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乎其内
优秀的写人物的文章,无论事情多么新奇曲折,经过时间的过滤,最终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不是具体的情节,而是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回归课本,悉心研读课文,从经典课文中汲取营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下面就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回为例,学习如何让文章中人物的个性大放异彩。
一、独具匠心的叙事角度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贾母、王夫人等先后登台亮相,宝黛爱情故事也初见端倪,更重要的是这一回要介绍故事背景,即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贾府。如果从全知的角度去叙述的话,单是众多的人物就会使作者难以招架,势必会变成繁冗的自言自语,迟滞故事的发展节奏,令人感到枯燥沉闷。因此,作者巧妙地选择了林黛玉为突破口,通过林黛玉的视角,窥视贾府及贾府中的上下人等。文章既塑造了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也介绍了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典型人物,又展示了环境。
启示: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恰当地切入,能使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深入透彻,形式上达到自然完美。
二、人物个性要鮮明
学生在写作时鲜有用自己独特思维来设计人物个性的,故而作文读来索然无味。那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是如何设计人物个性的呢?
1.人物出场,各有特色
林黛玉进入大院,第一个见到的是“老祖宗”贾母,这是黛玉最亲的人,二人搂抱痛哭一阵之后,经贾母一一介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都一笔带过。接着,贾母吩咐“请姑娘们来”,这样,迎春、探春、惜春先后出场。
文中王熙凤的出场非常独特。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接着作者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穿戴,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风骚”“苗条”的体态,再加上丫鬟、婆子前呼后拥,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就从众人之中凸显出来。
贾宝玉的出场,事先作过一番渲染,王夫人说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黛玉幼时听母亲说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一番铺垫之后,来到黛玉面前的宝玉由形到神使黛玉大吃一惊。
启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当中的描写没有一处闲笔,任何一个人物出场都不是随意的,其中的关联和脉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2.语言描写,平中见奇
《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如果我们不细心品味,就无法领悟到作者深藏着的七分用意,不能充分领略到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在贾府,“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而王熙凤人未到,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初来乍到的林黛玉也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因此深为“这样放诞无礼”而惊奇。贾母却笑道:“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看似无奇的话,不难看出王熙凤的尊贵身份和泼辣性格。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今儿才算见了”是由衷的惊叹,“真”“才”两个很有分量的词,将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凤姐接着说道:“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并且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当她得知此前贾母已“大哭”和“呜咽”过,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好一个天才的表演家!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再接着是“忙携黛玉之手”,问她:“妹妹几岁了?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一是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二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精妙绝伦。
启示:只要我们善于体察语境,细心品味,就能汲取到文章的精华,领略到语言描写的精妙。
3.心理描写,别具一格
初来荣国府的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己此来寄人篱下,自然要谨小慎微,不能贻人口实,授人以柄,可见黛玉的谨小慎微之中有满怀凄凉的自卑,也有极其敏感的自尊,其心理颇为复杂也颇为矛盾。
黛玉辞别邢夫人,前来拜见贾政,她知道外祖母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贵贱有异,所以“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待到拜见王夫人,“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便向椅上坐了”,连坐在何处都不草率,因为她不想惹出是非。这里极其细腻地表现了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
“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宝玉一亮相,黛玉便大吃一惊,“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表明黛玉与宝玉产生“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心灵感应,达成感情上的默契,但又不敢轻易说出声来,以免有唐突张扬之嫌。
这些心理描写不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同时也使得黛玉的形象日趋丰满,而且从侧面衬托了王熙凤、贾宝玉张扬的个性。
启示:巧妙的心理描写可以将人物个性凸显得淋漓尽致,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大帮助。
4.细节描写,不同凡响
能否将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关键在于作者对细节的处理是否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表面上看是语言上的细微变化,实际是黛玉心理上的一次波动,内心世界的一次变化。从中,读者不难看出黛玉心思多虑、做事小心谨慎的性格。
再看宝玉摔玉这一细节:因为贾宝玉一向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本为家中姐妹们感到不平,如今宝黛初见,闻知黛玉无玉,于是就解下脖子上的玉,狠狠地摔在地上。这一细节体现了宝玉的叛逆性格和反叛精神,体现了宝玉追求平等、率真任性的个性特征。 启示:通过丰富、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小说典型环境设置的合理性。
回归课本,先模仿后创新,从经典文本中汲取叙事角度、人物出场、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之精华,借助经典课文,可以让我们练就扎实的个性化人物描写的写作功底。
出乎其外
特长生的似水年华
◎张雨恬
一
一节无人看管的晚自习。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是否还在……”乌鸦般的尖锐声划破了教室的宁静,我猜一定又是“带鱼”扯开了他那破锣似的嗓子。
他这一吼不要紧,原来做作业、画画、听音乐、补充能量的众位同胞们可不乐意了。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怪他打断了思绪。
“喂,开个唱可要交税哪!”“猴子”揉着饱受摧残的耳朵,想代表大伙儿讨个公道。
“交税,别不知足了!让你免费聆听本天王级歌星演唱还不感激涕零,没让你买门票就很不错了!”“带鱼”理直气壮地说。
“猴子”没有被抬举的感觉,却差点“涕零”。
“带鱼”学的是体育,却又是一个音乐迷,典型的“朝三暮四”,粗犷豪放的摇滚乐,缠绵悱恻的情歌他都喜欢。每次都有“勇士”实在忍受不了他的“真情嚎叫”决心揭竿而起,推翻“暴政”,但他那沙钵样大的拳头总能使人产生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的错觉。
背着琴,“带鱼”的背影在楼道间迅速挪动着。比起其他同学,他因为有些许音乐的底子而被允许于周三、周六特长课中,抽出一两节课自己练琴。
二
我们都曾像“猴子”“带鱼”一样,在呼啸着驰往大学的列车上,心安理得地就坐。在这趟列车到达艺术之站前,曾拥于一厢的乘客大部分均早有归宿,各奔前程,但凡上车者无不紧攥着全程票。即使半路发现根本没有必要继续待在车上,宁可中途下车,高昂的票价谁也不会少掏一分。
我想方设法去理会,去论证,去与大众靠近。艺术——一个充分体现人类灵性的精神劳动,为什么不是被急功近利者当作跻身上流社会的工具,就是被无情地丢弃在荒漠中呢?
也許,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想知道的。
简评
此文构思新颖别致,通过展示特长生的课堂生活,同学之间相处时的嬉戏场面,以及自己独处时的感受,从而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体现出特长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语言幽默风趣,见解独到深刻,从侧面突出特长生的似水年华。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层次感强,语言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富有个性;情节发展勾连映衬,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优秀的写人物的文章,无论事情多么新奇曲折,经过时间的过滤,最终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不是具体的情节,而是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回归课本,悉心研读课文,从经典课文中汲取营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下面就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回为例,学习如何让文章中人物的个性大放异彩。
一、独具匠心的叙事角度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贾母、王夫人等先后登台亮相,宝黛爱情故事也初见端倪,更重要的是这一回要介绍故事背景,即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贾府。如果从全知的角度去叙述的话,单是众多的人物就会使作者难以招架,势必会变成繁冗的自言自语,迟滞故事的发展节奏,令人感到枯燥沉闷。因此,作者巧妙地选择了林黛玉为突破口,通过林黛玉的视角,窥视贾府及贾府中的上下人等。文章既塑造了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也介绍了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典型人物,又展示了环境。
启示: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恰当地切入,能使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深入透彻,形式上达到自然完美。
二、人物个性要鮮明
学生在写作时鲜有用自己独特思维来设计人物个性的,故而作文读来索然无味。那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是如何设计人物个性的呢?
1.人物出场,各有特色
林黛玉进入大院,第一个见到的是“老祖宗”贾母,这是黛玉最亲的人,二人搂抱痛哭一阵之后,经贾母一一介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都一笔带过。接着,贾母吩咐“请姑娘们来”,这样,迎春、探春、惜春先后出场。
文中王熙凤的出场非常独特。一声笑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接着作者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穿戴,配上她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的俏丽相貌,“风骚”“苗条”的体态,再加上丫鬟、婆子前呼后拥,这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的主儿,就从众人之中凸显出来。
贾宝玉的出场,事先作过一番渲染,王夫人说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黛玉幼时听母亲说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等等。一番铺垫之后,来到黛玉面前的宝玉由形到神使黛玉大吃一惊。
启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当中的描写没有一处闲笔,任何一个人物出场都不是随意的,其中的关联和脉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2.语言描写,平中见奇
《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如果我们不细心品味,就无法领悟到作者深藏着的七分用意,不能充分领略到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在贾府,“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而王熙凤人未到,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初来乍到的林黛玉也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因此深为“这样放诞无礼”而惊奇。贾母却笑道:“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看似无奇的话,不难看出王熙凤的尊贵身份和泼辣性格。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今儿才算见了”是由衷的惊叹,“真”“才”两个很有分量的词,将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凤姐接着说道:“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并且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当她得知此前贾母已“大哭”和“呜咽”过,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好一个天才的表演家!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再接着是“忙携黛玉之手”,问她:“妹妹几岁了?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一是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二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精妙绝伦。
启示:只要我们善于体察语境,细心品味,就能汲取到文章的精华,领略到语言描写的精妙。
3.心理描写,别具一格
初来荣国府的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己此来寄人篱下,自然要谨小慎微,不能贻人口实,授人以柄,可见黛玉的谨小慎微之中有满怀凄凉的自卑,也有极其敏感的自尊,其心理颇为复杂也颇为矛盾。
黛玉辞别邢夫人,前来拜见贾政,她知道外祖母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贵贱有异,所以“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待到拜见王夫人,“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便向椅上坐了”,连坐在何处都不草率,因为她不想惹出是非。这里极其细腻地表现了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
“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宝玉一亮相,黛玉便大吃一惊,“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表明黛玉与宝玉产生“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心灵感应,达成感情上的默契,但又不敢轻易说出声来,以免有唐突张扬之嫌。
这些心理描写不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同时也使得黛玉的形象日趋丰满,而且从侧面衬托了王熙凤、贾宝玉张扬的个性。
启示:巧妙的心理描写可以将人物个性凸显得淋漓尽致,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大帮助。
4.细节描写,不同凡响
能否将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关键在于作者对细节的处理是否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表面上看是语言上的细微变化,实际是黛玉心理上的一次波动,内心世界的一次变化。从中,读者不难看出黛玉心思多虑、做事小心谨慎的性格。
再看宝玉摔玉这一细节:因为贾宝玉一向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本为家中姐妹们感到不平,如今宝黛初见,闻知黛玉无玉,于是就解下脖子上的玉,狠狠地摔在地上。这一细节体现了宝玉的叛逆性格和反叛精神,体现了宝玉追求平等、率真任性的个性特征。 启示:通过丰富、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小说典型环境设置的合理性。
回归课本,先模仿后创新,从经典文本中汲取叙事角度、人物出场、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之精华,借助经典课文,可以让我们练就扎实的个性化人物描写的写作功底。
出乎其外
特长生的似水年华
◎张雨恬
一
一节无人看管的晚自习。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是否还在……”乌鸦般的尖锐声划破了教室的宁静,我猜一定又是“带鱼”扯开了他那破锣似的嗓子。
他这一吼不要紧,原来做作业、画画、听音乐、补充能量的众位同胞们可不乐意了。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怪他打断了思绪。
“喂,开个唱可要交税哪!”“猴子”揉着饱受摧残的耳朵,想代表大伙儿讨个公道。
“交税,别不知足了!让你免费聆听本天王级歌星演唱还不感激涕零,没让你买门票就很不错了!”“带鱼”理直气壮地说。
“猴子”没有被抬举的感觉,却差点“涕零”。
“带鱼”学的是体育,却又是一个音乐迷,典型的“朝三暮四”,粗犷豪放的摇滚乐,缠绵悱恻的情歌他都喜欢。每次都有“勇士”实在忍受不了他的“真情嚎叫”决心揭竿而起,推翻“暴政”,但他那沙钵样大的拳头总能使人产生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的错觉。
背着琴,“带鱼”的背影在楼道间迅速挪动着。比起其他同学,他因为有些许音乐的底子而被允许于周三、周六特长课中,抽出一两节课自己练琴。
二
我们都曾像“猴子”“带鱼”一样,在呼啸着驰往大学的列车上,心安理得地就坐。在这趟列车到达艺术之站前,曾拥于一厢的乘客大部分均早有归宿,各奔前程,但凡上车者无不紧攥着全程票。即使半路发现根本没有必要继续待在车上,宁可中途下车,高昂的票价谁也不会少掏一分。
我想方设法去理会,去论证,去与大众靠近。艺术——一个充分体现人类灵性的精神劳动,为什么不是被急功近利者当作跻身上流社会的工具,就是被无情地丢弃在荒漠中呢?
也許,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想知道的。
简评
此文构思新颖别致,通过展示特长生的课堂生活,同学之间相处时的嬉戏场面,以及自己独处时的感受,从而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体现出特长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语言幽默风趣,见解独到深刻,从侧面突出特长生的似水年华。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层次感强,语言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富有个性;情节发展勾连映衬,值得我们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