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
师:古人常说“人生四大喜事”,指的是哪四大喜事啊?
生:“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师:四大喜排在最后的一个是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后就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古代的读书人谁不向往啊?据此老师设计了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作家,他是谁呢?
生:归有光
检测——
文言文学习一般要求同学们积累的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本课比较集中的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哪组同学做准备了?
生:我找的是词类活用。“雨泽下注”的“下”是名词作状语,“使不上漏”的“上”、“前辟四窗”的“前”也是名词作状语,从前面。还有最后一段“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手”,亲手。“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多”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还有“垣墙周庭”的“垣墙”是“砌墙”的意思,是名词动用。还有“乳二世”的“乳”是名词动用“喂奶”的意思。还有就是“执此以朝”的“朝”是名词动用“上朝”的意思。
师:刚才说的一个用法我仔细昕了,你说“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多”是什么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大家同意吗?
生:议论。
师:“多”后带“可喜之事”是不是应该解作“多有可喜之事”。我觉得解释成名词解不通吧。动词好一些吧。那么用法方面还有没有别的疑问?
师:句式方面哪组准备了?
生: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省略句:“使不上漏”应是“使之不上漏”“垣墙周庭”省略了介词“于”。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也省略了介词“于”。
还有介宾结构后置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还有一个被动句:“轩凡四遭火”。
还有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师:好,请坐。归纳得非常好。你们的学习习惯很好,希望保持下去。
操练——
教师投影文本语句操练: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段话里面有哪些知识点呢?
生:“东犬西吠”的“西”是名词作状语;“鸡栖于厅”是介宾结构后置。“迨”是等待,“异爨”是分家。
师:说出了4个,还有补充吗?
生:“内外”是名词作状语。“往往而是”是到处都是的意思。
师:“往往”的意思和今天一样吗?不一样。今天一说“往往”,是常常的意思。这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往往能答对。(学生笑)这里是“到处”。
梳理——
“东犬西吠”“归宁”等重要词语。
解读——
文本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A,赏读轩中景致,缘景探情
师提问:作者是怎么描寫项脊轩的景色的?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借书满架——人至不去”。我是这样鉴赏的。屋外是错杂而生冰清玉洁的兰花,挺拔坚韧的竹子,芳香四溢的桂花夹杂着飘入书房,混合着我那满架的竹书宣纸和桌前那淡淡的墨香,在这浓郁的知识味道里,在这淡淡墨香和浓郁的书香中,作者或起居吟诵或默然兀坐,或静听大自然独特的韵音和节律,微妙如清晨跳动的露珠,似乎就因为这寂静、芳香,那可以唱动听歌曲的鸟儿,也被这环境吸引,悠然啄食休憩,连人来往也无从察觉。在这喜不胜收的愉悦心情中,在如此美的环境里,作者是怡然自安恬静闲适的。这里写出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对作者的意义。为后文的叙事作了铺垫。“庭阶寂寂”叠字的运用也就更加渲染了环境的清静。这种叠字也是文章的一种艺术手法,感情悲切,状物细致。
师: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把意境解读的更美了,是不是?而且还注意了“寂寂”这样的叠音词。其他同学谁还想说说?
生:“三五之夜——姗姗可爱。”这段话的大意是,在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了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参差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轻盈美好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我觉得这段话里用写影子来表现周围的环境。以前学过李白的一首诗里,他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那里也用了影子表现他自己当时的心情。但是意境和本文不太一样。苏轼写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那里的影和这里的差不多。都表现了一种清静优美的环境。借这个“影”字写出了项脊轩周围的环境美。这种情景优美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师:说得真好啊。他联系了以前学过的一首诗、一篇文,而且还作了对比。这种学习研究的方法太可贵了。它突出的是一种清幽的意境,是吧?画面很美,风移桂影图: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明月,用“半墙”烘托;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清风徐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还有谁想体会一下?
生:“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意思是我独自端坐在那里可以听见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这里虽然写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却描写了一幅清静优美的画面。也让我们感觉到非常安静。这句话是以有声来反衬项脊轩的静。我觉得这种写法挺好的。
师:你说的是以有声来衬无声,是正衬还是反衬?
生:反衬。“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师:还有谁想说?
生:我想说“偃仰啸歌”。读这句很容易联想到王维的“狂歇五柳前”感觉他有一种深处斗室志存高远的意味。我就在寻思他到底在“歌”什么?抒发一种志向,唱一些“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啊。
师:说得这么好啊。(生笑)师拓展“偃仰啸歌”——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里也暗含归有光考取功名振兴家族的愿望和志向。
生:我就喜欢这种条件不好但是志向很高,我就希望当这种人。
师:好!刚才和同学们一起体味这一段景物,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喜”(师板书“喜”)以及主人公那种高远的志向。透过文字,便见得主人公的精神意趣,常与天地自然相往来。项脊轩虽小,其境界又很大。
我们从项脊轩中感受到了归有光一种可喜的情怀,可能稍稍松了一口气。少年归有光在书斋里发奋读书,渴望着振兴家族光耀门楣,其情可喜其志可嘉。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归有光的人生也历经沧桑悲苦备尝。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可悲部分,一起体会他的悲情。
有人评价此文“事事关情语语动 情”,请结合具体语句体味人物语言和动作中蕴含的深情。文章下半部分主要怀念了几位亲人?而且据老师研究,他有恋母情结。因为他怀念的都是女士。他都回忆谁了?
生:母亲、祖母、妻子、乳母
B,品读片断细节,感悟亲情
生:喜欢写祖母的。学生首先声情并茂的朗诵“久不见若影……可待乎”。接着解读,这两句语气挺亲切诙谐的,贴切的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和疼爱之情。离去时的一个轻轻的关门的动作和几句发自肺腑的自言自语,都细致地透露出了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还有对孙子殷切的希望。这几笔非常平淡却很感人。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祖母。祖母对我们的爱不同于我们的父母。在她们眼中我们是永远没有错误的。永远像可爱的天使一般,从她们眼中我读出了少了几分严厉,却多了很多深情。但我想祖母陪伴我们的时间很少了,我一定要珍惜她们的爱,并把我的爱无私的奉献给她们。
师:说得真好。抓住了动作和语言,特别是自言自语。其中包含着什么,还有谁能体会一下?
生:祖母在爱的同时也给归有光施加压力了。“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归家已经好几代人没有取得功名了,希望归有光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所以觉得归有光是有一份压力的。
师:你平时有这种压力吗?文中祖母拿来象笏对他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汝当用之”,压力是有的,但这种压力是不是也满含着一种爱呀。我们现在也有一份压力,那让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文中还有几个人物呢?
生:写母亲的。老妪说“某所,尔母立于兹”。母亲说的话“儿寒乎?欲食乎?”母亲怕打扰归有光的学习。我想到自己的母亲。母亲在我学得很晚的时候也怕打扰我,想关心一下,又不太敢。走到门前轻轻敲一下门,问问冷不冷啊,吃不吃点东西呀。因此我特别想到了我的母亲。
师:这位同学也是从外地到这读书的,真是有心的孩子。但刚才她说的话里有些不准确的地方,大家注意到了吗?他说母亲来看自己学没学习,原文里是怎么说的?“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家看,这是归有光开始学习了吗?是不是稍微有点逻辑上的瑕疵呀?但真情老师是感受到了。
那么,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里是“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能明确吧?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母亲来项脊轩时归有光不一定留有太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几岁时母亲去世的?
生:八岁。
师:因此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时他已是十年丧母之痛了。文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呢?妻子,对吧?
生:我觉得妻子来轩的往事和归宁后转述诸小妹的话的描写,写出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感情,为妻子死后丧妻之痛、作者的思念作了铺垫。
师:丧妻之痛是怎样写的?
生:室坏不修。
师:我觉得文中还有一处景物描写特别有蕴味,谁和老师的感受相同呢?
生:最后一段,他写妻子手植之树是亭亭玉立的。他看到树就想到了妻子。想到了妻子也亭亭玉立,勾起了自己对当年的回忆。和咱们前几天学的《声声慢》里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看到景物想到了一些心事。
师:你说得太好了。平时在课堂上这样的陈述可不多呀。看样子你对老师出示的美丽画面和那棵亭亭玉立的枇杷树挺有感觉呀。(众笑)
引导:学过的古诗词中也有这样的手法——以景结情,情韵不尽。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千回万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生:我也很喜欢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一位年已而立的男子站在一株亭亭玉立的枇杷树前,在那里深情的凭吊自己的亡妻。而那树是自己的妻子當年亲手栽的,应该是见树如见人。现在却是树在人不在。我觉得在当时树越葱茏,作者的心情就越悲伤。作者满腔的苦楚和思念只能绝口不提,寄情于树。我觉得这里是借景抒情,含而不露。文章到此也戛然而止,留待我们细细去品味。
师:你说树越葱茏,而心中的伤心和悲痛也就越发浓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正衬还是反衬呢?
生:正衬。
师:那从反面说,这树长得越葱茏,人的心情可能就越不好。是不是也可以呢?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多情”。悼亡之情,正有如此树,年年岁岁,生生无已。“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都是同样的写法。
(教师板书:“悲”)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也给他写过一个结尾:后来仔细一比总觉得不如人家写得好。我说呀“而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也挺悲凉的吧?我是调动了一个将近四十岁男人的感觉来写的。(笑)非常真诚。但透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老师还是感觉到了自己还有不少不及之处呀,但老师还要勉强加强自信呀。
借鉴名家评价,学以致用
师:对这篇文章很多名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清梅曾亮“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清黄宗羲“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明王锡爵“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体会到了吗?是不是很多东西都是大家一点点体悟出来的?小小的细节、温润典丽的语言,本无意于感动你你怎么就被感动了呢?学了这篇文章,咱们同学有什么感受啊?咱们同学有两个文学社团,一个是北斗诗社、一个是我们文学社。说说看。
生:我根据内容填了一首词。先大体说一下:是一首长调的采桑子。填了五阙。第一阙是感叹作者才华横溢仕途不顺;第二阚是作者的家境衰败,第三阙是故地重游的情境和感慨,第四、五阙是对妻子和故人的怀念。
长调·采桑子
年少便得才名现,
班香宋艳。班香宋艳
可叹拜官已暮年。
人生家事多悲凉,
家败人亡。家败人亡
独自晓轩又彷徨。
过境不忘旧时音,
独倚空门。独倚空门
秋风落叶荡心尘。
痴情鸿雁千里外
细思孤坟。细思孤坟
苦命鸳鸯两世分。
往昔欢笑已成空,
惟揽心中。惟揽心中,
无情琵琶当寒风。
师:长调,太棒了。回去把它用书法作品的形式写出来送给老师好不好?
生:我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前边主要写的是项脊轩的景象,根据文章想象的,中间部分感叹作者人生际遇的悲凉,最后是作者心中的悲伤。生读诗:
读归照甫《项脊轩志感》
日破云晓出,光从轩角流。
庭寂鸟探食,轩静书啸幽。
旧燕衔草泥,新尘掩木朽。
凄凄泪点点,滴滴断肠愁。
师:老师真的很高兴,同学们在学习中真的能够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用心的揣摩文章。老师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也有所体会,以前学过的两篇文章老师曾拟过对联,想知道吗?(师投影对联)
假醉翁亭,欧阳修绘滁州山水记醉翁不醉与民同乐
托陋室居,刘禹锡歌龙仙妙境铭陋室不陋唯吾德馨
今天老师结合本课又填了一联:
借项脊轩,归有光状百年老屋志琐事不琐三代悲情
(生,鼓掌)
总结——
读罢《项脊轩》,渐行渐远的是时间的背影,愈加芳醇的是文学的清香。我想今天归有光的文字在大家的心中应该播下了一粒种子,那么将来这粒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结果,甚至长成参天的大树。
前两天老师在报纸上无意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深受触动。咱们的总理温家宝在出访欧洲六国前,接受记者访问。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问他:“温总理,你每天掩卷遐思的时候都想哪些问题呀?”温总理引了六段诗文,其中有一则深深地打动了我。温总理引了左宗棠的一幅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师板书联语)
老师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以后再学古文的时候,就拿出今天这种用心程度,用咱们合作学习的方法,品味出古文的佳妙。
课下给大家留一个雅居寄情的作业吧,你能为自己的寝室或书房取一个三个字的室名并解释寓意吗?
要求:体现“雅居寄情”的主题,内容文雅,健康,富有文化内涵。
好,下课!
曹春龙,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本文编校:老猛
师:古人常说“人生四大喜事”,指的是哪四大喜事啊?
生:“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师:四大喜排在最后的一个是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后就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古代的读书人谁不向往啊?据此老师设计了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作家,他是谁呢?
生:归有光
检测——
文言文学习一般要求同学们积累的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本课比较集中的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哪组同学做准备了?
生:我找的是词类活用。“雨泽下注”的“下”是名词作状语,“使不上漏”的“上”、“前辟四窗”的“前”也是名词作状语,从前面。还有最后一段“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手”,亲手。“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多”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还有“垣墙周庭”的“垣墙”是“砌墙”的意思,是名词动用。还有“乳二世”的“乳”是名词动用“喂奶”的意思。还有就是“执此以朝”的“朝”是名词动用“上朝”的意思。
师:刚才说的一个用法我仔细昕了,你说“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多”是什么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大家同意吗?
生:议论。
师:“多”后带“可喜之事”是不是应该解作“多有可喜之事”。我觉得解释成名词解不通吧。动词好一些吧。那么用法方面还有没有别的疑问?
师:句式方面哪组准备了?
生: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省略句:“使不上漏”应是“使之不上漏”“垣墙周庭”省略了介词“于”。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也省略了介词“于”。
还有介宾结构后置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还有一个被动句:“轩凡四遭火”。
还有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师:好,请坐。归纳得非常好。你们的学习习惯很好,希望保持下去。
操练——
教师投影文本语句操练: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段话里面有哪些知识点呢?
生:“东犬西吠”的“西”是名词作状语;“鸡栖于厅”是介宾结构后置。“迨”是等待,“异爨”是分家。
师:说出了4个,还有补充吗?
生:“内外”是名词作状语。“往往而是”是到处都是的意思。
师:“往往”的意思和今天一样吗?不一样。今天一说“往往”,是常常的意思。这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往往能答对。(学生笑)这里是“到处”。
梳理——
“东犬西吠”“归宁”等重要词语。
解读——
文本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A,赏读轩中景致,缘景探情
师提问:作者是怎么描寫项脊轩的景色的?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借书满架——人至不去”。我是这样鉴赏的。屋外是错杂而生冰清玉洁的兰花,挺拔坚韧的竹子,芳香四溢的桂花夹杂着飘入书房,混合着我那满架的竹书宣纸和桌前那淡淡的墨香,在这浓郁的知识味道里,在这淡淡墨香和浓郁的书香中,作者或起居吟诵或默然兀坐,或静听大自然独特的韵音和节律,微妙如清晨跳动的露珠,似乎就因为这寂静、芳香,那可以唱动听歌曲的鸟儿,也被这环境吸引,悠然啄食休憩,连人来往也无从察觉。在这喜不胜收的愉悦心情中,在如此美的环境里,作者是怡然自安恬静闲适的。这里写出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对作者的意义。为后文的叙事作了铺垫。“庭阶寂寂”叠字的运用也就更加渲染了环境的清静。这种叠字也是文章的一种艺术手法,感情悲切,状物细致。
师: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把意境解读的更美了,是不是?而且还注意了“寂寂”这样的叠音词。其他同学谁还想说说?
生:“三五之夜——姗姗可爱。”这段话的大意是,在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了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参差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轻盈美好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我觉得这段话里用写影子来表现周围的环境。以前学过李白的一首诗里,他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那里也用了影子表现他自己当时的心情。但是意境和本文不太一样。苏轼写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那里的影和这里的差不多。都表现了一种清静优美的环境。借这个“影”字写出了项脊轩周围的环境美。这种情景优美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师:说得真好啊。他联系了以前学过的一首诗、一篇文,而且还作了对比。这种学习研究的方法太可贵了。它突出的是一种清幽的意境,是吧?画面很美,风移桂影图: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明月,用“半墙”烘托;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清风徐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还有谁想体会一下?
生:“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意思是我独自端坐在那里可以听见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这里虽然写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却描写了一幅清静优美的画面。也让我们感觉到非常安静。这句话是以有声来反衬项脊轩的静。我觉得这种写法挺好的。
师:你说的是以有声来衬无声,是正衬还是反衬?
生:反衬。“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师:还有谁想说?
生:我想说“偃仰啸歌”。读这句很容易联想到王维的“狂歇五柳前”感觉他有一种深处斗室志存高远的意味。我就在寻思他到底在“歌”什么?抒发一种志向,唱一些“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啊。
师:说得这么好啊。(生笑)师拓展“偃仰啸歌”——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里也暗含归有光考取功名振兴家族的愿望和志向。
生:我就喜欢这种条件不好但是志向很高,我就希望当这种人。
师:好!刚才和同学们一起体味这一段景物,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喜”(师板书“喜”)以及主人公那种高远的志向。透过文字,便见得主人公的精神意趣,常与天地自然相往来。项脊轩虽小,其境界又很大。
我们从项脊轩中感受到了归有光一种可喜的情怀,可能稍稍松了一口气。少年归有光在书斋里发奋读书,渴望着振兴家族光耀门楣,其情可喜其志可嘉。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归有光的人生也历经沧桑悲苦备尝。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可悲部分,一起体会他的悲情。
有人评价此文“事事关情语语动 情”,请结合具体语句体味人物语言和动作中蕴含的深情。文章下半部分主要怀念了几位亲人?而且据老师研究,他有恋母情结。因为他怀念的都是女士。他都回忆谁了?
生:母亲、祖母、妻子、乳母
B,品读片断细节,感悟亲情
生:喜欢写祖母的。学生首先声情并茂的朗诵“久不见若影……可待乎”。接着解读,这两句语气挺亲切诙谐的,贴切的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和疼爱之情。离去时的一个轻轻的关门的动作和几句发自肺腑的自言自语,都细致地透露出了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还有对孙子殷切的希望。这几笔非常平淡却很感人。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祖母。祖母对我们的爱不同于我们的父母。在她们眼中我们是永远没有错误的。永远像可爱的天使一般,从她们眼中我读出了少了几分严厉,却多了很多深情。但我想祖母陪伴我们的时间很少了,我一定要珍惜她们的爱,并把我的爱无私的奉献给她们。
师:说得真好。抓住了动作和语言,特别是自言自语。其中包含着什么,还有谁能体会一下?
生:祖母在爱的同时也给归有光施加压力了。“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归家已经好几代人没有取得功名了,希望归有光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所以觉得归有光是有一份压力的。
师:你平时有这种压力吗?文中祖母拿来象笏对他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汝当用之”,压力是有的,但这种压力是不是也满含着一种爱呀。我们现在也有一份压力,那让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文中还有几个人物呢?
生:写母亲的。老妪说“某所,尔母立于兹”。母亲说的话“儿寒乎?欲食乎?”母亲怕打扰归有光的学习。我想到自己的母亲。母亲在我学得很晚的时候也怕打扰我,想关心一下,又不太敢。走到门前轻轻敲一下门,问问冷不冷啊,吃不吃点东西呀。因此我特别想到了我的母亲。
师:这位同学也是从外地到这读书的,真是有心的孩子。但刚才她说的话里有些不准确的地方,大家注意到了吗?他说母亲来看自己学没学习,原文里是怎么说的?“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家看,这是归有光开始学习了吗?是不是稍微有点逻辑上的瑕疵呀?但真情老师是感受到了。
那么,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里是“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能明确吧?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母亲来项脊轩时归有光不一定留有太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几岁时母亲去世的?
生:八岁。
师:因此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时他已是十年丧母之痛了。文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呢?妻子,对吧?
生:我觉得妻子来轩的往事和归宁后转述诸小妹的话的描写,写出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感情,为妻子死后丧妻之痛、作者的思念作了铺垫。
师:丧妻之痛是怎样写的?
生:室坏不修。
师:我觉得文中还有一处景物描写特别有蕴味,谁和老师的感受相同呢?
生:最后一段,他写妻子手植之树是亭亭玉立的。他看到树就想到了妻子。想到了妻子也亭亭玉立,勾起了自己对当年的回忆。和咱们前几天学的《声声慢》里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看到景物想到了一些心事。
师:你说得太好了。平时在课堂上这样的陈述可不多呀。看样子你对老师出示的美丽画面和那棵亭亭玉立的枇杷树挺有感觉呀。(众笑)
引导:学过的古诗词中也有这样的手法——以景结情,情韵不尽。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千回万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生:我也很喜欢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一位年已而立的男子站在一株亭亭玉立的枇杷树前,在那里深情的凭吊自己的亡妻。而那树是自己的妻子當年亲手栽的,应该是见树如见人。现在却是树在人不在。我觉得在当时树越葱茏,作者的心情就越悲伤。作者满腔的苦楚和思念只能绝口不提,寄情于树。我觉得这里是借景抒情,含而不露。文章到此也戛然而止,留待我们细细去品味。
师:你说树越葱茏,而心中的伤心和悲痛也就越发浓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正衬还是反衬呢?
生:正衬。
师:那从反面说,这树长得越葱茏,人的心情可能就越不好。是不是也可以呢?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多情”。悼亡之情,正有如此树,年年岁岁,生生无已。“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都是同样的写法。
(教师板书:“悲”)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也给他写过一个结尾:后来仔细一比总觉得不如人家写得好。我说呀“而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也挺悲凉的吧?我是调动了一个将近四十岁男人的感觉来写的。(笑)非常真诚。但透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老师还是感觉到了自己还有不少不及之处呀,但老师还要勉强加强自信呀。
借鉴名家评价,学以致用
师:对这篇文章很多名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清梅曾亮“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清黄宗羲“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明王锡爵“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体会到了吗?是不是很多东西都是大家一点点体悟出来的?小小的细节、温润典丽的语言,本无意于感动你你怎么就被感动了呢?学了这篇文章,咱们同学有什么感受啊?咱们同学有两个文学社团,一个是北斗诗社、一个是我们文学社。说说看。
生:我根据内容填了一首词。先大体说一下:是一首长调的采桑子。填了五阙。第一阙是感叹作者才华横溢仕途不顺;第二阚是作者的家境衰败,第三阙是故地重游的情境和感慨,第四、五阙是对妻子和故人的怀念。
长调·采桑子
年少便得才名现,
班香宋艳。班香宋艳
可叹拜官已暮年。
人生家事多悲凉,
家败人亡。家败人亡
独自晓轩又彷徨。
过境不忘旧时音,
独倚空门。独倚空门
秋风落叶荡心尘。
痴情鸿雁千里外
细思孤坟。细思孤坟
苦命鸳鸯两世分。
往昔欢笑已成空,
惟揽心中。惟揽心中,
无情琵琶当寒风。
师:长调,太棒了。回去把它用书法作品的形式写出来送给老师好不好?
生:我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前边主要写的是项脊轩的景象,根据文章想象的,中间部分感叹作者人生际遇的悲凉,最后是作者心中的悲伤。生读诗:
读归照甫《项脊轩志感》
日破云晓出,光从轩角流。
庭寂鸟探食,轩静书啸幽。
旧燕衔草泥,新尘掩木朽。
凄凄泪点点,滴滴断肠愁。
师:老师真的很高兴,同学们在学习中真的能够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用心的揣摩文章。老师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也有所体会,以前学过的两篇文章老师曾拟过对联,想知道吗?(师投影对联)
假醉翁亭,欧阳修绘滁州山水记醉翁不醉与民同乐
托陋室居,刘禹锡歌龙仙妙境铭陋室不陋唯吾德馨
今天老师结合本课又填了一联:
借项脊轩,归有光状百年老屋志琐事不琐三代悲情
(生,鼓掌)
总结——
读罢《项脊轩》,渐行渐远的是时间的背影,愈加芳醇的是文学的清香。我想今天归有光的文字在大家的心中应该播下了一粒种子,那么将来这粒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结果,甚至长成参天的大树。
前两天老师在报纸上无意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深受触动。咱们的总理温家宝在出访欧洲六国前,接受记者访问。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问他:“温总理,你每天掩卷遐思的时候都想哪些问题呀?”温总理引了六段诗文,其中有一则深深地打动了我。温总理引了左宗棠的一幅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师板书联语)
老师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以后再学古文的时候,就拿出今天这种用心程度,用咱们合作学习的方法,品味出古文的佳妙。
课下给大家留一个雅居寄情的作业吧,你能为自己的寝室或书房取一个三个字的室名并解释寓意吗?
要求:体现“雅居寄情”的主题,内容文雅,健康,富有文化内涵。
好,下课!
曹春龙,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