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散文,有种种区分。先说文体之分。现代以来,文学上流行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这其中不属于诗歌与小说及戏剧而又具有文学质素的,都归入散文。如此散文中就不止一体,而是多体共存。与传统相比,有些文体仍然延续下来,如日记、书信、游记、传记等。有的则有了变化,比如小品与随笔。当然也产生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文体,如杂文、报告文学等。
再说纯散之分。朱自清在散文集《背影》的序中说:“中国文学向来大抵以散文学为正宗;散文的发达,正是顺势。而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只精神面目,颇不相同罢了。”这里的散文学与纯文学相对,而为体现文学质素,作者特地标举了抒情散文。“我只觉得体制的分别有时虽然很难确定,但从一般见地说,各体实在有着个别的特性;这种特性有着不同的价值。抒情的散文和纯文学的诗,小说,戏剧相比,便可见出这种分别。我们可以说,前者是自由些,后者是谨严些。诗的字句,音节,小说的描写,结构,戏剧的剪裁与对话,都有种种规律(广义的,不限于古典派的),必须精心结撰,方能有成。散文就不同了,选材与表现,比较可随便些;所谓‘闲话’,在一种意义里,便是它的很好的诠释。它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作者所说的纯散之分,是着眼于抒情的。从表达来看,散文也有抒情、叙事、说理之分,但抒情却显得格外突出。
所谓的纯,从行文上看多指文中的抒情。或许正是念念不忘散文之纯,才有抒情散文的长足进展,直到形成了杨朔模式。杨朔把散文当成诗来写,就是过于看重抒情。以为只有如此抒情,才是文学意味的散文,即纯散文。至于让小事情攀上大主题,仍旧想由小而大。但不是小中见大,因为那种大往往是人为的强加。其实散文的纯与不纯,并不取决于文中抒情的多少。文章写作,大都有情感的投入。情感作为一条线索在文中有隐有显,但大多情况下仍是隐多于显,即为间接抒情。若以抒情在文中的多少来作为纯与不纯的区分,则是一个不无简单的做法。抒情只是文章构成的一种质素,正如在表达上,抒情也只是方式之一。散文中的抒情与叙事及说理,往往各有侧重,又互为交叉。抒情越多,好似文学的质素越丰富,这也只是大致如此,因为还得顾及限度。若是越过了限度,则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至如滥情煽情之类,更不可取。
散文中,除纯散之分外,又有广狭之分。孙犁在《关于散文》中认为:“随便翻开一部古人的文集,总是分记、序、传、书、墓志等等门类,其实都是散文。”而在《读一篇散文》中又说:“历代大作家的文集,除去韵文,就都是散文。现在只承认一种所谓抒情散文,其余都被看作杂文,不被重视,哪里有那么多情抒呢?于是无情而强抒,散文又一变为长篇抒情诗。”除韵文外,众多文体都是从散文中分化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散文颇有母体之义。但散文虽可催生出文体来,其本身仍是一体,即一种极富弹性的文体。狭义的散文,即抒情散文,不见得就能代表散文的写作。余光中在《不老的缪斯》中说:“散文分狭义与广义二类。狭义的散文指个人抒情志感的小品文,篇幅较短,取材较狭,份量较轻。广义的散文天地宏阔,凡韵文不到之处,都是它的领土,论其题材则又千汇万状,不胜枚举。”散文有着广大的包容,本不必定于一尊。若这样来看待散文,才有更多写作上的可能。至于散文的纯散之别,仍可依据文学的质素,而不是在文体上趋于一律。如果说小说是以文体的纯来表达心灵的丰富,也即是以一来包容多;那散文就是由多归一,即不同的文体都可用来表达丰富的心灵。比如应用文中的写作,若一样有较好的表情达意,仍可回到散文中来。
散文之分,还可从言说的方式上看出来。朱光潜在《论小品文》中说到:“我常觉得文章只有三种,最上乘的是自言自语,其次是向一个人说话,再其次是向许多人说话。”作者的看法,自是涵盖了整个写作活动而言的。但不妨以散文为代表,因为散文的文体,正是有着最大可能的涵盖。第一人称的写作,凡所观感,都源于一个心灵的独语。比如何其芳的独语,其可贵正在于个性意识的觉醒。行文中所要表达的不再是代圣贤或代什么立言,而是一个敏感心灵的独白。文中多有第二人称的,在现代散文中也颇风行,那就是有别于独语体的闲话体。其实周作人、林语堂等,都甚为关注这种闲话文风或家常文体。闲话不是散漫的谈话,而是基于心灵的沟通。擅长于闲话的,都是心中存有一个交谈的对象。那是一个虚拟的对象,却可与作者展开交流。闲话风的散文,只不过是心灵向外迈出了一步,从而渴望在现实中有所沟通。若是交流的对象过于宽泛,就转为面对第三者的他了,那显然是多数。而有所言说,往往视说话的场合而定,甚为多样。■
再说纯散之分。朱自清在散文集《背影》的序中说:“中国文学向来大抵以散文学为正宗;散文的发达,正是顺势。而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只精神面目,颇不相同罢了。”这里的散文学与纯文学相对,而为体现文学质素,作者特地标举了抒情散文。“我只觉得体制的分别有时虽然很难确定,但从一般见地说,各体实在有着个别的特性;这种特性有着不同的价值。抒情的散文和纯文学的诗,小说,戏剧相比,便可见出这种分别。我们可以说,前者是自由些,后者是谨严些。诗的字句,音节,小说的描写,结构,戏剧的剪裁与对话,都有种种规律(广义的,不限于古典派的),必须精心结撰,方能有成。散文就不同了,选材与表现,比较可随便些;所谓‘闲话’,在一种意义里,便是它的很好的诠释。它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作者所说的纯散之分,是着眼于抒情的。从表达来看,散文也有抒情、叙事、说理之分,但抒情却显得格外突出。
所谓的纯,从行文上看多指文中的抒情。或许正是念念不忘散文之纯,才有抒情散文的长足进展,直到形成了杨朔模式。杨朔把散文当成诗来写,就是过于看重抒情。以为只有如此抒情,才是文学意味的散文,即纯散文。至于让小事情攀上大主题,仍旧想由小而大。但不是小中见大,因为那种大往往是人为的强加。其实散文的纯与不纯,并不取决于文中抒情的多少。文章写作,大都有情感的投入。情感作为一条线索在文中有隐有显,但大多情况下仍是隐多于显,即为间接抒情。若以抒情在文中的多少来作为纯与不纯的区分,则是一个不无简单的做法。抒情只是文章构成的一种质素,正如在表达上,抒情也只是方式之一。散文中的抒情与叙事及说理,往往各有侧重,又互为交叉。抒情越多,好似文学的质素越丰富,这也只是大致如此,因为还得顾及限度。若是越过了限度,则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至如滥情煽情之类,更不可取。
散文中,除纯散之分外,又有广狭之分。孙犁在《关于散文》中认为:“随便翻开一部古人的文集,总是分记、序、传、书、墓志等等门类,其实都是散文。”而在《读一篇散文》中又说:“历代大作家的文集,除去韵文,就都是散文。现在只承认一种所谓抒情散文,其余都被看作杂文,不被重视,哪里有那么多情抒呢?于是无情而强抒,散文又一变为长篇抒情诗。”除韵文外,众多文体都是从散文中分化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散文颇有母体之义。但散文虽可催生出文体来,其本身仍是一体,即一种极富弹性的文体。狭义的散文,即抒情散文,不见得就能代表散文的写作。余光中在《不老的缪斯》中说:“散文分狭义与广义二类。狭义的散文指个人抒情志感的小品文,篇幅较短,取材较狭,份量较轻。广义的散文天地宏阔,凡韵文不到之处,都是它的领土,论其题材则又千汇万状,不胜枚举。”散文有着广大的包容,本不必定于一尊。若这样来看待散文,才有更多写作上的可能。至于散文的纯散之别,仍可依据文学的质素,而不是在文体上趋于一律。如果说小说是以文体的纯来表达心灵的丰富,也即是以一来包容多;那散文就是由多归一,即不同的文体都可用来表达丰富的心灵。比如应用文中的写作,若一样有较好的表情达意,仍可回到散文中来。
散文之分,还可从言说的方式上看出来。朱光潜在《论小品文》中说到:“我常觉得文章只有三种,最上乘的是自言自语,其次是向一个人说话,再其次是向许多人说话。”作者的看法,自是涵盖了整个写作活动而言的。但不妨以散文为代表,因为散文的文体,正是有着最大可能的涵盖。第一人称的写作,凡所观感,都源于一个心灵的独语。比如何其芳的独语,其可贵正在于个性意识的觉醒。行文中所要表达的不再是代圣贤或代什么立言,而是一个敏感心灵的独白。文中多有第二人称的,在现代散文中也颇风行,那就是有别于独语体的闲话体。其实周作人、林语堂等,都甚为关注这种闲话文风或家常文体。闲话不是散漫的谈话,而是基于心灵的沟通。擅长于闲话的,都是心中存有一个交谈的对象。那是一个虚拟的对象,却可与作者展开交流。闲话风的散文,只不过是心灵向外迈出了一步,从而渴望在现实中有所沟通。若是交流的对象过于宽泛,就转为面对第三者的他了,那显然是多数。而有所言说,往往视说话的场合而定,甚为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