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的暑期培训,我们学习了《有效教学》这本教师校本研修教材。我在这本书中认真学习了 “追问”这个词。前段时间,我听常州西新桥小学的封齐明老师在品课时运用过这个词。现前后联系,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就“追问”写点体会。
“追问”这个词出自南朝周弘正的《和庾肩吾入道馆》:“逆愁归旧里,追问斧柯年。”“追问”字典的解释是: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的问。可见追问的目的把问题彻底弄清楚、理明白,因此,追问更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掌握“追问”的教学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出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要思考判断,适时引导、点拨,切合学生的思维再次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层递深入地思考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度、深度,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追问。
教师是思考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年轻活跃的状态,才能使大脑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来,这种思想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也只有这种新思想才能点燃学生心中那求知的欲望。如此,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思考,学生才能被深深地吸引。
追问是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如我在教《孔子游春》一文时,对于颜回的志向,学生们的理解只停留在课本的文字上——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这样的理解显然是表面的、浅显的,他们没有能真正明白颜回的志向。
怎样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颜回的“不为自己表功”呢?我就问:“你们会为自己表功吗?”一学生回答:“老师,我现在无功可表,因此谈不上会不会为自己表功!”学生的回答很坦诚、真实。我抓住这位学生的话,追问:“可见,想要表功,首先要干什么?”学生齐答:“首先要去建功立业!”“那么你们 ‘表功’里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我读懂了颜回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决心!”“是呀,可见颜回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那么‘不为自己’又让你明白了什么?”我接着追问。
学生回答道:“哦!我明白了,他不是为了自己名利,而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要去建功立业!”有学生接着说:“他不为自己表功是因为他心怀国家与人民,这是一种大志、大爱!”另一位学生若有所悟地说:“颜回真是孔子讲的水一样的真君子呀!”
通过追问,从简短的一句话——“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真正理解了颜回的志向——做一位真君子。这不仅紧扣上文孔子论水的教育意义,而且有了这样的深层次的领悟才能理解下文颜回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大志与孔子“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博爱”志向相映成辉,才能真正明白孔子听颜回弹唱志向时的侧耳倾听与手舞足蹈的原因。
追问,让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如、浑然一体;追问,激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品味着“柳暗花明”的愉悦。
再如,在理解《理想的风筝》中的圆木拐杖“功德无量”时,学生结合前文“油亮”,说:“圆木拐杖功德无量原因是陪伴刘老师多年了。”学生能注意前后文联系理解这个词,已有了自己的积极思考,但理解还缺乏深度。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已经理解到圆木拐杖的作用——支撑起刘老师残疾的身体(刘老师腿疾),但学生没有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同时,圆木拐杖仅仅支撑的是刘老师的身体吗?圆木拐杖的功德无量又体现了刘老师的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的生成,我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道:“刘老师为什么离不开圆木拐杖?”“因为刘老师有腿疾呀!”学生齐答。“那么圆木拐杖的功德无量首先体现在哪里?”“哦,对了,圆木拐杖支撑起了刘老师的身体!”学生答道。“是呀!看,因为有了圆木拐杖,刘老师才能在讲台上?”“旋转板书!”学生大声回答。“因为有了圆木拐杖,刘老师才能在放风筝时?”“奔走、跳跃!” “可见,圆木拐杖还支撑着什么?”我继续追问。“它还支撑起刘老师的理想与生活!”“它还支撑起刘老师的乐观与自信的人生!”……
一学生总结道:“圆木拐杖不仅支撑起刘老师的身体,而且支撑起刘老师的理想与生活,所以说圆木拐杖功德无量!”我继续挖掘追问:“圆木拐杖功德无量,那么作者应该怀念的是圆木拐杖呀?”“不对,作者怀念的是刘老师。”“是呀,写圆木拐杖的功德无量实际上是写刘老师功德无量。刘老师的功德你能领悟到吗?”
我问道。“刘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刘老师身残志坚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刘老师腿有残疾,却爱放风筝,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笑对生活!”“刘老师爱放风筝,是他生命的顽强与热爱生活的体现,我们深受感染,在我们心里也升腾起了理想的风筝!”……追问,让我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预设目标;也正是追问,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巧妙地追问,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正确后,引出一个更深沉次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的深度。
(河北省沙河市第七中学)
“追问”这个词出自南朝周弘正的《和庾肩吾入道馆》:“逆愁归旧里,追问斧柯年。”“追问”字典的解释是: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的问。可见追问的目的把问题彻底弄清楚、理明白,因此,追问更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掌握“追问”的教学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出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要思考判断,适时引导、点拨,切合学生的思维再次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层递深入地思考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度、深度,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追问。
教师是思考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养成思考的习惯,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年轻活跃的状态,才能使大脑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来,这种思想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也只有这种新思想才能点燃学生心中那求知的欲望。如此,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思考,学生才能被深深地吸引。
追问是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如我在教《孔子游春》一文时,对于颜回的志向,学生们的理解只停留在课本的文字上——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这样的理解显然是表面的、浅显的,他们没有能真正明白颜回的志向。
怎样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颜回的“不为自己表功”呢?我就问:“你们会为自己表功吗?”一学生回答:“老师,我现在无功可表,因此谈不上会不会为自己表功!”学生的回答很坦诚、真实。我抓住这位学生的话,追问:“可见,想要表功,首先要干什么?”学生齐答:“首先要去建功立业!”“那么你们 ‘表功’里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我读懂了颜回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决心!”“是呀,可见颜回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那么‘不为自己’又让你明白了什么?”我接着追问。
学生回答道:“哦!我明白了,他不是为了自己名利,而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要去建功立业!”有学生接着说:“他不为自己表功是因为他心怀国家与人民,这是一种大志、大爱!”另一位学生若有所悟地说:“颜回真是孔子讲的水一样的真君子呀!”
通过追问,从简短的一句话——“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真正理解了颜回的志向——做一位真君子。这不仅紧扣上文孔子论水的教育意义,而且有了这样的深层次的领悟才能理解下文颜回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大志与孔子“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博爱”志向相映成辉,才能真正明白孔子听颜回弹唱志向时的侧耳倾听与手舞足蹈的原因。
追问,让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如、浑然一体;追问,激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品味着“柳暗花明”的愉悦。
再如,在理解《理想的风筝》中的圆木拐杖“功德无量”时,学生结合前文“油亮”,说:“圆木拐杖功德无量原因是陪伴刘老师多年了。”学生能注意前后文联系理解这个词,已有了自己的积极思考,但理解还缺乏深度。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已经理解到圆木拐杖的作用——支撑起刘老师残疾的身体(刘老师腿疾),但学生没有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同时,圆木拐杖仅仅支撑的是刘老师的身体吗?圆木拐杖的功德无量又体现了刘老师的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的生成,我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道:“刘老师为什么离不开圆木拐杖?”“因为刘老师有腿疾呀!”学生齐答。“那么圆木拐杖的功德无量首先体现在哪里?”“哦,对了,圆木拐杖支撑起了刘老师的身体!”学生答道。“是呀!看,因为有了圆木拐杖,刘老师才能在讲台上?”“旋转板书!”学生大声回答。“因为有了圆木拐杖,刘老师才能在放风筝时?”“奔走、跳跃!” “可见,圆木拐杖还支撑着什么?”我继续追问。“它还支撑起刘老师的理想与生活!”“它还支撑起刘老师的乐观与自信的人生!”……
一学生总结道:“圆木拐杖不仅支撑起刘老师的身体,而且支撑起刘老师的理想与生活,所以说圆木拐杖功德无量!”我继续挖掘追问:“圆木拐杖功德无量,那么作者应该怀念的是圆木拐杖呀?”“不对,作者怀念的是刘老师。”“是呀,写圆木拐杖的功德无量实际上是写刘老师功德无量。刘老师的功德你能领悟到吗?”
我问道。“刘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刘老师身残志坚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刘老师腿有残疾,却爱放风筝,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笑对生活!”“刘老师爱放风筝,是他生命的顽强与热爱生活的体现,我们深受感染,在我们心里也升腾起了理想的风筝!”……追问,让我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预设目标;也正是追问,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巧妙地追问,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正确后,引出一个更深沉次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的深度。
(河北省沙河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