立脑子有点乱。暗房里的空气本就稀薄,带着异味的显影液伸出张牙舞爪的章鱼触角,抓挠得他心神恍惚。要是用泡脚的藏红花和生姜水,会洗出怎样的相片呢。许秀芬每晚都往木桶里放一撮藏红花和生姜,说晚上总是梦见自己成了月亮女神阿尔特弥斯,坐着马车从松山湖上空飘过。  不知为什么,这几个月来许秀芬一面梦想着做阿尔特弥斯,一面又显露出慈禧太后的威严。许立在她泡脚时替她揉肩捏背,她几次拿腔拿调地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