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讨论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最普通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如下的要求:一、学生应能认真倾听并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二、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何在讨论的过程中使这些要求得到有效的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准确真实地体现呢?组织课堂讨论就要注意讲究技巧。
一、讨论的开局
课堂讨论开局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进行:①充分肯定,有所侧重,挑起争论。即教师充分肯定学生课前所做的大量准备,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鲜明观点和见解,继而在课前摸底的基础上,对那些准备充分或者观点有个性的学生,运用眼神(或课前打招呼)使其作先锋,主动发言。②积极激励,调动欲望,争先发言。即教师可以不去就所要讨论的案例说长道短,而是对案例讨论的功能和作用大加肯定,说明这是胆量、知识和能力的表现,是智慧和才能的较量等,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表现的欲望。③按部就班,依序而行,点兵点将。即教师宣布按照一定的规律点名发言,如依学号进行,或按坐席顺序等,这样可以对全体学生都造成一定压力,使其认真准备,随时发言,在压力下产生动力,创造活力。
二、讨论的展开
讨论开场后,整个讨论的进展主要是由教师把握和控制的。在讨论中,就其形式和内容方面,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开场之后又冷场,出现僵局;二是发言热烈,就事论事,游离主题。冷场或僵局极易在开局之后较短时间内出现,应当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避免或认真解决。教师处理此种情况要有三种方法供选择:①教师讲明所要讨论的问题,指出方向,再做开场白式的动员,看哪位学生接着发言。具有相对的动员、指令式。②教师保持沉默,以信任的眼光注视学生,坐以待发。此时,沉默的时间不可太长,耐心和信心的结合必须适度。另外要在蓄势中寻找突破点或人,这要建立在对学生充分的了解基础上,否则冷场时间太长而又心中无数,再启动就比较难。③承前启后,顺势按垅。教师及时审度课堂形势,发现有可能出现冷场时,立即对开场白中的陈述、观点、意见进行分析,提出新的问题,反问式诱导学生发言,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
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是在众多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太“浅”了,没有针对性。例如:教师会问学生,“你觉得董存瑞伟大不伟大呀?”《凡卡》一课中“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等等,这一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学生只要看看书,便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又何须再展开讨论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创设问题。
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也是课堂讨论中经常遇到的。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本意,教师负有纠正和引导的责任。①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沿着分析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思路进行讨论;②可暂时按兵不动,看学生中有无人出来纠正偏差。若短时间内实在无人出面,教师则可以以委婉的方式来扭转局面,走向正题。诸如,“刚才发言的同学讲得很精彩,但是不是跑题啦?”③可以事先将主题写在黑板上,必要时指点一下。
讨论中,教师一要注意倾听,表示很尊重学生们的劳动,重视他们的见解和观点。二要适当插话,或点评学生的发言;或纠正离题现象,或提出反问,推进思考,跃上新高度;或风趣幽默,调整课堂气氛。这时教师的话不在多,而在于巧妙、适时、到位。
三、讨论的收尾
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必须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通过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引发课后的进一步思考。
由于讨论中的阐述、交锋,乃至争论,学生比较亢奋,情绪比较强,教师就要利用总结的形式,使学生把激情和理性结合起来,去探求新的知识。总结时以下几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①简单归纳一下学生们发言的基本观点,使学生们对讨论中的情况有一个科学、清晰的整体了解,掌握讨论的全貌,把自己溶于整体中;②对讨论中反映出的观点进行评析,指明哪些是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哪些是不正确或有失偏颇的,肯定正确,剖析错误,使学生对也明白,错也明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③对讨论中学生忽视、遗漏和挖掘不深的问题,逐一指明,然后结合案例中的情况再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以明示学生;④总结中应当从整个讨论的情况出发,对事不对人,避免对发表某一观点的学生进行分析,不要把学生的表现和其所反映的观点混同。
课堂讨论的形式多样,教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恰当地去组织讨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责编韦淑红)
一、讨论的开局
课堂讨论开局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进行:①充分肯定,有所侧重,挑起争论。即教师充分肯定学生课前所做的大量准备,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鲜明观点和见解,继而在课前摸底的基础上,对那些准备充分或者观点有个性的学生,运用眼神(或课前打招呼)使其作先锋,主动发言。②积极激励,调动欲望,争先发言。即教师可以不去就所要讨论的案例说长道短,而是对案例讨论的功能和作用大加肯定,说明这是胆量、知识和能力的表现,是智慧和才能的较量等,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表现的欲望。③按部就班,依序而行,点兵点将。即教师宣布按照一定的规律点名发言,如依学号进行,或按坐席顺序等,这样可以对全体学生都造成一定压力,使其认真准备,随时发言,在压力下产生动力,创造活力。
二、讨论的展开
讨论开场后,整个讨论的进展主要是由教师把握和控制的。在讨论中,就其形式和内容方面,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开场之后又冷场,出现僵局;二是发言热烈,就事论事,游离主题。冷场或僵局极易在开局之后较短时间内出现,应当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避免或认真解决。教师处理此种情况要有三种方法供选择:①教师讲明所要讨论的问题,指出方向,再做开场白式的动员,看哪位学生接着发言。具有相对的动员、指令式。②教师保持沉默,以信任的眼光注视学生,坐以待发。此时,沉默的时间不可太长,耐心和信心的结合必须适度。另外要在蓄势中寻找突破点或人,这要建立在对学生充分的了解基础上,否则冷场时间太长而又心中无数,再启动就比较难。③承前启后,顺势按垅。教师及时审度课堂形势,发现有可能出现冷场时,立即对开场白中的陈述、观点、意见进行分析,提出新的问题,反问式诱导学生发言,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
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是在众多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太“浅”了,没有针对性。例如:教师会问学生,“你觉得董存瑞伟大不伟大呀?”《凡卡》一课中“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等等,这一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学生只要看看书,便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又何须再展开讨论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创设问题。
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也是课堂讨论中经常遇到的。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本意,教师负有纠正和引导的责任。①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沿着分析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思路进行讨论;②可暂时按兵不动,看学生中有无人出来纠正偏差。若短时间内实在无人出面,教师则可以以委婉的方式来扭转局面,走向正题。诸如,“刚才发言的同学讲得很精彩,但是不是跑题啦?”③可以事先将主题写在黑板上,必要时指点一下。
讨论中,教师一要注意倾听,表示很尊重学生们的劳动,重视他们的见解和观点。二要适当插话,或点评学生的发言;或纠正离题现象,或提出反问,推进思考,跃上新高度;或风趣幽默,调整课堂气氛。这时教师的话不在多,而在于巧妙、适时、到位。
三、讨论的收尾
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必须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通过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引发课后的进一步思考。
由于讨论中的阐述、交锋,乃至争论,学生比较亢奋,情绪比较强,教师就要利用总结的形式,使学生把激情和理性结合起来,去探求新的知识。总结时以下几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①简单归纳一下学生们发言的基本观点,使学生们对讨论中的情况有一个科学、清晰的整体了解,掌握讨论的全貌,把自己溶于整体中;②对讨论中反映出的观点进行评析,指明哪些是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哪些是不正确或有失偏颇的,肯定正确,剖析错误,使学生对也明白,错也明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③对讨论中学生忽视、遗漏和挖掘不深的问题,逐一指明,然后结合案例中的情况再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以明示学生;④总结中应当从整个讨论的情况出发,对事不对人,避免对发表某一观点的学生进行分析,不要把学生的表现和其所反映的观点混同。
课堂讨论的形式多样,教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恰当地去组织讨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