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从时空来说,它和课堂教学一起构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课外活动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特有的作用,决定它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均能达到不同的活动目的。就语文而言,可以组织文学社、记者团、社会调查、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言积累和模仿的必经捷径,为其他能力的培养和展现夯实基础。处在知识激增时代的学生,尤其需要博览群书,吸取大量的知识信息,需要借助课外阅读来填补课堂学习中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形成的空缺。《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长期地、有计划地、高效地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1.激发兴趣,促成阅读。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立足课内,带动课外。联系教材内容,适时巧设悬念,让学生产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冲动,教师也就事半功倍了;也可以联系生活,鼓励探究。让黑色的铅字和多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学生梦寐以求的精神食量;还可以介绍典范,赏析激趣。教师的言传身教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读书,并且让学生分享读书所得,会让学生自觉模仿,继而也爱上课外阅读。
2.创设条件,促进阅读。兴趣要转化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还得不断刺激和强化。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创设阅读条件。农村初中教学资源少,学校没有图书室,学生的经济条件也不好。
首先,让每个学生的有限的图书流动起来,积沙成塔,共同组建属于集体的图书角。
其次,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教师及时推荐各种内容和体裁的读物,并增加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作业,比如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培养“不动筆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让学生主动、协同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这样一来,就算尚未形成阅读习惯的组员在集体阅读气氛的熏陶下,想不阅读都不可能了。以上组织工作做好了,就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促进其兴趣向习惯转化。
最后,展示汇报,快乐阅读。要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从而自愿长期阅读。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展示自己的阅读所获,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同,找到成就感。成就感又成为其新的动力源泉,继而快乐地长期自觉阅读。
三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做的就是活动前精心组织准备,活动后给予恰当的表扬,把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兴奋、充满骄傲地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外阅读展示活动。
1.召开读书经验交流会。学生把自己近期喜欢的读物介绍给同学,并谈自己的读书体会。用肺腑之言触动同龄人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举办读书笔记展评会。以投票的形式选出一定数量的最佳读书笔记,请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学困生结对,共同提高。
3.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充实精神底蕴,陶冶性情,提高思想修养,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一个个小脑袋里不服输的潜在意识促使他们你追我赶,更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
4.学以致用,模仿习作比赛。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变化,课外阅读的过程正是积累的过程。积累得多了,方法也多了,下起笔来也就容易了。不妨偶尔组织习作比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阅读的收获,继而增强自主阅读的动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自由论坛、质疑问难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并强化自信,促使其长期自觉阅读。
课外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想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追求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精心组织,耐心鞭策,那就一定能够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课外阅读活动成为语文教师得意的帮手,让课外阅读活动成为学生幸福的记忆。
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从时空来说,它和课堂教学一起构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课外活动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特有的作用,决定它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均能达到不同的活动目的。就语文而言,可以组织文学社、记者团、社会调查、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言积累和模仿的必经捷径,为其他能力的培养和展现夯实基础。处在知识激增时代的学生,尤其需要博览群书,吸取大量的知识信息,需要借助课外阅读来填补课堂学习中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形成的空缺。《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长期地、有计划地、高效地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1.激发兴趣,促成阅读。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立足课内,带动课外。联系教材内容,适时巧设悬念,让学生产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冲动,教师也就事半功倍了;也可以联系生活,鼓励探究。让黑色的铅字和多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学生梦寐以求的精神食量;还可以介绍典范,赏析激趣。教师的言传身教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读书,并且让学生分享读书所得,会让学生自觉模仿,继而也爱上课外阅读。
2.创设条件,促进阅读。兴趣要转化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还得不断刺激和强化。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创设阅读条件。农村初中教学资源少,学校没有图书室,学生的经济条件也不好。
首先,让每个学生的有限的图书流动起来,积沙成塔,共同组建属于集体的图书角。
其次,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教师及时推荐各种内容和体裁的读物,并增加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作业,比如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培养“不动筆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让学生主动、协同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这样一来,就算尚未形成阅读习惯的组员在集体阅读气氛的熏陶下,想不阅读都不可能了。以上组织工作做好了,就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促进其兴趣向习惯转化。
最后,展示汇报,快乐阅读。要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从而自愿长期阅读。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展示自己的阅读所获,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同,找到成就感。成就感又成为其新的动力源泉,继而快乐地长期自觉阅读。
三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做的就是活动前精心组织准备,活动后给予恰当的表扬,把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兴奋、充满骄傲地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外阅读展示活动。
1.召开读书经验交流会。学生把自己近期喜欢的读物介绍给同学,并谈自己的读书体会。用肺腑之言触动同龄人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举办读书笔记展评会。以投票的形式选出一定数量的最佳读书笔记,请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学困生结对,共同提高。
3.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充实精神底蕴,陶冶性情,提高思想修养,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一个个小脑袋里不服输的潜在意识促使他们你追我赶,更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
4.学以致用,模仿习作比赛。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变化,课外阅读的过程正是积累的过程。积累得多了,方法也多了,下起笔来也就容易了。不妨偶尔组织习作比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阅读的收获,继而增强自主阅读的动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自由论坛、质疑问难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并强化自信,促使其长期自觉阅读。
课外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想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追求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精心组织,耐心鞭策,那就一定能够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课外阅读活动成为语文教师得意的帮手,让课外阅读活动成为学生幸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