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导入】
首尾呼应是指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结尾处再次出现,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整体,从而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使用首尾呼应法写作,才能增强作文的回环美呢?
首尾呼应主要有以下两种常见形式:
一、运用倒叙法的记叙文,首尾呼应在结构上,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如吴伯箫《记一辆纺车》就运用了倒叙法,首尾呼应很是严密。
开头:“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结尾:“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不管是内容、感情、修辞,还是时间、地点、表达方式,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揭示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回扣开头。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
二、运用顺叙法的记叙文,首尾呼应在内容上,强调某种思想感情,以加深读者印象。如莫怀戚的《散步》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结尾:“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呼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呼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呼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这四个人。而且呼应的顺序也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括,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再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顺序。总而言之,这种呼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运用首尾呼应法写作,有以下误区需要引起同学们的警示——
1.呼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否则会显得呆板。
2.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不能互换使用。
3.开头、结尾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应保持一致。
【我写我秀】
美好的记忆
◎郭心茹
记忆里的阳光,最温暖,最明亮,最灿烂。
——题记
“斗斗飞,斗斗飞,山里的羊儿快如飞,乡里的玫瑰又摘了一回……”(以歌谣开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记忆里,那个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一直镌刻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开门见山,引出下文。)
又是一年春,万物复苏。(点明时令)门外那棵粗壮的老香椿树又冒出了新芽,在微风的吹拂下,舞动着它的身姿。一束阳光照射下来,我的心仿佛融化了。(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香椿树在微风下的身姿。)
记忆里,满头银发、满脸慈祥、弓着腰的您,仿佛又出现在我的眼前……
迎着和煦的春风,您拎着大麻袋,扛着大镰刀,带着我出发了。走在一条崎岖的小路上,您把我护在内侧,一只粗糙的手牵着另一只稚嫩的手,在阳光的照射下,温馨和谐。您常常哼着朴素的民谣,伴着我的笑声穿过这条小路。然后,我们便来到一个大的院落,里面长着一棵高大的香椿树,枝繁叶茂的,有一大枝还伸出栅栏外,调皮得像一个小孩。
就见您灵活地攀上屋顶,勾住一根枝条,用力一掰,一簇簇嫩绿的香椿芽就“飘落”下来,我赶忙撑起大麻袋,一棵、两棵、三棵……下起了一場纷纷扬扬的香椿雨。(第一件事:带“我”摘香椿芽。小作者以精妙的动词,将“摘”的过程写得生动细腻,使人身临其境)脸颊上滴落一颗颗晶莹的汗珠,但我感觉不到累,依旧高兴地干着手里的活。等我们扛着麻袋准备回家时,已是黄昏时分。
夕阳温柔祥和,就像一个老人。您布满皱纹的脸被镀上了一层金色,伴着您的笑容,真是美极了!
您一手牵着我,一手指着夕阳下的香椿树,说:“孩子,你看!那棵香椿树虽然老了,但它仍怀有自己的梦想——在春天再一次吐露新绿。其实树和人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是要伸入黑暗的土地,你长大了也要像它一样……”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回到家,您将香椿芽洗净,放在大木桶里,里面放上许多盐,然后再封上口,扣上盖子。我每天都忍不住要掀开盖子看一看。每次我偷看时,您就会笑着摸我的头,轻声说:“真是个小馋猫!”我只好怏怏地盖上盖子。(第二件事:腌香椿芽。写出了“我”的馋劲儿。)
香椿芽终于腌好了。品尝着浓浓的家乡美味,我真的很满足,您也总是笑着跟我说:“慢点儿吃,没人和你抢。”那时的生活,分分秒秒都是美好的记忆。(点明题目,照应开头。)
啊,老奶奶!虽然您已经不在了,但我依然想念着您,想念着您的笑容和您腌制的香椿。
阳光下,那棵高大的香椿树微微摇曳,仿佛在冲我微笑点头。
清风湿润,茶香清扬,重温旧事,心潮澎湃。(抒情语句结尾,升华主题。)
(山东平阴县实验学校七·3班,指导老师:庞玉静)
点评
习作以摘香椿芽、腌香椿芽为叙事线索,写出了小作者对老奶奶的深切怀念,感人至深。全文多处紧扣“阳光”,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读后令人回味。
(张明常)
【课下训练】
1.请以“碰钉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首尾照应,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题目可写的内容有很多,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同学们可写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也可写在家里的经历,还可写在学校的经历。写作时,务必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去写。
2.“酷”,原指“残酷”“程度深”“极”等。可如今,在中小学生中也流行起“酷”来:长相英俊的“酷”,打扮时髦的“酷”,冷峻阴沉的“酷”,模仿歌星的“酷”,学习优秀的“酷”……那么,你是如何理解“酷”的呢?你周围有哪些“酷”的人或事呢?你又有哪些“酷”的经历或感受呢?
请以“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拨:现实中的“酷”人“酷”事,写成记叙文会很新鲜生动,读来让人兴味盎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表达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但不管怎么写,都要注意开头和结尾相呼应。
有以下角度可供大家借鉴:(1)“酷”与时代的关系——时代推动着“酷”的标准发生改变。(2)“酷”与观念的关系——不同年龄、阶层对“酷”的不同认识。(3)“酷”与认识的关系——对“酷”的认识不同可能造成不同的影响。(4)“酷”与流行的关系——“酷”的暂时流行或是具有生命力的价值观念。(5)“酷”与创新的关系——“酷”的个性化特征对时代的影响及时代对“酷”的包容。
首尾呼应是指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结尾处再次出现,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整体,从而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使用首尾呼应法写作,才能增强作文的回环美呢?
首尾呼应主要有以下两种常见形式:
一、运用倒叙法的记叙文,首尾呼应在结构上,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如吴伯箫《记一辆纺车》就运用了倒叙法,首尾呼应很是严密。
开头:“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结尾:“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不管是内容、感情、修辞,还是时间、地点、表达方式,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揭示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回扣开头。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
二、运用顺叙法的记叙文,首尾呼应在内容上,强调某种思想感情,以加深读者印象。如莫怀戚的《散步》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结尾:“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呼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呼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呼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这四个人。而且呼应的顺序也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括,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再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顺序。总而言之,这种呼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运用首尾呼应法写作,有以下误区需要引起同学们的警示——
1.呼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否则会显得呆板。
2.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不能互换使用。
3.开头、结尾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应保持一致。
【我写我秀】
美好的记忆
◎郭心茹
记忆里的阳光,最温暖,最明亮,最灿烂。
——题记
“斗斗飞,斗斗飞,山里的羊儿快如飞,乡里的玫瑰又摘了一回……”(以歌谣开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记忆里,那个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一直镌刻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开门见山,引出下文。)
又是一年春,万物复苏。(点明时令)门外那棵粗壮的老香椿树又冒出了新芽,在微风的吹拂下,舞动着它的身姿。一束阳光照射下来,我的心仿佛融化了。(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香椿树在微风下的身姿。)
记忆里,满头银发、满脸慈祥、弓着腰的您,仿佛又出现在我的眼前……
迎着和煦的春风,您拎着大麻袋,扛着大镰刀,带着我出发了。走在一条崎岖的小路上,您把我护在内侧,一只粗糙的手牵着另一只稚嫩的手,在阳光的照射下,温馨和谐。您常常哼着朴素的民谣,伴着我的笑声穿过这条小路。然后,我们便来到一个大的院落,里面长着一棵高大的香椿树,枝繁叶茂的,有一大枝还伸出栅栏外,调皮得像一个小孩。
就见您灵活地攀上屋顶,勾住一根枝条,用力一掰,一簇簇嫩绿的香椿芽就“飘落”下来,我赶忙撑起大麻袋,一棵、两棵、三棵……下起了一場纷纷扬扬的香椿雨。(第一件事:带“我”摘香椿芽。小作者以精妙的动词,将“摘”的过程写得生动细腻,使人身临其境)脸颊上滴落一颗颗晶莹的汗珠,但我感觉不到累,依旧高兴地干着手里的活。等我们扛着麻袋准备回家时,已是黄昏时分。
夕阳温柔祥和,就像一个老人。您布满皱纹的脸被镀上了一层金色,伴着您的笑容,真是美极了!
您一手牵着我,一手指着夕阳下的香椿树,说:“孩子,你看!那棵香椿树虽然老了,但它仍怀有自己的梦想——在春天再一次吐露新绿。其实树和人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是要伸入黑暗的土地,你长大了也要像它一样……”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回到家,您将香椿芽洗净,放在大木桶里,里面放上许多盐,然后再封上口,扣上盖子。我每天都忍不住要掀开盖子看一看。每次我偷看时,您就会笑着摸我的头,轻声说:“真是个小馋猫!”我只好怏怏地盖上盖子。(第二件事:腌香椿芽。写出了“我”的馋劲儿。)
香椿芽终于腌好了。品尝着浓浓的家乡美味,我真的很满足,您也总是笑着跟我说:“慢点儿吃,没人和你抢。”那时的生活,分分秒秒都是美好的记忆。(点明题目,照应开头。)
啊,老奶奶!虽然您已经不在了,但我依然想念着您,想念着您的笑容和您腌制的香椿。
阳光下,那棵高大的香椿树微微摇曳,仿佛在冲我微笑点头。
清风湿润,茶香清扬,重温旧事,心潮澎湃。(抒情语句结尾,升华主题。)
(山东平阴县实验学校七·3班,指导老师:庞玉静)
点评
习作以摘香椿芽、腌香椿芽为叙事线索,写出了小作者对老奶奶的深切怀念,感人至深。全文多处紧扣“阳光”,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读后令人回味。
(张明常)
【课下训练】
1.请以“碰钉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首尾照应,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题目可写的内容有很多,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同学们可写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也可写在家里的经历,还可写在学校的经历。写作时,务必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去写。
2.“酷”,原指“残酷”“程度深”“极”等。可如今,在中小学生中也流行起“酷”来:长相英俊的“酷”,打扮时髦的“酷”,冷峻阴沉的“酷”,模仿歌星的“酷”,学习优秀的“酷”……那么,你是如何理解“酷”的呢?你周围有哪些“酷”的人或事呢?你又有哪些“酷”的经历或感受呢?
请以“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拨:现实中的“酷”人“酷”事,写成记叙文会很新鲜生动,读来让人兴味盎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表达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但不管怎么写,都要注意开头和结尾相呼应。
有以下角度可供大家借鉴:(1)“酷”与时代的关系——时代推动着“酷”的标准发生改变。(2)“酷”与观念的关系——不同年龄、阶层对“酷”的不同认识。(3)“酷”与认识的关系——对“酷”的认识不同可能造成不同的影响。(4)“酷”与流行的关系——“酷”的暂时流行或是具有生命力的价值观念。(5)“酷”与创新的关系——“酷”的个性化特征对时代的影响及时代对“酷”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