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公元805年,一个科考成功不久、刚刚步入仕途的青年人开始制定他的诗歌写作计划。这个人就是白居易。
几年前,年仅28岁的他就考中了进士,以至于他得意扬扬地自夸“十七人中最少年”。因为考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后来他又陆续担任了校书郎、翰林学士等职务。
白居易作为一个河南新郑出生的外地孩子,家境并不好,又没有什么背景,却年纪轻轻就得到提拔,来到首都长安做官,应该说很幸运、很不容易。这样一个有前途的青年官员,会制定什么样的写作计划呢?按照正常的逻辑,他应该写《感恩》十首或《奋发有为做大唐好青年》十首。但答案出乎意料,他的写作计划居然是“负能量诗”十首,即“讽喻诗”,专门揭露大唐的负面现象,比如《议婚:当前首都民间婚姻中的嫌贫爱富现象》《伤友:长安一带社会交往中的不良风气》
如果只是写一些社会风俗类的题材也罢了,可他还写重大敏感题材,从皇帝的政德到朝廷的财税政策,他都抨击了一遍,比如《不致仕:浅谈当前大唐一些中高层领导不肯及时退休的现象》,直指大唐的官员队伍管理问题。比如《重赋:皇上设私库搜刮民财两税法形同虚设》,直接炮制出了“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等聳人听闻的句子。又比如《轻肥:江南部分地区因为饥荒导致人吃人现象》:“是岁江南旱,衢州(浙江)人食人”,这等于直接把大唐王朝写成了人间地狱……
白居易这么做堪称典型的“吃朝廷的饭、砸朝廷的锅”。可以说,唐朝有一千条理由严肃追究白居易的责任。
第一,唐朝人有计划地、大批量写“负能量诗”,正是白居易等人挑的头。白居易之前,写负能量诗写得名头最大的是杜甫,一句“路有冻死骨”把整个大唐的民政工作都抹杀了。但和白居易相比,杜甫的负能量诗都是随机的,影响相对较小。白居易却是有计划地写、成批量地写。《秦中吟》十首之后,他又写了《新乐府》五十首,几乎把负能量诗当成了自己的主要创作内容。
第二,白居易写负能量诗,和杜甫等人写诗的性质不同。对于杜甫来说,大唐朝廷某种程度上是亏欠了他的,他偶尔发发牢骚,还算情有可原。可白居易大写负能量诗,则是“情无可原”。毕竟当时的唐朝待他不薄:28岁就中了进士,没有一点儿关系和人脉,却能一路做官……可他不想着报答朝廷,却拼命讽刺朝廷,实在有些不合适。
第三,白居易搞“负能量诗”的时机最特殊最不合时宜。他搞创作的时间是在中唐。这个时候正是大唐王朝的关键转型期,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等现象交织,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正是需要大唐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时候。
而且即使放到今天,白居易写的一些诗都让人忍不住汗颜。
比如《卖炭翁》,这首诗专门批评了一群叫作“黄衣使者白衫儿”的人,他们可不是一般的首都职员,而是宫里的工作人员,白居易居然敢公开说他们强买强卖,用一些绡、一丈绫就牵走了别人上千斤的一大车炭。又比如《红线毯》,批评的是唐朝地方官员为了进贡奢侈品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这是什么“居心”?他公然说朝廷的人在夺人炭,地方的人在夺人衣,岂不是说唐朝从朝廷到地方全烂了?
更严重的是,除了讽喻诗,白居易还写一种创作动机更坏、负面舆情更大的“八卦诗”。其中的代表作就是《长恨歌:关于唐玄宗不理朝政导致天下大乱的那段往事》。
诗的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明明是在炒作唐玄宗的八卦,却故意说成“汉皇”——这是唐朝诗人一贯指东打西的伎俩,叫作“以汉代唐”,但凡说本朝的不光彩事,就假托汉朝的名,让汉朝的皇帝背黑锅。比如要说唐朝的大明宫怎么样,就故意说成汉朝的未央宫怎么样;要说唐玄宗怎么样,就故意说汉武帝怎么样。白居易也玩这一套,名义上说“汉皇好色”,其实句句是“唐皇好色”。
在下文,他更是长篇铺陈,拼命渲染皇帝生活腐化,荒疏政务,“从此君王不早朝”,最后致使天下大乱,连老婆都保不住。
然而事实上,关于唐玄宗的历史评价,朝廷是有官方评定的:唐玄宗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白居易却把“至道”说成至淫,“大圣”说成情圣,“大明”说成不明,“孝皇帝”说成色皇帝。
这事如果换在其他朝代,白居易估计早被问斩、甚至被灭九族了。然而,处在唐朝的白居易不但活了下来,还活得很好。
他写负能量诗,居然几乎没受什么阻挠地持续写了大约十年,从公元805年一直写到公元815年左右,才渐渐消停了一些。
白居易一生吐槽过这么多人,大家讨厌他吗?当然讨厌,用白居易自己的话说就是:“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意思是,当官的讨厌他,有钱的讨厌他,带兵的也讨厌他。
但是白居易因为写“负能量诗”倒霉了吗?似乎并没有。
他平平安安地活了74岁,是最长寿的唐代诗人之一,晚年还做到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官至二品,可以说是待遇最优渥的养老闲官了。他一生中唯一吃过的大亏,就是被贬为江州司马,但那主要是政治斗争所致。可以说,一生吐槽不断的白居易的人生结局还是不错的。
编辑/夏涵
几年前,年仅28岁的他就考中了进士,以至于他得意扬扬地自夸“十七人中最少年”。因为考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后来他又陆续担任了校书郎、翰林学士等职务。
白居易作为一个河南新郑出生的外地孩子,家境并不好,又没有什么背景,却年纪轻轻就得到提拔,来到首都长安做官,应该说很幸运、很不容易。这样一个有前途的青年官员,会制定什么样的写作计划呢?按照正常的逻辑,他应该写《感恩》十首或《奋发有为做大唐好青年》十首。但答案出乎意料,他的写作计划居然是“负能量诗”十首,即“讽喻诗”,专门揭露大唐的负面现象,比如《议婚:当前首都民间婚姻中的嫌贫爱富现象》《伤友:长安一带社会交往中的不良风气》
如果只是写一些社会风俗类的题材也罢了,可他还写重大敏感题材,从皇帝的政德到朝廷的财税政策,他都抨击了一遍,比如《不致仕:浅谈当前大唐一些中高层领导不肯及时退休的现象》,直指大唐的官员队伍管理问题。比如《重赋:皇上设私库搜刮民财两税法形同虚设》,直接炮制出了“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等聳人听闻的句子。又比如《轻肥:江南部分地区因为饥荒导致人吃人现象》:“是岁江南旱,衢州(浙江)人食人”,这等于直接把大唐王朝写成了人间地狱……
白居易这么做堪称典型的“吃朝廷的饭、砸朝廷的锅”。可以说,唐朝有一千条理由严肃追究白居易的责任。
第一,唐朝人有计划地、大批量写“负能量诗”,正是白居易等人挑的头。白居易之前,写负能量诗写得名头最大的是杜甫,一句“路有冻死骨”把整个大唐的民政工作都抹杀了。但和白居易相比,杜甫的负能量诗都是随机的,影响相对较小。白居易却是有计划地写、成批量地写。《秦中吟》十首之后,他又写了《新乐府》五十首,几乎把负能量诗当成了自己的主要创作内容。
第二,白居易写负能量诗,和杜甫等人写诗的性质不同。对于杜甫来说,大唐朝廷某种程度上是亏欠了他的,他偶尔发发牢骚,还算情有可原。可白居易大写负能量诗,则是“情无可原”。毕竟当时的唐朝待他不薄:28岁就中了进士,没有一点儿关系和人脉,却能一路做官……可他不想着报答朝廷,却拼命讽刺朝廷,实在有些不合适。
第三,白居易搞“负能量诗”的时机最特殊最不合时宜。他搞创作的时间是在中唐。这个时候正是大唐王朝的关键转型期,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等现象交织,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正是需要大唐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时候。
而且即使放到今天,白居易写的一些诗都让人忍不住汗颜。
比如《卖炭翁》,这首诗专门批评了一群叫作“黄衣使者白衫儿”的人,他们可不是一般的首都职员,而是宫里的工作人员,白居易居然敢公开说他们强买强卖,用一些绡、一丈绫就牵走了别人上千斤的一大车炭。又比如《红线毯》,批评的是唐朝地方官员为了进贡奢侈品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这是什么“居心”?他公然说朝廷的人在夺人炭,地方的人在夺人衣,岂不是说唐朝从朝廷到地方全烂了?
更严重的是,除了讽喻诗,白居易还写一种创作动机更坏、负面舆情更大的“八卦诗”。其中的代表作就是《长恨歌:关于唐玄宗不理朝政导致天下大乱的那段往事》。
诗的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明明是在炒作唐玄宗的八卦,却故意说成“汉皇”——这是唐朝诗人一贯指东打西的伎俩,叫作“以汉代唐”,但凡说本朝的不光彩事,就假托汉朝的名,让汉朝的皇帝背黑锅。比如要说唐朝的大明宫怎么样,就故意说成汉朝的未央宫怎么样;要说唐玄宗怎么样,就故意说汉武帝怎么样。白居易也玩这一套,名义上说“汉皇好色”,其实句句是“唐皇好色”。
在下文,他更是长篇铺陈,拼命渲染皇帝生活腐化,荒疏政务,“从此君王不早朝”,最后致使天下大乱,连老婆都保不住。
然而事实上,关于唐玄宗的历史评价,朝廷是有官方评定的:唐玄宗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白居易却把“至道”说成至淫,“大圣”说成情圣,“大明”说成不明,“孝皇帝”说成色皇帝。
这事如果换在其他朝代,白居易估计早被问斩、甚至被灭九族了。然而,处在唐朝的白居易不但活了下来,还活得很好。
他写负能量诗,居然几乎没受什么阻挠地持续写了大约十年,从公元805年一直写到公元815年左右,才渐渐消停了一些。
白居易一生吐槽过这么多人,大家讨厌他吗?当然讨厌,用白居易自己的话说就是:“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意思是,当官的讨厌他,有钱的讨厌他,带兵的也讨厌他。
但是白居易因为写“负能量诗”倒霉了吗?似乎并没有。
他平平安安地活了74岁,是最长寿的唐代诗人之一,晚年还做到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官至二品,可以说是待遇最优渥的养老闲官了。他一生中唯一吃过的大亏,就是被贬为江州司马,但那主要是政治斗争所致。可以说,一生吐槽不断的白居易的人生结局还是不错的。
编辑/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