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探讨成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采用“一二三四五”原则构建本专业培养方案,按照课程群建设的思路,构建成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成人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 前言
作为一种学历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弥补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不足,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根据调查,我校成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学生中超过90%来自企业生产、制造现场,大式、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进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来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二、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主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成人高等教育特点进行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趋同普教,培养目标往往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与“拷贝”,只重视学历教育,忽视成人教育的职业性和多样性特点,没有深入研究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设立的培养目标过高,但学员质量较低,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也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偏重基础理论学习,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严密性,部分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难以较好的衔接,体现不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终身性特点。教师往往是白天普教上课,晚上周末成人教育上课,一套教案两边使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移植到成教中,缺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式等适合成人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为此,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做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三、成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
成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培养目标要体现应用性与职业性,更注重相应岗位的适用性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我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始终把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校成人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成人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要符合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彰显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传统优势,夯实专业基础,面向制造业,突出制造及工艺特色。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工程意识与工程应用,综合提高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
根据机械行业具体情况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应获得的知识能力,包括掌握机械制图、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能从事一般机械产品的工艺工装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系统运行维护及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等工作,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测试、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我校成人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一二三四五”的方式进行。一为“工程应用”为主线,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构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二指以“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构成现代机械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的基本支柱。三是以“设计、制造和控制”作为三个基本模块。四是以“数理、人文社科、计算机和外语”作为四块基石。五是以“技术、工程、人文、道德、身心”五个方面为素质结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训练,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成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按照课程群建设的思路,构建了我校成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是由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属于同一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课程群建设时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关系,打破课程间壁垒,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同时,各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
1.设立课程模块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形式上沿用了普教本专业课程群的模式,但普教学生专业知识是“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而我校成教学生由于来自企业多,具备较丰富的机械制造实践经验多,专业知识是“由有到优”的学习过程,课程教学目的要明确,课程内容需要优化与整合。为保证专业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对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技术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英语、工程数学、工程力学课程。技术基础课模块包括电控基础课程群和机械基础课程群,其中电控基础课程群由电工电子、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组成,机械基础课程群由金属工艺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传动、机械CAD/CAM课程组成。专业课模块由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系统设计、数控原理与编程、新型实用软件(UG)、机床夾具设计和专业英语组成。
专业课模块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于工艺规程设计和机械加工精度的基本理论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机械系统设计其教学任务为了解机械系统全貌的同时,掌握具体的设计过程和方法;数控原理与编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数控系统的结构和特征,掌握数控系统的原理及简单控制软件的设计方法,具有数控系统的使用能力;新型实用软件(UG)则要求学生掌握ug软件的设计与制造功能;机床夹具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夹具设计与制造所必须的设计理论和工艺知识,初步具备夹具设计的能力;专业英语通过介绍专业基础和实用知识,初步具备以英语为工具直接涉猎国外最新本专业科技信息的能力,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课程模块的设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对课程内容提出来新的要求,这些都是为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 2. 整合优化课程内容
在课程整合中,需要理顺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调整课程内容,根据成教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创建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性质与教学任务,每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所占用的学时,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作具体分析,要增加新的知识点,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新颖性,改变过于强调学科自身结构而导致的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和缺乏整体性的状况,避免课程内容的脱节和交叉重复,精简课程门类,减少授课时数,在保证能力培养的同时,确保校内理论教学内容和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为达到其教学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和加工方法,机械通用夹具的选用原则和专用夹具的设计方法,刀具几何参数、材料、切削参数选用,量具、量仪的检定、调试,零件形位误差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等级评定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还应特别注重对现代制造技术和方法的介绍,并宏观把握与数控原理与编程、先进制造技术、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相关性,避免知识的重复,以提高课程的质量。
3. 改进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各类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探讨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动机,考虑生源的差异及其对课程选择多样性的要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机械制造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要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数控原理与编程》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课程知识介绍时应多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以及生产中的实例影响等教学方法,要及时介绍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其运用,以拓宽成教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数控编程指令课堂教学时,注意将企业的实践要求与案例引入课堂,准备功能G代码从G0到G99共一百个,一般教科书介绍比较全面,学生也难以在短期内全部掌握。教师在授课中,只介绍实际生产中最常遇到的G指令,并将生产中总结的编程经验与技巧,用案例予以讲授,如只有一把刀如何完成全部零件的加工,如何用简便办法实现高效加工,刀具左、右补偿的使用,圆弧插补等内容,并及时归纳总结编程方法,让学生熟悉编程的“套路”后,有效完成各种中等难度的零件编程。
五、结束语
培养造就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是一项复杂工程。本文从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出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做好本课程群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培养面向生产从事技术和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学生可通过系统学习能获得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强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137—15138
2. 袁华斌等.地方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途径,成人教育,2010,30(1)
3.曹滨等.后现代高校课程群建設思路及原则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4.李醒东等.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趋向[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2009(8)
5.阮晓芳等.成人教育,液压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湘教通[2010]243号文,333号)和201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11BZD048)研究成果。
关键词:成人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 前言
作为一种学历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弥补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不足,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根据调查,我校成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学生中超过90%来自企业生产、制造现场,大式、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进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来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二、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主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成人高等教育特点进行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趋同普教,培养目标往往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与“拷贝”,只重视学历教育,忽视成人教育的职业性和多样性特点,没有深入研究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设立的培养目标过高,但学员质量较低,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也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偏重基础理论学习,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严密性,部分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难以较好的衔接,体现不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终身性特点。教师往往是白天普教上课,晚上周末成人教育上课,一套教案两边使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移植到成教中,缺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式等适合成人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为此,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做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三、成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
成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培养目标要体现应用性与职业性,更注重相应岗位的适用性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我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始终把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校成人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成人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要符合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彰显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传统优势,夯实专业基础,面向制造业,突出制造及工艺特色。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工程意识与工程应用,综合提高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
根据机械行业具体情况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应获得的知识能力,包括掌握机械制图、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能从事一般机械产品的工艺工装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系统运行维护及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等工作,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测试、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我校成人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一二三四五”的方式进行。一为“工程应用”为主线,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构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二指以“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构成现代机械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的基本支柱。三是以“设计、制造和控制”作为三个基本模块。四是以“数理、人文社科、计算机和外语”作为四块基石。五是以“技术、工程、人文、道德、身心”五个方面为素质结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训练,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成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针对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按照课程群建设的思路,构建了我校成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是由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属于同一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课程群建设时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关系,打破课程间壁垒,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同时,各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
1.设立课程模块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形式上沿用了普教本专业课程群的模式,但普教学生专业知识是“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而我校成教学生由于来自企业多,具备较丰富的机械制造实践经验多,专业知识是“由有到优”的学习过程,课程教学目的要明确,课程内容需要优化与整合。为保证专业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对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技术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英语、工程数学、工程力学课程。技术基础课模块包括电控基础课程群和机械基础课程群,其中电控基础课程群由电工电子、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组成,机械基础课程群由金属工艺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传动、机械CAD/CAM课程组成。专业课模块由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系统设计、数控原理与编程、新型实用软件(UG)、机床夾具设计和专业英语组成。
专业课模块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于工艺规程设计和机械加工精度的基本理论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机械系统设计其教学任务为了解机械系统全貌的同时,掌握具体的设计过程和方法;数控原理与编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数控系统的结构和特征,掌握数控系统的原理及简单控制软件的设计方法,具有数控系统的使用能力;新型实用软件(UG)则要求学生掌握ug软件的设计与制造功能;机床夹具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夹具设计与制造所必须的设计理论和工艺知识,初步具备夹具设计的能力;专业英语通过介绍专业基础和实用知识,初步具备以英语为工具直接涉猎国外最新本专业科技信息的能力,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课程模块的设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对课程内容提出来新的要求,这些都是为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 2. 整合优化课程内容
在课程整合中,需要理顺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调整课程内容,根据成教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创建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性质与教学任务,每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所占用的学时,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作具体分析,要增加新的知识点,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新颖性,改变过于强调学科自身结构而导致的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和缺乏整体性的状况,避免课程内容的脱节和交叉重复,精简课程门类,减少授课时数,在保证能力培养的同时,确保校内理论教学内容和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为达到其教学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和加工方法,机械通用夹具的选用原则和专用夹具的设计方法,刀具几何参数、材料、切削参数选用,量具、量仪的检定、调试,零件形位误差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等级评定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还应特别注重对现代制造技术和方法的介绍,并宏观把握与数控原理与编程、先进制造技术、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相关性,避免知识的重复,以提高课程的质量。
3. 改进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各类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探讨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动机,考虑生源的差异及其对课程选择多样性的要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机械制造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要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数控原理与编程》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课程知识介绍时应多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以及生产中的实例影响等教学方法,要及时介绍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其运用,以拓宽成教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数控编程指令课堂教学时,注意将企业的实践要求与案例引入课堂,准备功能G代码从G0到G99共一百个,一般教科书介绍比较全面,学生也难以在短期内全部掌握。教师在授课中,只介绍实际生产中最常遇到的G指令,并将生产中总结的编程经验与技巧,用案例予以讲授,如只有一把刀如何完成全部零件的加工,如何用简便办法实现高效加工,刀具左、右补偿的使用,圆弧插补等内容,并及时归纳总结编程方法,让学生熟悉编程的“套路”后,有效完成各种中等难度的零件编程。
五、结束语
培养造就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是一项复杂工程。本文从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出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做好本课程群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培养面向生产从事技术和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学生可通过系统学习能获得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强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137—15138
2. 袁华斌等.地方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途径,成人教育,2010,30(1)
3.曹滨等.后现代高校课程群建設思路及原则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4.李醒东等.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趋向[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2009(8)
5.阮晓芳等.成人教育,液压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湘教通[2010]243号文,333号)和201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11BZD04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