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文章标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使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设计教学中,我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教学中注意唤起学生与作品、作者的共鸣,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揣摩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前准备]
  制作ppt课件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课题)。大家来齐读课题。
  生:……
  师:之前我们已经读了课文,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来读课题。
  生:……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
  师:这些画面,也曾无数次浮现在林海音女士的脑海。
  (屏幕呈现骆驼队画面,遥远的音乐起)
  师: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童年生活中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了呢?请同学们略读这篇文章。
  (生略读课文,教师辅导)
  
  二、追忆往事,体味童年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往事?
  生:……(四件事,说出即可,随机给予鼓励、点拨)
  (相机板书:学咀嚼、谈铃铛、剪驼毛、问驼踪)
  师: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大家面前。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字里行间又蕴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拿起笔,用心读一读,用笔划一划,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词语在书中写下你的感受。
  生:读书批注,教师辅导。
  师:很多同学在文章中留下了智慧的波浪线和真诚的话语。我看有的同学划了一处,有的划了多处。谁想先说。
  1.学习“看骆驼咀嚼”
  预设(生):“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句话是说林海音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我想到了那时候的林海音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龇牙咧嘴的。
  师:你不仅想到了她的样子,还想到了她那傻傻的神情。其他举手的同学是不是也划下了这个句子?请齐读这段。
  生:齐读
  师:这段文字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次默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圈出来。
  生:……
  师:你圈划了什么词? 
  生:咀嚼、那样、交错、磨来磨去、冒、沾、呆……
  师:大家再轻声读一读这段话,注意体会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
  预设(生):我仿佛看到了骆驼咀嚼的样子
  师:作者观察投入、细致,表达生动,引人入胜。
  预设(生):作者看得入神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
  师: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呆了。看着看着,她好像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假如你就是林海音,现在就站在骆驼面前。(老师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一头傻乎乎的骆驼向我走来,它正在吃草,它有长长的嘴巴,上牙和下牙交互地磨来磨去,很好玩,很有趣的!
  ……
  师:谁想在这里读给大家听听?
  生:……(配乐)
  师:是啊,孩子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着迷。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看一样东西看得 “发呆”? 
  生:我看蚂蚁拖苍蝇,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 
  生:有一次我看一条毛毛虫爬树,爬上去掉下来,又爬,又掉下来,又爬……我看了很久很久。 
  ……
  师:林海音小时侯痴痴地看骆驼咀嚼时的感觉你能体会到吗?带着这种感情再认真来读一读,能背诵试着背诵,好吗?
  生:……
  师:多么有趣啊!林海音女士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可这段童年记忆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田。回想起来,她是多么留恋!多么怀念啊!正如文章结尾写到的——
  屏幕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师:还有哪件事你觉得有意思?
  2.学习“和爸爸谈铃铛”
  生:我觉得她和爸爸谈论铃铛的用途很有意思。
  师:谈谈你的体会。
  (如果学生说不好,就引导:读课文,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要学会透过文字读出语言蕴含的意思,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课文。)
  生:我觉得作者当时的想法很好玩。你看……
  师:爸爸的见解是成人化的,而童年的林海音的想法则蕴含着自己无穷的遐想。请大家同桌之间分角色读一读作者与爸爸的对话。
  生:……
  师: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你们不懂的事可以问一问,你开始问吧!
  (师生对读这段对话)
  师:同学们,这时如果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生:骆驼走路累了,赶骆驼的人也累了……
  师:那叮叮当当的声音会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还有谁也同意林海音的看法?
  生:……
  师:谁同意爸爸的想法?
  生:我同意爸爸的想法。我还有一种想法……
  师:呵呵,你这想法很有创意!想一想,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还会这么想吗?
  生:……
  师:童年的想法已成为她孩提时代的一种纪念。爸爸的答案在成人眼中是正确的,但卻不那么美,“我”的想法在爸爸心里会是什么样子呢?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生: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了他对童年的怀念……
  师:童年多美好啊!然而对人到中年的林海音来说,这一切都已经走远,不会重来。她的心里该是多么留恋啊。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这段话,体会作者这种感情。
  屏幕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3.学习“剪驼毛”
  师:还有哪件事你觉得有意思?
  生:林海音看着骆驼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
  师:多么幼稚天真啊!
  生:我觉得林海音当时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她为骆驼着急,她看见骆驼的毛这么厚,想帮它剪一剪。
  师:如今,她已长大,这种想法她还会有吗?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事还会做吗?骆驼脖子下铃铛的美妙遐想还会有吗?然而她多么希望童年再来啊!
  屏幕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4.学习“问骆驼去处”
  师:同学们有的喜欢第一个片段,有的喜欢第二个或第三个,可是老师和你们不一样,老师对第四个片段最感兴趣。你们认真读读第四个片段,想想老师为什么感兴趣?看哪个同学猜得准?
  生:……
  师:喜欢作者的天真,向往美好的童年,更欣赏作者“总是问,总是问”的精神。再浏览一遍这篇文章,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
  生:她还问爸爸领头的骆驼为什么要挂铃铛……
  师:除了这些,生活中的林海音可能还会问什么呢?
  生:她可能会问,太阳为什么每天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师:童年的林海音问题真多啊! 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自己读一读。
  屏幕出示文字,生自由读: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那样“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她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师: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
  生:老师教育我们不懂就要问。我想林海音是受老师的感染,不懂就要问,一定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师:这源于孩子的好奇!而好奇爱问又是创造的开始!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生:可能不会了!
  师:此时哪些问题不会再问了?
  生:中年的林海音不会再问贼是怎么样的,收贼赃的人又是怎么样子的。
  ……
  师:满脑子童年时代的问题不会问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再有,铃铛的美好遐想,以及想给骆驼剪毛的想法也悄然远去,这童年的一切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消逝在时间的流里,深埋在记忆的河床上……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地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读——
  屏幕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三、依依流连,深深怀念
  
  师:此时,一个天真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已是人到中年,人在台湾。当她再一次忆起冬阳下的骆驼队,想起骆驼面前的咀嚼,耳边再一次朦胧地回响清脆的铃铛声,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再一次想起童年那满脑子的问题,可能会说些什么?有何感想呢?请同学们在书中写一写。
  课件:图片 音乐
  生写话,师巡视
  交流:
  生:……
  师: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现在再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心里掠过一种淡淡的感伤。(板书:淡淡的感伤)但这种感伤不是痛哭流涕,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师:是的,一种深深的怀念。(师板书:深深的怀念)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情感,伴随着深情的音乐,齐读课文的最后两节。
  生:齐读最后两节
  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生(齐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这题目中蕴藏着作者的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能读出来吗?
  生(深情地,舒缓地):冬阳、童年、骆驼队。
  
  四、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师:真好。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如果……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感受对作者以及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太值得珍惜。
  备课过程中,我读了《城南旧事》,作者所想念的人物里面,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名叫妞儿。妞儿的童年就没有作者那么美好,她没有自己的父母,养父母也不疼爱她。和作者的一段交往,也许是妞儿童年最美好的日子了,可惜她只有悲惨的童年,没机会长大,想读读关于妞儿的故事吗?
  推荐《城南旧事》
  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一位读者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写下了一首诗——《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结束今天的课好吗?
  课件:配乐
  师生齐读: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
  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
  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
  至今还在遙远的梦中回荡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
  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
  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
  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附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学咀嚼谈铃铛剪驼毛问驼踪
  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授课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后,课堂上静悄悄的,学生没有一点反应,教师急得团团转,有的教师还发火,挖苦学生,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不上来……考试成绩和写作水平也不见提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忽视了积累教学。  积累作为一个动词,是指聚集的过程,意识是逐渐增加,丰富其贮存,使大脑里牢牢记住的东西越来越多;积累作为一个名词,是指聚集的结果,它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教学活动的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共同探究,相互交流,才能实现互动生成、精彩纷呈。    一、灵活组织学习材料,创设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努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现知识内容,使抽象的教学问题具体化。如在
期刊
新学期伊始,我校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精心设计了“爱心手拉手,和谐共成长——勇士希望小学之行”的实践活动。目的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爱。  本次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性原则”。首先,从制定计划到实地体验﹑交流,再到活动性拓展﹑总结、反思,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其次,通过到“农家院”的实践活动,扩大了学生生活实践的窗口,让他们通过这种社会性实践
期刊
刚接班的时候,就听以前的班主任介绍说,要我特别留意这个叫“王普震”的孩子,可具体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的前任也没细说。我只小心翼翼地在点名册上“王普震”的名字下划了一颗小星星。  果不其然,这是个令我头疼的搗蛋鬼。他整天衣着不整,书桌内又脏又乱;更是几乎从不学习,作业就没有能按时完成的时候;上课常常前后左右地摇头晃脑;间操站队时就像得了多动症,在笔直的队伍中间扭来扭去;他还经常和同学发生争执,常
期刊
一、数学活动课与学科课    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地位看,学科课处于主导地位,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  2.从教学目标看,学科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有较严密的定量化的考核评定制度。
期刊
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情感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操、主动精神、智慧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儿童思维、想象和创造力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教师应积极实施人性化教育,呵护童心,充分关爱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活动,润泽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笑……    一、呵护童心,善待错误,让语文课轻松起来    皮亚杰认为,“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
期刊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也就是说,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成为小学英语教学中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在教小学英语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     一、丰富多彩的课前准备    大家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期刊
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赵志祥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文课《鹿和狼的故事》,以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的教学流程、跌宕起伏的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美的享受、智的启迪、理的深入、情的震撼,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毋庸置疑,这是一节充满着情感和智慧魅力的语文课。    一、创设情境,享受审美的体验    赵老师是个唯美主义者
期刊
面对现在的社会,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因此,我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际,对在学习动机培养、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责任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在校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流。责任心的培养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近几年的教学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各级各类学校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在此形势与背景下,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在质量、特色、品牌等方面赢得主动。我认为学校的学习力、思考力、文化力是决定持续发展的三大驱动力。  一、学习力——学校持续发展的前提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告诉世人:“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会学习的能力就是学习力,它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