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邓小平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区域经济实践有机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区域优先发展为手段、全社会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区域经济理论。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优先发展 共同富裕
邓小平以区域优先发展为主要政策目标的区域经济理论,对后人影响甚巨。认真研究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对于正确看待和处理当今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的内容
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共同富裕论、非均衡发展论、梯次开放论、区域协调发展论。其具体内容是:
1.共同富裕论
共同富裕论,就是坚持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基本主张,这也是在社会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基本原则的体现。共同富裕是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目的,也是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2.非均衡发展论
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推行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环境,发挥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和生产力聚集效应作用,通过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使我国走出了一条通过差别发展实现均衡发展的路子。这一战略的基本格局是:纵向实行“三步走”的阶段式推进战略,形成过几年上一个台阶的跳跃式发展态势;横向实施区域差别推进战略,形成通过“三个经济带”进行梯次推进的格局;整体上实施重点(行业或领域)突破和带动的战略,形成波浪式发展的局面。
3.梯次开放论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他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得出结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他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比资本主义更加开放的社会,所以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国策。我国对外开放的实现形式和格局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从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向内陆地区发展;内陆地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全方位和多元开放格局。
4.区域协调发展论
区域协调发展论,就是通过一部分地区先发展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实现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和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邓小平同志在倡导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讲共同富裕;在主张一部分地区先发展的同时,讲先富帮后富;在讲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在顾全这个大局的同时,讲“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的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论述,实质上就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二、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推进了我国思想解放的进程
我国是一个封建思想和小生产意识影响较深的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平均主义思想和当时“左”的思想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但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为人们的精神桎梏。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不顾当时中国的国情,盲目地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人们长期以来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导致了共同贫穷;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不顾全国各地的不同情况而追求全国一盘棋,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下降。这种思想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使人们摆脱了原有的思想桎梏,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有了合理的认识,对目前的经济政策有了全新的理解。
2.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解决了人们思想上的一些误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不能实现“同步富裕”,目前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分配制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一定时期内这种差距还会增大,并且这种差距还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这势必使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产生误解,进而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产生担忧。而用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来分析目前的问题可消除人们不必要的担忧。邓小平明确指出:“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平衡与不平衡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一定范围内不平衡不会阻碍发展,而且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我们在先富后富问题上,利用差距,加快发展,以先富带动后富,这种途径不会导致贫富分化,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3.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为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邓小平的区域经济非均衡思想从宏观方面论述了如何在目前形势下发展中国经济,并总结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作为一位当代最伟大的发展经济学家,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运用辩证的思维,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对于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掌握了该思想的具体内容,而且掌握了经济理论创新的方法,为我国经济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4.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大胆地贯彻实施了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均衡与非均衡的辩证关系,并灵活利用这种辩证关系,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以不均衡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进而向共同富裕、均衡的目标进步,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近二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从表面上看1979年到1997年的20年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一速度不仅使我们引以为荣,也令全世界称奇。这一速度使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短缺经济悄然逝去,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践证明,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不仅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该思想还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该思想对党的第三代集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创造性地运用了邓小平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首先,运用非均衡的思想来解决改革中新旧体制转轨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利用非均衡思想解决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第三,继续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引导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继续发挥地区优势的同时,合理安排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即在“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此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第四,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这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在新时期的运用。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作用是长期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起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22-134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优先发展 共同富裕
邓小平以区域优先发展为主要政策目标的区域经济理论,对后人影响甚巨。认真研究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对于正确看待和处理当今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的内容
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共同富裕论、非均衡发展论、梯次开放论、区域协调发展论。其具体内容是:
1.共同富裕论
共同富裕论,就是坚持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基本主张,这也是在社会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基本原则的体现。共同富裕是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目的,也是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2.非均衡发展论
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推行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环境,发挥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和生产力聚集效应作用,通过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使我国走出了一条通过差别发展实现均衡发展的路子。这一战略的基本格局是:纵向实行“三步走”的阶段式推进战略,形成过几年上一个台阶的跳跃式发展态势;横向实施区域差别推进战略,形成通过“三个经济带”进行梯次推进的格局;整体上实施重点(行业或领域)突破和带动的战略,形成波浪式发展的局面。
3.梯次开放论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他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得出结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他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比资本主义更加开放的社会,所以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国策。我国对外开放的实现形式和格局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从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向内陆地区发展;内陆地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全方位和多元开放格局。
4.区域协调发展论
区域协调发展论,就是通过一部分地区先发展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实现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和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邓小平同志在倡导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讲共同富裕;在主张一部分地区先发展的同时,讲先富帮后富;在讲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在顾全这个大局的同时,讲“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的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论述,实质上就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二、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推进了我国思想解放的进程
我国是一个封建思想和小生产意识影响较深的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平均主义思想和当时“左”的思想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但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为人们的精神桎梏。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不顾当时中国的国情,盲目地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人们长期以来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导致了共同贫穷;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不顾全国各地的不同情况而追求全国一盘棋,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下降。这种思想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使人们摆脱了原有的思想桎梏,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有了合理的认识,对目前的经济政策有了全新的理解。
2.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解决了人们思想上的一些误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不能实现“同步富裕”,目前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分配制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一定时期内这种差距还会增大,并且这种差距还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这势必使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产生误解,进而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产生担忧。而用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来分析目前的问题可消除人们不必要的担忧。邓小平明确指出:“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平衡与不平衡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一定范围内不平衡不会阻碍发展,而且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我们在先富后富问题上,利用差距,加快发展,以先富带动后富,这种途径不会导致贫富分化,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3.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为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邓小平的区域经济非均衡思想从宏观方面论述了如何在目前形势下发展中国经济,并总结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作为一位当代最伟大的发展经济学家,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运用辩证的思维,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对于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掌握了该思想的具体内容,而且掌握了经济理论创新的方法,为我国经济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4.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大胆地贯彻实施了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均衡与非均衡的辩证关系,并灵活利用这种辩证关系,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以不均衡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进而向共同富裕、均衡的目标进步,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近二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从表面上看1979年到1997年的20年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一速度不仅使我们引以为荣,也令全世界称奇。这一速度使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短缺经济悄然逝去,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践证明,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不仅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该思想还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该思想对党的第三代集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创造性地运用了邓小平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首先,运用非均衡的思想来解决改革中新旧体制转轨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利用非均衡思想解决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第三,继续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引导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继续发挥地区优势的同时,合理安排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即在“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此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第四,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这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在新时期的运用。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作用是长期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起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22-134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