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壮族是一个勤劳而充满智慧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本民族光辉灿烂文化艺术,特别是三声部民歌,堪称中国南方民歌一绝,是壮族人民的骄傲。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三声部民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它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当下迫切的课题,本文通过把壮族三声民歌引入课堂教学,探索其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壮族三声部民歌;教育教学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人民善于用歌声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论是下地种田、上山砍柴、逢年过节、成年男女间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可谓是无事不歌,以歌代言。壮族山歌形式多样,韵律独特,曲调丰富优美,语言形象生动,风格多变,艺术特色浓厚。特别是壮族三声部民歌,她以独特的演唱形式和艺术魅力,受到广大壮族人民的热爱。然而,由于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瞬息万变,目前民间演唱三声部民歌已不多见,仅在马山县东部地区较流行,传唱者多为老人,其中巫师、道师居多,青年人一般不会唱,导致壮族三声部原民歌走到频临灭绝的地步,对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人多年从事于广西民族音乐教学工作,如何把壮族原生态民歌引入课堂,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笔者试以壮族三声部民歌课堂教学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设计
1、赏析性三声部民歌教学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课的重要内容和形式,通过音乐欣赏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完善健全人格品性。因此,在进行壮族三声部民歌教学之前,首先组织带领学生通过声音形象、音乐旋律、图片视频等资料欣赏原生态壮族三声部民歌,让学生了解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征,让学生建立起壮族三声部民歌基本的框架,初步获得感性认识。
2、体验性三声部民歌教学
通过赏析三声部民歌,让学生对壮族三声部民歌建立起最基本的认识框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三声部民歌的教学。
(1)老师示范教学。由三位专业老师用壮语当场演唱壮族三声部民歌,更为直观地给学生展演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三声部民歌声部内的相互配合、互相烘托,充分体验壮族三声部民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2)实地体验教学。壮族三声部民歌生存的环境及土壤在于民间的广大劳动人民当中,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世代传唱着壮族三声部民歌,他们给民歌赋予了灵魂,民间歌手才是民歌的真正主人。老师可根据实际情況,在壮族地区寻找一个有地域特色的、民风民情淳朴、三声部民歌保存完好的村寨作为采风点,带领学生进行实地采风,零距离接触三声部民歌,让学生对身边的民歌有更加直观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三声部民歌演唱方法。
二、实施课堂教学
经过赏析性和体验性三声部民歌的教学,学生有了直观的感悟后,就可以进入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也是传承三声部民歌最重要的环节。
(1)声部分组。
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男女学生搭配合理。声音高亢明亮的安排在高声部,声音浑厚柔和的安排在中、低声部。按照三声部民歌声部要求,三个声部的人数比例为:1:1:2,声部之间才能够相配协调、音色柔和,听起来音乐形象鲜明、突出,风格统一。这一阶段的教学是三声部民歌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所在,要求专业教师掌控好整个教学过程。
(2)合成教学
这阶段的教学是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声部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浑然一体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合成时遵循“旋律轮廓,节奏形态、调式调性、音乐曲调风格保持一致,体现共同单一的音乐形象”的原则。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高声部一般是主旋律,该声部是由高亢明亮的声音来担任演唱,它的旋律性、节奏型、调式调性等比较清晰明了,而中、低声部是派生声部,一切的音乐发展走向均服从于高声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高声部分别带合中、低声部的教学方法。三个声部在合成时要特别注意节奏型的对比、旋律型的对比、谐和音程和不谐和音程的对比,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使整个音乐浑然一体,体现统一的三声部民歌的音乐主题。
(3)舞台实践
艺术教学与舞台实践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除了拓展内在的教学空间外,教学还要依托舞台实践空间,对教学成果做最充分的诠释,让艺术充满生命状态,最终实现教学的延伸功能。同样,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也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来实现。在演出实践中三个声部之间得到进一步的磨合,配合更为默契,艺术表现力得到更充分的展示。这一阶段是教学成果的提升和升华,如有条件应该更多地组织学生参加区内外的各种演出比赛活动,在演出比赛中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丰富学生的表演经验,更好地展示壮族三声部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广西壮族原生态三声部民歌堪称中国民歌一绝,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传承、保护、普及和提高。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传承和保护,壮族三声部民歌得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依赖于教育教学,特别是从“娃娃抓起”是最有效的途径,但民歌进入课堂,必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祖祖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才能使广西民族音乐艺术这朵美丽之花永开不谢!
参考文献:
[1]周巍峙《民歌对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2]卢克刚《民歌概论》广西艺术学院.
[3]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1998年增刊(总31期).
[4]《文学与艺术》延边人民出版社2011.2.
关键词:壮族三声部民歌;教育教学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人民善于用歌声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论是下地种田、上山砍柴、逢年过节、成年男女间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可谓是无事不歌,以歌代言。壮族山歌形式多样,韵律独特,曲调丰富优美,语言形象生动,风格多变,艺术特色浓厚。特别是壮族三声部民歌,她以独特的演唱形式和艺术魅力,受到广大壮族人民的热爱。然而,由于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瞬息万变,目前民间演唱三声部民歌已不多见,仅在马山县东部地区较流行,传唱者多为老人,其中巫师、道师居多,青年人一般不会唱,导致壮族三声部原民歌走到频临灭绝的地步,对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人多年从事于广西民族音乐教学工作,如何把壮族原生态民歌引入课堂,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笔者试以壮族三声部民歌课堂教学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设计
1、赏析性三声部民歌教学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课的重要内容和形式,通过音乐欣赏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完善健全人格品性。因此,在进行壮族三声部民歌教学之前,首先组织带领学生通过声音形象、音乐旋律、图片视频等资料欣赏原生态壮族三声部民歌,让学生了解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征,让学生建立起壮族三声部民歌基本的框架,初步获得感性认识。
2、体验性三声部民歌教学
通过赏析三声部民歌,让学生对壮族三声部民歌建立起最基本的认识框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三声部民歌的教学。
(1)老师示范教学。由三位专业老师用壮语当场演唱壮族三声部民歌,更为直观地给学生展演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三声部民歌声部内的相互配合、互相烘托,充分体验壮族三声部民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2)实地体验教学。壮族三声部民歌生存的环境及土壤在于民间的广大劳动人民当中,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世代传唱着壮族三声部民歌,他们给民歌赋予了灵魂,民间歌手才是民歌的真正主人。老师可根据实际情況,在壮族地区寻找一个有地域特色的、民风民情淳朴、三声部民歌保存完好的村寨作为采风点,带领学生进行实地采风,零距离接触三声部民歌,让学生对身边的民歌有更加直观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三声部民歌演唱方法。
二、实施课堂教学
经过赏析性和体验性三声部民歌的教学,学生有了直观的感悟后,就可以进入课堂教学的实施阶段,也是传承三声部民歌最重要的环节。
(1)声部分组。
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男女学生搭配合理。声音高亢明亮的安排在高声部,声音浑厚柔和的安排在中、低声部。按照三声部民歌声部要求,三个声部的人数比例为:1:1:2,声部之间才能够相配协调、音色柔和,听起来音乐形象鲜明、突出,风格统一。这一阶段的教学是三声部民歌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所在,要求专业教师掌控好整个教学过程。
(2)合成教学
这阶段的教学是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声部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浑然一体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合成时遵循“旋律轮廓,节奏形态、调式调性、音乐曲调风格保持一致,体现共同单一的音乐形象”的原则。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高声部一般是主旋律,该声部是由高亢明亮的声音来担任演唱,它的旋律性、节奏型、调式调性等比较清晰明了,而中、低声部是派生声部,一切的音乐发展走向均服从于高声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高声部分别带合中、低声部的教学方法。三个声部在合成时要特别注意节奏型的对比、旋律型的对比、谐和音程和不谐和音程的对比,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使整个音乐浑然一体,体现统一的三声部民歌的音乐主题。
(3)舞台实践
艺术教学与舞台实践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除了拓展内在的教学空间外,教学还要依托舞台实践空间,对教学成果做最充分的诠释,让艺术充满生命状态,最终实现教学的延伸功能。同样,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也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来实现。在演出实践中三个声部之间得到进一步的磨合,配合更为默契,艺术表现力得到更充分的展示。这一阶段是教学成果的提升和升华,如有条件应该更多地组织学生参加区内外的各种演出比赛活动,在演出比赛中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丰富学生的表演经验,更好地展示壮族三声部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广西壮族原生态三声部民歌堪称中国民歌一绝,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传承、保护、普及和提高。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传承和保护,壮族三声部民歌得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依赖于教育教学,特别是从“娃娃抓起”是最有效的途径,但民歌进入课堂,必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我们祖祖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才能使广西民族音乐艺术这朵美丽之花永开不谢!
参考文献:
[1]周巍峙《民歌对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2]卢克刚《民歌概论》广西艺术学院.
[3]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1998年增刊(总31期).
[4]《文学与艺术》延边人民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