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禁忌习俗解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o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禁忌?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的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话,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
  这里所谓的“替代的隐话”,就是指忌讳语的对代词。“我”因不谙悉语讳的对代词,故而虽想打听祥林嫂的生死,但“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这段引文一方面告诉我们对语讳及其对代词的了解和熟悉是人们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另一方面也是对禁忌的一种具体说明。所谓禁忌,就是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或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其特征有三点:第一,禁忌是一种否定性的行为规范;第二,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违禁所造成的不幸停留在心理层面或者精神层面上;第三,禁忌的处罚是不可抗拒的,违禁所遭受的惩罚由当事人自发的内心力量或精神上来实行。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记录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不少习俗,禁忌习俗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药》和《阿Q正传》中所涉及的言语、寡妇、祭祀等方面的禁忌来作一番解读。
  
  一 言语禁忌
  
  由于风习、俗信或个人缘由,某些言语被认为不吉祥或不体面,而代之以别的话语,经久成习,成为禁忌语。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禁止说出的词语,二是替代性说法,即委婉语。根据禁忌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和禁忌的内容,结合教材实际,这里把语言禁忌分为凶祸词语禁忌和羞耻词语禁忌两类来加以说明。
  1 凶祸词语禁忌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趋吉避凶的心理,中国民间一向也有“说凶得凶,说祸得祸”的说法。人们厌恶死亡、疾病、伤残、离散、贫穷等不吉字眼,对此常作凶祸禁忌语,需要表达这些概念时就用其他委婉词语来替代。在凶祸语中,人们最忌讳的就是“死”字,对此民间有多种替代语,如“老了”、“不在了”、“过去了”、“升天了”、“进土了”、“没了”、“走了”等。《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死有这样的对话: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交了色。
  这里的“老了”就是“死了”的替代语。“老了”一句说得多委婉、多贴切:说这句话的时间是旧历的年底,是鲁镇人都在准备“祝福”,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好运气的关键时刻,稍有疏忽就会影响来年的好运。这样的氛围说话不得不讲禁忌;说这句话的地点是在知书达礼、一言一行都有讲究的鲁四老爷家里,何况四老爷正为犯忌的祥林嫂生气呢,这种场合说话不得不懂规矩;说这句话的人的身份是一位打短工的,说话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东家的呵斥、谩骂甚至辞退,这种身份的人说话不得不格外小心!
  疾病也是一种不幸。所以古今都有人避讳。“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下》) “采薪之忧”就是讳称疾病的婉言。下面看《药》中的一段文字: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赸着走开了。
  这里华大妈为什么“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呢?因为她听到了“痨病”二字。“痨病”在中医上指结核病,这种病对当时的医疗水平来说是一种绝症,她希望自己儿子的病出现奇迹,快点好起来,所以她忌讳听到“痨病”二字。但她为什么“又立刻堆上了笑”呢?在她看来,康大叔“照顾”她家,为她家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人血馒头”,可以医治儿子华小栓的病,给她家带来了希望。虽然康大叔说话没讲究禁忌,但毕竟有功于她,所以她陪着笑,把这种尴尬的局面敷衍过去。
  2 羞耻词语禁忌
  从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看。人们特别注重讲面子,人们忌讳提及羞耻之事,不得不提及此类事时措辞总是委婉再三,表现出对羞耻词语极端忌讳的态度。然而生活中令人感到羞耻的事很多,生理缺陷就是其中的一种。有生理缺陷者。往往有着数倍于人的自尊心,而对自己的生理缺陷有着强烈的忌讳人言的心理。直呼其词易引起当事者不愉快,严重者甚至引起纠纷,《阿Q正传》中的阿Q便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他头上长有癞疮疤,于是“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 ‘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这里“癫”是阿Q的生理缺陷,和他人一样,阿Q具有禁忌心理,忌讳他人提到“癞”及与之有关的词,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会让爱讲面子的阿Q蒙羞,所以他为此气愤,不是骂便是打。
  凶祸词语禁忌、羞耻词语禁忌是语言禁忌中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同政治、礼仪、习俗等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因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以上的解读可以加深我们对教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 寡妇禁忌
  
  禁忌所指的“不洁”并不是指不洁净、不卫生,而是指“危险的”、“不圣洁的”、“会招致凶厄的”祸源。这种“不洁”的观念,在中国的旧社会,最显著地被加在了女人的头上。女人被说成是肮脏的、不洁的,是一切凶祸的根源。基于此,女人生存不易,寡妇尤为突出。在“出嫁从夫”的伦理社会中,寡妇因失去丈夫而沦为妇女中更为不幸的一类,她们像失去了屏障的家园,如脱离了枝干的飘叶,本应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帮助,但是残酷的社会相反报以寡妇却是更多的歧视。《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这么一个人。她第一次到鲁镇见四叔时,“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后来四叔家之所以雇用她,是因为她安分、耐劳、勤快,“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此时对祥林嫂的利用价值与对她的禁忌心理相比较,四叔家对她的利用价值占了上风。当祥林嫂再次到四叔家的时候,四叔家虽然凭借对祥林嫂的第一次印象雇用了她,不过四叔还是暗诫了四婶,祭祀时要对祥林嫂有所戒备。
  《中华全国风俗志》云:“(广东)寡妇俗称孤矜,又称鬼婆,人成目为不祥人。以为其夫主之魂魄,常随妇身;有娶之者,必受其祟。故辄弃置不顾,无人再娶。”俗信还以为娶寡妇,后夫到阴间将要与原夫争夺 其身。所以娶寡妇是民间一大忌讳。下面看《祝福》中的一个片段。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这里柳妈诡秘的“鬼”话,不仅让见识有限的祥林嫂明白了自己再嫁的罪孽深重,同时也让她惊恐万分。
  纵观《况福》全文,与寡妇祥林嫂有关的“是非”的确很多。但哪一样“是非”是她主动造成的呢?她只是想做一个奴隶而已,可是当时社会上的人们并没有放过她,时时处处歧视她、欺凌她,以致发展到驱赶她,逼得她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其主要原因在于祥林嫂是一个寡妇,寡妇禁忌真像天罗地网一样禁锢着她。
  
  三 祭祀禁忌
  
  在民间,祭祀被看得很神圣,因而有许多禁忌,如果能够恪守各种禁忌,神灵就会福佑祭者。否则会触怒神灵,祭者的愿望就不能实现。祭祀禁忌按种类大致可分为祭者禁忌、祭品禁忌、祭器禁忌等。
  由于女人不洁的观念和重男轻女的思想存在,祭祀神灵往往忌讳妇女参拜。《祝福》中就有这样的记述:“……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就体现了祭者禁忌的观念。
  祭品即祭祀时的供物,它在祭祀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祭者借以向神灵表达心愿的信物,也是祭者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因此对于祭品从选择到制作,从供祭到最后的处理都是十分慎重和讲究的。否则,便不能表明祭者对神灵的真诚敬意,不幸就会降临到祭者身上。《祝福》在介绍准备“福礼”时有这样的记述:“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这些文字既是对祭品选择、准备的介绍,也是对祭品禁忌的具体说明。
  常见的祭器包括:祭祀的用具、神像、法师的法衣法器等。这些,都是举行神事时要用的,因而它们都具有神圣的性质,具有禁忌物品的性质,一般来说都是不能随意触摸碰撞的。否则便是对神灵的侮辱。下面看《祝福》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后):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片段二(祥林嫂捐门槛之后):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以上片段,都是准备祭祀过程中四婶阻止寡妇祥林嫂触摸祭器时的描述,这些也都是祭器禁忌的具体表现。
  祭祀禁忌是封建祭祀的组成部分,封建祭祀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一个方面。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对封建祭祀的记叙,揭露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残忍、虚伪的一面。
  禁忌作为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凝聚着人类原本的心理、愿望和幻想,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水平。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部分小说中涉及的言语、寡妇和祭祀等方面的禁忌解读,可以加深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程华早,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仙桃。本文编校:陈青山
其他文献
烘托、衬托、渲染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三者常常如影随形,交叠在一起,用法和功效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细微差异,初涉文学者较难分清。   一.衬托   《现代汉语词典》:“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这一事物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有主有次;二是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可正可反。   我认为这里面还应有一层意思:主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作者的思路在文章外部形态上的体现。2009年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写作部分对结构方法的要求是“结构完整”,即写文章要有头有尾,有详有略,段与段的安排要清晰、合理,过渡、照应要和谐自然。优秀的考场作文除结构清晰完整外,还要严谨而有特色。严谨即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段与段之间有逻辑力量,特色是指不同于一般的结构布局。  记叙文最常规的结构模式是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安排材料,顺着
随着高考作文分值的增加,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愈来愈重视,但依然解决不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照样持笔茫然、笔下生涩。似乎,好的高考作文离我们越来越远。原因是没有摆正以下两对关系:    一、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欲写作文先学做人,作文也是为了做人。《新语文写作》杂志提出三个阶段的写作:儿童趣味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就较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笔者认为这三个阶段的写作理念就是为了与学生的生命
一,当下作文教学的流弊    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语文界,作文教学到底离写作的真谛有多远,离学生的心灵有多远,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文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成为语文教师心头的痛。  在笔者看来,当前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流弊:  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设置人为的藩篱,未能打通二者的经脉。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完全是两个领域的
“青韵出香樟古木长青曾宿凤,文光凌北斗泮湖虽浅也藏龙。”昔日香樟流韵,今朝泮湖听涛。经历了风风雨雨,这座名校即将迎来她的百岁华诞,老校园内绿荫婆娑的百岁香樟可以作证,新校园内碧波粼粼的泮湖可以作证:   百年风华,薪火相传,诲人不倦,弦歌不辍。   语文教研组是这所名校的一张厚重的名片。语文教研组现有教师44人,特级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4人,中学高级职称18人,中学一级职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就是对同一本书反复阅读,即“精读”; “读书破万卷”是博览群书,即“泛读”。无论精读,还是泛读,都要讲质讲量,没有认真深入广泛地阅读,就不能读懂文章,不可能理解含义。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高中生的阅读教学现状,可以说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是除了语文课本,基本上不看课外书,有的甚至连语文书也看的很少。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然而我们丢掉了优秀的传统,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
中国传统教育良莠并存。从其消极的一面看,它以“教”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习惯于将知识嚼碎送给学生,忽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教师往往经验作主,居高视下,越位代办,这样就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生成。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把课堂学习的“主权”归还学生,真真切切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全国实施规范办学、推进素质教育和江苏“教育新政”的大背景
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具体体现为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这样,“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成为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能力为重”是相对于什么而提出的?反观我们的教学,实际上是在以什么为重?知识,或者说以知识为主体的“双基”。在知识关注的视野里,教师教知
翻开普通高中语文课本(粤教版),欣喜发现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从“课文教学”到“表达交流”,从“基本阅读”到“推荐阅读”,从“活动指引”到“点击链接”,无不体现着新课程理念,闪烁着编者的智慧。  笔者在新课标实施的两年里,在教材的使用上作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根据学生兴趣点灵活安排教学顺序和重点    粤教版新教材分“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