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与神之间实现超越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蜡像艺术,我们自然想起蜚声世界的英国杜莎夫人蜡像艺术馆。馆藏作品无论是权贵还是名流,无不以生动的形象和逼真的神态折服世界各地的观者,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蜡像艺术以其特有的造型手段与技法材料的完美结合,具有神奇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日趋成为造型艺术与公共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蜡像具有某种程度的波普性,从诞生始已历经二百年的历程,以公众易于接受的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和高度精确的“真实感”,生动神奇地再现了客观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
   中国的蜡像艺术起步较晚,而艾得胜以一个偶然的机会涉入此道,便一发而不可收。改革开放后,渴望文化滋润的中国敞开巨大的空间接受了这一艺术形式。这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精神的回归和中国人对具像艺术的欣赏习惯和土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在博物馆和其它公共文化场所建设中,大量历史人物的“复活”、名人的“出现”,使展示空间再现了历史瞬间或场景,以酷肖的真实感强化了公众的心理错觉,拉近了公众与历史或当代名人的心理距离,在身临其境中完成了心理愉悦和思想启迪,从而使蜡像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认可。以艾得胜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的一些蜡像艺术家,历经十余年的寒暑,从失败再失败的历程中,在边缘文化的冷宫中,孕育催生出一批批蜡像艺术精品,奠定了我国蜡像艺术与世界水平平等对话的坚实基础。
   艾得胜先生做蜡像真的是个偶然。那些年的“旅游景点热”,使很多人趋之若鹜客串做起了蜡像,风头过后便作鸟兽散;而得胜却遁入神秘、未知、探索的蜡像艺术之路。他克服了没有资料文本,没有原作参照、没有专家指导等重重困境,在斗室中“复活”了一位位国内外名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成为我国当代蜡像艺术的重量级人物。他先后创作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邓颖超、班禅大师、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贺子珍、赵一曼、林巧稚、茅以升、陈嘉庚、马俊仁、李宁、郎平、邓亚萍、张蓉芳、迟尚斌、郝海东、马三立、张艺谋、白杨、巩俐、章子怡、姜昆、赵本山、姜文、康熙皇帝、撒切尔夫人、丘吉尔、克林顿、普京、戴安娜、乔丹、米卢、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帕瓦罗蒂、施瓦辛格、莱昂那多、史泰隆、英格丽·褒曼、大山等众多中外名人的肖像,数量超过百尊。作品先后在国内外的博物馆、纪念馆、蜡像馆展出陈列,博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外专家以及国外要员的高度评价,海内外诸多媒体对其作品进行了大量报道。
  


   199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百年的纪念日。艾得胜为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创作了周恩来、邓颖超的蜡像。周恩来蜡像以洛迪的著名照片《沉思的周恩来》为原型,蜡像的细节处理十分精到,略带浮肿的双眼、憔悴的面部皮肤以及脸上的皱纹,诉说出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不平凡的经历。周总理的晚年正值文革后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了严酷的摧残。已身患重病的周总理燃烧着自己的生命支撑着共和国大厦,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出了最好的诠释。这尊蜡像在安详的表情下凝聚了强烈的激情和压抑于内心的痛苦,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还原了照片的历史情境。
   作为艺术家的艾得胜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传统蜡像的基础上,攻克技术难关并超越技术束缚。他努力探索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精髓,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美国艺术家杜安·汉森的作品生动、自然、松弛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人文关照情结以及场景效果,深深地感染着艾得胜,使他的作品从微观到宏观,从技术到创意,从表现到观念,产生了新的探索与实验。在形体空间与场景上,艾得胜放开视野,塑造人物除形象、体态特征外,强化动态的生动松弛与服饰的自然感觉及情景心理氛围,以消解人物的死板、着装的“模特感”以及动态僵硬的通病。人物的塑造、制作、着色、尺度、动态等都从实际场景与公众视觉心理因素同期考虑,在形与神之间达到了一个新的超越。他凭借扎实的造型基础、深厚的学识素养、睿智的天赋与刻苦的精神,使他的蜡像作品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同时,得胜不是把掌握的经验与技术藏于袖中,而是以学者的宽广心境,以提高我国蜡像艺术水平、扶植后人、与同道交流为己任,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蜡像艺术专著《探秘蜡像艺术》。一方面,将蜡像艺术从理论的层面加以论述;另一方面,对蜡像的制作技术进行了科学的系统化指导。因此从更高的层面来讲,这正是作为开放型大学教师不同于旧艺人的区别所在。可以说,艾得胜为中国当代蜡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贡献。
  


  平和、低调、永不满足的艾得胜有着理论与实践的扎实积累,有着年轻旺盛的身心激情,有着宽广的社会发展空间。更大的成功当属必然!
  
   艾得胜——长期从事蜡像的研究与创作,作品先后在天津、河北、辽宁、、北京、上海、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及日本等地的博物馆、纪念馆、蜡像馆展出陈列,现任天津美术学院蜡像创作室负责人、蜡像主创人、国家博物馆中国蜡像馆和大连世界名人蜡像馆蜡像艺术主创。
  
   1991-1993、1995,为清东陵文物馆创作顺治大殿、慈禧大殿及香妃殿的多尊蜡像;1994,为深圳世界之窗创作印地安酋长蜡像;1996,蜡像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7,蜡像作品在上海展出;1996-1998、2000,为大连世界名人蜡像馆创作中外名人蜡像;1998, 为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创作蒋介石、张学良、赵一曼蜡像,为香港历史博物馆创作撒切尔夫人蜡像;1998-1999,为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创作周恩来、邓颖超蜡像;1999, 为韶山毛主席故乡创作毛泽东蜡像,为日本东京蜡相馆创作毛利等三位宇航员蜡像。2001,出版中国第一部关于蜡像艺术的书籍《探秘蜡像艺术》,为井冈山茨坪创作毛泽东、贺子珍蜡像;2002、2004,为国家博物馆创作十世班禅大师、梅兰芳、张学良、成龙、张艺谋、林巧雅、茅以升、乔丹、爱因斯垣、比尔·盖茨等中外名人蜡像。十世班禅大师蜡像获国家博物馆优秀作品奖;2003,为毛泽东纪念馆创作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开国领袖蜡像;2004,为天津等地创作邓小平蜡像。

















其他文献
柳 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装饰工程部设计师;  北京圣腾博艺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1991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金属雕塑专业。 图1:《银色畅想》 图2:《红色的梦》
期刊
The fourth edition of "Sculpture World" (Pre-published) published the signature of Hua Ling's article "Copy, imitate, study and use for reference-prize-winning sculpture: Consideration caused by "Thum
期刊
Landscape fac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environment. It depends on the total schem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Meanwhile, It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nvironment.   Landscape facility affect
期刊
With the longitudinal and deep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largely swarming into of western culture, plaza sculpture, image sculpture, street sculpture, garden sculpture, rack sculpture,
期刊
垚乡,本名李军。人诚实朴厚,是陕西雕塑院的专业雕塑家。他的作品如他的人朴质无华,但却孜孜不倦地不断在作品中追求具有西部气息的“青春风格”。   近年来垚乡不断参与了其他地方的雕塑邀请展,有了一些较大型的作品,他还是那样,不对纤细、柔弱的东西表示关注,而始终坚守着西部人的豪壮,仿佛是在唱秦腔!垚乡的个人风格还有待于再在磨练中形成,但基本格调却是明白显露了出来。我们期待他的作品!(陈云岗撰文) 
期刊
In China, there is no more ordinary image than lion. Either i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of China or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China; either in towns or in countrysides, either in royal imperial palac
期刊
The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held every five years is a national class comprehensive fine-arts exhibition. The 10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is to be held just at time of the 55th cel
期刊
一、雕塑材料的特性    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采用不同的材料,如绘画所用的纸张和颜料;音乐中使用的各种乐器,建筑中运用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也可以说,艺术家的创作想象力,往往受到材料的限制。至于艺术家选择哪一种材料,决定于他所表现的内容及心理活动和创作欲望。艺术家的心理主动性,使他感到有一种艺术表现的需求,决定着他要采取哪一种艺术形式。   大部分雕塑是用泥、石、木、金属
期刊
The environment of China's sculpture criticism is like this: the criticism of sculpture art just starts; the standard of criticism is very singular; critics are in shortage; the position for criticism
期刊
We are frequently accustomed to separately discussing the existing issues of sculpture itself. Publishing sculpture works is the works themselves, which rarel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relations of the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