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诗诗歌教学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aia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创作讲究凝练语言,追求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表达境界。只有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开掘出诗歌中丰富的意象以及意象之间彼此融合的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在领悟诗歌意境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一、含英咀华,体悟诗歌独到的言语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就是关注文本的语言,而诗歌是最讲究语言的凝练。为此,诗歌的教学,尤其是体悟诗歌的内在意境,就必须要紧扣诗歌中的语言。事实上,诗歌中每一个词句、每一个汉字,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其实都蕴藏着丰富的认知体验。需要关注诗歌中的动词,感受诗人化静为动的表达技法;需要关注诗歌中的形容词,在抽象变具体、无形变有形中感受诗歌语言的精妙。在这样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关注诗歌独特的言语形式,揣摩作者赏析诗歌的表达形式以及诗歌内在所蕴藏的丰富情感,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诗仙李白的诗歌都会呈现出豪迈奔放的气质,他的《望庐山瀑布》就以夸张的手法和神奇的想象描写了瀑布的壮观景象,教师可以紧扣诗歌的最后两句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引领学生围绕着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来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在充分研读语言和观察插图的基础上,紧扣“分流直下”的动态之美、“三千尺”的夸张景象、“落”在气势宏伟,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之景映入自己的脑海意识之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思考。
   只有将诗歌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诗歌作为课程内容的教学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才能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助力。
   二、品味涵咏,再现诗歌鲜活的画面
   古典诗歌与当下的生活相去甚远,不少的语言习惯和现在完全迥异。再现诗歌的画面首要的就是要理解诗歌的大意,将诗歌所反映的内容想象成鲜活而直观的画面,并且融入学生自身独特的想象,对这些画面合理地进行创造,让诗歌的内在价值不在以标签式的概念呈现,替代的应该是独具特色的画面。从建构主义的认知来看,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本,呈现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召唤结构,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意义和不确定性。教师就以利用这些创作中的留白,让学生在理解、想象和补充的思维历程中再现、激活画面。
   以教学《清平乐 村居》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就需要扣住诗歌中“相媚好”这一核心词语,引导学生先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理解,深化“相媚好”所承载的价值意蕴,最后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再现翁媪两人的对话过程中,继续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识。
   诗歌的表达艺术就在于运用最少的文字,营造出最鲜活、最丰富的意蕴和画面。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想象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对诗歌画面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笔耕不辍,描述诗歌鲜活的意境
   古典诗歌讲究炼字,语言的表达尤为简洁而凝练。在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语用训练的当下,诗歌这种语言表达特色,就给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训练提供了极好的平台。教师应该根据诗歌具体的内容和言语特点,通过调换表达顺序、丰富语言内蕴、补充认知体验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语用训练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捕捉与感知,顺势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这首诗为例,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每句诗中分别选择个一个语用训练的表达点,如第一句中的“翻墨”、第二句中的“跳珠”、第三句中的“吹散”、第四句中的“水如天”,让学生想象“翻墨”的风云突变、“跳珠”的鲜活灵动、“吹散”的快疾有力、“水土天”的浩浩汤汤,并激活学生内在的想象体验,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四、深入对话,体悟诗歌深刻的哲思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教材开始编选一定数量的哲理诗。这些诗歌都具有鲜明的哲学理趣,能传递鲜明而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人生智慧。教材中的哲理诗歌总是借助于言简意赅的方式表达出对诗人的独特见解,诵读起来妙趣横生,令人产生回味无穷的表达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以诗歌为载体,搭建学生解读诗歌的对话平台,将学生的身心意识完全浸润在思维意识之中,为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
   如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以下的维度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解读:首先,教材维度,学生自主性阅读诗歌,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根据工具书,初步理解诗歌的大体意识;其次,复述维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诗歌的理解,运用语言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复述;再次,角色维度,尝试以诗人陆游的视角,究竟想要对自己的儿字子聿说些什么呢?借助于陆游之口,将诗歌中蕴藏的哲理之言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浅到深的历程,洞察诗人陆游正是借助于古人读书之事来告诫我們,做学问不仅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同时也要亲身实践,做到知行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思考。
其他文献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思维不容易被定势,他们的创新实践意识更容易在问题中被激发,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巧妙提问,通过问题让学生养成爱思考、勤动手的习惯,引领学生去发现创新、探索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   一、导入环节围绕课题提问   围绕课题提问的导入方式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式,这种导入方式看似平常,甚至有些教师用了几次后觉得多此一举,因为浪费时间而不用了。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简单一句
期刊
小学英语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掌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实效,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提升,是小学一线教师要予以关注的现实问题之一。   一、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现状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包括课堂评价在内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能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结合《
期刊
一、利用好奇心形成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好奇心普遍比较强,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从而形成对学习的内驱力。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的探究学习行为,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推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活动,最大化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小学《英语》Unit
期刊
一、趣问,开启阅读之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绘本不同于课文,充满了趣味性和画面感。在进入绘本教学之前,一定要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合适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如:直接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媒体导入法、谈话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等。根据不同的文本材料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激发兴趣,开启阅读之旅。   如在教学Just be yourselves这节课中,教师提问:W
期刊
摘要:作为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的有效桥梁,幼儿园家长学校有着独特的教育优势,对幼儿生命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家长学校的发展还不是很平衡,很多的家长学校其实都是有名无实不但没有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甚至有时候还起反作用。为此,在幼儿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努力建设好幼儿园家长学校,就成为了当下教育不容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强化管理 拓展资源 贴近实际 家长学
期刊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认知不仅明确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有效地位,同时也为幼儿的教育奠定了基础。著名教育专家杜威先生就曾说过:“游戏性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精神态度。”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对课程游戏化的落实并不是简单以游戏的方式来调整,而是要凸显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游戏精神,巧妙地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决定权和自主权利,并运用这种精神去设置课程,将游戏理念作
期刊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一致,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准确把握红色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构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
期刊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这说明了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那么怎样利用语文的学科特点渗透德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介绍背景知识,让德育更有力量   所谓背景知识,是指作品所处时代、社会和生活的总合,它体现了文章的社会性。背景知识包括多个方面,如时代背景、社会背景、
期刊
阅法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具有情感的讲解,能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乐学善思、学会学习。阅法教学中,教师讲解如何出彩?笔者认为,应与其他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   一、融入情境教学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我们的教学对象又是富有情感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语言应情真意切,真挚感人。我们应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
期刊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需要“唤醒”蕴藏于经典中的精神文化,“唤醒”处于懵懂状态的幼童。下面以白居易的《池上》一诗教学为例,谈谈在本学段古诗文教学的一点策略。   一、在有节奏的、正确诵读中走近经典文化   古诗文字虽少但意味深远,充满情趣韵味。大声诵读,可以让静止的文字跃动起来,鲜活起来,从而“唤醒”儿童已有的古诗文认读意识,产生对古诗文的熟悉感、亲近感。读诗,要把每个字都读响亮,读正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