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细微之处见功力,在课堂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往往都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对细节的设计与捕捉,能否抓住契机“小题大做”,恰恰是一位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忽视细节,很可能使一堂本该出彩的课失去独特的光芒;而抓住一个小细节,往往能生成一个精彩环节,决定课堂的效果。
一、及时追问,激发深层次思维
民主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交而不往”的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一些难题,当优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后,大部分学生还没体悟过来,教师马上就抢过话题进行解释,当学生的答案错误后,教师不置可否,或是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定。我们不能以主观的分析或解释去代替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预期的。
教师首先要有民主的意识与态度,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控课堂节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之处、错误之处,应该抓住时机及时追问,而不是随意评价就一笔带过了。有时甚至可以把“错误资源”加以挖掘放大。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使他们在发展理性思维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精彩之处,错误之处及时发现,及时追问,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阐述自己的想法。及时追问,能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思维方法,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激发学生的无穷潜能。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启发与促进。
二、顺水推舟,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
《圆的认识》的教学案例,不同的教学理念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种理念支持的是极精细的设计:环环相扣,对“画圆”、“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等主要知识点的连接语等都事先做了充分考虑,且对学生可能的回答作了必要的估计,整个教学方案滴水不漏而且容易操作。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指令明确、师生紧密配合,教学过程肯定十分流畅。但教学过程只是师生执行和落实教案的过程,课堂成为教师“预设”,师生公演的完美演出,却忽略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略了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巧妙无痕地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精彩的“顺水推舟”式教学也可以是这样的:学生在探究画圆和圆的特征时,引导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究,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捕捉反馈中的有关信息,动态生成教学资源。巧用学生的话;妙用学生的错;善用学生的问,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随机反馈与调控的措施,采取因势利导、顺水推舟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点,课堂上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状况,处理不当。将会导致教学流程的中断,不但无法实现“动态生成”,甚至连原定的教学方案都无法继续执行,但如果善于借助学生本身的资源,加以发挥利用,就能在意外之中生成精彩,这就非常考验一位教师“顺水推舟”的能力和教学的智慧了。
三、评价到位,发挥导向功能
实施新课程后,我们的教学更重视了教学评价的功能。权威式的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当学生的回答“暗合”教师的预设时,教师立即肯定和表扬;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预期时,就迫不及待地否定,其他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和创新思维无疑会因为教师过早地追求最优化而形同虚设。
盲目型的教师评价更注重营造激情高涨的氛围:学生刚解决了一个最基本的数学问题,小红花,五角星甚至练习本等奖品就能简单的获得。学生的回答不管深入与否,只要稍微与知识点沾点边,“你真棒”或是“Good,Good”竖起大拇指等群体表扬就被教师引导出来了,学生的错误回答总会被“你再想想”或者“真的吗?”这样的评价草草带过。
新课程要求我们不能把盲目的赏识或是教师的权威评判作为评价的主导思想,要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首先教师要做到态度真诚,语言具有针对性,例如“问得好,答得也好”“两种方法,相得益彰,但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它们呢?”。评价不光要在语言上肯定、眼神中真诚、宽容的态度。还体现在对不同和思考方法的包容和接纳。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也完全可以放弃“裁判”的地位,教会学生怎么去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对于他的方法,谁来评价?”,“对照自己找到的运算定律,你想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如果能把评价的目标定位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真正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功能,每个学生都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对话者,不仅能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主动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在观点碰撞中擦出灵感的火花。
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实他们才是最关注自身表现,期盼获得认同的对象。评价到位与否,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重视练习设计,跟上课改步伐
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的太简单和流于表面,有时会导致教师只重视新授课,草率设计练习课,小学数学的练习课在实践中越来越表面化。形式化,学生对练习课更是感觉痛苦和负担。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按照课本中的练习安排,粗略地备了课就进入课堂,偶尔找些较新颖的题型练习一下就认为练习非常到位了:也有的教师仍放不下对分数的固有观念,基础题,提高题,新旧题型轮番上场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学生的解题技巧是掌握了,可是他们的学习兴趣早已烟消云散。哪有半点“学习的主人”的激情?
其实练习的任务不只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掌握解题技能这样简单,练习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把数学学习与生活打通,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忽视练习设计这个细节,必然会导致教学实践与新课程理念的脱节,而重视练习的设计,精致而高效的练习,往往更有利于培养出学生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巧妙而精彩的数学课练习设计也要紧跟课改的步伐,把握好“节奏”和“度”。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感兴趣并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夯实基础的“打地基”式练习,既巩固了知识点,又为后继练习铺路搭桥。第二步是知识点不变而形式多样的“魔方”式练习,一小组变式题让学生能够及时运用新学的方法思考,不仅能打破思维定势,而且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深入的讨论,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第三步可以是富有挑战性的“跳高训练”,也就是从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进化为挑战学生的潜能。根据知识本质设计一个与旧知关联,但又能从知识、技能或情感态度等角度提升的创造性、拓展性练习。第四步“返璞归真”式,这一环节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发挥得好可谓抓住了教学的真谛。可以设计富有文化内涵的组合题型,也可以从当下社会热点入手深入浅出设计生活化题型,更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原则是让学生感受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把握好这个“节奏”会让整个过程充满了数学自身的魅力,学生自然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成就感。
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抓住细节,把握细节,更是提升课堂效率与质量,激活精彩的“点睛之笔”。
一、及时追问,激发深层次思维
民主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交而不往”的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一些难题,当优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后,大部分学生还没体悟过来,教师马上就抢过话题进行解释,当学生的答案错误后,教师不置可否,或是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定。我们不能以主观的分析或解释去代替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预期的。
教师首先要有民主的意识与态度,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控课堂节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之处、错误之处,应该抓住时机及时追问,而不是随意评价就一笔带过了。有时甚至可以把“错误资源”加以挖掘放大。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使他们在发展理性思维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精彩之处,错误之处及时发现,及时追问,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阐述自己的想法。及时追问,能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思维方法,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激发学生的无穷潜能。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启发与促进。
二、顺水推舟,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
《圆的认识》的教学案例,不同的教学理念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种理念支持的是极精细的设计:环环相扣,对“画圆”、“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等主要知识点的连接语等都事先做了充分考虑,且对学生可能的回答作了必要的估计,整个教学方案滴水不漏而且容易操作。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指令明确、师生紧密配合,教学过程肯定十分流畅。但教学过程只是师生执行和落实教案的过程,课堂成为教师“预设”,师生公演的完美演出,却忽略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略了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巧妙无痕地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精彩的“顺水推舟”式教学也可以是这样的:学生在探究画圆和圆的特征时,引导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究,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捕捉反馈中的有关信息,动态生成教学资源。巧用学生的话;妙用学生的错;善用学生的问,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随机反馈与调控的措施,采取因势利导、顺水推舟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点,课堂上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状况,处理不当。将会导致教学流程的中断,不但无法实现“动态生成”,甚至连原定的教学方案都无法继续执行,但如果善于借助学生本身的资源,加以发挥利用,就能在意外之中生成精彩,这就非常考验一位教师“顺水推舟”的能力和教学的智慧了。
三、评价到位,发挥导向功能
实施新课程后,我们的教学更重视了教学评价的功能。权威式的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当学生的回答“暗合”教师的预设时,教师立即肯定和表扬;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预期时,就迫不及待地否定,其他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和创新思维无疑会因为教师过早地追求最优化而形同虚设。
盲目型的教师评价更注重营造激情高涨的氛围:学生刚解决了一个最基本的数学问题,小红花,五角星甚至练习本等奖品就能简单的获得。学生的回答不管深入与否,只要稍微与知识点沾点边,“你真棒”或是“Good,Good”竖起大拇指等群体表扬就被教师引导出来了,学生的错误回答总会被“你再想想”或者“真的吗?”这样的评价草草带过。
新课程要求我们不能把盲目的赏识或是教师的权威评判作为评价的主导思想,要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首先教师要做到态度真诚,语言具有针对性,例如“问得好,答得也好”“两种方法,相得益彰,但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它们呢?”。评价不光要在语言上肯定、眼神中真诚、宽容的态度。还体现在对不同和思考方法的包容和接纳。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也完全可以放弃“裁判”的地位,教会学生怎么去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对于他的方法,谁来评价?”,“对照自己找到的运算定律,你想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如果能把评价的目标定位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真正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功能,每个学生都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对话者,不仅能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主动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在观点碰撞中擦出灵感的火花。
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实他们才是最关注自身表现,期盼获得认同的对象。评价到位与否,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重视练习设计,跟上课改步伐
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的太简单和流于表面,有时会导致教师只重视新授课,草率设计练习课,小学数学的练习课在实践中越来越表面化。形式化,学生对练习课更是感觉痛苦和负担。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按照课本中的练习安排,粗略地备了课就进入课堂,偶尔找些较新颖的题型练习一下就认为练习非常到位了:也有的教师仍放不下对分数的固有观念,基础题,提高题,新旧题型轮番上场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学生的解题技巧是掌握了,可是他们的学习兴趣早已烟消云散。哪有半点“学习的主人”的激情?
其实练习的任务不只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掌握解题技能这样简单,练习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同时把数学学习与生活打通,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忽视练习设计这个细节,必然会导致教学实践与新课程理念的脱节,而重视练习的设计,精致而高效的练习,往往更有利于培养出学生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巧妙而精彩的数学课练习设计也要紧跟课改的步伐,把握好“节奏”和“度”。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感兴趣并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夯实基础的“打地基”式练习,既巩固了知识点,又为后继练习铺路搭桥。第二步是知识点不变而形式多样的“魔方”式练习,一小组变式题让学生能够及时运用新学的方法思考,不仅能打破思维定势,而且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深入的讨论,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第三步可以是富有挑战性的“跳高训练”,也就是从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进化为挑战学生的潜能。根据知识本质设计一个与旧知关联,但又能从知识、技能或情感态度等角度提升的创造性、拓展性练习。第四步“返璞归真”式,这一环节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发挥得好可谓抓住了教学的真谛。可以设计富有文化内涵的组合题型,也可以从当下社会热点入手深入浅出设计生活化题型,更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原则是让学生感受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把握好这个“节奏”会让整个过程充满了数学自身的魅力,学生自然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成就感。
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抓住细节,把握细节,更是提升课堂效率与质量,激活精彩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