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明晰工作思路,精心构架教育体系,积极营造温馨氛围,大力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规划、融入生命教育、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向大家汇报一下上海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精心构建教育体系
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身心发展总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调研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身心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学生由于对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认识模糊,直接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生命教育体系,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我们颁发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系统构架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辅导,帮助青少年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人格。
一是构建分层递进的内容体系。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不同年龄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意趣各不相同,为此,我们在教育内容上架构了各学段有机衔接、分层递进和全面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教育重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引导他们喜爱充满生机的世界,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懂得关爱家人;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以“珍惜生命”为教育重点,引导学生增加性别认同,培养合群友爱的积极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初中阶段,以“尊重生命”为教育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掌握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在高中阶段,以“热爱生命”为教育重点,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学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习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方法等,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二是构建体现融合的学科德育体系。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通过有意识地激活蕴涵在所有课程中生命教育的知识点,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把生命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同时,充分挖掘各学科生命教育的内涵,既注重发挥自然、生命科学、科学、社会、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学科的优势,又注重挖掘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潜移默化陶冶学生心灵。在生命科学课中,我们在传授知识点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到生命伦理和生命道德的教育,不仅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同时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并遵守青春期生命道德规范,帮助他们感悟身心和谐的重要性。
三是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体系。青少年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要针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特点,精心策划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趣味的课外活动。为此,我们在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注重通过班团队活动、节庆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采用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此外,我们还打造了一批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系列化校外活动基地和品牌项目。如形成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公民教育系列、健康与生存系列等六大系列实践基地的版图,通过行、习、赏、唱、礼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教育。
二、以“温馨教室”为载体,着力营造良好氛围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任何一个教育环节,任何一个教育行为都会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为此,我们广泛开展了“温馨教室”建设,积极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我们所建设的“温馨教室”,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氛围,其主旨在于为学生身心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它强调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重点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我们所建设的“温馨教室”,主要包括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和教室物质环境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班级人际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平等、公正,真诚、互助,力求达到沟通协调讲诚信,人际交往见真情;在课堂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勤勉、笃学,活跃、宽松,力求达到教风学风要严谨,求索创新入佳境;在自身心理环境建设方面,强调自信、自尊,平和、达观,力求达到自我意识能稳定,顺境逆境好心境;在教室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安全、舒心,美观、宜人,力求达到硬件设计讲人性,环境布置显温馨。
由于“温馨教室”注重育人载体的拓展,且面向涉及班集体的所有学生和任课教师,因而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目前,上海已有不少中小学校在“温馨教室”建设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我们还把“温馨教室”建设纳入全市学校和谐校园、文明单位建设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三、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必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必须增强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师队伍开展分层培养。
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施专业化培养。我们依托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化培训,构架了“心理学专业基础理论”、“咨询理论”及“实践督导”三部分的培训内容体系,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探索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水平认证机制。我们与上海市人事局下设的职业能力考试院合作,开始进行“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证工作。已有六十多名中小学教师获得“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认证。这项工作正在向全市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辐射。此外,我们还举办了各种高级研修班,鼓励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前瞻性研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
二是对德育骨干教师加强专题培训。我们在班主任岗位职责中明确规定,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基本理论和有效方法。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对全体教师开展普及教育。我们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中小学教师240、540学时职后培训计划,作为中小学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的主干课程之一,使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帮助他们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心理素质。
在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感到,必须针对教育和学生的需求、针对工作的瓶颈,树立科学理念,有效指引工作的落实。一是要遵循中小学生成长成材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要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意趣和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能搞教条主义、简单化操作;要本着水滴石穿、潜移默化的原则,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教育对象全覆盖和教育过程全渗透,杜绝那种“单线作战”或“乱贴标签”的做法;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构建温馨教室、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二是要把人文关怀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育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为此,必须首先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要么是正面的、要么是负面的,绝不会是“零”。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重点实施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拓展工程,引导每位教师以自身的人文底蕴,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通过一个微笑、一次谈心、一场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把人文关怀送到每个学生的心坎上,推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三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如,我们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组织编写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此外,还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发挥同伴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四是要坚持育人必先育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教师是关键。调研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师资配备短缺、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专业化建设力度。如,探索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准入制度,逐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持证上岗,还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同时,必须花大力气,在所有教师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工作。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要求。我们一定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认真汲取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出新举措,进一步提高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下面,向大家汇报一下上海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精心构建教育体系
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身心发展总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调研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身心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学生由于对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认识模糊,直接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生命教育体系,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我们颁发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系统构架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辅导,帮助青少年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人格。
一是构建分层递进的内容体系。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不同年龄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意趣各不相同,为此,我们在教育内容上架构了各学段有机衔接、分层递进和全面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教育重点,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引导他们喜爱充满生机的世界,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懂得关爱家人;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以“珍惜生命”为教育重点,引导学生增加性别认同,培养合群友爱的积极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初中阶段,以“尊重生命”为教育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掌握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在高中阶段,以“热爱生命”为教育重点,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学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习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干预方法等,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二是构建体现融合的学科德育体系。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通过有意识地激活蕴涵在所有课程中生命教育的知识点,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把生命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同时,充分挖掘各学科生命教育的内涵,既注重发挥自然、生命科学、科学、社会、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学科的优势,又注重挖掘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潜移默化陶冶学生心灵。在生命科学课中,我们在传授知识点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到生命伦理和生命道德的教育,不仅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同时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并遵守青春期生命道德规范,帮助他们感悟身心和谐的重要性。
三是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体系。青少年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要针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特点,精心策划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趣味的课外活动。为此,我们在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注重通过班团队活动、节庆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采用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此外,我们还打造了一批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的系列化校外活动基地和品牌项目。如形成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公民教育系列、健康与生存系列等六大系列实践基地的版图,通过行、习、赏、唱、礼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教育。
二、以“温馨教室”为载体,着力营造良好氛围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任何一个教育环节,任何一个教育行为都会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为此,我们广泛开展了“温馨教室”建设,积极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我们所建设的“温馨教室”,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氛围,其主旨在于为学生身心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它强调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重点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我们所建设的“温馨教室”,主要包括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和教室物质环境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班级人际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平等、公正,真诚、互助,力求达到沟通协调讲诚信,人际交往见真情;在课堂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勤勉、笃学,活跃、宽松,力求达到教风学风要严谨,求索创新入佳境;在自身心理环境建设方面,强调自信、自尊,平和、达观,力求达到自我意识能稳定,顺境逆境好心境;在教室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安全、舒心,美观、宜人,力求达到硬件设计讲人性,环境布置显温馨。
由于“温馨教室”注重育人载体的拓展,且面向涉及班集体的所有学生和任课教师,因而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目前,上海已有不少中小学校在“温馨教室”建设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我们还把“温馨教室”建设纳入全市学校和谐校园、文明单位建设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三、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必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必须增强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师队伍开展分层培养。
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施专业化培养。我们依托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化培训,构架了“心理学专业基础理论”、“咨询理论”及“实践督导”三部分的培训内容体系,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探索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水平认证机制。我们与上海市人事局下设的职业能力考试院合作,开始进行“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证工作。已有六十多名中小学教师获得“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认证。这项工作正在向全市所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辐射。此外,我们还举办了各种高级研修班,鼓励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前瞻性研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
二是对德育骨干教师加强专题培训。我们在班主任岗位职责中明确规定,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基本理论和有效方法。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对全体教师开展普及教育。我们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中小学教师240、540学时职后培训计划,作为中小学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的主干课程之一,使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帮助他们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心理素质。
在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感到,必须针对教育和学生的需求、针对工作的瓶颈,树立科学理念,有效指引工作的落实。一是要遵循中小学生成长成材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要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意趣和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能搞教条主义、简单化操作;要本着水滴石穿、潜移默化的原则,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教育对象全覆盖和教育过程全渗透,杜绝那种“单线作战”或“乱贴标签”的做法;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构建温馨教室、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二是要把人文关怀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育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为此,必须首先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要么是正面的、要么是负面的,绝不会是“零”。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重点实施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拓展工程,引导每位教师以自身的人文底蕴,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通过一个微笑、一次谈心、一场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把人文关怀送到每个学生的心坎上,推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三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如,我们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组织编写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此外,还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发挥同伴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四是要坚持育人必先育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教师是关键。调研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师资配备短缺、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专业化建设力度。如,探索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准入制度,逐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持证上岗,还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同时,必须花大力气,在所有教师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工作。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要求。我们一定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认真汲取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出新举措,进一步提高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