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说过:“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也就在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理解力和鉴赏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心耕笔犁多年,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上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结合教学具体情况,来谈谈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手段,常创设良好的情景,让学生五官开放,充分地去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美。
比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以歌曲《天亮了》为导入,告诉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爸爸妈妈总是把自己的孩子排在第一位,无私爱着孩子,为孩子准备着一切。当学生听着这首歌的时候,深深地被打动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就让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从初读中感知妈妈的爱。接着,播放一些视频,平时妈妈无私地为孩子付出的情景。看着这些场景,学生更加能够体会彼得妈妈对彼得的爱。这种爱不是通过言语来表达,而是通过无声的文字来体现,于是这样的爱就更具有感染力。学生在情景的引导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再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播放地震的场景,从录像中让学生感受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害怕、恐慌、悲伤的心情。接着,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并播放沉重的音乐,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凝重,学生马上就处于紧张而悲伤的氛围中。通过播放录像、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灾难的残酷,更加感受到在灾难面前亲情的可贵,还有那永不放弃的可贵精神。
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就可以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美、情感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激发想象理解美
文学作品总是留有很多的“空白”,正因为有了这些“空白”,就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通过想象来理解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
比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就让学生闭上眼想象:“假如有一天,你也会看到火烧云,你希望自己看到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有学生说:“我希望能够看到一匹火红的骏马,它在空中快乐地驰骋。”有学生说:“我希望看到一棵苹果树,上面结满了红通通的苹果。”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你看到的火烧云会不会有所变化呢?”学生受到启发,又开始进行想象。学生就开始补充:“天空中出现了一匹火红的骏马,它奔跑着奔跑着。突然骏马身上出现了一个英武神勇的人,他驾着马儿快速地飞奔。可是,一眨眼,人和马儿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原来,他们变成了一辆带轮子的汽车了……”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中他们看到了火烧云的美,让内心中感受到的美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不但丰富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
想象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双翼,只有很好地用好这双翅膀,学生的思维才会自由飞翔,变得灵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学文本的空白之处,并加以利用,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填补文本空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之美,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之美,以及由这语言与情感结合而产生的意蕴之美。
三、文本细读鉴赏美
文本细读,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美、领悟美、鉴赏美。在阅读教学中,需得有谨严的态度对文本作细细地推敲,然后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所包容的情感做出细细的探究、鉴赏。
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对这个文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题目包融着作者安徒生对小女孩命运的深深同情。在一个寒冬里,一个孤单的女孩在寒冷的路边卖着小小的火柴。女孩的身躯仿佛也跟小火柴一样的弱小、单薄与无助。火柴可以给人带来希望与温暖,可是,她给小女孩带来了希望与温暖吗?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语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文中直接描写天气的就是这两句。第一句是在课文的开头,第二句是在小女孩死了以后出现的。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呢?这就要让学生去体味、去领悟。有学生说:“作者在开头描写天气的冷,是为了渲染气氛,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也是一个悲凉而黑暗的夜晚。”有学生说:“天极冷,还下着雪,又快黑了,写出了小女孩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境,她处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后文还写道:“家里跟街上一样冷,说明女孩非常可怜,不但社会给予不了她温暖,连家也无法给予她温暖。”还有学生说:“当女孩死后,太阳升起来了,这似乎在预示着女孩在天堂里找到她的幸福与温暖。但是,作者似乎也在讽刺这个世界,在别人需要温暖的时候却不给予,当别人已然逝去的时候才想到给予,一切都太迟了。是不是作者在告诉世人,人需要温暖,请给予这些穷苦的人一些温暖吧!”在引导、点拨中,学生学会从语言文字中去品读作者的情感,而且分析得非常深入。文本细读提升了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
文学作品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了一颗真诚品读、鉴赏的心。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手段,常创设良好的情景,让学生五官开放,充分地去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美。
比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以歌曲《天亮了》为导入,告诉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爸爸妈妈总是把自己的孩子排在第一位,无私爱着孩子,为孩子准备着一切。当学生听着这首歌的时候,深深地被打动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就让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从初读中感知妈妈的爱。接着,播放一些视频,平时妈妈无私地为孩子付出的情景。看着这些场景,学生更加能够体会彼得妈妈对彼得的爱。这种爱不是通过言语来表达,而是通过无声的文字来体现,于是这样的爱就更具有感染力。学生在情景的引导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再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播放地震的场景,从录像中让学生感受灾难来临时人们的害怕、恐慌、悲伤的心情。接着,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并播放沉重的音乐,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凝重,学生马上就处于紧张而悲伤的氛围中。通过播放录像、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灾难的残酷,更加感受到在灾难面前亲情的可贵,还有那永不放弃的可贵精神。
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就可以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美、情感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激发想象理解美
文学作品总是留有很多的“空白”,正因为有了这些“空白”,就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通过想象来理解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
比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就让学生闭上眼想象:“假如有一天,你也会看到火烧云,你希望自己看到的火烧云是什么样子的?”有学生说:“我希望能够看到一匹火红的骏马,它在空中快乐地驰骋。”有学生说:“我希望看到一棵苹果树,上面结满了红通通的苹果。”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你看到的火烧云会不会有所变化呢?”学生受到启发,又开始进行想象。学生就开始补充:“天空中出现了一匹火红的骏马,它奔跑着奔跑着。突然骏马身上出现了一个英武神勇的人,他驾着马儿快速地飞奔。可是,一眨眼,人和马儿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原来,他们变成了一辆带轮子的汽车了……”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中他们看到了火烧云的美,让内心中感受到的美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不但丰富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
想象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双翼,只有很好地用好这双翅膀,学生的思维才会自由飞翔,变得灵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学文本的空白之处,并加以利用,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填补文本空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之美,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之美,以及由这语言与情感结合而产生的意蕴之美。
三、文本细读鉴赏美
文本细读,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美、领悟美、鉴赏美。在阅读教学中,需得有谨严的态度对文本作细细地推敲,然后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所包容的情感做出细细的探究、鉴赏。
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对这个文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题目包融着作者安徒生对小女孩命运的深深同情。在一个寒冬里,一个孤单的女孩在寒冷的路边卖着小小的火柴。女孩的身躯仿佛也跟小火柴一样的弱小、单薄与无助。火柴可以给人带来希望与温暖,可是,她给小女孩带来了希望与温暖吗?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语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文中直接描写天气的就是这两句。第一句是在课文的开头,第二句是在小女孩死了以后出现的。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呢?这就要让学生去体味、去领悟。有学生说:“作者在开头描写天气的冷,是为了渲染气氛,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也是一个悲凉而黑暗的夜晚。”有学生说:“天极冷,还下着雪,又快黑了,写出了小女孩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困境,她处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后文还写道:“家里跟街上一样冷,说明女孩非常可怜,不但社会给予不了她温暖,连家也无法给予她温暖。”还有学生说:“当女孩死后,太阳升起来了,这似乎在预示着女孩在天堂里找到她的幸福与温暖。但是,作者似乎也在讽刺这个世界,在别人需要温暖的时候却不给予,当别人已然逝去的时候才想到给予,一切都太迟了。是不是作者在告诉世人,人需要温暖,请给予这些穷苦的人一些温暖吧!”在引导、点拨中,学生学会从语言文字中去品读作者的情感,而且分析得非常深入。文本细读提升了学生审美鉴赏的能力。
文学作品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了一颗真诚品读、鉴赏的心。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