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科研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四川部分地方高校为例,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存在不够重视、指导不力和学生科研意识不强及科研品质薄弱等主要问题,从高校创造科研有利条件、加强科研指导工作和完善学生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生 科研活动 改进
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起源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创的“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它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全世界各高校的高度认可和推崇。我国国内重点高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效仿麻省理工学院的做法,开始实施大学生①科研训练计划。近几年来,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在我国已经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这一行列。目前国内许多地方高校也跟随其后,先后启动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内重点高校经过近20年来的不断努力,在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方面已卓有成效。然而在许多非重点大学中,大学生科研工作还尚未完善,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地方高等院校受人、财、物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大学生科研活动起步较晚,形式较为单一,成果较少。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训练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本文以四川部分地方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四川部分地方高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状况,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地方高校学生科研的不断提高。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
近年来,部属重点高校学生科研训练工作已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由于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训练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1、地方高校对大学生科研缺乏足够重视
地方高校未充分认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对学生科研缺乏足够重视。其一,大学生科研所必备的场地和设备严重缺乏。地方院校自身资源有限,又缺乏共享平台,二级学院(或系)各自为伍,资源不能有效的整合。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缺乏科研设备和场所。其二,科研经费不足,个别学校学生科研经费投入也缺乏计划性和连续性,没有将其纳入学校的财务规划和预算,当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时,学校主管科研的部门才向领导申请经费,但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各方面的开支很大,用于学生科研资金也就非常有限。其三,学校对学生科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2、教师对学生科研活动指导不力
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地方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大多数教师不但教學任务重,而且科研压力大,没有充足时间和精力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个别科研指导教师没有严格履行科研指导职责,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也主要集中在项目的选题、申报和结题上,缺少对对学生参与科研立项活动的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环节进行具体指导,以致于学生在科研中无从下手,不知道到如何开展科研活动。因教师的指导不力,导致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后自身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挫伤了部分同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学生科研意识不强,科研品质薄弱
大学生科研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 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 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创新活动。大学生是科研活动的主体,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在科研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据调查了解,部分大学生对参与科研活动缺乏正确认识,他们将科研误认为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科学工作者从事的创造性活动,其成果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具体体现在参与科研的意愿较弱,参与人数较少。据调查,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学生参与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高达45%,但在一些非重点院校参与者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还不足10%。而在这10%的学生中,有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科研目的不明确,导致了选题缺乏论证性,无法成功申报或完成项目。更有甚者虽然获得了科研立项的课题申报,但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慵”“懒”“散”,缺乏做科研没的计划和恒心。他们不积极搜集材料,不主动查阅资料,也不作深入调查,不认真开展科研活动……特别是当研究工作不顺或遇挫折时,就投机取巧,应付了事。临到结题时一个个才慌忙抱起“佛脚”,匆匆走进图书馆,东翻西找,手忙脚乱,最终只得修改或伪造数据,虚撰调查结果,随意撰写论文或者报告,草草地完成了课题。这样的科研其结果可想而知,对其他有意向参与科研的同学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二、改进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举措
1、高校提高认识,创造科研有利条件
地方高校首先应充分认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将大学生科研活动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有效举措大力加强大学生科研的宣传动员,使大学生改变过去的错误认识,重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科研活动。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参与科研活动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学校也要合理整合有限的资源,在实验室、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给学生科研提供必要的设施,保障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与此同时,高校更应以学校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为主,以争取校内外单位和个人的捐赠为辅,以从学生科研成果转化及其他科研收适当提取入为补,多渠道凑集科研经费,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2、实施科研导师制度,提高科研的有效性
大学生因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加之缺少参与科研活动的经验和方法,在开展科研活动中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障碍,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大学生科研导师制度,加强学生科研的指导工作,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学校应首先配强科研导师。选拔一批学历高,职称较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全面负责学生的科研立项、研究活动及成果申报等系列的指导工作。有了导师,学生就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保障学生科研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顺利开展。有了强有力的导师,就能及时解决学生在科研进程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们在科研活动中敢参与,能研究,更能出成果。其次,为了能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也应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学校可以从科研立项、科研开展和成果申报等方面动态考核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过程,以保证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后能有效地开展。对指导学生科研项目取得成果的教师,学校可以予以一定的工作量或予适当的奖励。对没有负责任、没有按要求完成指导工作的教师应采取通报批评以及减少工作量处理。只有这样明确责任,及时奖惩才能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以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真正有效开展。
3、完善学生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的主动性
学校对导师有奖惩制度,对学生也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开展科研工作。这方面可采取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比如:将参与科研活动情况作为学生奖学金评定、评优选先和推优入党的重要指标;对获得不同级别的科研立项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物质奖励;对科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根据科研成果的不同水平申报相应学分,学分达到一定的要求后可以免做毕业设计或论文;对科研的优秀成果,学校要积极推荐参加全省和全国的各种竞赛评奖……诸如此类,各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及时奖励,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可以举办科研成果展;将有推广生产价值的成果,想办法帮助学生完成申报专利和生产转化工作,让学生看到做科研的美好前景。同时,对未获得立项批准的项目,同样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研究,甚至可以对努力了但仍未获得立项的优秀作品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这样的激励方法既能保障参与者的研究热情,并其全身心地投入科研,也能对其他的学生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用心去了解科研,让大学生改变以往对大学生科研工作的错误认识,并带动大家参与科研,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促进地方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注释:
① 文中的大学生都特指本科生。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 邹海贵, 常立农 华南大学学报 2002.12
[2]加强高校学生科研组织与管理的对策探析 何再银 呼格吉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6
[3]加强学生科研工作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赵崇峰 温州大学学报 2006.6.
作者简介:
唐幸福(1975-),男,汉族,四川蓬溪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生 科研活动 改进
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起源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创的“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它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全世界各高校的高度认可和推崇。我国国内重点高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效仿麻省理工学院的做法,开始实施大学生①科研训练计划。近几年来,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在我国已经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这一行列。目前国内许多地方高校也跟随其后,先后启动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内重点高校经过近20年来的不断努力,在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方面已卓有成效。然而在许多非重点大学中,大学生科研工作还尚未完善,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地方高等院校受人、财、物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大学生科研活动起步较晚,形式较为单一,成果较少。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训练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本文以四川部分地方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四川部分地方高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状况,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地方高校学生科研的不断提高。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
近年来,部属重点高校学生科研训练工作已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由于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训练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1、地方高校对大学生科研缺乏足够重视
地方高校未充分认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对学生科研缺乏足够重视。其一,大学生科研所必备的场地和设备严重缺乏。地方院校自身资源有限,又缺乏共享平台,二级学院(或系)各自为伍,资源不能有效的整合。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缺乏科研设备和场所。其二,科研经费不足,个别学校学生科研经费投入也缺乏计划性和连续性,没有将其纳入学校的财务规划和预算,当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时,学校主管科研的部门才向领导申请经费,但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各方面的开支很大,用于学生科研资金也就非常有限。其三,学校对学生科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2、教师对学生科研活动指导不力
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地方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大多数教师不但教學任务重,而且科研压力大,没有充足时间和精力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个别科研指导教师没有严格履行科研指导职责,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也主要集中在项目的选题、申报和结题上,缺少对对学生参与科研立项活动的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环节进行具体指导,以致于学生在科研中无从下手,不知道到如何开展科研活动。因教师的指导不力,导致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后自身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挫伤了部分同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学生科研意识不强,科研品质薄弱
大学生科研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 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 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创新活动。大学生是科研活动的主体,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在科研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据调查了解,部分大学生对参与科研活动缺乏正确认识,他们将科研误认为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科学工作者从事的创造性活动,其成果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具体体现在参与科研的意愿较弱,参与人数较少。据调查,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学生参与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高达45%,但在一些非重点院校参与者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还不足10%。而在这10%的学生中,有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科研目的不明确,导致了选题缺乏论证性,无法成功申报或完成项目。更有甚者虽然获得了科研立项的课题申报,但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慵”“懒”“散”,缺乏做科研没的计划和恒心。他们不积极搜集材料,不主动查阅资料,也不作深入调查,不认真开展科研活动……特别是当研究工作不顺或遇挫折时,就投机取巧,应付了事。临到结题时一个个才慌忙抱起“佛脚”,匆匆走进图书馆,东翻西找,手忙脚乱,最终只得修改或伪造数据,虚撰调查结果,随意撰写论文或者报告,草草地完成了课题。这样的科研其结果可想而知,对其他有意向参与科研的同学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二、改进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举措
1、高校提高认识,创造科研有利条件
地方高校首先应充分认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将大学生科研活动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有效举措大力加强大学生科研的宣传动员,使大学生改变过去的错误认识,重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科研活动。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参与科研活动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学校也要合理整合有限的资源,在实验室、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给学生科研提供必要的设施,保障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与此同时,高校更应以学校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为主,以争取校内外单位和个人的捐赠为辅,以从学生科研成果转化及其他科研收适当提取入为补,多渠道凑集科研经费,为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2、实施科研导师制度,提高科研的有效性
大学生因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加之缺少参与科研活动的经验和方法,在开展科研活动中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障碍,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大学生科研导师制度,加强学生科研的指导工作,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学校应首先配强科研导师。选拔一批学历高,职称较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全面负责学生的科研立项、研究活动及成果申报等系列的指导工作。有了导师,学生就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保障学生科研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顺利开展。有了强有力的导师,就能及时解决学生在科研进程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们在科研活动中敢参与,能研究,更能出成果。其次,为了能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也应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学校可以从科研立项、科研开展和成果申报等方面动态考核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过程,以保证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后能有效地开展。对指导学生科研项目取得成果的教师,学校可以予以一定的工作量或予适当的奖励。对没有负责任、没有按要求完成指导工作的教师应采取通报批评以及减少工作量处理。只有这样明确责任,及时奖惩才能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以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真正有效开展。
3、完善学生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的主动性
学校对导师有奖惩制度,对学生也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开展科研工作。这方面可采取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比如:将参与科研活动情况作为学生奖学金评定、评优选先和推优入党的重要指标;对获得不同级别的科研立项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物质奖励;对科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根据科研成果的不同水平申报相应学分,学分达到一定的要求后可以免做毕业设计或论文;对科研的优秀成果,学校要积极推荐参加全省和全国的各种竞赛评奖……诸如此类,各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及时奖励,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可以举办科研成果展;将有推广生产价值的成果,想办法帮助学生完成申报专利和生产转化工作,让学生看到做科研的美好前景。同时,对未获得立项批准的项目,同样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研究,甚至可以对努力了但仍未获得立项的优秀作品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这样的激励方法既能保障参与者的研究热情,并其全身心地投入科研,也能对其他的学生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用心去了解科研,让大学生改变以往对大学生科研工作的错误认识,并带动大家参与科研,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促进地方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注释:
① 文中的大学生都特指本科生。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 邹海贵, 常立农 华南大学学报 2002.12
[2]加强高校学生科研组织与管理的对策探析 何再银 呼格吉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6
[3]加强学生科研工作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赵崇峰 温州大学学报 2006.6.
作者简介:
唐幸福(1975-),男,汉族,四川蓬溪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