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窥视是人类本性中最深处的欲望。每一个人都在或多或少的经历着窥视和被窥视。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后窗》虽基调平淡,但却让人们在惊恐与猜测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一般,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窥视者,或有意,或无意,却不能否认,眼睛总会情不自禁地看往某处。我们每一个人又都是被窥视者,不知不觉中,自己的生活便会被被人尽收眼底。
1一扇窗透出的“窥视癖”
纵观影片《后窗》,希区柯克很巧妙地讲述了偷窥故事,然而这场偷窥却在逐渐的被原谅。因腿伤被困轮椅上的主人公杰弗瑞,通过一扇窗户,依靠窥视邻居生活来打发时间,却在无意间,发现了一起杀妻案。影片从一开始,就以几个长镜头,带着观众窥视周围邻居展开,并且越演越烈,甚至到了主人公的女友直接爬到邻居家里找证据。
对此,不少希区柯克影片的爱好者认为,《后窗》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偷窥的罪恶与快感”的电影,希区柯克在与特吕弗的对话中也曾说过:“不错,这(杰弗瑞)是一个有偷窥癖的人,但难道我们就没有偷窥癖吗?”从某种意义上说,观看与被观看就是一种窥视与被窥视的关系;甚至观众观看电影这一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窥视。
在影片《后窗》里,希区柯克很巧妙地构建起了一种双重的窥视。第一层偷窥,是杰弗瑞透过窗子窥视对面邻居的生活,这一行为毫无疑问带有难以推脱的道德罪恶,就连他的护士和女友也觉得不妥。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杰弗瑞不仅没有停止偷窥,还将护士和女友都引入了偷窥者的行列。第二层偷窥,是在杰弗瑞为主要视角的叙述下,观众也随之进入了偷窥者的角色中。不仅如此,观众实际扮演的是更为全知的偷窥者,镜头对准主人公时,我们窥视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鏡头对准窗外时,我们与主人公一道窥视窗外人的私生活。
窥视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十分常见,他“往往运用窥视的镜头角度来反映事件,从而随着偷窥者的感受一起进入他们的世界”。在《后窗》中,导演将窥视癖置于了影片构架最为关键的部分。杰弗瑞由打发时间到全身心的偷窥,丽莎和护士从极力反对到不由自主加入,观众紧张地关注着剧情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印证了深植于每个人心中的窥视欲。
2“窥视癖”是如何被洗白的
偷窥他人的私生活原本是一件极其不道德的事情,但在《后窗》当中,我们不仅感受不到偷窥的罪恶,反而在谋杀案告破的瞬间长舒一口气感叹恶人终于被绳之以法、正义终于得以伸张。观众几乎忘记了谋杀的侦破是建立在偷窥这一不道德的行为之上的,甚至还暗暗为主人公欢呼,将破获案件的杰弗瑞当成足智多谋的大英雄。观众是如何变得是非不分了呢?毫无争议的坏习惯“窥视癖”,在影片中又是如何被洗白的呢?这要归功于希区柯克常用的“罪孽转移法”——将罪愆通过某种方式从一个主体身上转移,以此将罪行淡化或合理化。
要达到罪孽的转移,从而很巧妙的把主人公洗白,最常用的方法是使观众对犯错误的主人公产生同情甚至认同,例如《蝴蝶梦》中德温特是杀死吕贝卡的凶手,但观众得知吕贝卡放荡在先德温特忍无可忍失手杀妻时,不但无人加以谴责,反而希望他和现任太太过上幸福生活。“罪孽转移”同样出现在《后窗》中。一方面,当偷窥遇上谋杀,原本不道德的行为反而成了捍卫正义惩治罪行的正当手段。以一个有违道德但看似有情可原的罪行去揭发另一个更加严重的罪行。另一方面,影片时刻将观众置于与主人公同样的偷窥视角之下,将观众拉入罪行之中。我们下意识地把自己的窥视欲和支撑窥视欲的“正当”动机投射到电影中,以此得到心理的宣泄和满足。从这个层面说,我们产生了对主人公行为的认同,也使得罪孽得以转移。
虽然希区柯克多次使用“罪孽转移”,为自己影片里的主人公开脱罪行,但并不代表希区柯克赞同放任或否认罪行。希区柯克总是很智慧的给予犯错误的主人公一定惩罚。例如《后窗》中,杰弗瑞尽管得到了观众们情感上的原谅,但却遭受到了另外的惩罚——杰弗瑞摔断了另一条腿。这小小的惩罚,使得希区柯克电影的道德观似乎有了些许明确的指向——犯罪必将受到惩罚。但“罪孽转移”强大作用模糊了善与恶的界限。
3从“窥视癖”被洗白浅谈希区柯克电影的道德观
纵然希区柯克将“罪孽转移”的手段运用的炉火纯青,纵然在“罪孽转移”的庇护下,主人公一次次逃脱了道德的谴责,但是不可否认,“罪孽转移”还是要以人的心理作为基础。换言之,犯罪主体的罪孽之所以能够转移,是因为人性深处存在着对于罪行的认同。而对罪行的认同又建立在对自我的认同之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杰弗瑞一样,对邻家的事情总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投以关注,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杰弗瑞一样,看到美丽的芭蕾舞演员总会多停留一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杰弗瑞一样,当无意中获取的信息(推销员雨夜几次外出,推销员妻子失踪)打破常规认识时,总有着刨根究底的欲望。杰弗瑞身上有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特性。摔断腿被困在家里的杰弗瑞就像我们自己。对于另一个自己,怎么会不轻而易举的就原谅了呢?那可是我们自己啊!所以,观众对杰弗瑞偷窥合法性的默认,就是对自身偷窥行为的承认和默许,观众从这窥视的动作中看到了自己。
其实,我们与其说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总是将道德观进行模糊处理,总是用大道德去隐藏小道德的缺失,不如说,现实中的道德原本就是如此,处处充满着暧昧和模糊。我们可以对一件事做出是否合乎道德标准的评判,可一旦身陷其中又难免落入与杰弗瑞相似的处境——我们渴望用大道德去包庇我们看起来不那么严重的小错误,这时人性中最原始的被道德压制欲望就会显现。否认他人容易,否认自己却很难,所以希区柯克往往只为我们呈现罪行,却很少对于其善恶做出道德的评判。有罪不一定就是恶,因为罪行的产生有太多种可能,而希区柯克最擅长利用的就是这无尽的可能。所以与其说希区柯克电影的道德观太过暧昧,不如说人性太过复杂。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关于道德的思考,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有着无尽可能性的复杂。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1一扇窗透出的“窥视癖”
纵观影片《后窗》,希区柯克很巧妙地讲述了偷窥故事,然而这场偷窥却在逐渐的被原谅。因腿伤被困轮椅上的主人公杰弗瑞,通过一扇窗户,依靠窥视邻居生活来打发时间,却在无意间,发现了一起杀妻案。影片从一开始,就以几个长镜头,带着观众窥视周围邻居展开,并且越演越烈,甚至到了主人公的女友直接爬到邻居家里找证据。
对此,不少希区柯克影片的爱好者认为,《后窗》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偷窥的罪恶与快感”的电影,希区柯克在与特吕弗的对话中也曾说过:“不错,这(杰弗瑞)是一个有偷窥癖的人,但难道我们就没有偷窥癖吗?”从某种意义上说,观看与被观看就是一种窥视与被窥视的关系;甚至观众观看电影这一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窥视。
在影片《后窗》里,希区柯克很巧妙地构建起了一种双重的窥视。第一层偷窥,是杰弗瑞透过窗子窥视对面邻居的生活,这一行为毫无疑问带有难以推脱的道德罪恶,就连他的护士和女友也觉得不妥。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杰弗瑞不仅没有停止偷窥,还将护士和女友都引入了偷窥者的行列。第二层偷窥,是在杰弗瑞为主要视角的叙述下,观众也随之进入了偷窥者的角色中。不仅如此,观众实际扮演的是更为全知的偷窥者,镜头对准主人公时,我们窥视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鏡头对准窗外时,我们与主人公一道窥视窗外人的私生活。
窥视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十分常见,他“往往运用窥视的镜头角度来反映事件,从而随着偷窥者的感受一起进入他们的世界”。在《后窗》中,导演将窥视癖置于了影片构架最为关键的部分。杰弗瑞由打发时间到全身心的偷窥,丽莎和护士从极力反对到不由自主加入,观众紧张地关注着剧情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印证了深植于每个人心中的窥视欲。
2“窥视癖”是如何被洗白的
偷窥他人的私生活原本是一件极其不道德的事情,但在《后窗》当中,我们不仅感受不到偷窥的罪恶,反而在谋杀案告破的瞬间长舒一口气感叹恶人终于被绳之以法、正义终于得以伸张。观众几乎忘记了谋杀的侦破是建立在偷窥这一不道德的行为之上的,甚至还暗暗为主人公欢呼,将破获案件的杰弗瑞当成足智多谋的大英雄。观众是如何变得是非不分了呢?毫无争议的坏习惯“窥视癖”,在影片中又是如何被洗白的呢?这要归功于希区柯克常用的“罪孽转移法”——将罪愆通过某种方式从一个主体身上转移,以此将罪行淡化或合理化。
要达到罪孽的转移,从而很巧妙的把主人公洗白,最常用的方法是使观众对犯错误的主人公产生同情甚至认同,例如《蝴蝶梦》中德温特是杀死吕贝卡的凶手,但观众得知吕贝卡放荡在先德温特忍无可忍失手杀妻时,不但无人加以谴责,反而希望他和现任太太过上幸福生活。“罪孽转移”同样出现在《后窗》中。一方面,当偷窥遇上谋杀,原本不道德的行为反而成了捍卫正义惩治罪行的正当手段。以一个有违道德但看似有情可原的罪行去揭发另一个更加严重的罪行。另一方面,影片时刻将观众置于与主人公同样的偷窥视角之下,将观众拉入罪行之中。我们下意识地把自己的窥视欲和支撑窥视欲的“正当”动机投射到电影中,以此得到心理的宣泄和满足。从这个层面说,我们产生了对主人公行为的认同,也使得罪孽得以转移。
虽然希区柯克多次使用“罪孽转移”,为自己影片里的主人公开脱罪行,但并不代表希区柯克赞同放任或否认罪行。希区柯克总是很智慧的给予犯错误的主人公一定惩罚。例如《后窗》中,杰弗瑞尽管得到了观众们情感上的原谅,但却遭受到了另外的惩罚——杰弗瑞摔断了另一条腿。这小小的惩罚,使得希区柯克电影的道德观似乎有了些许明确的指向——犯罪必将受到惩罚。但“罪孽转移”强大作用模糊了善与恶的界限。
3从“窥视癖”被洗白浅谈希区柯克电影的道德观
纵然希区柯克将“罪孽转移”的手段运用的炉火纯青,纵然在“罪孽转移”的庇护下,主人公一次次逃脱了道德的谴责,但是不可否认,“罪孽转移”还是要以人的心理作为基础。换言之,犯罪主体的罪孽之所以能够转移,是因为人性深处存在着对于罪行的认同。而对罪行的认同又建立在对自我的认同之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杰弗瑞一样,对邻家的事情总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投以关注,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杰弗瑞一样,看到美丽的芭蕾舞演员总会多停留一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杰弗瑞一样,当无意中获取的信息(推销员雨夜几次外出,推销员妻子失踪)打破常规认识时,总有着刨根究底的欲望。杰弗瑞身上有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特性。摔断腿被困在家里的杰弗瑞就像我们自己。对于另一个自己,怎么会不轻而易举的就原谅了呢?那可是我们自己啊!所以,观众对杰弗瑞偷窥合法性的默认,就是对自身偷窥行为的承认和默许,观众从这窥视的动作中看到了自己。
其实,我们与其说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总是将道德观进行模糊处理,总是用大道德去隐藏小道德的缺失,不如说,现实中的道德原本就是如此,处处充满着暧昧和模糊。我们可以对一件事做出是否合乎道德标准的评判,可一旦身陷其中又难免落入与杰弗瑞相似的处境——我们渴望用大道德去包庇我们看起来不那么严重的小错误,这时人性中最原始的被道德压制欲望就会显现。否认他人容易,否认自己却很难,所以希区柯克往往只为我们呈现罪行,却很少对于其善恶做出道德的评判。有罪不一定就是恶,因为罪行的产生有太多种可能,而希区柯克最擅长利用的就是这无尽的可能。所以与其说希区柯克电影的道德观太过暧昧,不如说人性太过复杂。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关于道德的思考,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有着无尽可能性的复杂。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