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因大学生道德品质缺失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制定课程时忽视了公民教育课程的设置。因此,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对传统的高校公民教育进行创新,为大学生补好公民教育这堂课。这就需要高校领导要将公民教育列入到高校教育的工作目标当中,对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公民教育的兴趣。
关键词:高校;公民教育;创新手段社会道德体系出现的一系列诚信问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对我国和谐安定的局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的食品安全以及贪污腐败等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由此,道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及公民素养的提升,是我国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身上出现的诚信缺失、自私自利、道德缺失等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忽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强化高校的公民教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想要加强高校公民教育的建设,就必须对传统的公民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下文主要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方面进行探析。
对高校公民教育进行创新,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以人为本。高校应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来开展公民教育,正确的指引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此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增强其公民意识,让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个人的发展应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价值倾向应加以克服和限制,确保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将大学建设成为培育合格公民的重要场所。建立与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教育体系,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在市场公平交易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等价交换,以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异的服务成为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体现出来。将公民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生走向社会之前,让他们的公民素养和意识得到极大的提高。
对高校公民教育进行创新,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对高校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就要树立即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观念,将复杂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潜移默化的融入到课堂之中。同时将教育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的结合起来,将个人奋斗目标与民族整体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公民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代性。现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和社会的影响,其思想具有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等多种特点,面对大学生思想的特点要指引清楚了解社会上的主流和非主流,以宽容和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正确的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的处理公民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社会性质和诚信标准的变更能够积极自觉的适应,并且能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习惯。在混乱复杂的社会中,能够不为利益所诱惑,不为世俗所沾染,坚持真、善、美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对高校公民教育进行创新,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有重点、有内容的进行,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中实施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走进社会之前,教育并培育他们成为一合格公民,具有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和生活习惯。当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出现冲突时,要理性的进行分析和解决。只有在经历公民教育的情况下,大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之后,才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其融入到社会之后,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部门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高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社会知识量最广的群体,大学生不仅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同时还要以实际行动来提升其周围公民的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公民教育教学氛围。
对高校公民教育进行创新,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高校公民教育队伍的建设和公民教学环境的营造。学生在大学时期其思想开放、情绪激动和思想的多样性等特点。当其接触到一些其他不良思想或者言论时,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高校公民教育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还应该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奖励和评选制度,逐渐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课堂教学是进行高校公民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认识公民教学、提升自身公民素质的重要场所。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启发式的教学,避免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进行一些理论性的教学,教授完之后学生对公民的概念模糊,理解不够深刻。对此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由灌输式的教学逐渐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在教授的时候注重说明合格公民的标准以及如何成为合格的公民。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对其进行创新,例如:案例法教学、提问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除此之外,还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更为真实的公民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这就需要高校教育中培养出一批批的高素质的合格公民。但是,传统的高校公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高校公民教育要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进步。在对高校公民教育进行创新时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不断的丰富公民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钟游,赵昊骏.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公民教育的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第05期.
[2]李建军. 公民教育:高校德育创新的重要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3期.
[3]李慧.当前中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反思与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第03期.
关键词:高校;公民教育;创新手段社会道德体系出现的一系列诚信问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对我国和谐安定的局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的食品安全以及贪污腐败等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由此,道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及公民素养的提升,是我国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身上出现的诚信缺失、自私自利、道德缺失等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忽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强化高校的公民教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想要加强高校公民教育的建设,就必须对传统的公民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下文主要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方面进行探析。
对高校公民教育进行创新,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据,以人为本。高校应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来开展公民教育,正确的指引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此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增强其公民意识,让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个人的发展应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价值倾向应加以克服和限制,确保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将大学建设成为培育合格公民的重要场所。建立与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教育体系,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在市场公平交易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等价交换,以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异的服务成为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体现出来。将公民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生走向社会之前,让他们的公民素养和意识得到极大的提高。
对高校公民教育进行创新,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对高校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就要树立即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观念,将复杂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潜移默化的融入到课堂之中。同时将教育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的结合起来,将个人奋斗目标与民族整体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公民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时代性。现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和社会的影响,其思想具有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等多种特点,面对大学生思想的特点要指引清楚了解社会上的主流和非主流,以宽容和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正确的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的处理公民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社会性质和诚信标准的变更能够积极自觉的适应,并且能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习惯。在混乱复杂的社会中,能够不为利益所诱惑,不为世俗所沾染,坚持真、善、美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对高校公民教育进行创新,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有重点、有内容的进行,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以公民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中实施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走进社会之前,教育并培育他们成为一合格公民,具有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和生活习惯。当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出现冲突时,要理性的进行分析和解决。只有在经历公民教育的情况下,大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之后,才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其融入到社会之后,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部门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高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社会知识量最广的群体,大学生不仅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同时还要以实际行动来提升其周围公民的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公民教育教学氛围。
对高校公民教育进行创新,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高校公民教育队伍的建设和公民教学环境的营造。学生在大学时期其思想开放、情绪激动和思想的多样性等特点。当其接触到一些其他不良思想或者言论时,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高校公民教育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还应该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奖励和评选制度,逐渐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课堂教学是进行高校公民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认识公民教学、提升自身公民素质的重要场所。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启发式的教学,避免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进行一些理论性的教学,教授完之后学生对公民的概念模糊,理解不够深刻。对此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由灌输式的教学逐渐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在教授的时候注重说明合格公民的标准以及如何成为合格的公民。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对其进行创新,例如:案例法教学、提问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除此之外,还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更为真实的公民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这就需要高校教育中培养出一批批的高素质的合格公民。但是,传统的高校公民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高校公民教育要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进步。在对高校公民教育进行创新时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不断的丰富公民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钟游,赵昊骏.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公民教育的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第05期.
[2]李建军. 公民教育:高校德育创新的重要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3期.
[3]李慧.当前中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反思与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