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氟斑牙患病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源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emai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氟斑牙患病程度的因素,为氟斑牙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苏、山东、河北、安徽、河南、陕西6个省份抽取29个改水年限在5年以上村作为调查村。调查内容:①基本情况:包括年人均收入、水氟、改水年限等;②水质检测:测定各村饮水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等常规指标;③氟斑牙检查:按Dean法检查8~ 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④膳食调查:对8~ 12岁儿童采用双份饭法调查3 d膳食营养状况,并测定膳食氟含量。将各村水质指标、膳食营养素均值等作为自变量,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氟斑牙流行指数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再采用向后剔除法进行影响因素的选择;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

结果

29个村共调查8~12岁儿童3 043名,其中膳食营养调查270名。29个村儿童氟斑牙平均患病率为30.2%(919/3 043),范围为2.0%(2/100)~ 71.4%(30/42);氟斑牙流行指数为0.55,范围为0.04~ 1.59。膳食蛋白质(X16)和维生素E (X17)为氟斑牙患病的保护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1.537 4和-0.695 1。饮水氟化物(X11)、氯化物(X12),膳食氟(X13)、铜(X14)、锌(X15)为氟斑牙患病的危险因素,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549 7、0.432 7、0.329 8、1.400 9、1.023 3,氟斑牙患病的回归方程为:Y氟斑牙患病率=-54.854 3 + 19.770 6X11+ 0.121 3X12 + 4.280 2X13+ 30.773 5X14 + 9.264 9X15-1.332 7X16-2.384 1X17。膳食核黄素(X26)摄入的增加可减轻氟斑牙的患病程度,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930 2。饮水氟化物(X21)、氯化物(X22),膳食氟(X23)、磷(X24 )、锌(X25)的增加会加重氟斑牙的患病程度,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57 0、0.548 1、0.262 6、0.899 9、0.662 1。氟斑牙流行指数的回归方程为:Y氟斑牙流行指数=-1.090 5 + 0.210 2X21 + 0.002 0X22 + 0.057 6X23 + 0.001 1X24 + 0.089 0X25-1.473 3X26

结论

蛋白质、维生素E、核黄素的摄入增加可有效减少氟斑牙的发生或减轻其病损程度。

其他文献
播散性球孢子菌病是一种全身性霉菌感染,多发生于防御机能损伤――细胞介导免疫缺陷的病人.而在肾移植病人中并发播散性球孢子菌病更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诊断后第一年的死亡率超过50%.本文报告1例肾移植病人应用免疫抑制药后并发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经常规治疗失败后试用撤除免疫抑制药治疗本病的结果.患者男,20岁.因发热、厌食、不适、体重减轻2月,咳嗽、头痛3周于1977年9月入院.患者在1973年行肾移植(其
期刊
利福平治疗难治麻风虽疗效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再发的病例仍能见到.作者曾对这样的病例用氯林可霉素(clindamycin)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迄今共在光明园和爱生园两处麻风院,用氯林可霉素治疗10例难治麻风患者,主要是在利福平治疗过程中再发的病例.
期刊
作者报告1例转移性皮肤癌.患者男51岁,在肺癌治疗过程中,右侧头部出现红色肿瘤,组织像为转移性管状腺癌.见到肿瘤细胞经毛囊及部分表皮排出,认为是排出现象(elimination).作者从本例观察到:①毛囊内至开口部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②毛囊上皮围着肿瘤细胞伸展.③肿瘤细胞巢与真皮内肿瘤细胞连接.④毛漏斗部的毛囊上皮基底层附近可见孤立的肿瘤细胞.
作者报告一例48岁男性患者,1979年患骨髓分化不良性淋巴瘤,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开始有良好反应,但从未完全消退,骨髓多次检查均见恶性细胞.1981年1月患者因肋骨疼痛,入院检查,骨髓活检几乎完全为淋巴瘤所侵.
期刊
SLE病人皮损和临床上正常皮肤的真皮和表皮连接处(DEJ)经常可发现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的沉积.临床上正常皮肤DEJ处Ig和补体沉积也见于某些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过敏性紫癜的病人.
期刊
为阐明皮肤的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中脓疱形成的机制,作者分别用IgG和IgM-C3致敏的牛红细胞、按微量板法,对从患者的脓疱和正常人的外周血取得的多形核白细胞(PMNs)进行EA和EAC花环试验,分别用以检测PMNs膜表面上的IgG-FC受体和C3b受体。
期刊
本文作者报告6例免疫损伤的患者,他们的毛囊炎是由PA0―11型引起并迅速发展为严重的坏疽性深脓疱。除例6外都用过各种免疫抑制剂及全身抗生素治疗。所有损害最初都为毛囊炎,几小时内变为0.5~3cm直径的水肿性丘疹性脓疱,孤立或群集,前4例患者24小时内未进行治疗,丘疹脓疱发展成大疱,其内充满清亮的、乳白色、脓性或出血性液体。2例患者累及整个会阴及肛周。1例外阴发生坏死性损害。损害不很痛。发疹时病人都
期刊
自1911年Jadassohn首先描述霉菌疹改变(Mycid change)后,文献中常在深部真菌病时发生的各种霉菌疹陆续有报道。作者报告一例深部真菌感染出现渗出性膝关节炎的霉菌疹反应。
期刊

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可为系统型或局限型(即硬斑病)。已描述过许多硬皮病亚型,大疱性硬斑病是其中罕见的一种。本文报道一例有大疱形成的深在性硬斑病。
期刊
目的用Nrf2/ARE通路激活剂上调Ⅱ相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在胰岛B细胞中的表达,观察其对T2DM大鼠胰岛B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T2DM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组)、tBHQ干预组(tBHQ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C组)。连续干预8周后处死各组大鼠,检测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观察胰岛细胞形态结构及凋亡,ELISA检测血清及胰腺组织中丙二醛(MDA)、肿瘤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