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需要“理智的幸福”

来源 :中学生百科·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201314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科评审】
  程相崧山东金乡第一中学
  
  曹雯的文章以富有诗意的文字写出了孩子们对雪的期盼。尤其吸引我的,是她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和精心捕捉。不论是暗淡的日光、萧瑟的风声、跳跃的橘红色炉火,还是那烤红薯的诱人香气,都还原出一个个让人神往的生活画面。有了这些画面的支撑,整篇文章情显得真,意显得切,感染力也变得强烈了。
  顾芳萌的文章则显示出几分超出她这个年龄阶段的成熟。渴望独处其实也就是渴望摆脱外界事务的羁绊,跟自己的心灵贴近,做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但这对于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包裹着的喧嚣社会中的我们,也许仅仅是一个奢望。文章包含了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和浓郁深沉的人文情怀,这对于稚气尚存的中学生们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两篇文章写得似乎都还有些拘谨。曹雯同学的一二段还残留着一些模式化的痕迹:顾芳萌文中所提到的“神游八极”,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并没有真正地神游开去。
  
  黄 忠浙江乐清白象中学
  
  曹雯文章开头第二段的排比,使文章落入了俗套。下文只写孩童盼雪的情景,与第二段的恋人、诗人的照应就落了空,整体性显得弱了一点。相比之下,顾芳萌的文章整体感强一些,“对独处的渴盼”这一主题贯穿始终,首尾呼应。而如果单论表达,其实两文都很流畅,对细节的描绘十分到位,不分伯仲。
  通常,精彩的作文一定是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它能让人眼前一亮,继而引发思考。而思辨的前提就是积累,如对陶渊明的评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平淡自然的“守拙归田园”“悠然见南山”中显现的隐逸高洁之情,而不知道他金刚怒目式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中澎湃的永不妥协的理想抱负,我们便不能体会到正是这种矛盾二重性才造就了这位诗人,如一潭深不可测的清水,散发着引人探索追寻的永恒魅力。
  那么有了积累,光堆砌材料和华丽辞藻可不行,如何将众多繁杂的客观素材去芜存菁,为我所用,表达出自己独特深刻的想法呢?我想,思辨一词就尤为重要了。
  
  1 发散性
  狭窄是偏激的温床,而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所以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思辨的第一步。
  比如评价电影《唐山大地震》如此红火的原因,既可以从纪念地震,告慰死者,歌颂重生引起大众感动共鸣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演员演技精湛,剧本煽情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映前宣传、电影商业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但商业化和宣传,只是提高票房的一种手段,不仅中国如此,《阿凡达》等他国的电影,也会如此。如果仅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分析,显然是狭隘的,绝对的。虽说一篇文章只能就一个问题,某种现象从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但在这个角度的分析中,却不能绝对,所以在决定切入角度前,对事物有个全面的思考和联系,是有必要的,即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一直认为,任何人、事都是复杂的,多样性的,而思辨就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它能让我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观察、思考和分析,比如有这么一则材料一名英国登山者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倒下了,这是一条登山者常走的路,十几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没有营救,几个小时后,这名34岁的登山者死了。
  有人得知后很震惊,认为面对这位濒临死亡的攀登者,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不然是不该不实施营救就遗弃他的。
  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们还以为是花钱逛公园呢。
  从材料中提炼的思考核心就在于“救还是不救”,那么既可以站在人道主义的一边,也可以支持不救人的登山者,还可以从濒临死亡的登山者角度,让读者假设自己是他的话,又会如何想?从而推翻上面两种观点,得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我们该全力营救的观点,因为如若自己在危急时刻想要得到别人救助,又怎能在别人危急时刻袖手旁观呢?多角度地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代入角色,思路自然容易打开了。
  另外,事物之间也都有其各自的关系,或因果(自信与自强),或依存(学与问)、或主次(奉献与索取)、或取舍(偏见与关爱)、或条件(继承与创新)、或并列(谦虚与表现)、或对立又统一(自由与纪律、平凡与伟大),辨明这些关系,便有利于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深入立意、构思作文。
  
  2广泛性
  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一股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于是上篇中提到的积累历史素材和时事,在这里便有了用武之地。
  将叙述议论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文章就会有思辨的味道。那么如何上升到普遍性?自然是从古到今,国内国外,各个领域地纵横驰骋咯,所以我议论时经常采用的组合是,历史+时事、国内+国外、自然+社会,联想的方法可以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由原因到结果”、“由自然现象到生活现象到社会现象”等。
  根据这些事物问某些方面的相似点联想其他方面的相似,例如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带着尺子去钓鱼”,有人就把鱼类比成梦想,写出要将梦想慢慢养大的观点,也有人把捕鱼的网类比成教育制度,呼吁要把网洞扩大,给小鱼们自己长大的空间,此类创新理解材料的思维,得到了众多阅卷老师的欣赏。
  所以,由此及彼地想开去一贯是培养思维广泛性的常用模式。这种联想思维的训练,对于议论文的选材,举例,分析论证,以及记叙文的议论抒情有很大的帮助,文章很容易就能达到内容充实,大开大阔;观点新颖或深刻的水准。
  
  3 逆向性
  客观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重性,这就为作文思辨逆向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就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通过逆向思考,也可以歌颂它朴实廉价,虽不能与真花相比,也“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走进了千家万户,长久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很多时候,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突破常规,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反方向进行探索,往往会有“天降奇兵”的效果。
  比如“水滴石穿”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石头?在思考“刘翔热”现象时何不反过来想想普通百姓的“健身冷”?在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同时何不想想“没有淤泥臭,哪来莲花香”?在议论“东施效颦”话题时,何不从相反的角度思考“东施”虽丑,却敢于“效颦”,那不正说明她勇于改变现状,努力追求美好么?
  另辟蹊径,才能不落俗套。
  同理,在用词方面,我们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将相对或相反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抽象概括出事物多元的本质来,如,“明亮而不刺眼”、“无声的厚实”、 “流泪的微笑”、“安静的丰富”、“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庸”等,这些隐含相对、相反因素的词,不仅能增加思辨的厚度,也能给予读者更多的联想和回味。
  
  4 深刻性
  要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我想还是要多积累,多浏览各大网站上推荐的首页专题,了解一些时事、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综合各方人士的观点议论,那么渐渐就能“肚里有乾坤”,容易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继而锻炼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了。
  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我们写的文章,自然是给这个时代的人看,所以在写文前我经常会考虑:我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核心是什么呢,而我要表达的这个核心,是否能给这个时代的同龄人以启迪,使他们有所收获或者引起共鸣呢?
  在无法确定要表达的核心时,可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怎么做?比如以“台阶”为话题写文,自然很容易联想到登山时的拾阶而上,读书拼搏事业时的循序渐进,为了成功,努力攀登。但如果就这么写了,文章恐怕会落入人云亦云,“千人一腔”之流,那么这时就可以问自己,为什么会有台阶?回答:台阶是前人修造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修造台阶?回答为了让后来者能更容易地登高进步,于是很容易联想到古今中外那些巨人伟人,为人类事业的进步所建造的台阶,而联系自己,替我们修造台阶的人不正是我们的父母老师以及社会上无数的无私前辈么?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如果这样还觉得不够深刻,通过逆向思维,可以继续发问没有台阶的地方是什么样的?那些地方为什么没有台阶?回答:因为人迹罕至,建造困难。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是心安理得地踏着前人为我们铺好的路,还是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建造台阶以供后人攀登?于是便可以进一步联想到,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生生不息地为后人铺设台阶,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才能不断进步。那么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从核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让思维贯穿古今中外,以及思考现代人的心态变化,往往眼前就会豁然开朗。当然,还是高中生的我们,有时有了灵感,有了深刻的想法,也会缺少画龙点睛的文字,写不出那些意味深长的隽永字句来暗示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概括或提炼人生的哲理真理,那么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多积累,留心摘抄了。
  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还能给予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只要在这三年中,不断积累材料,并在不懈的写作磨炼中,有意识地追求文章的思辨和精粹的表达,相信你很快也能体会到这种无与伦比的心灵欢跃!
其他文献
我悠闲地坐在路边,面对钢筋水泥的都市中快节奏的生活,内心变得越来越孤寂、越来越空虚,就像手中这杯可乐中的冰块慢慢地化掉,气泡一点一点地消失。没了生气,没了味道。  看看天空,天空掉了底似的一片湛蓝、只有断断续续的几片云依稀在穹隆描出淡淡的几笔,像漆工刷漆时留下的。我突然觉得肩上的书包好沉。日子是疯了,怎么过也不顺心。  “怎么放学了还不回家!”有人拍我的肩膀。回头看,是凌,那个帅气得让全班女生为之
期刊
我迟到了。  我站在教室门口,年轻的数学老师正在讲一道函数题,他讲得很费劲,但下面并没有什么反应,大家各干各的,没人理他。我站在门口,就那么站着。早上来得太匆忙,似乎应该先伸个懒腰吃个早饭的,满脑子都是这个想法,于是就忘了其实自己是应该喊“报告”进教室的。  晚上看小说看得太入迷,居然是凌晨2点睡的,清晨6点被破闹钟吵醒,实在忍不住又眯了一会儿,谁知再醒来已经快8点了,匆匆忙忙跑出家门准备打车去学
期刊
1    大雾弥漫,呵气成霜。冬天的新城真的很冷。  每个周末,我都要去爸爸家看看爷爷奶奶。其实,我一点都不想去。那个我住了十几年的房子,有太多我熟悉的东西,但里面的那个曾经的至亲我已经不认识了。当然我不认识的,还有那里多出来的那个女主人,和一个小婴儿。  总之,那里早不再是我的家。  以前每次去,妈妈都要催促一脸不情愿的我,她总是很温柔地对我说“乖,咱要懂事。去那边以后要会说话。”不知道从什么时
期刊
开学伊始,身边的一连串事物都被替换。很多人都只和熟悉的人聚在一起,班上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团伙,然而也有人找不到自己的同伴。我的右前方坐着一个穿着长袖衬衫的男孩,脸上点缀着几颗青春痘,头发又短又硬,他只顾低头看书。几天下来,他都是孤身一人。  引起我注意的不是因为他的离群索居,而是因为他在黑板上写了一篇文章,大谈化学方法。那天,我吃完晚饭匆匆赶往学校,一踏进教室,就被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字吸引了。上面写道
期刊
每每走到老屋前的石板路,总是想起童年时的黑窄的胡同走廊,门前悬挂的门牌,苍劲枝干上叫着夏天的蝉,门边清流的泉。小到一片纸的记忆,像是从天空中飘摇而来,然后触到长发边缘,落到我的手上。时光荏苒,漫上父母头顶的白发,并非年迈的沧桑,而是满满的故事,因他们而生。  而穿起记忆的,是那满橱柜的衣衫,大堆整齐叠放的褪色物什,却在母亲的心里永远涂了鲜艳的颜色。总是不知什么时间,就会打开,唠上几许重复的话,稀薄
期刊
寂寞的是盼雪的多情诗人  冬天没有雪精灵  又怎能倚着温暖的火炉  唤醒深藏的灵感……    甲方:曹雯  江苏泰兴中学高一(9)班    冬天若盼不来雪的味道,便只落下没有诗意的寒冷。  寂寞的是盼雪的幼稚孩童,纵然望着爷爷满头的白发,也无法想象出语文书上所描写的“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的情景,寂寞的是盼雪的相偎恋人,他们不能堆出象征爱的雪人,不能在厚厚的雪地上留下两行细腻的脚印,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
期刊
山东金乡一中晨曦文学社  青春的帷幕还未完全展开  秋日却已匆匆报幕  过早的成熟带了点儿苦涩  散场的季节有些沉默  羡慕别人潇洒的挥别  我却悄悄的避躲  散场的感觉  如一场大火后的楼阁  生命将青春分成许多块  一块交给海燕  一块交给远行的船  剩下的留给了岁月  当一切都已表演完毕  脱去华衣  海燕飞逝  行船渐远……
期刊
我喜欢独自走在清晨的小路上,最好是初春,那时天色介于微亮与明亮之间,我喜欢看路灯一盏盏熄灭,由近及远……  灯光的熄灭让我感觉自己走在精灵的街道,那些灯泡仿佛是因为困了,就眨了眨眼睡着了,我喜欢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喜欢动物们的睡姿,看起来总是舒适而恬静,但我依然会悄悄地经过那些熟睡的动物们,比如说谁家门口的狗和猫咪。也许在我头顶的树梢上还有酣睡的鸟儿,所以我要保证每一个脚步的轻盈。  这寂静的街道
期刊
我们回家吧(外一首)  高 源    我们回家吧  在远行之后  我开始想念  自己站在窗前的时光  那儿有我亲手为种子的明天画的草图  我和我的绿藤一起  鲜为人知地发芽  向上爬爬上天空  漫不经心地蔓出春天的视线  把大片大片的阳光  沉淀成新鲜的叶子  走吧我们回家  虽然这里的花能开出更多种颜色  可我还是觉得  窗前的豆苗娃娃更可爱    红豆发芽了  雨后的大地湿湿的  这样安详  
期刊
从记事开始自己便是一副形容憔悴的天涯沦落人模样,朱颜暗换,粗布裹身。我总以为一个人的命运早在冥冥中就已注定,一生挣扎终换一世徒劳,所以,我一直安分守己地度过尘封的年华。而我的姐姐阿失,心思却要细腻得多。每次看到姐姐那锁住万千话语的眉头,我都会疑惑她的心是不是安放在长风猎猎的塞北。我到过塞北,落寞而苍凉。  姐姐总是跟我讲以前的事。讲三月的柳絮,讲故乡的站台,讲屋顶的一掬月光在自己心头荡漾,讲清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