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难点,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学生不知从何下笔。即使老师讲得很细致,可对于学生来说,要么就是无话可说,搜肠刮肚写了那么几句,不是没主题就是没内容。有些虽洋洋洒洒数千言,可不是照抄就是离题万里。以前的老师也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例如让学生读范文,甚至背范文,采用他山石攻玉。他山石是可攻玉,但不能攻璞玉,即使攻到玉也是劣玉,收效并不理想,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只有让学生的习作真正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教师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但要做到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教师改进方法,做起来并不容易,如何做到呢?
一方面首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近距离接触生活中的一切。获得习作的第一手素材。一切文学作品,他们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现在的孩子,被家长或是学校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似笼中的小鸟,活动空间极小,每天重复着同样单调,乏味的事,没有机会去接触到广阔的天地,他们不知道大米从何而来,春种秋收,花开花落,没有细致的观察和真实的感受和经历,他们作文的素材有吗?习作时当然只有瞎编了。
其次,要让孩子经历、感受生活。自己真实的经历,总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把自己经历完整的记录下来,但这仅仅是学生有了作文的第一手素材,认识到生活中的人、事、物,如果只是表像,没有自己的感受,孩子在写作文时就会变成记流水帐。只有感同身受,在作文时才不会瞎编乱造,无病呻吟。
最后,要让孩子对生活充满感情。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也是充满乐趣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活是美好的,学生对生活的情感如何体现,往往会通过他们的作文表达出来,孩子的感情世界异常丰富,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千差万别,只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生活,阳光,积极向上,那么他们作文时也就会表现对生活积极的方面,充满真情实感,这样也就有效的将作文素材和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作文也就有血有肉,才会感人至深。
另一方面教师作文教学过程不完整,作文评估方法适当。教师岸上教游泳,学生不得要领,作文久练无长进。作文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般有“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讲赏析”等五个环节组成。而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只简化成“指导-习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这三个环节也没完全落实好。作前指导,教师笼统讲写作技巧,再提几条要求便完了。写作是学生的事,教师便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好比袖手旁观学生学游泳。批改时,几句简单评语,或者打个分数写个日期完事。连错别字都不改,更不说句子、标点了。学生拿到作文本看一下分数便放在一边了。
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对学生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到位,作前指导与批改由教师一包到底,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教师在写作过程中的放手,又完全是一种放任自流。因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发挥。二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几十年辛辛苦苦忙“应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一下子要转轨,教师必须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也是难免的。(如考虑安全不带学生到校外去观察;在校内也不开展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读课外书被认为耽误学习时间等)。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往往不科学,教师未根据训练重点,有侧重地给予评分,未能结合学生原有的写作基础给予评分,降低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不一样,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作文教学就不可能走出“高耗低能”的困境。
总之,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事物,给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走出去,多参与社会生活,多观察,多经历,结合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适当点拨、启示。并且教师和学生一起修改,让学生领悟提炼主体,精选材料,巧妙构思。这样持之以恒,教师会教得轻松,学生也能写好作文了。
收稿日期:2011-08-17
一方面首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近距离接触生活中的一切。获得习作的第一手素材。一切文学作品,他们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现在的孩子,被家长或是学校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似笼中的小鸟,活动空间极小,每天重复着同样单调,乏味的事,没有机会去接触到广阔的天地,他们不知道大米从何而来,春种秋收,花开花落,没有细致的观察和真实的感受和经历,他们作文的素材有吗?习作时当然只有瞎编了。
其次,要让孩子经历、感受生活。自己真实的经历,总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把自己经历完整的记录下来,但这仅仅是学生有了作文的第一手素材,认识到生活中的人、事、物,如果只是表像,没有自己的感受,孩子在写作文时就会变成记流水帐。只有感同身受,在作文时才不会瞎编乱造,无病呻吟。
最后,要让孩子对生活充满感情。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也是充满乐趣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活是美好的,学生对生活的情感如何体现,往往会通过他们的作文表达出来,孩子的感情世界异常丰富,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千差万别,只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生活,阳光,积极向上,那么他们作文时也就会表现对生活积极的方面,充满真情实感,这样也就有效的将作文素材和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作文也就有血有肉,才会感人至深。
另一方面教师作文教学过程不完整,作文评估方法适当。教师岸上教游泳,学生不得要领,作文久练无长进。作文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般有“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讲赏析”等五个环节组成。而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只简化成“指导-习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这三个环节也没完全落实好。作前指导,教师笼统讲写作技巧,再提几条要求便完了。写作是学生的事,教师便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好比袖手旁观学生学游泳。批改时,几句简单评语,或者打个分数写个日期完事。连错别字都不改,更不说句子、标点了。学生拿到作文本看一下分数便放在一边了。
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对学生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到位,作前指导与批改由教师一包到底,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教师在写作过程中的放手,又完全是一种放任自流。因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发挥。二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几十年辛辛苦苦忙“应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一下子要转轨,教师必须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也是难免的。(如考虑安全不带学生到校外去观察;在校内也不开展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读课外书被认为耽误学习时间等)。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往往不科学,教师未根据训练重点,有侧重地给予评分,未能结合学生原有的写作基础给予评分,降低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不一样,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作文教学就不可能走出“高耗低能”的困境。
总之,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事物,给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走出去,多参与社会生活,多观察,多经历,结合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适当点拨、启示。并且教师和学生一起修改,让学生领悟提炼主体,精选材料,巧妙构思。这样持之以恒,教师会教得轻松,学生也能写好作文了。
收稿日期:20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