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由我校袁方教授主编的《我国生育率下降趋势和问题》论文集已经出版.这是由我校社会学系《人口问题》研究组牵头承担的"六五"时期国家社会科研规划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承担这项研究工作的有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二十余名人口学者.他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国外人口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充分运用已有人口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关生育率变动的背景、条件、相关因素、地区差异等问题的社会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准备了重要前提.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由我校袁方教授主编的《我国生育率下降趋势和问题》论文集已经出版.这是由我校社会学系《人口问题》研究组牵头承担的"六五"时期国家社会科研规划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承担这项研究工作的有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二十余名人口学者.他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国外人口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充分运用已有人口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关生育率变动的背景、条件、相关因素、地区差异等问题的社会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准备了重要前提.论
其他文献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等有关人员组成的《中国九十年代消费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已经在研讨的基础上取得了阶段性的初步成果.以下刊发该课题组成员的三篇有关消费问题的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我国九十年代的消费发展战略,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正> 一般而论,西方人擅于逻辑思辨,以严密的推理和论证来建立庞大的理论体系,而中国人对诗文的品评则往往从直观感受出发,重视心灵的体悟,出语下笔,表现出一种即兴式和进发式.中国大量的文评、诗评、诗话、词话、笔记、小品、序跋、小说戏剧评点等大都具有这种特点.西方印象式的文艺批评与中国传统的诗文批评有较多的吻合.哈兹里特在《论天才与
<正> 瓦西里·米哈依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B.M.AЛeKceeB,1881-1951),属于俄苏汉学史上三个划时代的人物之一.前两个是雅·比丘林(1777-1853)和瓦·瓦西里耶大(1818-1900),各代表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上半叶和十九世纪下半叶两个时期.阿列克谢耶夫则代表二十世纪上半叶,为第三个时期. 比较来说,比丘林时期属于俄国汉学的草创阶段.大多数学者出身于俄国来华的东正教使团,从
<正> 由我校哲学系和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哲学研究室共同发起的"中日唯物辩证法研讨会",继1988年8月在我校举行后,于1991年8月19日-22日再次在我校召开.来自我校哲学系、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及外地列席、正式代表共35人组成中国代表团,黄楠森为团长.以岩崎允胤为团长的日本代
<正> 上学期末,我校文科开始学科清理工作.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健康、深入地开展.9月13日,学校召开了由文科各系的负责人参加的学科清理工作交流会. 中文、哲学、经济管理、国际经济、国际政治等系在会上介绍了各自的做法和想法.据介绍,这些系在
<正> 显然马克思不是一位伦理学家,他对作为伦理核心的正义问题并没有系统性的论述和阐发.他不谈正义则已,一旦提到正义这一概念时,总离不开嘲讽(Spott) 或批判(Kritik).那么马克思何以对正义和权利有关的理论加以坚拒排斥呢? 主要的原因是他视这类问题属于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他要摧陷廓清的对象.这些问题也牵涉着资产阶级的理念和制度,其虚伪性和欺瞒性正是马克思企图揭示暴露的.更何况他对日耳曼传统的法律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法哲学深感不满,有彻底厘清批判的必要. 尽管马克思不曾详尽阐述正义及其
<正> 《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刊载了刘再复与林岗合写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阿Q模式"》一文(以下简称《模式》),现选择其中的若干论点略加分析. 一、关于《老子》《模式》的基本内容,是论述老庄哲学、佛教哲学与阿Q思想的关系.该文对《老子》一书中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作过如下的解释:
<正> 物自身学说是康德批判哲学中最为重要、最为难解因而最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之一,而且它又直接关系到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基本难题,而这个难题直到今天也很难说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研究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就具有双重的困难,即一方面是它本来意义的难解,另一方面是从哲学的根本问题着眼分析它的意义的不易.但是,这同时提示了研究这个问题具有与此对应的双重意义.本文的目的首先在于分析康德理论哲学范围内物自身的一般意义,提出新的分类观点,然后进一步讨论对象两重性的问题,以求得对于康德本意的正确领会. 物自身是
<正> 1. 中日股票投资的相同性中日股份经济萌芽的时间基本相同:清代前期,中国曾有"人身股"、"垫本合股"的形式出现;而在日本的江户时代,也曾出现以"大元方"为形式的"家庭财产股份",它们以财产"合资经营"的形式使祖传遗产得以继承.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西方经济思想对其的渗透,尤其是在明治六年间(1873年),一些具有股份公司特征的银行、铁路、贸易公司不断涌现;而中国的洋务运动(1863年左右开始),使外国的股份银行、股票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