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夏布绣是以夏布为原材料,结合夏布本身的特性,用“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的表达方式,在夏布上进行刺绣的绣种,是一种富于水墨丹青艺术感的艺术形式。本论文将结合夏布绣创作的实践过程,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夏布绣;夏布绣创作;传承与发展
一、夏布绣的前缘后延
最早期的夏布繡起源于北宋,主要流传于民间。夏布绣与其他绣种的不同之处除了流传地不同,还有就是它的取材。以往流传最为广泛的绣种,取材大多数为针织面料及蚕丝面料。然而,在古代,针织面料及蚕丝面料价格比较昂贵,普通百姓难以承受,所以在上层社会中使用较为广泛,普通阶级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选择就地取材,以植物“苎麻”为原材料。百姓在刺绣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发明了特殊的针法,再结合劳动生产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倾向于选择一些简单而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及文字进行绣制。夏布绣不仅是精美的绣制品,还寄托了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福与期盼。这就是最早夏布绣的形成,我们又将其称为:“麻布刺绣”。
在历史的进程迭代中,由于各种不可抗的因素,夏布绣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近几十年,夏布绣在张小红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刺绣技艺大师)的引领下,前承民间精湛绣艺,后开夏布艺术刺绣先河。张小红老师在传承的基础上,还创新了夏布艺术刺绣工艺及刺绣相结合并创的六种针法,用“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的表达形式,将细腻的刺绣与夏布本身古朴的肌理感完美地契合,同时彰显出夏布绣“古朴拙趣”的艺术个性和江西民间的地域风格。
二、夏布绣创作中的思维导图
人站在不同角度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解读,在再创作的过程中,选择的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莎士比亚曾说过:“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因为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影响因素的差异,对同一个艺术形象的解读千差万别。经过初探夏布刺绣及反复的深层探索,不难发现每一幅作品都有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同一幅刺绣作品也有着些许差异。由此可知,艺术的情感表达与创作者本人现阶段的情绪有一定的关联性。鉴于艺术创作中主观观念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在二次艺术创作时,建立一个完善的思维导图,有助于理清原作品与再创作的关系,使再创作的作品在不脱离原作的基础上,又融入新的元素。
创作思维导图时,首先体会原作品的作家想要传递的情感,在进行二次创作时,通过发散性思维,思考二次创作的作品中想传达的要点,再将其与画作作者的创作意图相结合,建立一个新的框架模型,从而找到主次、先后、轻重的关系,做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详略得当、由点及面。然后梳理创作计划,把创作过程先大致分为几个部分,再从细节方面思考,确定此次作品的色彩基调,及所需材料,比如绣线颜色和绣布规格。最后再适当地做减法,所谓减法不是减去它的某些不可或缺的细节部分,而是在脑海中淡化它繁琐的细枝末节,以主体为根据进行第一次创作,其次去找它可进一步完善或突出的地方,再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细节的勾勒。
通过以上思维导图的构建,可在二次创作时理清创作思路,在脑海中对绣品有一个大致的构思,帮助创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更深入地渗透进作品中,寓情于物,给夏布绣赋予生命,引起观赏者或使用者的情感共鸣。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人类的情感,是艺术的使命。
三、传承与发展
在很多次展览中听过最多的提问就是:“这个能用机绣吗?”现如今是电子信息时代,以前个人无法解决的事情,现在通过人工智能就能找到答案,在未来,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夏布绣经过历史的洗礼,从最早的民间麻布刺绣,到现在走进了艺术刺绣的殿堂,这不只因为夏布绣本身具有独特的古朴韵味,更因为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人们赋予它的情感温度。机器生产只能提升产品的数量,但数量不代表艺术品的价值,更提升不了夏布绣的独特品质,这些是只有通过手工刺绣才能达到的品质。所以传承手工夏布绣具有必要性。但是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和新时代的审美方式呢?这就需要对夏布绣进行创新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终究还是要回归于生活。在十年前我们看夏布刺绣作品大多数停留在墙面上,只是具有观赏性的装饰品,极度缺乏实用性,不再适应现代人对便利生活的需要。十年后我们再看夏布绣,它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及发展性。从裱在相框中只能隔着玻璃观赏的艺术品,到现在成套的沙发、灯饰及各类生活衍生品,夏布绣以更多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用它历史的厚重感、人类情感的温度以及现代设计的实用性,吸引了更多人喜爱夏布绣,让夏布绣走进人们心中。
传承,让历史的温度绵延存续;创新,让年轻的创意焕发生机。夏布绣不仅是过去历史文化的见证,也必将开创一段新的历史。在未来必将融入更多年轻的想法,创造出更多兼具趣味和实用的产品。
四、结语
夏布绣作为以材质命名的绣种,不仅有着古朴拙趣的独特个性,同时也传达着手艺人的工匠精神,以及在生产活动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企盼。情感的融入给了夏布绣生命,它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绣种,更是艺术的升华。挖掘夏布绣的内涵价值是从古到今,夏布绣人一以贯之的使命。夏布绣宽广绵延的历史文化内涵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挖掘和探索,更需要新时代夏布绣人的创新。怀揣对夏布绣最原始的初心,探索它更多的可能性,让夏布绣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用它持续发展的内涵照耀一代代的华夏儿女,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代表着华夏文化的延续。
作者简介:陈天慈(1996年11月),女,汉,江西樟树,中专,研究方向为夏布艺术刺绣
关键词:夏布绣;夏布绣创作;传承与发展
一、夏布绣的前缘后延
最早期的夏布繡起源于北宋,主要流传于民间。夏布绣与其他绣种的不同之处除了流传地不同,还有就是它的取材。以往流传最为广泛的绣种,取材大多数为针织面料及蚕丝面料。然而,在古代,针织面料及蚕丝面料价格比较昂贵,普通百姓难以承受,所以在上层社会中使用较为广泛,普通阶级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选择就地取材,以植物“苎麻”为原材料。百姓在刺绣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发明了特殊的针法,再结合劳动生产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倾向于选择一些简单而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及文字进行绣制。夏布绣不仅是精美的绣制品,还寄托了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福与期盼。这就是最早夏布绣的形成,我们又将其称为:“麻布刺绣”。
在历史的进程迭代中,由于各种不可抗的因素,夏布绣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近几十年,夏布绣在张小红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刺绣技艺大师)的引领下,前承民间精湛绣艺,后开夏布艺术刺绣先河。张小红老师在传承的基础上,还创新了夏布艺术刺绣工艺及刺绣相结合并创的六种针法,用“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的表达形式,将细腻的刺绣与夏布本身古朴的肌理感完美地契合,同时彰显出夏布绣“古朴拙趣”的艺术个性和江西民间的地域风格。
二、夏布绣创作中的思维导图
人站在不同角度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解读,在再创作的过程中,选择的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莎士比亚曾说过:“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因为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影响因素的差异,对同一个艺术形象的解读千差万别。经过初探夏布刺绣及反复的深层探索,不难发现每一幅作品都有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同一幅刺绣作品也有着些许差异。由此可知,艺术的情感表达与创作者本人现阶段的情绪有一定的关联性。鉴于艺术创作中主观观念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在二次艺术创作时,建立一个完善的思维导图,有助于理清原作品与再创作的关系,使再创作的作品在不脱离原作的基础上,又融入新的元素。
创作思维导图时,首先体会原作品的作家想要传递的情感,在进行二次创作时,通过发散性思维,思考二次创作的作品中想传达的要点,再将其与画作作者的创作意图相结合,建立一个新的框架模型,从而找到主次、先后、轻重的关系,做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详略得当、由点及面。然后梳理创作计划,把创作过程先大致分为几个部分,再从细节方面思考,确定此次作品的色彩基调,及所需材料,比如绣线颜色和绣布规格。最后再适当地做减法,所谓减法不是减去它的某些不可或缺的细节部分,而是在脑海中淡化它繁琐的细枝末节,以主体为根据进行第一次创作,其次去找它可进一步完善或突出的地方,再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细节的勾勒。
通过以上思维导图的构建,可在二次创作时理清创作思路,在脑海中对绣品有一个大致的构思,帮助创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更深入地渗透进作品中,寓情于物,给夏布绣赋予生命,引起观赏者或使用者的情感共鸣。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人类的情感,是艺术的使命。
三、传承与发展
在很多次展览中听过最多的提问就是:“这个能用机绣吗?”现如今是电子信息时代,以前个人无法解决的事情,现在通过人工智能就能找到答案,在未来,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夏布绣经过历史的洗礼,从最早的民间麻布刺绣,到现在走进了艺术刺绣的殿堂,这不只因为夏布绣本身具有独特的古朴韵味,更因为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人们赋予它的情感温度。机器生产只能提升产品的数量,但数量不代表艺术品的价值,更提升不了夏布绣的独特品质,这些是只有通过手工刺绣才能达到的品质。所以传承手工夏布绣具有必要性。但是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和新时代的审美方式呢?这就需要对夏布绣进行创新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终究还是要回归于生活。在十年前我们看夏布刺绣作品大多数停留在墙面上,只是具有观赏性的装饰品,极度缺乏实用性,不再适应现代人对便利生活的需要。十年后我们再看夏布绣,它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及发展性。从裱在相框中只能隔着玻璃观赏的艺术品,到现在成套的沙发、灯饰及各类生活衍生品,夏布绣以更多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用它历史的厚重感、人类情感的温度以及现代设计的实用性,吸引了更多人喜爱夏布绣,让夏布绣走进人们心中。
传承,让历史的温度绵延存续;创新,让年轻的创意焕发生机。夏布绣不仅是过去历史文化的见证,也必将开创一段新的历史。在未来必将融入更多年轻的想法,创造出更多兼具趣味和实用的产品。
四、结语
夏布绣作为以材质命名的绣种,不仅有着古朴拙趣的独特个性,同时也传达着手艺人的工匠精神,以及在生产活动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企盼。情感的融入给了夏布绣生命,它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绣种,更是艺术的升华。挖掘夏布绣的内涵价值是从古到今,夏布绣人一以贯之的使命。夏布绣宽广绵延的历史文化内涵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挖掘和探索,更需要新时代夏布绣人的创新。怀揣对夏布绣最原始的初心,探索它更多的可能性,让夏布绣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用它持续发展的内涵照耀一代代的华夏儿女,这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代表着华夏文化的延续。
作者简介:陈天慈(1996年11月),女,汉,江西樟树,中专,研究方向为夏布艺术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