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基于此,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再是教师的唯一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只有两者并重,才能培养身心健康的综合人才。高中阶段,教育者要重视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心理品质教育,寻找地理知识与心理品质教育的契合点。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心理品质教育;开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对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日益重视,颁布了专门的法规文件,明确了心理品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務,同时对其开展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指导,其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品质教育被认为是有效可行的教育途径。基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心理品质教育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教育者要积极寻找地理教学与心理品质教育的契合点,有效开展心理品质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学生的情绪控制和情感培养
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地理学科与心理品质教育联系不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缺乏心理品质教育开展的意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从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的情绪控制和情感入手来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心理品质教育的必要性,认识到心理品质教育对学生学习发展的作用,积极关注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策略,如:“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地理问题时容易出现烦躁心理,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一些耐心,要控制好个人学习的积极情绪;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水资源知识外,还要向学生渗透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思想观念,由此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是核心的教学资源,教材中除了地理知识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品质教育素材,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地理知识讲解而忽视了这些素材的挖掘和运用,导致心理品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想有效开展心理品质教育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品质素材并进行科学运用,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一节时,教师除了要讲解旅游开发中环境保护的原因和途径等地理知识外,还要挖掘其中的心理品质教育素材,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定某一旅游项目的开发方案,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重视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会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旅游中做文明公民,进而实现个人思想品质的有效提升。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示范引导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口头讲解来展开,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突出,师生关系紧张,这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因此,教师要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一方面,可以运用情境创设法或角色扮演法来凸显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可以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在关键的学习环节,地理教师要积极参与进来,扮演好学生良师益友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教师个人的影响力来开展心理品质教育,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灾害”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我国曾遭受的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资料,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感,同时教师也要示范在灾难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有效培养。
总之,心理品质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发展大有裨益,教师要重视心理品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创新心理品质教育方法,在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现代交际,2017(1):147.
[2]张玲娟.高中地理构建参与式课堂的措施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6):26.
[3]吴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理念渗透分析[J].吉林教育,2017(21):7.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心理品质教育;开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对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日益重视,颁布了专门的法规文件,明确了心理品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務,同时对其开展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指导,其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品质教育被认为是有效可行的教育途径。基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心理品质教育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教育者要积极寻找地理教学与心理品质教育的契合点,有效开展心理品质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学生的情绪控制和情感培养
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地理学科与心理品质教育联系不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缺乏心理品质教育开展的意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从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的情绪控制和情感入手来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心理品质教育的必要性,认识到心理品质教育对学生学习发展的作用,积极关注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策略,如:“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地理问题时容易出现烦躁心理,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一些耐心,要控制好个人学习的积极情绪;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水资源知识外,还要向学生渗透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思想观念,由此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是核心的教学资源,教材中除了地理知识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品质教育素材,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地理知识讲解而忽视了这些素材的挖掘和运用,导致心理品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想有效开展心理品质教育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品质素材并进行科学运用,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一节时,教师除了要讲解旅游开发中环境保护的原因和途径等地理知识外,还要挖掘其中的心理品质教育素材,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定某一旅游项目的开发方案,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重视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会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旅游中做文明公民,进而实现个人思想品质的有效提升。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示范引导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口头讲解来展开,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突出,师生关系紧张,这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因此,教师要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一方面,可以运用情境创设法或角色扮演法来凸显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可以采用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在关键的学习环节,地理教师要积极参与进来,扮演好学生良师益友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教师个人的影响力来开展心理品质教育,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灾害”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我国曾遭受的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资料,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感,同时教师也要示范在灾难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有效培养。
总之,心理品质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发展大有裨益,教师要重视心理品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创新心理品质教育方法,在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现代交际,2017(1):147.
[2]张玲娟.高中地理构建参与式课堂的措施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6):26.
[3]吴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理念渗透分析[J].吉林教育,2017(21):7.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