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忽略罗曼·罗兰“有一股清明的力”这个不知所云的句子,我觉得今年江苏卷的这道题是其自主命题以来最为成功的一道题。
过往的江苏作文命题,走过的是一条磕磕绊绊的路。话题作文时代,学院气占据上风,霸权意识强烈,“伪命题”大行其道,命题走上了与考生为敌的道路(如“山的灵动,水的沉稳”“凤头·猪肚·豹尾”)。后话题作文时代,在徘徊于低幼气(如“好奇心”),执拗于文人气(如“拒绝平庸”“绿色生活”)、偏执于陈旧气(如“怀想天空”)等等一番折腾之后,在多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地捍守“材料+标题”的命题形式、时见“主题既定”式让考生作违心式表态的家长作风之外,多多少少还给人们留下了一些诸如“开放的气度即将到来”的渴望。这样的渴望,终于在今年的命题中得到了实现,实在令人欣慰。大致说来,这道题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命意转向。过往的江苏高考作文题,命意指向大多在思想道德、精神品格等方面。今年的这道题,命意指向转变为关注个体生命的情感需求。这样的转向,是从“仰望星空”转到了“脚踏实地”,从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到了对内部情感的体认,真正做到了抵达考生的心灵,回归质朴的情怀,因而也就贴近了考生的情感需求与认知实际,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了实处。这样的转向,无论是对江苏教育,还是对普通考生,都是一个久违了的福音。
二是设题新颖。过往的江苏作文,引导材料大多是命题专家现场编制的,并不借鉴任何现成的资料,为的是能有效防止与坊间作文题的“撞车”,保证考查的公平性。但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现场编制”,出于保密性的考虑,检验的范围、层面、时间有限,往往出现漏洞百出的现象,要么是逻辑上不合常规、悖情悖理(如“凤头·猪肚·豹尾”);要么是概念界定含混不清、表述不够严谨(如“品味时尚”);要么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对考生的立意构思不起任何作用(如“绿色生活”)。今年的引导材料,原汁原味地引用了名人名言,虽然这样的形式在其他省份已有出现,但对江苏来说,能这样做的确是很不容易的,既有新颖性,又较好地规避了“现场编制”的缺憾。
三是内涵丰富,利于发散。单就引导材料而言,三则材料所呈现的内涵很是丰富,且各不交叉。孟郊的诗句侧重于亲情之“忧”,彰显的是伟大的人伦之爱,这样的“爱”是人类最为本真的,最能触及人类心灵柔软部位的“利器”,最具感染力与“杀伤力”。艾青的诗句侧重于家园之“忧”,彰显的是博大的家国情怀、邦域之“爱”,这样的“爱”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最能引发群体的共鸣,升腾内心的大爱,缩短彼此的距离,成为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罗曼·罗兰的名言侧重于普世之“忧”,彰显的是超越地域、国界的纯粹之“爱”,这样的“爱”属于哲学的精神的乃至是宗教的,是一种悲悯的情怀,是所有爱中的最高境界。三则材料,涉及三个层面,而每一个层面又都能衍生出几乎无法穷竭、发散不尽的内涵,这在江苏过往的命题中是绝无仅有的。(江苏卷作文题见本期第24页)
过往的江苏作文命题,走过的是一条磕磕绊绊的路。话题作文时代,学院气占据上风,霸权意识强烈,“伪命题”大行其道,命题走上了与考生为敌的道路(如“山的灵动,水的沉稳”“凤头·猪肚·豹尾”)。后话题作文时代,在徘徊于低幼气(如“好奇心”),执拗于文人气(如“拒绝平庸”“绿色生活”)、偏执于陈旧气(如“怀想天空”)等等一番折腾之后,在多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地捍守“材料+标题”的命题形式、时见“主题既定”式让考生作违心式表态的家长作风之外,多多少少还给人们留下了一些诸如“开放的气度即将到来”的渴望。这样的渴望,终于在今年的命题中得到了实现,实在令人欣慰。大致说来,这道题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命意转向。过往的江苏高考作文题,命意指向大多在思想道德、精神品格等方面。今年的这道题,命意指向转变为关注个体生命的情感需求。这样的转向,是从“仰望星空”转到了“脚踏实地”,从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到了对内部情感的体认,真正做到了抵达考生的心灵,回归质朴的情怀,因而也就贴近了考生的情感需求与认知实际,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了实处。这样的转向,无论是对江苏教育,还是对普通考生,都是一个久违了的福音。
二是设题新颖。过往的江苏作文,引导材料大多是命题专家现场编制的,并不借鉴任何现成的资料,为的是能有效防止与坊间作文题的“撞车”,保证考查的公平性。但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现场编制”,出于保密性的考虑,检验的范围、层面、时间有限,往往出现漏洞百出的现象,要么是逻辑上不合常规、悖情悖理(如“凤头·猪肚·豹尾”);要么是概念界定含混不清、表述不够严谨(如“品味时尚”);要么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对考生的立意构思不起任何作用(如“绿色生活”)。今年的引导材料,原汁原味地引用了名人名言,虽然这样的形式在其他省份已有出现,但对江苏来说,能这样做的确是很不容易的,既有新颖性,又较好地规避了“现场编制”的缺憾。
三是内涵丰富,利于发散。单就引导材料而言,三则材料所呈现的内涵很是丰富,且各不交叉。孟郊的诗句侧重于亲情之“忧”,彰显的是伟大的人伦之爱,这样的“爱”是人类最为本真的,最能触及人类心灵柔软部位的“利器”,最具感染力与“杀伤力”。艾青的诗句侧重于家园之“忧”,彰显的是博大的家国情怀、邦域之“爱”,这样的“爱”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最能引发群体的共鸣,升腾内心的大爱,缩短彼此的距离,成为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罗曼·罗兰的名言侧重于普世之“忧”,彰显的是超越地域、国界的纯粹之“爱”,这样的“爱”属于哲学的精神的乃至是宗教的,是一种悲悯的情怀,是所有爱中的最高境界。三则材料,涉及三个层面,而每一个层面又都能衍生出几乎无法穷竭、发散不尽的内涵,这在江苏过往的命题中是绝无仅有的。(江苏卷作文题见本期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