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上教什么,应由三方面决定:教材、教师、学情,三者应该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对教材的处理也应该注意三个环节,即确定内容、内容整合与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材教师学情
一篇《琵琶行》,教参建议用一课时上完,但因为此乃经典篇目,有许多精彩之处,老师们舍不得丢弃,往往上了两课时甚至三课时。有的侧重品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的侧重学习结构;有的侧重学习音乐描写的手法;有的侧重朗读;有的侧重语言学习;有的侧重比较阅读;有的侧重烘托技法的模仿……
究竟该教什么?这是教师反复思考,难以抉择的问题。语文教学内容应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不应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不知所教的困惑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的教材体系,课文编排大多以文体和内容为标准,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体系,这时教师就只能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希望在听说读写、知识与能力、内容与形式、人文与工具等方面,谋求融合与兼顾,结果是师生疲于奔命,知识大量重复,这一篇与那一篇讲得毫无区别。
其次,面对课文,许多教师在备课中更多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比如如何导入、如何利用课件、如何设计板书、组织什么活动、提出什么问题、怎么突出“对话”、怎么体现“合作”等等,这些现象在上公开课时尤为突出。毋庸置疑,这些努力都应予以肯定,但同时也暴露出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对文本的把握不甚到位,造成“功夫在诗外”的状况。
再次,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语文学习局限于高考考纲的范围,并由考纲衍生出一系列知识点和能力点,语文教学演变成了落实一系列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点教学。语文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远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初衷。语文教学趋于功利化。
面对教材,面对高考,教师必须考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篇课文包含着诸多信息(知识),试图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一网打尽是不切实际的,语文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从发现课文教学价值到呈现课堂教学价值的过程,最终实施教学必然有一个确定的内容,而“发现”的空间广阔而深邃,“呈现”的方式巧妙而灵活,“发现”与“呈现”之间,确定教学内容就是桥梁。课堂上教什么就成了首先考虑的问题。
课堂上教什么,应由三方面决定:一是教材,二是教师,三是学情。这三者应该统筹兼顾,综合考虑。
先说教材。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实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桥梁。把握教材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前提。教师运用教材进行教学,不是简单地讲教材,必须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哪些教哪些不教,哪些应该重点教哪些可稍做点拨,要慎重考虑。它需要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熟悉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熟悉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这种宏观的把握,有了对教材深入系统的理解,教师才能准确地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应该注意三个环节,即确定内容、内容整合与教学设计。
确定内容。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由整个教材体系决定的,同一篇课文在教材的不同位置可有不同的具体价值定位。在教材体系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和可利用的地方。语文教学的线性过程决定了我们在教学时必须从“这一篇”的众多教学价值中有所选择,恰当确定教学内容。是选能力训练,还是知识传授,应该有一个通盘考虑。对于文选,有的适合文化积淀,如经典鉴读;有的适合学习读写知识;有的适合作为写作的范本;有的可以学习语言等。此外,如果是为了配合专题教学,还应注意这一课与那一课教学内容的差别,后一课在前一课的教学基础上内容如何拓展加深。
内容整合。语文教学内容与数理化不同,数理化的教学内容总是系统而明显地呈现于师生面前,而语文教学内容则是内隐的,不连贯的,教材仅为载体,需要教师的开发利用。不仅如此,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是由教材一个因素决定的,还涉及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教学内容整合在教学内容选择中的地位显而易见,尤其是整合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的标志。整合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它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知识能力与学习过程、方法的整合,是课程内容与课外阅读及生活的整合,也是学情与教师智慧的整合。
教学设计。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观,它的核心在于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经验的参与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语文学习内容的选择,既是教师对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建构设计过程,设计中融入了教师自身的积累和经验,也融入了教师的个性和智慧,它是教学内容选择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课文的导人,教学的切入点,问题的设计,内容的选择,知识点的衔接,方法的选用,练习的角度等等,无一不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教学设计好坏,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再说教师。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建设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素质、个性特点,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前面提到的整合与设计,都与教师个人智慧与素质有关。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强项,都有自己擅长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应尽量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强项,争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普通话基础好的,可以发挥朗读教学的魅力;语言风趣幽默的,不妨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知识面广的,可以比较阅读和拓展延伸;写作功底不错的,不妨来个示范写作……盲目模仿是不可取的。许多优秀教案是上课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实际设计的,不一定适合其他教师及其学情。教师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个性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及自身特点选择,教学效果才能最好。
次说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情决定了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平时阅读面宽,知识面广,这样的学生领悟力强,教学内容上可教得深一些,知识面拓展得宽一些;有的平时阅读较少,知识面较窄,这样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基础,适当拓宽;语文基础较好的,要在突破重难点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语文基础较差的,要强化基础知识,一课一得,不贪多求快;不喜欢学习语文的,不妨从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上人手。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会事半功倍。
以《琵琶行》为例,我们来比较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看看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教学过程略)。
教师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2.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顿挫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师乙: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师丙: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感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分地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进行比较阅读,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以上三位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注意了《琵琶行》一诗音乐描写上的特点,都注意了本诗表现的情感及思想意义。不同之处在于:教师甲教学目标多而全,要用三课时完成;教师乙在欣赏感悟文本后,突出了写作训练,要用两课时完成;教师丙目标明确集中,强化了朗读训练。故只用一课时。三位教师的设计,各有长处。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为例,我们从教材编排体系角度来看本诗的地位和教学要求。本诗属于高中语文第三册二单元.属唐诗宋词单元,教材要求本册要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单元要求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意境,学习鉴赏唐诗宋词。三位教师在内容的确定上都把握住了教材的学习要求,差异出现在整合和设计的环节。甲教师的细致全面,对中等偏下程度的学生学习有好处,但忽略了整个单元课文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这一课与单元其他课区分度不大,特点不是很突出;乙教师撇开其他知识点,大胆省略,只抓音乐描写这一突出特点,先赏析后练写,重点突出,学生印象应该很深;丙教师用一课时欣赏本课音乐描写和烘托手法这两个突出特点,用朗读方法带领学生去感悟,虽然感觉不够深入,但也体现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学生适合哪一种设计?教师应该心中有数。自己的长处是什么,学生的基础如何,本单元课文打算训练哪些能力点,传授哪些知识点,侧重点是什么,用多少课时,这些都应有通盘考虑。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以本单元为例,这一课如果侧重在想象和联想训练,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一课就不妨教给学生理解诗歌常用的比喻烘托的手法,再下一课还可教给学生品意象、悟意境等。每一课知识与能力点的衔接,才会构成语文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如果课与课之间没有差别,什么都舍不得放弃,教学时间不够不说,教学效果也不会明显。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材内容确定、内容整合、教学设计,教师自己的情况,学生的学情,三者一定要综合考虑。
[关键词]教材教师学情
一篇《琵琶行》,教参建议用一课时上完,但因为此乃经典篇目,有许多精彩之处,老师们舍不得丢弃,往往上了两课时甚至三课时。有的侧重品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的侧重学习结构;有的侧重学习音乐描写的手法;有的侧重朗读;有的侧重语言学习;有的侧重比较阅读;有的侧重烘托技法的模仿……
究竟该教什么?这是教师反复思考,难以抉择的问题。语文教学内容应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不应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不知所教的困惑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的教材体系,课文编排大多以文体和内容为标准,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体系,这时教师就只能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希望在听说读写、知识与能力、内容与形式、人文与工具等方面,谋求融合与兼顾,结果是师生疲于奔命,知识大量重复,这一篇与那一篇讲得毫无区别。
其次,面对课文,许多教师在备课中更多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比如如何导入、如何利用课件、如何设计板书、组织什么活动、提出什么问题、怎么突出“对话”、怎么体现“合作”等等,这些现象在上公开课时尤为突出。毋庸置疑,这些努力都应予以肯定,但同时也暴露出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对文本的把握不甚到位,造成“功夫在诗外”的状况。
再次,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语文学习局限于高考考纲的范围,并由考纲衍生出一系列知识点和能力点,语文教学演变成了落实一系列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点教学。语文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远离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初衷。语文教学趋于功利化。
面对教材,面对高考,教师必须考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篇课文包含着诸多信息(知识),试图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一网打尽是不切实际的,语文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从发现课文教学价值到呈现课堂教学价值的过程,最终实施教学必然有一个确定的内容,而“发现”的空间广阔而深邃,“呈现”的方式巧妙而灵活,“发现”与“呈现”之间,确定教学内容就是桥梁。课堂上教什么就成了首先考虑的问题。
课堂上教什么,应由三方面决定:一是教材,二是教师,三是学情。这三者应该统筹兼顾,综合考虑。
先说教材。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实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桥梁。把握教材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前提。教师运用教材进行教学,不是简单地讲教材,必须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哪些教哪些不教,哪些应该重点教哪些可稍做点拨,要慎重考虑。它需要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熟悉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熟悉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这种宏观的把握,有了对教材深入系统的理解,教师才能准确地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应该注意三个环节,即确定内容、内容整合与教学设计。
确定内容。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由整个教材体系决定的,同一篇课文在教材的不同位置可有不同的具体价值定位。在教材体系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和可利用的地方。语文教学的线性过程决定了我们在教学时必须从“这一篇”的众多教学价值中有所选择,恰当确定教学内容。是选能力训练,还是知识传授,应该有一个通盘考虑。对于文选,有的适合文化积淀,如经典鉴读;有的适合学习读写知识;有的适合作为写作的范本;有的可以学习语言等。此外,如果是为了配合专题教学,还应注意这一课与那一课教学内容的差别,后一课在前一课的教学基础上内容如何拓展加深。
内容整合。语文教学内容与数理化不同,数理化的教学内容总是系统而明显地呈现于师生面前,而语文教学内容则是内隐的,不连贯的,教材仅为载体,需要教师的开发利用。不仅如此,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是由教材一个因素决定的,还涉及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教学内容整合在教学内容选择中的地位显而易见,尤其是整合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的标志。整合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它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知识能力与学习过程、方法的整合,是课程内容与课外阅读及生活的整合,也是学情与教师智慧的整合。
教学设计。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观,它的核心在于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经验的参与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语文学习内容的选择,既是教师对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建构设计过程,设计中融入了教师自身的积累和经验,也融入了教师的个性和智慧,它是教学内容选择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课文的导人,教学的切入点,问题的设计,内容的选择,知识点的衔接,方法的选用,练习的角度等等,无一不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果。教学设计好坏,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再说教师。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建设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素质、个性特点,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前面提到的整合与设计,都与教师个人智慧与素质有关。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强项,都有自己擅长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应尽量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强项,争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普通话基础好的,可以发挥朗读教学的魅力;语言风趣幽默的,不妨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知识面广的,可以比较阅读和拓展延伸;写作功底不错的,不妨来个示范写作……盲目模仿是不可取的。许多优秀教案是上课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实际设计的,不一定适合其他教师及其学情。教师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个性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及自身特点选择,教学效果才能最好。
次说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情决定了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平时阅读面宽,知识面广,这样的学生领悟力强,教学内容上可教得深一些,知识面拓展得宽一些;有的平时阅读较少,知识面较窄,这样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基础,适当拓宽;语文基础较好的,要在突破重难点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语文基础较差的,要强化基础知识,一课一得,不贪多求快;不喜欢学习语文的,不妨从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上人手。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会事半功倍。
以《琵琶行》为例,我们来比较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看看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教学过程略)。
教师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2.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认识。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比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顿挫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师乙: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师丙: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感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分地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进行比较阅读,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以上三位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注意了《琵琶行》一诗音乐描写上的特点,都注意了本诗表现的情感及思想意义。不同之处在于:教师甲教学目标多而全,要用三课时完成;教师乙在欣赏感悟文本后,突出了写作训练,要用两课时完成;教师丙目标明确集中,强化了朗读训练。故只用一课时。三位教师的设计,各有长处。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为例,我们从教材编排体系角度来看本诗的地位和教学要求。本诗属于高中语文第三册二单元.属唐诗宋词单元,教材要求本册要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单元要求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意境,学习鉴赏唐诗宋词。三位教师在内容的确定上都把握住了教材的学习要求,差异出现在整合和设计的环节。甲教师的细致全面,对中等偏下程度的学生学习有好处,但忽略了整个单元课文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这一课与单元其他课区分度不大,特点不是很突出;乙教师撇开其他知识点,大胆省略,只抓音乐描写这一突出特点,先赏析后练写,重点突出,学生印象应该很深;丙教师用一课时欣赏本课音乐描写和烘托手法这两个突出特点,用朗读方法带领学生去感悟,虽然感觉不够深入,但也体现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学生适合哪一种设计?教师应该心中有数。自己的长处是什么,学生的基础如何,本单元课文打算训练哪些能力点,传授哪些知识点,侧重点是什么,用多少课时,这些都应有通盘考虑。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以本单元为例,这一课如果侧重在想象和联想训练,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一课就不妨教给学生理解诗歌常用的比喻烘托的手法,再下一课还可教给学生品意象、悟意境等。每一课知识与能力点的衔接,才会构成语文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如果课与课之间没有差别,什么都舍不得放弃,教学时间不够不说,教学效果也不会明显。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材内容确定、内容整合、教学设计,教师自己的情况,学生的学情,三者一定要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