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50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进行临床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为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结果: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发于年龄为7个月到1岁的儿童群体,且农村儿童的发病率相比城市儿童更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母乳喂养、无添加辅食、辅食添加延迟是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
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7个月到1岁为高发年龄段,以无母乳喂养、无添加辅食、辅食添加延迟为危险因素。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知识普及,从而做到尽早防治,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 营养性 缺铁性 贫血 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680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404-01
在临床上,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因患儿机体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出现障碍。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十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中,有39.5%的儿童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出现,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患儿的免疫力下降,还会诱发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消化道感染。因此需要加强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工作,掌握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因素。本院对收治的5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总结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发病特点以及危险因素。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份到2014年4月份收治的5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为研究对象,包括34例男性患儿以及16例女性患儿。年龄范围为1个月到2岁,平均年龄为(8.3±1.2)个月。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均我国小儿血液病学组制定的关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差、纳差等,部分患儿合并皮肤口唇黏膜苍白、口腔炎以及腹泻等。血常规检测显示,有32例患儿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90g/L到110g/L),有10例患儿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为60g/L到90g/L),有7例患儿为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为30g/L到60g/L),1例患儿为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为30g/L)。
1.2 方法。所有确诊患儿均实施问卷调查,自拟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了患儿的一般资料、生活环境、喂养方式等,并结合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并总结疾病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年龄、地区与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可见,无母乳喂养的贫血发生率比有母乳喂养高,无添加辅食的贫血发生率比有添加辅食高,添加辅食时间延迟的贫血发生率比添加辅食时间合理的贫血发生率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儿科疾病,因病情发展较为隐匿,因此早期临床表现较轻,容易被忽视。病情的不断发展,导致患儿入院就诊时大多并发呼吸道感染或者消化道感染。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出现,对患儿的身心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儿童家长的重视力度,从而实现疾病的防治和尽早发现。
此次研究显示,在年龄段分布上,以7个月到1岁的儿童发病率最大,占68%。梁晖[1]在研究中指出,7个月到1岁的儿童群体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造血系统功能相对活跃,对铁存在较大需求,婴儿在出生后,机体的铁含量仅仅只能维持4个月到5个月,半岁之后如果铁含量不足,则容易诱发缺铁性贫血。另外,地区分布显示,农村儿童的发病率相比城市儿童更高,这也表明,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因文化水平较低和缺乏对小儿保健常识的了解,从而增加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在危险因素上,此次研究显示,无母乳喂养、无添加辅食、辅食添加延迟是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母乳是婴幼儿出生后营养支持的必备食物,其营养丰富,婴幼儿能够从中摄取铁,补充机体铁含量,而人工喂养以及混合喂养多以淀粉为主,远远无法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孟峰[2]在研究中指出,单纯的母乳喂养仅仅能够让婴幼儿的铁含量维持4个月到5个月,在6个月后,儿童生长发育加快,对铁的需求增加,此时单纯的母乳喂养无法满足儿童的机体需求,因此需要及时添加辅食。此次研究显示,无添加辅食的患儿例数相比有添加辅食的患儿更多,这与上述分析相符。在添加辅食上,及时合理是保证儿童铁含量充足的重要因素,本次研究显示,及时添加辅食的患儿例数相比添加辅食延迟的患儿更多。
综上所述,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发于7个月到1岁的儿童群体,且以农村地区为主。母乳喂养、无添加辅食、辅食添加延迟是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因此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疾贫血的健康知识普及,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梁晖.160例小儿营养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4):187-188
[2]孟峰.50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8):143-144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为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结果: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发于年龄为7个月到1岁的儿童群体,且农村儿童的发病率相比城市儿童更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母乳喂养、无添加辅食、辅食添加延迟是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
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7个月到1岁为高发年龄段,以无母乳喂养、无添加辅食、辅食添加延迟为危险因素。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知识普及,从而做到尽早防治,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 营养性 缺铁性 贫血 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680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404-01
在临床上,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因患儿机体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出现障碍。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十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中,有39.5%的儿童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出现,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患儿的免疫力下降,还会诱发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消化道感染。因此需要加强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工作,掌握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因素。本院对收治的5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总结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发病特点以及危险因素。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份到2014年4月份收治的5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为研究对象,包括34例男性患儿以及16例女性患儿。年龄范围为1个月到2岁,平均年龄为(8.3±1.2)个月。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均我国小儿血液病学组制定的关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差、纳差等,部分患儿合并皮肤口唇黏膜苍白、口腔炎以及腹泻等。血常规检测显示,有32例患儿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90g/L到110g/L),有10例患儿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为60g/L到90g/L),有7例患儿为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为30g/L到60g/L),1例患儿为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为30g/L)。
1.2 方法。所有确诊患儿均实施问卷调查,自拟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了患儿的一般资料、生活环境、喂养方式等,并结合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并总结疾病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年龄、地区与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可见,无母乳喂养的贫血发生率比有母乳喂养高,无添加辅食的贫血发生率比有添加辅食高,添加辅食时间延迟的贫血发生率比添加辅食时间合理的贫血发生率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儿科疾病,因病情发展较为隐匿,因此早期临床表现较轻,容易被忽视。病情的不断发展,导致患儿入院就诊时大多并发呼吸道感染或者消化道感染。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出现,对患儿的身心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儿童家长的重视力度,从而实现疾病的防治和尽早发现。
此次研究显示,在年龄段分布上,以7个月到1岁的儿童发病率最大,占68%。梁晖[1]在研究中指出,7个月到1岁的儿童群体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造血系统功能相对活跃,对铁存在较大需求,婴儿在出生后,机体的铁含量仅仅只能维持4个月到5个月,半岁之后如果铁含量不足,则容易诱发缺铁性贫血。另外,地区分布显示,农村儿童的发病率相比城市儿童更高,这也表明,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因文化水平较低和缺乏对小儿保健常识的了解,从而增加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在危险因素上,此次研究显示,无母乳喂养、无添加辅食、辅食添加延迟是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母乳是婴幼儿出生后营养支持的必备食物,其营养丰富,婴幼儿能够从中摄取铁,补充机体铁含量,而人工喂养以及混合喂养多以淀粉为主,远远无法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孟峰[2]在研究中指出,单纯的母乳喂养仅仅能够让婴幼儿的铁含量维持4个月到5个月,在6个月后,儿童生长发育加快,对铁的需求增加,此时单纯的母乳喂养无法满足儿童的机体需求,因此需要及时添加辅食。此次研究显示,无添加辅食的患儿例数相比有添加辅食的患儿更多,这与上述分析相符。在添加辅食上,及时合理是保证儿童铁含量充足的重要因素,本次研究显示,及时添加辅食的患儿例数相比添加辅食延迟的患儿更多。
综上所述,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发于7个月到1岁的儿童群体,且以农村地区为主。母乳喂养、无添加辅食、辅食添加延迟是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因此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疾贫血的健康知识普及,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梁晖.160例小儿营养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4):187-188
[2]孟峰.50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8):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