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个规律”研究的好书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hi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工作规律(下称“两个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促进干部全面健康成长、实现党校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红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谈宜彦等同志撰著的《领导干部成长八论》和《党校教育工作八论》(下称两个《八论》),就是作者从工作实际出发,基于经验积累,通过调查研究,经过理性思考,对“两个规律”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成果。
  
  时代的呼唤 事业的需要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执政党,注重理论武装是党能够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新胜利的一大法宝。党校是教育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学校,是理论武装的主渠道。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要切实提高党校理论武装的水平,积极探索、切实遵循干部成长和党校教育的规律,就成为党校工作的必然要求。
  当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自身成长规律的认识还较为模糊,能够自我把握成长规律的能力不是很强,现实中有的干部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了成长规律,阻滞了发展,受到了惩罚,其教训是深刻的。近年来,党校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要按科学发展的要求开展培训,仍需进一步探索与把握党校教育的规律。为促进干部又好又快成长、实现党校科学发展,对干部成长给予引导、对党校教育规律予以探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两个《八论》从此立意出发,对“两个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得出了初步结论。如《领导干部成长八论》结合干部成长实践,通过对八个基本问题的阐述,说明了干部遵循成长规律的必要性;又如《党校教育工作八论》联系党校工作实际,也从八个方面就其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党校按教育规律开展培训的重要性。
  对“两个规律”进行研究,不能仅采取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应以调查为基础,以经验为前提。分析梳理素材和经验的过程,就是总结提高的过程,就是摸索规律的过程,就是把具体做法理性化、零散经验系统化的过程,这样才能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两个《八论》的后记中了解到,为适应干部成长新特点、满足领导干部新需求、促进党校教育新发展,作者一班人历时两载有余,经过深入调研,在梳理消化及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著就了两个《八论》。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验价值的彰显,是理性力量的体现。
  
  理性的构建 新颖的视角
  
  据作者介绍,从2007年开始,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就对“两个规律”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通过收集资料、座谈访谈、问卷调查、校长论坛、学员论坛、教学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对干部成长和党校教育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明确的主张,较为全面深刻地回答了领导干部成长的目标、途径、素质、机制、环境、培养、选拔、关口等问题,以及党校教育的办学方向、根本任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培训格局、办学资源等问题,较好地做到了经验与理性的结合,分析与案例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对于深化“两个规律”理论研究以及干部成长和党校教育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部好书,要既能把道理说透,注重理论上的透彻清晰,以理喻人、以理服人,又能在实践中管用,注重实践中的切实可行,入心践行、知行合一。两个《八论》则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如《领导干部成长八论》对干部成长周期规律的探索。逻辑上就较为清晰,操作上也便利可行。它从人才学角度对若干研究范畴予以了厘定,把干部成长的周期依客观年龄界定为动态运行而又内在衔接的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成就期和淡出期等五个时期,初创了研究的新模式,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说明作者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较深的研究功力,体现出作者对党校教育工作的娴熟以及对问题思考的深入。
  同时,两个《八论》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较好地回答了如何促进党校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的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解决党校工作诸多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对策及办法措施,形成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和理念。如《党校教育工作八论》对党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到底该如何改进,就给予了浓墨重彩。它基于现代科学的培训理念,对课题研究、案例教学、学员论坛等方面如何运用拓展训练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体验培训法等科学方法,着力进行了较透彻的梳理和阐述,这对学员摸索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学深学透、弄懂弄通所授课程知识理论,无疑可以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
  基于干部成长与党校教育内在的统一性,两个《八论》对“两个规律”问题进行了同步研究,剖析了干部成长、党校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彼此互动关系,勾勒了干部成长过程、党校教育运行的总体轮廓,对干部健康成长、党校科学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价值取向,给予了较清晰的描述,形成了“两个规律”研究的基本叙述框架,构建了体系较为严密的基本研究范式,特别是对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成长和党校教育的规律给予了更深入的探讨,部分成果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上发表,为党校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持,在党校系统内和干部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也反映出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对“两个规律”研究的深入程度,是对党校工作的新贡献。
  另外,在对观点主张的表述上,两个《八论》采取了由表及里、逻辑说理的基本表达方式。文风清新素朴,简洁明快;语言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内容鲜活生动,通俗易懂,很多地方闪烁着孜孜以求的韵律,洋溢着探寻思忖的韵味,这给庄重严肃的政治理论类书籍添抹了不少亮丽淡雅的色彩,一定程度上舒缓了读者阅读政论性著作的凝重之感,展现了作者写作思路的匠心独具。
  
  长期的课题 初步的探索
  
  规律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往往隐藏在事物的后面,发现、运用并驾驭它并非易事。因此,真正认清并准确把握“两个规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应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对它的研究,也应同时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充实与完善。毕竟,思想历程的逐步成熟必须立足于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就目前来看,对“两个规律”问题的研究正在兴起,两个《八论》对干部成长和党校教育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若干探讨性的看法,它的出版,无疑是一个新的尝试,为这一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读者提供了参阅的新选项。虽然研究对象主要限于中央国家机关,研究基础主要基于实际工作经验,其适用性和学术性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但瑕不掩瑜。综观论著,架构清新,视角新颖,观点鲜明,信息丰富,可读性强,是“两个规律”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好书。
  需要指出的是,这套著述所反映的也只是一家之言,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读者或不一定认同作者的观点主张,但唯其初始,或更值一读。相信这两本书对广大读者尤其是干部教育和党校教育工作者,将会是开卷有益、有所启发的。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初,母亲接到一个电话之后告诉我们,有远道客人拜访。那天母亲慎重其事,准备了一桌子的菜,又几次跑到门口恭候。  我们都在心中诧异,平日冷静而不太会激动的母亲,是什么客人令她如此张罗。远道的客人终于来了,她个子不高,脸色非常白皙。她仪表端庄,说话声音轻轻细细。她比母亲年长得多,身体也似乎有点虚弱。  母亲向我们介绍,让我们称她“沉樱阿姨”。原来她1948年去了台湾,后来又移居美国。母亲与
这些年来,人们喜欢将近代以来才有的不同于传统“读书人”、“士大夫”的“新式知识分子”分代,遂有近代以来多少代、1949年以来又有多少代之分。其实,“分代”并不始于今日,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时,就将“天翻天覆”的1949年以前的“新式知识分子”定义为“旧知识分子”,而将其后的定义为“我们自己培养的”“新知识分子”。如依此划分,1948年高中毕业、1953年大学毕业的陈乐民先生当
20世纪30-80年代,主张男女气质不同的性角色理论一直占据着气质研究领域的霸主地位。男强女弱、男刚女柔、男粗女细、男人理性女人情感等被视为男女不同的、普遍且本质的性别特质。所谓“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特征就是在这种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中建构的。1980年代以来,气质具有多样性与可塑性的理论及其实践,打破了这种二元分类体系。    “男强女弱”结构的倾塌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女性主义的
祖父陆宗达一生交游广泛,朋友很多。有些居京的朋友因来往方便,联系密切,我也常见,所知较多,如赵元方、马巽伯、汪绍楹、启功、朱家溍、吴晓铃等。有些知友则不在京城,如黄焯,在武汉;谭其骧,在上海;李述礼,在西安;牟润荪,在香港。这些友人与祖父的交情我也略知一二,择其可道者道来,以留逸史。  武汉大学的黄焯(字耀先)教授,是黄侃先生的侄子,与祖父往来非常之多。只是他居于武汉,只能靠书信往返。祖父与黄焯相
上世纪9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活跃过一个校园诗人徐芳,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好像沉寂了。比她沉寂得更久的是另一个写诗的徐芳,曾活跃在六十年前的北京大学,不妨说她也是个校园诗人。后一个徐芳加入过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艺》“诗刊”的作者队伍,风头一时。近两年来报刊上有几篇文章说到她,但所述均在她与胡适的缠绵情事,旨趣似在文学之外,不大靠近我心目中的那位诗人。  徐芳开始写诗,是在读女师大附中的时候,正逢十七
前两年,我对社会学界提出的“社会共生”理论写过评述,奉其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哲学”。可惜,此论至今尚未获得充分展开。缺乏细部描写,尤其是欠缺可用于解读和解决中国当前社会矛盾的分析框架和操作策略。李强的《社会分层十讲》(以下简称《分层》)适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缺,为社会学对中国社会的发言立论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分层理论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社会学的“显学”,可对中国社会而言还是“新学”,这不仅仅是学分
日前读到《博览群书》2008年第6期和第7期上由吴剑撰写的《选编老歌要对历史负责》和《不能贬低黎锦晖在流行音乐史上的地位》两文,主要是针对陈钢主编的《上海老歌名典》一书在歌曲选择上提出讨论,并指出该书部分歌曲简介或影歌星生平记事资料的失误。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是三本老歌选《解语花》的编著者吴剑。她致力于老歌保存与推广工作多年,对于词曲资料收集不遗余力,同时对许多歌曲创作、演唱及灌唱的经过也多有研究
五月,多么富于诗意的日子,提到她,总让人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联想到青春和生机!然而,2007年的五月则不然,她带给国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学校里吃粉笔灰的,是沉重乃至悲怆。  在这个五月,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不断传来国内高校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各个层次均有)跳楼自杀的噩耗,真的教人心情沉痛。  就以北京地区的高校来说,5月13日,清华大学一硕士生从高处坠落,命归黄泉;5月14日,
张冠李戴的诗人路易士著作    2005年11月,广陵书社推出张耘田、陈巍主编的《苏州民国艺文志》(以下简称《艺文志》)。作为苏州图书馆参与编写的一部工具书,内容颇为丰富、翔实。的确,按照该书的说法,其书目著录,突破业内的传统著录格式,以大众熟识的“图书文献名 出版项 馆藏状况”的模式,一目了然,方便了读者。  该书在介绍诗人“纪弦”(上册,P165~1666)时,诗人书目中收录有《银价与中国物
1917年革命是沙皇俄国由1861年农奴制改革启动的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结果,土地是俄国现代化与革命的关键问题,也是俄国最广大民众的失乐园。《1917年俄罗斯纪事》叙述了穿军装的农民与出身农村的工人,从关切面包、情系土地的素朴诉求到拿起武器、走上街头的奋起革命的史诗性场景。1917年,俄国民众最关注的是土地与和平。和平是身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民众最迫切的向往,土地则是俄罗斯人民千百年、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