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醫治病,在药物上的运用,乃从单方发展而来。由于许多单方具有便、廉、验的特点,所以为劳动人民广泛掌握运用,在防病治病中起了很大作用,也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本草纲目》和《滇南本草》中,就都收载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单方验方,既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同时又把单方草药的运用提高到理论的高度。
用单方草药治病有疗效好的,也有疗效不好的,甚至产生副作用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涉及到了如何应用单方草药的问题。现根据闻见和学习体会,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 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辩证使用中药学。
我曾看到有的人用一种叫做“血见愁”的草药治疗妇女经闭症。用法是每次9-15克(药末),醋调酒服,早晚各一次。服药后有的病例效果好,有的则没有效果,有的甚至产生腹痛、头晕等副作用。仔细观察,发觉有疗效者大多是身体壮实、闭经时间不长的患者,有不良反应的大多是身体虚弱的患者。由此认识到所谓的“血见愁”可能是一种破血通经药,用于血滞而致经闭者,有一定疗效。若对经闭病人不予辩证,一概投以“血见愁”这类破淤药,对于血枯而致经闭者,难免误事。又如对胃痛病,有的医生用威灵仙治疗,有的医生用细草乌治疗,均有有效或无效的分别。仔细分析,可知威灵仙性温,除了祛风除湿外,又能“理气,化陈痰”,能治气滞湿停之胃痛;细草乌苦温,能治中寒胃痛,也能治虚寒胃痛(以温为补)。若不辩证施治,非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产生副作用。再如小便不利或大便秘结之症,更是如此。通利二便的中草药很多,但治疗时常常不用通利药,而是根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便,”考虑到和脾的关系;还要根据“肾司二便”,考虑到和肾的关系;甚至考虑到和肺的关系(“肺为水之上源”,又和大肠相表里)。比如小便不利,有因上焦气化不利者,有因中焦气化不利者,有因下焦气化不利者,大多非利尿药所能奏效。大便秘结,也有热秘、冷秘、气秘、虚秘等等不同,除实热秘结者外,常常施用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等法,而很少用泻下药。这些都说明了辩证用药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2 剂量问题
大多数中草药,由于安全量和中毒量之间的距离很大,所以用药剂量上没有严格的规定,可多可少。一般来说,只要在适当范围内,则量大未必有害,量少未必无效。但有的药物,用量增加到一定限度,即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副作用。比如常用中药黄芪,据现代药理研究报道,24克以下能升压,24克以上能降压,故降压需用大剂量,升压则一般不可超过24克。葛根能升提胃阳,生津止渴,但前人早有“多用反伤胃气”的告诫。特别有少数中草药,由于作用剧烈或有毒性,有效量和安全量之间,安全量和中毒量之间,剂量非常接近。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掌握剂量,才不致误,同时又能发挥药效。比如有一种叫“大发汗”的草药,由于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而其功效命名,使用时必须在3克以下,否则可致大汗不止而使人虚脱。民间使用中草药,大多不言其剂量,而言一把、一撮等等,实际上这“一把、一撮”之间,也极有分寸,我们要加以重视。有的药物不言其剂量,而与鸡蛋鸭蛋同煮,不吃药只吃蛋,这当中是因为鸡蛋、鸭蛋本身有一定的药效,更多的情况下,是为了严格的控制药物剂量,特别是在使用有毒药物的时候更是如此。
所以,使用中草药时,对剂量是必须加以重视的,这样才能收到好的疗效和防止偏差。由于草药单方一般药味少,故剂量常稍大,但是均有一定限度,不可盲目使用,即仅从节约药材的观点来观看,用药上也不可认为“多多益善”。
3 多看书、多思多想
在使用单方草药时,除了要虚心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还要多看书,同时多思多想,这样才能知其所以治病的道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前面提到过的威灵仙和细草乌治胃痛,就是一个例子。又如云南民间常食三七炖鸡,作为补养疗法,考三七主要功效为“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由于其止血作用良好,又能活血散瘀,“止血而不留瘀”为其特长,故为伤科要药,历来一直用于跌打损伤等症,未有作为补剂的记载。民间作为补剂,可能是利用其活血之功,而“血以活为贵”,食三七后能畅旺血行,祛瘀生新,振奋人体机能,而起间接补的作用。有的医生也认为“三七入补药则补,入行瘀药则功”,可能也正出于同样的道理。
多看书,多思多想,也才能发现药物的多种功能以及各种文献记载的准确性,而便于在临床应用中加以检验。如威灵仙一药,除了上面叙述的功效外,秦伯未还用它来治血淤痛经,更扩大了威灵仙的功用,这种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苍耳子一药,主入肺经,通鼻窍,和辛夷花同为治鼻炎的要药。但根据《大明本草》苍耳子“治一切风气,填髓暖腰脚”的记载,临床上与祛风湿药配伍,用于风湿腰痛或肾虚风湿腰痛,往往有良好效果。根据《中草药通讯》“用苍耳子注射液治疗慢性腰腿痛,有疗效为89%”的报道,更证实了苍耳子“治风气,填髓暖腰脚”的功效。又如对于同属同种芸香草一药,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中药学》载其“辛、苦、温。散寒胜湿,平喘止咳,芳香化湿”,而《云南中药草选》载其“甘、辛、温。清热,消炎,健忘”。言其性“温”,其功效则又“清热、消炎”,《云南中草药选》的记载显然欠妥。这些都说明了多看书,多思考的重要性。
总之,用单方草药治病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它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系统学习祖国医学的同时,即不可有“单方草药不足道”的思想,又不可满足于对单方草药的一知半解,而要对它进行必要的研究(包括用中医理论研究以及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认识药物性能及其治疗作用。
用单方草药治病有疗效好的,也有疗效不好的,甚至产生副作用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涉及到了如何应用单方草药的问题。现根据闻见和学习体会,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 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辩证使用中药学。
我曾看到有的人用一种叫做“血见愁”的草药治疗妇女经闭症。用法是每次9-15克(药末),醋调酒服,早晚各一次。服药后有的病例效果好,有的则没有效果,有的甚至产生腹痛、头晕等副作用。仔细观察,发觉有疗效者大多是身体壮实、闭经时间不长的患者,有不良反应的大多是身体虚弱的患者。由此认识到所谓的“血见愁”可能是一种破血通经药,用于血滞而致经闭者,有一定疗效。若对经闭病人不予辩证,一概投以“血见愁”这类破淤药,对于血枯而致经闭者,难免误事。又如对胃痛病,有的医生用威灵仙治疗,有的医生用细草乌治疗,均有有效或无效的分别。仔细分析,可知威灵仙性温,除了祛风除湿外,又能“理气,化陈痰”,能治气滞湿停之胃痛;细草乌苦温,能治中寒胃痛,也能治虚寒胃痛(以温为补)。若不辩证施治,非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产生副作用。再如小便不利或大便秘结之症,更是如此。通利二便的中草药很多,但治疗时常常不用通利药,而是根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便,”考虑到和脾的关系;还要根据“肾司二便”,考虑到和肾的关系;甚至考虑到和肺的关系(“肺为水之上源”,又和大肠相表里)。比如小便不利,有因上焦气化不利者,有因中焦气化不利者,有因下焦气化不利者,大多非利尿药所能奏效。大便秘结,也有热秘、冷秘、气秘、虚秘等等不同,除实热秘结者外,常常施用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等法,而很少用泻下药。这些都说明了辩证用药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2 剂量问题
大多数中草药,由于安全量和中毒量之间的距离很大,所以用药剂量上没有严格的规定,可多可少。一般来说,只要在适当范围内,则量大未必有害,量少未必无效。但有的药物,用量增加到一定限度,即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副作用。比如常用中药黄芪,据现代药理研究报道,24克以下能升压,24克以上能降压,故降压需用大剂量,升压则一般不可超过24克。葛根能升提胃阳,生津止渴,但前人早有“多用反伤胃气”的告诫。特别有少数中草药,由于作用剧烈或有毒性,有效量和安全量之间,安全量和中毒量之间,剂量非常接近。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掌握剂量,才不致误,同时又能发挥药效。比如有一种叫“大发汗”的草药,由于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而其功效命名,使用时必须在3克以下,否则可致大汗不止而使人虚脱。民间使用中草药,大多不言其剂量,而言一把、一撮等等,实际上这“一把、一撮”之间,也极有分寸,我们要加以重视。有的药物不言其剂量,而与鸡蛋鸭蛋同煮,不吃药只吃蛋,这当中是因为鸡蛋、鸭蛋本身有一定的药效,更多的情况下,是为了严格的控制药物剂量,特别是在使用有毒药物的时候更是如此。
所以,使用中草药时,对剂量是必须加以重视的,这样才能收到好的疗效和防止偏差。由于草药单方一般药味少,故剂量常稍大,但是均有一定限度,不可盲目使用,即仅从节约药材的观点来观看,用药上也不可认为“多多益善”。
3 多看书、多思多想
在使用单方草药时,除了要虚心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还要多看书,同时多思多想,这样才能知其所以治病的道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前面提到过的威灵仙和细草乌治胃痛,就是一个例子。又如云南民间常食三七炖鸡,作为补养疗法,考三七主要功效为“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由于其止血作用良好,又能活血散瘀,“止血而不留瘀”为其特长,故为伤科要药,历来一直用于跌打损伤等症,未有作为补剂的记载。民间作为补剂,可能是利用其活血之功,而“血以活为贵”,食三七后能畅旺血行,祛瘀生新,振奋人体机能,而起间接补的作用。有的医生也认为“三七入补药则补,入行瘀药则功”,可能也正出于同样的道理。
多看书,多思多想,也才能发现药物的多种功能以及各种文献记载的准确性,而便于在临床应用中加以检验。如威灵仙一药,除了上面叙述的功效外,秦伯未还用它来治血淤痛经,更扩大了威灵仙的功用,这种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苍耳子一药,主入肺经,通鼻窍,和辛夷花同为治鼻炎的要药。但根据《大明本草》苍耳子“治一切风气,填髓暖腰脚”的记载,临床上与祛风湿药配伍,用于风湿腰痛或肾虚风湿腰痛,往往有良好效果。根据《中草药通讯》“用苍耳子注射液治疗慢性腰腿痛,有疗效为89%”的报道,更证实了苍耳子“治风气,填髓暖腰脚”的功效。又如对于同属同种芸香草一药,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中药学》载其“辛、苦、温。散寒胜湿,平喘止咳,芳香化湿”,而《云南中药草选》载其“甘、辛、温。清热,消炎,健忘”。言其性“温”,其功效则又“清热、消炎”,《云南中草药选》的记载显然欠妥。这些都说明了多看书,多思考的重要性。
总之,用单方草药治病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它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系统学习祖国医学的同时,即不可有“单方草药不足道”的思想,又不可满足于对单方草药的一知半解,而要对它进行必要的研究(包括用中医理论研究以及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认识药物性能及其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