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發展委員會”能否有助培養本地人才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賭權開放至今,“人資”和“人才”都是本澳社會最為關注,同時也是最為敏感的議題。不久前特區政府宣佈人才發展委員會成立,這是自行政長官崔世安去年發表14年度施政報告以來,正式就未來人才發展及培養展開相關的工作,與此同時,在澳門社會各界引起廣泛的討論,包括議員、學者、市民都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本刊有幸邀請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助理教授譚志強博士和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所呂開顏博士,分別就人才發展委員會的成立、培養人才、吸引人才,以及有關人才發展委員會的構成發表各自的看法。
  “人才發展委員會”的成立
  是澳門人才機制的突破
  澳門作為一個中西交滙的歷史悠久小城,一直被喻為“冇人才、留不住人才”之地。回歸後,澳門經濟急速發展,人才和人資的短缺進一步成為本澳社會發展的阻力。爲此,特區政府14年度施政報告將構建人才發展長效機制列爲重點施政方向,隨著人才發展委員會於1月28日成立,再度引來全社會高度關注。
  人才發展委員會之所以如此引人關注,除了因為涵蓋五大職能外,亦和組成架構有關。該委員會直屬行政長官,並由行政長官親自擔任主席,社會文化司司長擔任副主席;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主任擔任秘書長,其他官方成員包括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教育暨青年局局長及三所官立高校校長,非官方成員將由行政長官委任在相關領域公認傑出人士及專業人士不超過24人。由這份構成名單來看,可謂非常之高規格,不難看出特區政府對人才發展委員會高度重視及培養本地人才的決心。
  本土青年學者、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所呂開顏博士在與記者談及人才發展委員會時,他表示,由委員會組成可以說明特區政府對本地人才培養是非常重視的,也可看到此委員會非常注重本澳高等教育推動人才發展的平臺作用。他又預期,未來各高校在科目的設置、科研力量的提升、科研和産業的結合等等相關範疇,都將是人才發展委員會關注的重要環節。顯然,呂開顏博士對於人才發展委員會推動本澳人才發展是持樂見其成的正面取態的。
  關於人才發展委員會的成立,長期研究澳門社會發展的譚志強博士認爲,對特區政府而言,人才發展委員會是新事物,雖然姍姍來遲,但總好過沒有。“澳葡政府統治澳門四百多年,從來都沒有建立一套人才發展體系。在葡殖時期採用典型葡式海外殖民管理體制,葡萄牙人、土生葡人、葡籍華人構建了整個公務員系統,‘用人唯親’是這個系統的典型特徵。”他進一步分析說:回歸後政府同樣也沒有著手處理人才發展的問題,這是因為第一、二屆特區政府在忙於賭權開放及推動經濟發展,第三屆政府成立後也同樣在忙於鞏固經濟發展,如今政府著手成立人才發展委員會以推動人才發展,總算踏出歷史性的一步,以比較政治的立場看,此委員會的成立是好事,期望第四屆政府能在人才發展這一範疇有所作為。
  澳門人才機制 可仿效台灣
  長期以來,“澳門冇人才”之說似乎已是婦孺皆知的一個現實。記者就澳門的人才發展問題詢問譚志強博士時,他對上述說法卻有所保留。“澳門過去是實行階層統治。澳葡政府公務員系統只由葡國人獨佔管理,同時對於比較棘手的華人事務就委託本地華人大家族代理,這樣就把中國文化的管理模式——‘親疏有別’移植了。”在譚博士眼中,“澳門冇人才”之說毫無根據,實質是這種既存的體制根本不會吸收不是親友的人才,或者說不會任用有能力但無親友關係的人才。
  譚志強博士談及現今澳門人才發展的狀況時說:“現時澳門經濟發展態勢及職場晉升機會都比過去好多了。表現在:一是公務員系統比以往擴大;二是博彩、公關、廣告、會展等行業發展也很快,相關就業機會相應增加很多。近十年來,很多內地、香港、台灣甚至海外的澳門人回流,也很容易找到一份待遇比較好的工作。但是,至於人才‘留不留得住’,這就與用人單人位敢不敢用人才,以及升遷機會有多大都有關係。”他接著總結道:澳門現時公務員系統、民營公司系統都是如此,要徹底改變現時存在己久的“用人唯親、親疏有別”的用人模式,並非一時三刻可做到的。
  關於人才發展委員會如何培養特區政府官員人才的詢問,譚博士亦認為,澳門構建人才發展政策,臺灣是一個可借鑒的對象。他分析指,台灣過去數十年間,隨著蔣家父子下臺,先後經過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位總統的治理,“父不傳子、子不傳孫”的人才競爭體制已經形成,相較而言,台灣人才機制比香港和澳門更為開放。他因此強調說:“未來澳門的人才機制完全可仿效台灣,通過公平公開地提拔人才,晉升人才,吸納人才,最終形成人才完全競爭市場。”
  人才留澳及回澳 不可能立竿見影
  人才發展委員會包涵五大工作方向:制定、規劃及協調澳門特區總體的人才培養長遠發展策略,構思並落實人才培養的短、中、長期措施和政策,特別是構思制定“精英培養計劃”、“專才激勵計劃”及“應用人才促進計劃”,研究設立鼓勵人才留澳及回澳的機制等。對此,呂開顏博士認同委員會以培養本地人才為根本依歸,但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本地人才、精英,有幾個問題要考慮:首先,要營造一個人才培養的環境,及早的栽培人才是關鍵,人才的選拔應由基礎教育的中小學開始;其次,要打造人才公平、公開競爭的環境;第三,建立人才標準的定義,及專業認證制度的建立,專業認證資格是未來培養人才特別重要的環節;第四,建立人才的數據庫,每年有六千名本澳畢業生,掌握他們的所學專業、畢業走向,亦是未來人才培養重要工具。
  談到人才發展委員會研究設立鼓勵人才留澳及回澳的機制時,呂開顏博士認同政府重視人才,通過機制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回澳,但不可只流於口號。現實中,很多在本澳就讀及海外留學的博士生、碩士生,在本澳根本找不到對口的工作機會,這就使本澳高端人才浪費,同時也令很多人才對留澳發展失望。他建議政府鼓勵人才留澳及回澳的具體操作上,可仿效內地千人計劃,吸引海外人才回澳,還可加大升讀世界一流大學之學生的名額,與之簽訂協議,完成學業後回澳發展。他還期望委員會初期要做好研究工作,如本澳人才分佈、各行各業需要哪些人才,等等。   同時,呂開顏博士又指出,吸引人才回澳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的。“澳門現今處境尷尬,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產業單一,澳門產業結構以金融、酒店、服務行業爲主,一些在海外科研機構、高端服務業、金融學術研究等行業的人才,未來澳門有沒有平臺可吸收這些人才?其次,澳門有沒有構建一個適合人才發展的環境?怎麼吸引這些海外人才放棄在外地的穩定工作或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來澳發展?如何讓他們適應澳門社會及找到一個理想的發展空間?”他還補充說到,吸引海外人才回流的關鍵,除了薪酬待遇、工作機會和發揮空間之外,提升本澳國際學校、幼稚園以及中小學校等基礎教育水平,甚至乎營造悠閒的生活空間,也是很重要的前提。
  委員會成員要真正內行
  早前政府公佈將邀請不多於24位來自不同領域公認傑出人士及專業人士加入人才發展委員會,這就使得24個席位究竟會花落誰手爲各界關注,對於這個頗為敏感的議題,呂開顏博士也表逹了他的極大關注。他說:“若人才發展委員會能不負眾望地有一定的代表性,相信能在不同的專業領域集合更多的新思維,相反,若政府仍舊以現時社團推薦的方式來推選委員會成員的話,就令人擔心最終難以有新火花的出現,再且以這樣的小圈子委員會架構又能否期望其可以帶來火花呢!”他同時認為,人才發展委員會的組成,除了覆蓋政府各個部門的高中層官員,各大公立高校校長,及24個來自不同領域傑出人士及專業人士以外,若能在此基礎上,吸收海外的澳門人參與制定、規劃及協調人才培養長遠發展策略,也可為澳門帶來更多具國際化視野的思維,甚至成為澳門與海外的橋樑,又何樂而不為?
  關於24位委員會成員的委任問題上,譚志強博士表示,作為政府主導的人才發展委員會,由現在的架構來看,以最高級別行政長官崔世安爲主席,社會文化司張裕司長為副主席,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主任為秘書長,這些官方代表將會從政策上起到把關作用。同時,他又指出,委員會能否真正做到實事,不在成員人數的多少,也不在成員的頭銜有多大!政府在人才發展委員會運作的起始階段,應該要堅持幾個方向:一是要找那些真正內行(人才管理)範疇的專業人士,只有真正內行的人士,才能有所作有所為;二是要首選熟悉本土文化的本地人才,若不找本地人才的話,至少也要找那些相對而言本地化程度高一些、對本土瞭解多些的人士擔任委員,只有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委員才有可能勝任。
  誠然,隨著澳門即將迎接下一輪經濟發展巨波,未來數年人才的需求將成爲影響各行各業的重要因素。因應於此,特區政府著眼長遠,著手構建本地人才培養長效機制,至於人才發展委員會能否如初衷所願,爲特區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礎,相信無論是坊間還是學者,對此都是充滿了期望的。畢竟構建未來澳門人才培養機制,首先必須要有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這就需要全社會一起參與共建,否則,單靠一個人才發展委員會的話,培養人才大計就有可能永遠原地踏步。
其他文献
提起“鏡湖”二字,可以說在澳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鏡湖醫院慈善會以及鏡湖醫院見證了澳門百多年來的蛻變。鏡湖醫院慈善會作為澳門民間歷史悠久的慈善機構之一,對澳門社會貢獻頗多;而其屬下的鏡湖醫院,服務澳門社會近一個半世紀,是本地舉足輕重的醫療服務提供者。  不久前,特區政府向本澳40名社會人士及實體頒授2013年度各項勳章、奬章及奬狀,身兼鏡湖慈善會副理事長、秘書長以及鏡湖醫院代院長的吳培娟女士榮獲仁
期刊
陽春三月,全國人民翹首以盼,迎來“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和“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分別於本月3日和5日在北京隆重開幕。據報導,今年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整體推進落實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一年,本次“兩會”必將成為國內外媒體高度關注的焦點。  一年一度備受關注的兩會,既是對國家過去一年的工作總結,更是勾勒未來的工作方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被看作是“兩會”重頭
期刊
澳門九月,秋高氣爽,蟹肥菊黃。第八屆APEC旅遊部長會議13日在本澳拉開帷幕。作為東道主,澳門人笑迎八方客,以出色的組織工作和特有的質樸、熱情,周到細緻的服務,獲得中央領導的肯定,以及中外來賓好評。會議結束後不久,特首崔世安赴京接受國務院正式任命。在接過第四任行政長官“任命狀”時,崔世安承諾,“會努力將澳門打造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也會重視民生,廣大居民的訴求將是新一屆政府的重中之重”。此話鏗鏘有力
期刊
澳門特區的立法工作與社會訴求存有差距,長期以來為人詬病。現時社會對民生相關的法律滯後意見甚大,如有媒體近來報道,對法律滯後聲音最多的有醉駕毒駕、非法旅館、打擊黑工等,亟待立法或修法。如何急民之所急,提高立法效率,同時又要確保立法質量,是特區立法和行政當局所要面對並加以妥善解決的現實問題。對此,早已有資深議員提議在立法會內常設“法律跟進委員會”,專責跟進法律執行情況,尤其是新法,以適時主動向政府反映
期刊
前 言  最近幾年以來,由於房地產價格急升,租金高企,經商成本日增,澳門舊區的老店一家接著一家的停業,確實令不少澳門老居民和香港老遊客感嘆不已。但是,不能否認的,澳門仍有不少有待開發的社區,到現在仍是乏人問津,遊客罕至,如果將這些社區與台灣最近不斷冒起的同類社區(小鎮/老街)的旅遊業相比,真的是有點不勝唏噓。  所有文化產品  都是能賺錢的文本  英國學者大衛赫斯蒙達夫(David Hesmond
期刊
大唐茶行位於荷蘭園路義士約翰巴地士打街的一個小巷內,與周圍店舖現代化裝潢比較,其古典高雅的外觀獨具匠心。這家店鋪並沒有奪人眼球的霓虹燈招牌,而是簡單地用傳統書法,紅底黑字寫著——“大唐茶行”貼在門上,右側的玻璃窗戶上則同樣是毛筆撰寫不同字體的“茶”字,散發古代茶行的韻味。從明亮的玻璃門可隱約看到裡面擺放的古色古香的茶具。推門而入,其恬靜雅致的氛圍撲面而至:各式茶具,清新脫俗的字畫,優雅的籐椅,文雅
期刊
英記茶莊位於十月初五街,是一家有八十年歷史的老茶莊,更見證了澳門的興衰與變遷。1939年老掌櫃盧瑋鴻先生從廣東順德走難到澳門,當時只有十歲,現在年紀大了,茶莊已交予後輩打理。店舖裝修似乎幾十年沒有動過,都是保持著上個世紀的風貌,正如英記掌櫃盧石麟先生所言,“我們總在尋找以前的味道”。  英記茶行在十月初五街開辦了八十年之久,定是有其獨特的經營之道,盧先生笑語:“如果和其他茶莊一樣的話,我們是做不下
期刊
踏入甲午馬年,意味著澳門步入一個車馬盈門的農曆年,春節假期,每日數十萬入境旅客湧入澳門,各大口岸景點無不是人潮湧動,車水馬龍的一片旺景背後,更多的挑戰亦迎來面來:承載力超錶 備受考驗;黃的續約 大跌眼鏡;澳廣視換人 絶非壞事;桃花崗案 翻案在望……  承載力超錶 備受考驗  1月31日,澳門全城迎來馬年春節。民署一早於全澳不同景點裝飾馬年生肖燈飾,令澳門小城到處一派新年喜慶氛圍。居民忙碌一年,終於
期刊
由民政總署與旅遊局主辦“葡韻嘉年華”,已踏入第17年,並將於10月17至19日在氹仔龍環葡韻舉行。屆時,龍環葡韻及氹仔舊城區多條街道,將以葡國傳統風格粉飾佈置,讓參加者猶如置身異國,樂而忘返。  “葡韻嘉年華”將於10月17日(週五)晚上7時至12時、10月18日(週六)及10月19日(週日)中午12時至晚上12時進行,豐富節目包括:每晚不同葡語國家或地區與本地藝團歌舞表演、葡國傳統遊戲、手動足球
期刊
澳門,一座融合了東西方文化且交融並進的城市。初入澳門感受到的是她的繁華,深入澳門才會領悟她厚重的歷史與文化。澳門的文化遠不是幾處名勝,幾座葡式建築可以概括,即使被葡國統治了400多年,其深入骨髓的中國文化,雖幾經沉浮,卻經久不衰,甚至保存得更加完好。  其中,茶文化就是最好的體現。茶文化在中華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人鍾愛飲茶,亦有“人固不可一日無茶”之說。澳門茶文化亦是源遠流長,十七世紀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