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形象—情感—意义”评价体系研究——以潇湘八景中的《潇湘夜雨图》为例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yx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对山水画的评价存在众多说法,建立一种文化语境视角的评价体系或许是协调山水画评价的基础.潇湘八景是山水画的一个经典艺术母题,是一种能够带来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本文将以其中的《潇湘夜雨图》作为案例,讨论“形象—情感—意义”研究范式,通过梳理三者何为、彼此的内在关联,以及评价体系之中三者的关系来认识这一评价体系.以“形象—情感—意义”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分析“潇湘夜雨”,有助于发现潇湘八景的艺术形象内涵,有助于发现文人画观念赋予画面诸景组合以文化含义的建构,可以展开文人情感以及意义的考察,进而或可建立起山水画的评价体系.
其他文献
史实中的慈禧丰富而复杂.何冀平所著剧作《德龄与慈禧》通过将慈禧回归人性,对其施以一定的积极眼光.联系《天下第一楼》观察,这既与何冀平关心大变革时代中人的多面性有关,也反映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通过历史叙述而力图完成的时代表达.至21世纪,嬉笑怒骂的《帝国专列》舞台版又展现出慈禧如今的“传奇化”.总之,无论是对何冀平还是对其他戏剧创作者而言,其笔下的慈禧都成为了作者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希望慈禧成为的样子.
不少评论者对音乐作品的评论习惯性地把笔墨落在一度创作(作曲)上,留给二度创作(表演)甚至三度创作(欣赏)的空间十分有限,容易造成大众对音乐作品整体性和相关创作主体的价值认知失衡问题.本文以钢琴曲《皮黄》的演奏技术处理为主线,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探讨“一度创作”留给“二度创作”的空间,进而探讨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演奏或者表演对于中西音乐元素与技法融合的可能路径和实现程度的影响,思考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钢琴艺术领域取得新突破的可能性和文化价值.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教育现代化目标相继出台多部纲领性文件,全国美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小学阶段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扬帆期”,在艺术教育发展的布局中处于关键位置.回顾2019年,我国小学艺术教育呈现出更为细致、更为科学的发展态势.rn一、重点政策解读rn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在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师资配备、教材编写等方面共同发力,打造富有中国特色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
期刊
期刊
李安导演在东西方电影思维融合、对电影“造梦”本质的拓展以及新技术的追寻三方面实现了巨大的突破,但是其高帧率沉浸式电影《双子杀手》并未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李安运用“梦”“镜像”与“凝视”的意象,结合现代电影理论试图补救这一缺失,但电影失利的核心原因在于缺少如游戏般实时存在的互动反馈机制.本文最后指出以“后人类”为主题并带有对人主体性思辨的电影是当下最适合高帧率沉浸式电影发展的类型.
2020年6月16日在爱奇艺首播的《隐秘的角落》是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网络剧.该剧通过去符号化的人物刻画、叙事重心的结构性调整、去粗粝化的情节描写,以及开放式的意义衍生和确认,对原著的“爽感”叙事模式作了改造和超越,建构起网络文艺的新的美学形式,为罪案刑侦、惊悚悬疑题材网络剧乃至网络文艺精品生产提供了借鉴.
与书法家在拓片上题跋相比,画家在拓片上作画的情况较少,但清末民国时期的金石拓本博古画却是一个例外.拓本博古画融金石、传拓、书画于一体,它是在清末民国金石学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由金石学家、拓工与画家互动合作而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多元创作主体特征.在美术史上,由宋代博古图到清代拓本博古画的视觉形态嬗变,体现了博古题材图像由实用性到艺术性的文化转型.在近代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下,金石拓本博古画在上海地区的繁荣兴盛,则表现出了鲜明的大众世俗性文化特质.
留白是中国绘画中的概念,在诗词、音乐、建筑、戏曲等艺术门类中也有相应的美学影响.中国艺术中的留白强调创作上的删繁就简,鉴赏过程中的“填空”与思接千载.传统艺术中的留白思维与现代视听思维有着某种相似性,能为中国电影创作与理论建构提供某种支撑.本文无意穷尽电影中留白的具体手法,而关注的是光影中留白呈现的主题差别,指出中国电影中的留白表达既可作为一种道德性的隐喻,也能是一种艺术自我表达的方式,还可成为一种商业性探索的策略.中国电影中的留白之美说明了传统美学当代创新转化的可能性,对其深入研究能进一步拓展新时代中国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