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了人都有自主性、胜任感和人际系这三种基本需要,阐释了三种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是心理问题形成的根源,进一步分析了问题心理下消极行为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心理咨询;基本需要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判断心理现状、分析心理困惑的原因以及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痛苦等一系列过程[1]。在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方面,很多传统的判断模式都将重点放在阐述什么样的心理是有问题的上面,而对于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则探讨较少。鉴于此,自我决定理论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探讨这些需要与心理健康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一、什么是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与身体相似,都具有自我向上成长的趋势和自主发展的内在天性。与身体成长需要足够的营养类似,当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到足够的心理成长所需要营养时,心理也就能够茁壮成长[2]。心理所需要的营养,就是人类的三种心理基本需要,即:自主性需要、胜任感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自主性需要指人们有自发主动地选择从事某种活动的需求,而不是受外界压力被动地从事的;胜任感需要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活动前,认为自己是能够胜任的;人际关系需要指人在社会交往中,渴望与别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认同、理解和接纳。三种需要同时存,缺一不可。
二、自我决定理论与心理健康
当个体的三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够拥有充足的心理营养,健康发展;反之,当外在的环境妨碍了其满足时,人们的心理健康就会受挫,甚至出现病态的心理和行为[3]。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却常常出现基本需要受挫的现象,如被父母过度约束的孩子容易出现自主性需要受挫;受父母和老师经常贬低和批评的孩子容易出现胜任感需要受挫;父母和老师的忽视与冷漠对待方式则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需要受挫。如果个体的心理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内心便会变得焦虑、无助和痛苦等。当人们基本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后,往往会发展出一些补偿性行为来进行替代[4]。但专注于替代目标会进一步加剧不良后果[5],即这些替代目标并不能真正满足其基本需要,且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其基本需要的满足。这种追求替代性心理需要的满足往往加剧了个体的心理痛苦,造成了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三、自我决定理论对消极心理和行为成因的解释
在自我决定理论看来,个体的心理的痛苦和各种消极行为来源于其心理需要不能满足。因此,对于个体心理问题的干预,最有效的过程是从其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否满足出发,进而分析原因,建立建立起真正能够满足个体心理需要的行为模式,最终实现个体的心理成长。
下文将以中学生小A的问题为例,来探讨自我决定理论下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初三女生小A,自述一直以来比较焦虑、痛苦和孤独。平时在学校学习成绩在班里倒数,但完全不在乎学习成绩;经常迟到和违反纪律;与班里同学关系不好,也不想跟大家交往,但是在别的班级有朋友。经进一步了解,家庭中爸妈经常吵架,并经常被爸爸打骂。
基于小A主观体验和现实中的消极行为表现,我们对其三种基本需要分析如下:在自主需要上,在父母专制教养下,其日常行为很难按照自己真正的需要去实施,更多地受到家庭的束缚与干预。在胜任感需要上,父母过多的批评和班里倒数的学习成绩,也决定了缺乏自信,胜任感很弱。在人际关系需要上,家庭氛围是冲突的、缺少感情交流和关系不和谐的。可见,其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水平都比较低。
正如上文所述,个体的基本需要长期不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一些补偿行为,但这种补偿行为很多时候是消极的,往往会进一步损害其基本需要的满足。就小A来说,首先,在自主性需要方面,小A的补偿行为是经常迟到和违反纪律。因为迟到和违反各种纪律是学校所不允许的,自己主动去打破那些不被允许的规范,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主性需要,但也会因此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而消极评价进一步降低了其胜任感需要。其次,在胜任感需要方面,小A在学习成绩不好,其补偿行为表现为不在乎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自己的焦虑和挫败感,却也严重消弱了自主性需要的满足,因为,这种“无所谓”只是缓解自己的消极心理的手段,并非真实自主的想法。最后,在人际关系方面,小A的补偿行为是不想与班里同学相处,同时在班级以外寻找朋友。这虽然降低了人际关系不良带给自己的焦虑和失败感,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际关系的需要,但却进一步妨碍了其在周围建立起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可见,个体正是因为错误地追求补偿行为,而更加无法自己摆脱,自己却对这个过程的不自知,以致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6]。
总之,自我决定理论中人的三种基本需要的不能满足,导致了人的心理问题和消极行为的出现,在具体的心理干预中,从人的三种基本需要出发,可以找出消极心理和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进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帮助个体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Chen, W. H. (2004). Combining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ith psychology counsel shaping the 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
[2]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
[3]Deci, E. L., & Ryan, R. M. (2008).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Macro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Health. Canadian Psychology, 49(3), 182-185.
基金項目:湖州师范学院2020年科研项目(2020XJWK11)。
(1.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2.余姚市舜水中学 浙江省余姚市 315400)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心理咨询;基本需要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判断心理现状、分析心理困惑的原因以及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痛苦等一系列过程[1]。在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方面,很多传统的判断模式都将重点放在阐述什么样的心理是有问题的上面,而对于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则探讨较少。鉴于此,自我决定理论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探讨这些需要与心理健康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一、什么是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与身体相似,都具有自我向上成长的趋势和自主发展的内在天性。与身体成长需要足够的营养类似,当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到足够的心理成长所需要营养时,心理也就能够茁壮成长[2]。心理所需要的营养,就是人类的三种心理基本需要,即:自主性需要、胜任感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自主性需要指人们有自发主动地选择从事某种活动的需求,而不是受外界压力被动地从事的;胜任感需要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活动前,认为自己是能够胜任的;人际关系需要指人在社会交往中,渴望与别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认同、理解和接纳。三种需要同时存,缺一不可。
二、自我决定理论与心理健康
当个体的三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够拥有充足的心理营养,健康发展;反之,当外在的环境妨碍了其满足时,人们的心理健康就会受挫,甚至出现病态的心理和行为[3]。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却常常出现基本需要受挫的现象,如被父母过度约束的孩子容易出现自主性需要受挫;受父母和老师经常贬低和批评的孩子容易出现胜任感需要受挫;父母和老师的忽视与冷漠对待方式则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需要受挫。如果个体的心理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内心便会变得焦虑、无助和痛苦等。当人们基本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后,往往会发展出一些补偿性行为来进行替代[4]。但专注于替代目标会进一步加剧不良后果[5],即这些替代目标并不能真正满足其基本需要,且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其基本需要的满足。这种追求替代性心理需要的满足往往加剧了个体的心理痛苦,造成了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三、自我决定理论对消极心理和行为成因的解释
在自我决定理论看来,个体的心理的痛苦和各种消极行为来源于其心理需要不能满足。因此,对于个体心理问题的干预,最有效的过程是从其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否满足出发,进而分析原因,建立建立起真正能够满足个体心理需要的行为模式,最终实现个体的心理成长。
下文将以中学生小A的问题为例,来探讨自我决定理论下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初三女生小A,自述一直以来比较焦虑、痛苦和孤独。平时在学校学习成绩在班里倒数,但完全不在乎学习成绩;经常迟到和违反纪律;与班里同学关系不好,也不想跟大家交往,但是在别的班级有朋友。经进一步了解,家庭中爸妈经常吵架,并经常被爸爸打骂。
基于小A主观体验和现实中的消极行为表现,我们对其三种基本需要分析如下:在自主需要上,在父母专制教养下,其日常行为很难按照自己真正的需要去实施,更多地受到家庭的束缚与干预。在胜任感需要上,父母过多的批评和班里倒数的学习成绩,也决定了缺乏自信,胜任感很弱。在人际关系需要上,家庭氛围是冲突的、缺少感情交流和关系不和谐的。可见,其三种基本需要的满足水平都比较低。
正如上文所述,个体的基本需要长期不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一些补偿行为,但这种补偿行为很多时候是消极的,往往会进一步损害其基本需要的满足。就小A来说,首先,在自主性需要方面,小A的补偿行为是经常迟到和违反纪律。因为迟到和违反各种纪律是学校所不允许的,自己主动去打破那些不被允许的规范,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主性需要,但也会因此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而消极评价进一步降低了其胜任感需要。其次,在胜任感需要方面,小A在学习成绩不好,其补偿行为表现为不在乎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自己的焦虑和挫败感,却也严重消弱了自主性需要的满足,因为,这种“无所谓”只是缓解自己的消极心理的手段,并非真实自主的想法。最后,在人际关系方面,小A的补偿行为是不想与班里同学相处,同时在班级以外寻找朋友。这虽然降低了人际关系不良带给自己的焦虑和失败感,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际关系的需要,但却进一步妨碍了其在周围建立起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可见,个体正是因为错误地追求补偿行为,而更加无法自己摆脱,自己却对这个过程的不自知,以致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6]。
总之,自我决定理论中人的三种基本需要的不能满足,导致了人的心理问题和消极行为的出现,在具体的心理干预中,从人的三种基本需要出发,可以找出消极心理和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进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帮助个体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Chen, W. H. (2004). Combining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ith psychology counsel shaping the 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
[2]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
[3]Deci, E. L., & Ryan, R. M. (2008).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Macro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Health. Canadian Psychology, 49(3), 182-185.
基金項目:湖州师范学院2020年科研项目(2020XJWK11)。
(1.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2.余姚市舜水中学 浙江省余姚市 315400)