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婆媳关系是否好,会直接影响到隔代养育生活的幸福度。令人羡慕的婆媳关系是怎么养成的?看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有启发。
每次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人们谈論婆媳关系,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吐槽或抱怨,似乎婆媳不好相处已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尤其每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婆媳,但这在我家似乎是个例外。
不得不说,我婆婆真的特别难得,她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婆婆,没有之一:帮我们带孩子、做家务几乎完全任劳任怨;在吃喝拉撒、穿衣打扮等方面,从不挑肥拣瘦;对孩子们尽心尽力;很少干涉家里的大事……所以,提及她,我几乎逢人便夸。
说得多了,听者的反应竟然如出一辙:婆婆和你处得好,你肯定待她也不薄。说得我好惭愧!然而,仔细回想这几年的相处,在不断的自我成长和彼此磨合中,我和婆婆的关系一点一点好起来,慢慢有了一些基本的相处之道。
要时刻清楚:婆婆就是婆婆,不是亲妈
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绝大多数人头脑中这么认为,潜意识却不然。比如,经常听到有人会这么说:“婆婆做饭总是来回就那几样,也不知道换个口味。每次我妈在,总是变着样儿给我们做好吃的。”“她总是那么强势霸道,哪儿像我妈总是替我们考虑!”……把婆婆和亲妈相提并论,背后的潜意识是:婆婆就该像我妈一样。
这怎么可能呢?婆媳关系和母女关系之间的亲密程度不仅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且是最有可能发生矛盾的。如果用妈妈的标准去要求婆婆,必然会让自己失望透顶。但很多人都南辕北辙了。刚开始时,我也不例外。比如:婆婆给老公盛的汤里的肉竟然比我多好几块,而我的碗里大多是骨头;再比如:老公换下的裤子被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放脏衣的收纳箱里,而我的则乱七八糟堆在里面;婆婆会把老公的杯子刷得干干净净,对我的不管不问;婆婆总是照着老公的喜好做饭,但不记得我不喜欢吃面食,却总是不焖米饭……
最初和公婆相处,我的潜意识里还抱有“婆婆就该像我妈”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说不委屈那是假话。后来才逐渐清醒过来。当我理智地悦纳了“婆婆不是亲妈”的事实后,便减少了对婆婆的怨念。人家所做的这一切都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就算是换作我妈,对闺女和女婿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当然是更容易偏袒自家女儿。
要分清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界限,真正做到“任劳任怨”
即使知道了婆婆不是妈,但有时候,当我们为公婆做了一些事,而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后,也会心生抱怨。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婆媳关系中,也出现在与老公、孩子,甚至朋友、同事的相处中。比如,我们常常认为:自己记住了老公的生日,对方就应该记住我们的;我们对孩子全心付出,他们就应该非常乖巧懂事;我们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们就应该对我们同等相待……
事实上,这些都是自我边界不清的表现。我是我,别人是别人。我可以做自己,但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做的和我一样好、一样多。但我们总会有期待。在无数次纠结后,我逐渐开始明白:如果有期待,那就带着期待去做,但要对自己的期待有所觉察;当你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也要清楚:我是带着期望去做的,我愿意承受期待落空后的失望。至于对方怎么做,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担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那我们完全可以不付出!
这个边界清晰的过程,历经了6年的反复磨合,才慢慢分离和呈现开来。公婆的家事,我从最初的“热络”参与渐渐退了出来;打心里不愿意付出的事情,无论对待公婆、老公,还是儿子,我都不再逼着自己去做。只有建立清晰的边界,才能拥有真正的亲密与和谐。渐渐地,在与婆婆相处的过程中,我的不满与委屈越来越少,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想他们所想,主动承担照顾祖父母的责任
在我看来,孝敬父母是必须的,不管是公公婆婆还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而且他们是来帮我带孩子,我更有责任照顾好他们。
所以,每到换季我都会主动地帮他们添置好新衣服,从日常药物、护肤品再到保健品,我也会记得提前给他们准备好;每到老人的生日或是母亲节、父亲节等重要节日时,我也会准备好贴心的礼物;过年放假时,他们回老家探亲,婆婆每次都不要,但我还是会偷偷地把钱塞到背包的最里层,等他们到家后再告诉他们;每年我会约好体检机构,带他们体检……除了日常生活上的照料,我也会关注婆婆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婆婆一个人帮我们带孩子,觉得寂寞时,我经常陪她聊天,说一说街道里的见闻;看到孩子们顶撞奶奶,我也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先安抚婆婆的情绪;老公不体谅婆婆或说话很冲时,我也会站在婆婆那边……
人心换人心,当我做到了照顾他们的责任,婆媳矛盾自然会少很多。
用好三明治沟通法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一直都坚持以我和先生的意见为主,所以有时候免不了要给婆婆提“意见”,想让她和我同一战线。即使是学过心理学的我,对于如何跟婆婆沟通这件事也特别苦恼,因为无论怎样说,只要是否定的话,都会让对方自动产生心理防御,让对方产生“我不够好”的焦虑,而这种自我防御机制一旦产生了,即使知道对方是好意,知道对方是对的,也可能会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否定对方的观点,为了维持自己“尊严”而不愿意妥协。经过不断的探索,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靠谱的沟通方法——三明治沟通法,能尽可能地先让对方卸掉防御。其实这种方法也是适应于我们其他的人际沟通之中。
三明治沟通法,简单来说就是“肯定—陈述观点—支持”,把肯定和支持的语言放在两边,支撑对方对自己的信任和接纳,把自己要说的话像三明治一样夹在中间,有料但不会满手汁水。比如,我是这样跟婆婆沟通辅食中不应该加盐这个问题的。
第一步,先肯定,让她感受到被尊重,并卸下防御:“我知道您为了给孩子做辅食花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而且还牺牲了午睡的时间,有您这样的好帮手我真是太幸福了,您辛苦啦!晚上就让我来照顾孩子吧,您歇着就行。”
第二步,陈述事实,给对方解释自己行为的权利。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建议。
“妈,我看您给孩子做辅食的时候还专门加了一次盐。”
“不吃盐没有力气,孩子现在正是学走路的时候,当然要吃盐。”
“我知道您这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赶快学会走路,这样咱们就省心多了。不过您看一下辅食的配料表,里边有一项氯化钠其实就是盐,而且母乳、牛奶里都有盐的成分,不怕孩子没力气。如果再加的话,孩子每天吃的盐就有可能超标了。”
第三步,表达信任、支持。比如我会跟婆婆说:“我知道给宝宝做辅食特别麻烦,以后我会尽量早点回家,跟您一块做。上次您给宝宝蒸的鸡蛋羹特别好,我也想学学。”
回顾这些年与婆婆相处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个人成长的心理历程。归根结底,婆媳的相处之道,不过是自我成长之道而已。
结语
隔代养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人都在这个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个坏消息是:一个人不开心,整个系统的幸福感就会降低;一个好消息是:一个人做出微小的调整和优化,整个系统就能得以改善。一个更好的消息是:改善和优化权,经常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每次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人们谈論婆媳关系,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吐槽或抱怨,似乎婆媳不好相处已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尤其每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婆媳,但这在我家似乎是个例外。
不得不说,我婆婆真的特别难得,她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婆婆,没有之一:帮我们带孩子、做家务几乎完全任劳任怨;在吃喝拉撒、穿衣打扮等方面,从不挑肥拣瘦;对孩子们尽心尽力;很少干涉家里的大事……所以,提及她,我几乎逢人便夸。
说得多了,听者的反应竟然如出一辙:婆婆和你处得好,你肯定待她也不薄。说得我好惭愧!然而,仔细回想这几年的相处,在不断的自我成长和彼此磨合中,我和婆婆的关系一点一点好起来,慢慢有了一些基本的相处之道。
要时刻清楚:婆婆就是婆婆,不是亲妈
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绝大多数人头脑中这么认为,潜意识却不然。比如,经常听到有人会这么说:“婆婆做饭总是来回就那几样,也不知道换个口味。每次我妈在,总是变着样儿给我们做好吃的。”“她总是那么强势霸道,哪儿像我妈总是替我们考虑!”……把婆婆和亲妈相提并论,背后的潜意识是:婆婆就该像我妈一样。
这怎么可能呢?婆媳关系和母女关系之间的亲密程度不仅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且是最有可能发生矛盾的。如果用妈妈的标准去要求婆婆,必然会让自己失望透顶。但很多人都南辕北辙了。刚开始时,我也不例外。比如:婆婆给老公盛的汤里的肉竟然比我多好几块,而我的碗里大多是骨头;再比如:老公换下的裤子被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放脏衣的收纳箱里,而我的则乱七八糟堆在里面;婆婆会把老公的杯子刷得干干净净,对我的不管不问;婆婆总是照着老公的喜好做饭,但不记得我不喜欢吃面食,却总是不焖米饭……
最初和公婆相处,我的潜意识里还抱有“婆婆就该像我妈”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说不委屈那是假话。后来才逐渐清醒过来。当我理智地悦纳了“婆婆不是亲妈”的事实后,便减少了对婆婆的怨念。人家所做的这一切都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就算是换作我妈,对闺女和女婿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当然是更容易偏袒自家女儿。
要分清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界限,真正做到“任劳任怨”
即使知道了婆婆不是妈,但有时候,当我们为公婆做了一些事,而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后,也会心生抱怨。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婆媳关系中,也出现在与老公、孩子,甚至朋友、同事的相处中。比如,我们常常认为:自己记住了老公的生日,对方就应该记住我们的;我们对孩子全心付出,他们就应该非常乖巧懂事;我们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们就应该对我们同等相待……
事实上,这些都是自我边界不清的表现。我是我,别人是别人。我可以做自己,但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做的和我一样好、一样多。但我们总会有期待。在无数次纠结后,我逐渐开始明白:如果有期待,那就带着期待去做,但要对自己的期待有所觉察;当你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也要清楚:我是带着期望去做的,我愿意承受期待落空后的失望。至于对方怎么做,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担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那我们完全可以不付出!
这个边界清晰的过程,历经了6年的反复磨合,才慢慢分离和呈现开来。公婆的家事,我从最初的“热络”参与渐渐退了出来;打心里不愿意付出的事情,无论对待公婆、老公,还是儿子,我都不再逼着自己去做。只有建立清晰的边界,才能拥有真正的亲密与和谐。渐渐地,在与婆婆相处的过程中,我的不满与委屈越来越少,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想他们所想,主动承担照顾祖父母的责任
在我看来,孝敬父母是必须的,不管是公公婆婆还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而且他们是来帮我带孩子,我更有责任照顾好他们。
所以,每到换季我都会主动地帮他们添置好新衣服,从日常药物、护肤品再到保健品,我也会记得提前给他们准备好;每到老人的生日或是母亲节、父亲节等重要节日时,我也会准备好贴心的礼物;过年放假时,他们回老家探亲,婆婆每次都不要,但我还是会偷偷地把钱塞到背包的最里层,等他们到家后再告诉他们;每年我会约好体检机构,带他们体检……除了日常生活上的照料,我也会关注婆婆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婆婆一个人帮我们带孩子,觉得寂寞时,我经常陪她聊天,说一说街道里的见闻;看到孩子们顶撞奶奶,我也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先安抚婆婆的情绪;老公不体谅婆婆或说话很冲时,我也会站在婆婆那边……
人心换人心,当我做到了照顾他们的责任,婆媳矛盾自然会少很多。
用好三明治沟通法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一直都坚持以我和先生的意见为主,所以有时候免不了要给婆婆提“意见”,想让她和我同一战线。即使是学过心理学的我,对于如何跟婆婆沟通这件事也特别苦恼,因为无论怎样说,只要是否定的话,都会让对方自动产生心理防御,让对方产生“我不够好”的焦虑,而这种自我防御机制一旦产生了,即使知道对方是好意,知道对方是对的,也可能会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否定对方的观点,为了维持自己“尊严”而不愿意妥协。经过不断的探索,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靠谱的沟通方法——三明治沟通法,能尽可能地先让对方卸掉防御。其实这种方法也是适应于我们其他的人际沟通之中。
三明治沟通法,简单来说就是“肯定—陈述观点—支持”,把肯定和支持的语言放在两边,支撑对方对自己的信任和接纳,把自己要说的话像三明治一样夹在中间,有料但不会满手汁水。比如,我是这样跟婆婆沟通辅食中不应该加盐这个问题的。
第一步,先肯定,让她感受到被尊重,并卸下防御:“我知道您为了给孩子做辅食花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而且还牺牲了午睡的时间,有您这样的好帮手我真是太幸福了,您辛苦啦!晚上就让我来照顾孩子吧,您歇着就行。”
第二步,陈述事实,给对方解释自己行为的权利。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建议。
“妈,我看您给孩子做辅食的时候还专门加了一次盐。”
“不吃盐没有力气,孩子现在正是学走路的时候,当然要吃盐。”
“我知道您这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赶快学会走路,这样咱们就省心多了。不过您看一下辅食的配料表,里边有一项氯化钠其实就是盐,而且母乳、牛奶里都有盐的成分,不怕孩子没力气。如果再加的话,孩子每天吃的盐就有可能超标了。”
第三步,表达信任、支持。比如我会跟婆婆说:“我知道给宝宝做辅食特别麻烦,以后我会尽量早点回家,跟您一块做。上次您给宝宝蒸的鸡蛋羹特别好,我也想学学。”
回顾这些年与婆婆相处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个人成长的心理历程。归根结底,婆媳的相处之道,不过是自我成长之道而已。
结语
隔代养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人都在这个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个坏消息是:一个人不开心,整个系统的幸福感就会降低;一个好消息是:一个人做出微小的调整和优化,整个系统就能得以改善。一个更好的消息是:改善和优化权,经常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