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以弼教:中华传统的刑罚观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农历春节前夕,在司法部的大力推动下,上海、安徽、陕西等多地开展了服刑人员回家过年活动,全国总计有900多名服刑人员获准在春节期间“离监探亲”,最终全部按时返回。春节的“离监探亲”活动,让“法度与温度有机融合”,从情感、心理层面极大地感化了服刑人员,实现着监狱与社会共同教育的目标。
  “离监探亲”这项蕴含着浓郁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在历史上也有类似司法实践,展现出“刑以弼教”的传统刑罚观。传说在唐代,太宗李世民在勾决死刑时,萌生恻隐之心,将200多名死刑犯全部“假释”,允许他们回家团聚,处理后事,来年秋后再返回受刑。结果,第二年,200多名死刑犯一个不少返回监狱,太宗感慨之下予以赦免。太宗赦免死刑犯的故事不免传奇,但其蕴含的思想却值得注意,即在中华法文化中,刑罚之目标不只是“报复”,更包含着教化的意味,而这一思想又源自于先哲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法律功能的独特思考。
  中华法文化中的人性预设
  刑以弼教的刑罚思想,与中国人对人性的辩证认识有关。自先秦以来,关于如何看待人性,思想家们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从客观的、理想的层面对人性作出理性的预设,它成为这一刑罚观的思想基础。
  对于人性,儒家从理想的层面,更多保持乐观的态度。孔子未明确说人性善恶,“性相近,习相远”,就是明示人先天没有善恶的分别,贤与不肖是由于后天的熏染,故存在教化的必要。孟子从社会实际观察出发,认为人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善的萌芽,故而人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就是说,人之性善,如同水向低处流一样,是自然的本性。
  荀子对人性则有不同的理解。他首先由区分性、伪出发,界定了人性的内涵,“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即人性是天生而来的,“不可学、不可事之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认为人性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望,这就会导致争乱。可见,荀子之性恶,就是指人都有欲望,如果任其发展,就必然产生争议,争则会乱。因此,才需要制定礼义法度,为社会“度量分界”。与此同时,荀子仍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人性,即便人之天性是争夺好利的,但却是可以教化的,正如同“工人斫木而成器”,人也可以通过教育而趋善,“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礼义法度之所以出现,原因还在于人存在着向善的可能。
  从孔子到荀子,先哲对人性多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即便是人之本性中存在自私自利的因素,也可以通过礼义法度,通过教育感化使其符合圣人之礼,亦即人性中存在自主性向善的潜能,这成为“刑以弼教”的思想基础。
  刑罚的威慑与教化功能
  原始社会的刑罚多是出于血亲复仇,作为氏族的武力自卫形式。国家出现以后,刑罚逐渐具有了指引、威慑的作用,用以保护一定的法律秩序。然而,中华法文化中的刑罚,更多地被赋予教化的功能,通过刑罚的执行,是要实现“礼”的秩序。
  在《尚书》中,舜帝就提出“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传统文化中“明刑弼教”的说法因此而来。也正因为对“礼”这一根本价值的尊崇,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对片面地强调刑罚极不赞同,反对“折民惟刑”。孔子认为,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可以使他们为善,而刑罚却没有强人为善的力量,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单纯用政、刑来治国,民众只会因畏惧而避免犯罪,只有采取德和礼的方法,才能真正提升民众内心的善。孔子明确区分了政刑与德礼,但目的却很明确,即善治最终需要指向人心的教化,刑罚同样要服务于这一目标。
  唐代法律“一准乎礼”,同样渗透着“刑以弼教”的思想。贞观十一年,魏征上书论说了礼刑关系:明德慎罚,惟刑恤哉!“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意思即是刑罚不单纯是为了报复,而更在于“劝善”,从改造人性的角度,实现德治的目标。这一思想也得到唐太宗的认可,太宗有次特意询问大理寺卿孙伏伽刑罚的执行,“朕尝问法官刑罚轻重,每称法网宽于往代。仍恐主狱之司利在杀人,危人自达,以钓声价”。太宗留意刑案司法,表露刑罚宽平之意,仍是本教化之旨。
  朱熹发展了孔孟的思想,系统阐发了刑与礼的关系,“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始终,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这里的“政刑”,就是法制与刑罚,政是统治的工具,刑是辅助统治的方法,“先立个法制如此,若不尽从,便以刑罚齐之”。但刑罚是不得已而行之,针对的是为非作歹、冥顽不灵的人,统治更高的目标指向德礼的教化,要使人“日迁善而不自知”,刑罚自然也要服务于教化的目标。
  明代思想家吕坤论及押解囚犯,认为不必过于苛责,“囚经过家门,亦不许入,但令亲族就省,如馈酒肉,亦不必禁”。不许囚犯入家门,自然有安全的考虑,但却允许家人探视,甚至馈赠酒肉饭食,这对于囚犯而言,同样也是一种感化。吕坤不仅作此认识,还身体力行,在做云中令时,有名叫董鸿儒的囚犯,是士人子弟,因与人争执殴人致死被依法监禁。监禁期间,他的父亲及伯父去世,两人除了董鸿儒,都没有其他子嗣。眼看着就要归葬了,董母哭着来找吕坤,说其夫就要入土,请求暂时释放董鸿儒,使其尽一日为子之道,她愿意以其舅父作为“人质”。吕坤怜悯而许之,狱卒担忧不敢去枷锁,吕坤言:“鸿儒执丧,就是表明死者有子嗣,如果不去枷锁,还不如不去。”于是,枷锁镣铐皆除去,只用四个壮丁同去监押。董鸿儒回家后,主喪、送葬、谢客,总共有七日,葬礼后即由其母亲送回。释放重罪囚犯回家“执丧”,自然存在风险,但它正是通过一种信任、仁恕来实现对犯罪者的感化教育。正如吕坤所言:“刑、礼非二物也,皆令人迁善而去恶也。”即便是罪人狱囚,也可以礼教化,“君子见狱囚而加礼焉,今以后皆君子人也”“刑法之设,明王之所以爱小人,而示之以君子之路也”。正因为刑与礼具有共同的指向,故对狱囚施加礼遇,更能够帮助其弃恶从善,走上君子之路。
  刑以弼教与社会的善治
  内含人性趋善的“刑以弼教”思想,是出自于先贤对社会朴素的经验观察和感性认识。随着现代法律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犯罪人类学的研究,人们对犯罪这一古老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确实,某些犯罪者存在天生的或遗传的因素,这种因素是在未成年时期获得并变得与其心理结构不可分离,还有些极端犯罪者,存在着迥异于常人的心理与思维特征,对于他们似乎很难作矫正或教化。然而,刑罚,或者更为广义的刑事法律,面对的是更为宽泛的社会,影响数量更大的普通民众,从激发人之善念、实现社会善治的角度看,“刑以弼教”的思想无疑有积极的价值。
  现代刑罚制度的发展,尽管仍不无“复仇”的因素,但其主旨无疑发生重要的变化,刑罚被认为是保护法秩序的方法,因而也是促进国家善治的保障。刑罚制度的设立与执行,不应再停留于血亲复仇,也不能局限于被动的犯罪威慑,而是需要着力提升社会一般人的道德良知,挖掘自然人性中善的成分,这使得通过刑罚的教化成为可能。
  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复杂多样,旨在教育感化的刑罚观,不是片面地追求轻刑,甚或免刑,而是要求司法者更加审慎地确定罪名、适用刑罚,特别是对初犯、未成年犯罪的人,他们的心智还处于形成发展期,本着教育之旨确定适当的刑罚,完全有可能使其走上自新之路,这才能为优化社会治理播下善良的“种子”。
  劝人向善的刑罚观,其实与马克思主义的犯罪观存在诸多的契合。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犯罪往往是缘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原因,犯罪者仍然是人,其作为“人”的本性并非不可救药,他们可以通过教育等方式改造自身。由此,我们也足以重新检视并发掘中华法文化的时代价值,历史与文化并不容易被丢掉,法律进步的步伐是缓慢的,在中国伟大的时代变革中,法律仍然应该根植于中华文化与时代精神连接在一起的正义观之中。
  (摘自5月8日《检察日报》。作者为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夏季,多雨酷热,许多酷爱行走的人,往往会寻找山、水之地,一来避热逃暑,二来可以享受绿野山川云腾雾绕的美景,抑或是海阔天空,凉风拂身的惬意假期。在本期的读者来稿中,我们就发现了许多与水相关的作品。出门远行的有之,静待家乡的也有之。其实美景不仅仅是在异土他乡,每个人生活的空间随处都会出现,关键在于那双发现美的眼睛。        拍摄旅游风光片不可否认天时地利的因素,但当您掀动快门前的那一时刻,您的思
浙江有南北雁荡山,南雁较之于北雁,要秀气许多,其中难得的是多了一道碧水。碧溪上有成群往来的白鹭。这是南方水边常有的水乌,靠近江河或是平原水港的地方,常在一望无际的田间伫立或飞舞,那图景十分恬静和谐,总感觉它们超凡脱俗,纯洁高贵。在我的印象里,白鹭喜欢开阔的平原,很少会到山间的溪涧里。或许因了这里绝妙的山水,南雁的碧溪就有了它们洁白的身影,或三五只或一两只静静的伫立于卵石浅滩的水里,也或三五只或一两
Q:你怎么看外界对互联网巨头开展社区团购这个事情的批评?  A:我本人对“社区团购”没有任何看法,不知道这东西到底符不符合用户需求,商业上能不能成功,或者哪家能成功。商业是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利弊很难根据简单的情感偏好来判断,最好把这个判断交给消费者,交给企业,交给市场,交给时间。如果一个东西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那么它一定是改善了消费体验,提升了社会效率,是有价值的。我觉得不能狭隘地理解“科技”。成
寒冬腊月上天池,我还是第一次。陪内地两个摄影朋友我责无旁贷,自己也想体味一下冰雪天池之独特魅力,就找一辆牛头越野汽车勇敢出发了。  那天真是幸运,天气晴朗如秋。蓝天碧空,阳光普照,山山水水,晶莹明亮。对于摄影工作者来说,正可以大显身手拍出理想照片。两位朋友一路上庆幸不迭,情绪激动,跃跃欲试。  下了吐(鲁番)乌(鲁木齐)大(黄山)高速公路,汽车钻进银装素裹的世界里。白雾蒸腾的三工河欢唱着冬日恋歌,
去年此时,恐怕没人能够想到,2021年,这个“后疫情时代”的新起点,我们生活及工作的节奏仍处于突发疫情的控制之下。中秋节刚过,便传来消息,自2021年9月21日0时起,哈尔滨市巴彦县兴隆镇(兴隆林业局有限公司街道办事处)的利民家园小区和安民家园小区调整为中风险地区,哈尔滨市对全市人员开展核酸检测。而9月20日当天,福建新增42例本土确诊病例。  2021年时间已过大半,分散的、点状的疫情随时会改变
恩宁路上的八和会馆是一个代表性的粤剧艺人行会组织,前身叫“琼花会馆”,“人”字拆开即为“八”,“八和”即为“人和”。      在广州地图上有一块龟板形状的历史街区,周边围绕着一圈生动醒目的骑楼长街。恩宁路就是这条骑楼长街的一部分。历史书上写这条路呈“河涌纵横、舟楫往来,虹桥涉水、柳岸成街”的水乡风光。自1920年以后,街道逐渐扩建成马路,全长750米,宽18.4米。东端紧紧相连的是上下九路步行街
100 年前:看古老的中街诸市     沈阳中街是沈阳最早形成的商业中心,自明清开设以来,已有350多年历史。明末,辽东开原、广宁、抚顺的马市贸易繁荣,使位于三大马市中心沈阳的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1625 年,“大金 ” 迁都沈阳,经济更趋繁荣,中街便形成了。   按照中国历史上流传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之说,即王宫之左是祖庙,王宫之右是社稷坛,王官正面朝南,王官后设市场。原来的“十”字
在《奇葩说》第七季第一轮录制现场,导师嘉宾在演播室合 影。  由愛奇艺、米未传媒联合出品的辩论综艺《奇葩说》第七季在今年3月初收官之时,很多观众对这一季最深刻的印象,是有关两位导师嘉宾—刘擎与薛兆丰从各自专业学术背景出发,不断发生的那些观点交锋。  比如在回应“下班后收到工作消息该不该回”这道辩题时,薛兆丰作为正方认为该回。他先对现场的年轻人抛出“应然”和“实然”两个哲学专业名词,而后从“实然”—
时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事件 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就此被世人所铭记。  地点 震源地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的汶川县,重灾区包括茂县、理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恰好是约32万人口的羌族主要聚居地。  一年前,号称“云朵上的街市”的汶川县雁门乡的萝卜寨,这片在岁月里沉静了近5000年的“东方古堡”,在5月12日,被地震从大地上彻底抹去了。曾经的美丽,只剩下立在风中空荡荡的门框和倒在
在《阿凡提的故事》中,人们记忆犹新的不仅有忍俊不禁的笑话,还有阿凡提那裹着缠头,倒骑毛驴的滑稽而幽默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东非的拉穆古镇就是这样一个“驴镇”。数百年来,该镇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驴。  拉穆镇坐落在肯尼亚东海岸,镇上居民约有2万多人。该镇始建于12世纪,是由当地的班图人和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商人共同建立起来的。当时,这个新兴城镇担负着海陆运输中转站的角色,对外输出珠宝、象牙、木材,对内则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